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一句话概说"叙述"(narration)是西方叙事理论中历史最长、用法变化最大、涵义最为繁杂的术语之一.就叙事作品而言,它有或宽或窄的各种意思,既可以指涉表达故事(或某种故事成分)的一种特定形式,又可以指涉整个表达层,还可以特指讲故事的行为本身.在体裁分类中,"narration"指称与"描写"、"阐述"、"论证"、"评论"等相对照的"记叙体".该词还可以指涉电影、广播、音乐演奏过程中的口头讲解等.

  • 标签: 叙述 经典叙事学 西方叙事理论 “纯叙述” 模仿 叙述话语
  • 简介:俗语说:写小说就是讲故事。俗语又说:讲故事就是要讲出点意思来,但是,讲故事的人不想让你听出故事的意思来,而只是让你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述,这可能不?李书磊在本刊发表过的一篇随笔里,说到自己听到《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时,联想到了自己从小被灌输有关狼

  • 标签: 讲故事 小说叙述 讲述 俗语 意义 灌输
  • 简介:在一部作品的写作之初,作家的理想往往是模糊不清的,作家并不知道这部作品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我的意思是:一如既往的写作是在叙述上不断地压制自己?还是终于解放了自己?当一位作家反复强调如何喜欢自己的某一部作品时,一定有着其些隐秘的理由。因为一部作品的价值与作家的写作历史紧密相连,在作家众多的作品中,总会有那么几部是作为解放者出现的,它们让作家恍然大悟,让作家突然感到自己已经进入了理想中的写作。

  • 标签: 作家 写作过程 叙述方式 作品 理想 解放者
  • 简介:现代文学的预留空间关于身体与身体叙事,无疑是当代中国的一个话语焦点。我该从何说起呢?从身体被压抑、甚至"被革命"的漫长历史说起——这是谢有顺《文学身体学》的逻辑起点,他追踪本民族对待身体的基本态度及实践操作的文化原由,将压抑身体的"祸首"直指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儒学伦理,认为"中国文化中一直有一种蔑视身体的传统","在中国的身体发展历史上,从古至今,一直都有一套强大的压抑身体的机制"。直到现代,一次次风起云涌的革命,其对象还是身体。革命,在表面上是改造思想,最后达到的效果却是改造身体——思想是通过身体来体现的。思想在里面,它的命是革不掉的,只有外面身体的命被革掉了,它里面的思想才会最后消失。谢氏的论说显然是要为当下身体叙事寻索历史合理性,他肯定被压抑、被革命的身体获得历史

  • 标签: 身体叙事 身体认知 实践操作 当代中国文学 叙述对象 八十年代
  • 简介:几天前我接到一位朋友的电活。我们之间已经多年没有联系了,他在电话里告诉我,他刚从美国回来,我连忙回答,你那些散见在报刊上的种种关于美国的文章我都拜读了。他插进话来说真想不到,难得难得,话语之中不无自得之感。我赶紧申明,

  • 标签: 小说叙述 叙述角度 告诉我 亨利·詹姆斯 文学现状 叙述方式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8-07
  • 简介:<正>如果乔艾斯,福克纳,西蒙等人的文字源自传统,都发展出特异的现代面目,我们自元、明以来的“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等出现,而在万历年间达到高峰的“人情物理”小说的写实文体,它的观点和心灵,因为走过了三百余年的时空,有没有发生过基本上的改变,触生了新的动机,演变出新的现象呢?回看这一段历史过程,要找突出点,也许只有鲁迅一人而已。

  • 标签: 鲁迅 叙述法 福克纳 四大奇书 人情物理 文体
  • 简介:从文本层面勾勒聂华苓小说逃亡主题的演变轨迹,我们认为聂华苓小说逃亡主题表现出两个特点:强烈的自传色彩和女性视角观照.正是叙述者的生存状态与被叙述者的生存状态的同构性造成小说文本对于逃亡体验的关注,同时也决定了小说叙述的结构模式,即在'困境'与'逃亡'的对立冲突中,在过去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中展开故事的情节,在心灵矛盾的缠绕纠结中书写生存的疼痛.因而聂华苓小说呈现出凄凉惨淡、细腻婉曲的美学风格.

