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通俗”二字在此不应当作贬义词,它所表明的主要是一部作品与其读者数量之间的关系。下面我针对这一点分析几个深层次上的问题:即内容、形式和写作手法。1.内容通俗化安贝多·伊科(umbertoEco)认为,一般读者的“期待圈”内成分很多,所以制约了文学创作。

  • 标签: 通俗文学 魁北克 文学创作 写作手法 贬义词 点分析
  • 简介:<正>《人民日报》(88年7月5日)洪清波、汪兆骞在《通俗文学的价值标准》中说:若从通俗文学自身价值和接受效果来考虑,可以认为它是消遣性文学,其创作目的和阅读效果主要是娱乐或宣泄。如果承认消遣是人类阅读的主要动机之一,那就不应鄙视通俗文学。扬“雅文学”而抑“俗文学”,认为这两种形式本身就有高低、文野之分,是不对的。产生不同类型文学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社会需求所决定的。不能以“雅文学”的价值标准为衡量一切作品的价值尺度。

  • 标签: 通俗文学 价值标准 雅文学 不同类型 文野之分 接受效果
  • 简介:通俗文学指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说,所谓通俗文学就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在民间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文学.自古以来,这类文字都被许多正统学者看作是'下里巴人',登不得大雅之堂.但有时'下里巴人'比'阳春白雪'更有生命力,因为它有着社会最大比例人群的拥护与支持.明清时代,《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类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名著的作品,当时就是'下里巴人',就是通俗.即算是如今,我们也可认为它们可以归属到通俗文学范畴内.

  • 标签: 定位转化 谈通俗文学 通俗文学定位
  • 简介:《台湾通俗文学论稿》是方忠的博士学位论文.他在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阶段,又进行了一次精心加工.现在将以专著的形式与大家见面.他要我为他写一篇序言.我除了尊命乐从之外,还勾起了一丝怀旧的思绪.方忠作为博士生是在1995年入学的.那一届我招了8位博士生,虽非济济一堂,也可算是人气很旺了.其实我是没有能力与精力一次招这么许多研究生的.当时除了向全国公开招生外,有的是本校的在职生,有的是我与兄弟学校的教授联合指导的,如与扬州大学曾华鹏教授合作指导徐德明,与山东师大朱德发教授合作指导杨洪承,与福建师大姚春树教授合作指导袁勇麟,与徐州师大徐瑞岳教授合作指导方忠.

  • 标签: 通俗文学 怀旧 中国 台湾省 研究阶段 序言
  • 简介:建安时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岁月。这时,才俊云蒸,作家辈出。邺下文人集团,围绕曹氏父子,经常互相以诗文酬答,唱出慷慨苍凉的人生调子,放出文学史上的奇葩。《诗品序》说:“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之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郑振铎也说这对“作家的驰骛,作品的美富,有如秋天田野中的金黄色的禾稻,垂头迎风谷食丰满。又如果园中的嘉树,枝头累累皆

  • 标签: 建安时期 邺下文人集团 攀龙托凤 邯郸淳 郑振铎 属车
  • 简介:陈蝶衣将《万象》与“鸳鸯蝴蝶派”做区分是通俗文学合法性寻求的必然举措。“通俗文学运动”在通俗文学的定义、内容、形式、功能与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建立了通俗文学的理论基础。长篇通俗小说、历史题材短篇小说以及女性作者的新文艺小说是《万象》“通俗文学运动”的重要收获。《万象》对通俗文学“合法性”的寻求反映了沦陷时期通俗文人的文学想象。经由此举,通俗文学存在的“合法性”得到了一定认同。

  • 标签: 《万象》 通俗文学运动 合法性
  • 简介:以“宗教生活”亦即社会一般信仰和仪式、行为体系为观照对象,是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宗教复杂性的合理思路.“宗教生活”与“通俗文学”之间不仅仅是“影响—反映”的关系,而且是深层次的“需求—功能”互动关系.以“世俗性”和“商业性”为本质特性的“通俗文学”,对近世中国社会一般宗教生活起到了传播、抟合、建构的作用.“通俗文学”作为一种关键性媒介和创造力量,在大、小传统分殊、区域文化多样、阶级差别显著的古代中国社会实现价值观分享和文化共同体认同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标签: 宗教生活 通俗文学 宗教与文学 互动关系
  • 简介:通俗文学是相对于雅文学而言的,它来自于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和话本小说;来自于民间的传奇故事;来自于西方的推理小说,侦破小说、惊险小说.通俗文学与雅文学在性质上的主要区别在于:“雅文学是人学,灵魂之学;俗文学属于故事学.”①雅文学以人物为情节的重心,而故事情节退居为次要位置,俗文学以情节作为作品的重心,以其曲折、离奇、紧张的悬念、快捷的节奏取悦于读者.

  • 标签: 通俗文学 雅文学 新时期 文学作品 传播工具 现代文化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06
  • 简介:鲁迅的文章中说,叶圣陶的《 潘先生在难中》与包天笑的《甲子絮谭》(注,包天笑的这部长篇中

  • 标签: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4-12
  • 简介:      与新文学中的乡土小说与社会剖析派小说互补的,它们难道不能与新文学中的乡土小说和都 市社会剖析派小说互补吗,问题小说

  • 标签:
  • 简介:雅俗互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抗日战争期间,文艺界在特殊历史情境中的雅俗合流,提供了文学大众化、民族化的丰富经验。考察通俗文学在上海沦陷时期的自我革新,不仅有助于认识、评价特殊文学空间下通俗文学的发展状况,而且有助于从特殊到一般、获得对中国新文学民族化建构的有益反思。

  • 标签: 上海沦陷时期 通俗文学 自我革新
  • 简介:主持人语:无论是作为一种生产方式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工业在大众文化研究中都备受瞩目、不可或缺。无论最初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马学派如何否认批判,不得不承认的是,时至今日,文化工业已经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方式,深深渗入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当代人的日常审美,参与着他们的精神建构。而且,没有边界,东西皆然。按萨特“存在即合理”的观点,一味否定、批评甚至激烈地批判都并非通往理性的唯一之途,重要的是,对于这一方兴未艾、如火如荼的庞然大物,我们该如何在认知、理解、接受的基础上,一分为二地给予它们应有的价值评估?这或许是当下国内外所有的大众文化研究者都不得不认真面对并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 标签: 视觉文化 大众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 文学 中国 文化现象
  • 简介:作为与"雅"文学相对而言的"俗"文学来说,"俗"文学从出现肇始便显示出不"俗"的草根力量。在对"通俗小说"的理解上,张赣生认为:"中国的小说,自‘小说’这一概念确立时起,它就与‘通俗’牢牢拴在一起……中国小说之通俗,最初是指‘通晓风俗’意义上的通俗,这种观念一直传到唐代……由‘通晓风俗’意义上之通俗小说,转化为‘与世俗沟通’意义上之通俗小说,这中间有个过程。"[1]张赣生"与世俗沟通"的解释比较有启发性,

  • 标签: 通俗文学 叙事研究 非人化 通俗小说 英雄 中国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