  • 标签: 聂华苓 逃亡主题 叙述 自传 女性视角
  • 简介:<正>“作者退出作品”的主张在上个世纪已经提出来。进入二十世纪,这一呼声在西方文学中变得更为强劲。对内视点的积极倡导,伴随着对全知视点的激烈排斥。法国学者托多罗夫谈道:“从拉克洛时代起,叙事体态

  • 标签: 叙述方式 叙述者 内视化 第一人称叙事 内视点 前苏联文学
  • 简介:<正>参考《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英]罗杰·福勒编),我以为即是对一系列语言事实或事件的列举,并在它们之间建立某种内在精神联系的企图。除了小说、戏剧等虚构文学,它还广泛应用于抒情诗这一非虚构文体中。当它仅作为一种潜在可能性在诗人那儿蠢蠢欲动时,就已注定旨在建立起诗人与世界之间某种沟通性的、可靠但决不牢靠的联络或盟誓。

  • 标签: 叙述文体 行动层 信码 返回式 潜对话 叙述层
  • 简介:夏天,南方这座小城便很热了。这些年,家家户户跟一些公司、银行比赛似的,装上了各种牌子的空调机,有窗式,有分体式;窗式价钱便宜一些,不过大都很吵;分体式很宁静,在房子里一般都不影响睡觉和做事,不过很贵。装分体式,又是名牌,当然可以显贵,但像我这样一个卖文为生的人是承受不起的,只好买一部窗式的,组装货。刚开始还好,后来就愈来愈响了,吵得人心烦意乱,只好给孙梅打个电话。这次是傍晚。

  • 标签: 死亡叙述
  • 简介:时间逼近,是了解香港文学的时侯了.而对香港历史及现状的了解,不仅要深入它的政治、经济层面,同时也要掘进它的精神、文化层面.潘亚暾、汪义生合著的《香港文学概观》便搭起了一座香港文学与祖国相会的鹊桥,是人们纵览香港文学历史、现状的一个制高点.(一)香港,素有“东方明珠”之誉,物质经济发展迅疾,如今它已成为现代化、多元化的综合性国际经济中心,此世人有目共睹,但倘若言其文化及精神领域,却有人讥笑其为“文化沙漠”.如此言论自是浅薄之言,人们除了姑妄听之、一笑了之之外,心里也因此回荡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警钟声——世人对香港文化事业关注太少,整理、评价、总结香港文学的工作尚未真正开始、完全展开.因此,对那种“香港是文化沙漠”的短视的抨击自然缺少一种以事实和科学为根据的力度,流于愤激之言.

  • 标签: 香港文学 通俗文学 香港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化沙漠 现实主义
  • 简介:贾平凹的短篇小说《美好的侏人》是纯正的寓言小说,而李锐的长篇小说则是带有寓言意味的小说;《美好的侏人》的寓言叙述意在建构寓言寓意,而《无风之树》的寓言叙述则起着解构寓言而直抵现实意义的作用。《美好的侏人》和《无风之树》在叙述结构具有同形性的情况下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美好的侏人》营构的寓意蕴含的是一个传统的避恶扬善的道德诫训,它的现实意义在于接受者对它的阐释。《无风之树》可以不用寓言叙述也能展现它的生活故事,表现出大致相同的意义,但它的艺术效果,尤其是在艺术创新方面,无疑不及现在这样。寓言叙述的虚构性、特异性显示了它的独特意义。《无风之树》用寓言叙述这种古老的叙述方式接通现实,在叙述中避开寓意的营构而直抵现实,并与反讽叙述合力,最终达到了消解极端化政治权力的目的。《无风之树》的叙述在艺术上有一个现代性的创新之处,那就是绝大多数出现在生活故事中的人物和动物,都参与情节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再加上一个实际上是以苦根儿的视角来观照生活的第三人称叙事者,一共是十三个叙事者。因此,《无风之树》的现实内容在现实和心理的层面均呈现出立体的状貌。寓言叙述的两种写法@王达敏

  • 标签: 叙述写法 寓言叙述
  • 简介:接触麦城,还是不久以前的事。从杂志上陆续读到他的诗作,感觉上已颇有成熟的迹象。叙述在冷峻的腔调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且一上来就立时进入“角色”。显然,它已在喧嚣、芜杂的诗坛找准了自己的“声音”——这对于以操持语言为业的诗人来说实属幸运——并有意无意地强化、清晰着它,其外在表现便是语言在不安分的表达寻找中趋向统一,纷扬起落,终归于麦城式的风格凝聚。

  • 标签: 麦城 语言 诗歌 艺术风格 叙述艺术
  • 简介:海拔550余米的太平山,是香港第一名山。如果你问香港人:当地最美的自然景观在哪里?香港的富人住在哪里?香港众山名取意最好的是哪座?他们会不约而同地指向太平山。于是,太平山成了港人心

  • 标签: 香港岛 富人 自然景观 香港社会 清明上河图 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