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陶渊明《杂诗》:“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注:“孤影,指月亮。”按:此注不妥。古诗文中,“孤影”往往是指自己孤独的身影。《后汉书·列女传·

  • 标签: 茕茕 初中语文课本 列女传 杂诗 古诗文 后汉书
  • 简介:“草马”之类的“草”,有表示雌性的意思,其语义来源,我曾写短文《“草马”探源》(见《中国语文)2001年第3期)。后来很高兴看到了汪化云、张志华先生《“草”的词源和俗词源》一文(见《汉字文化)2002年第4期),对拙文提出质疑,认为“曾文的论证凡三个环节,看似有理,实则有两点不妥”。本人拜读了之后,并不同意汪、张二位先生的观点,这里愿就这一学术问题再作进一步阐述,以就教于二位先生和广大读者。

  • 标签: “草” 中国语文 汉字文化 学术问题 词源学 语义
  • 简介: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锡伯族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全国范围内锡伯语保存最完好的地区。然而近年来,锡伯语的功能逐渐衰退。通过对布查尔锡伯语文使用与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锡伯族生活模式的改变以及来自其他文化的影响是锡伯语走向衰退的原因。

  • 标签: 锡伯语 现状 调查分析
  • 简介:“嵒”与“喦”是两个不同的汉字,但因为形体相似,所以在流传过程中常有混淆的现象。《汉语大字典》在处理这两个字时就存在字形误认、音义错位的问题,所以需要从字形、注音、释义等方面进行辨正。

  • 标签: 注音 《说文解字》 《广韵》
  • 简介:<正>古文《醉翁亭记》篇中,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一句,其中“渔”和“鱼”,是两个音同义不同的词。前者是捕鱼的意思,或谋取不应得的东西的意思,后者是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两者在古文中较易区分。在现代汉语中,两词意思未变,也能明显区分。然而,有些报刊在使用这两个词的时候,常常搞错,特别是把“渔轮”、“渔场”、“渔港”、“渔捞”、“渔业”、“渔民”等中的“渔”写成“鱼”,造成明显的错误。诚然,“渔”和“鱼”有时也通用,如“渔鼓”、“渔具”、“渔网”、“渔讯”等,也可以、写成“鱼鼓”、“鱼具”、“鱼网”、

  • 标签: 渔鼓 《醉翁亭记》 渔捞 鱼具 渔网 鱼网
  • 简介:某报社的实习编辑小麻,在校对报纸发排清样时,看到了这么一个句子:“……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已成了明日黄花。”他反复思忖,觉得“明日黄花”一词不妥,便认为是原作者的笔误,于是迳自改为“昨日黄花”。报纸印出来后,小麻原想“改错”而导致的“错改”,受到了总编的批评。

  • 标签: 分析理解 句子 成语 比喻 苏东坡 原作者
  • 简介: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时代都存在着文字同形的现象。这些偏旁首先可能来源不同,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或讹变、或省简等,这些字形渐渐趋于相同,这就给后来的释字带来一些难度。

  • 标签: 文字学 同形 讹变 字形
  • 简介:<正>自郭璞在《尔雅注》里提出词汇中有“义相反而兼通者”,其间靠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之后,训诂学家很重视对反训词的研究。十三经的注疏者们多注明反训词的正反两义;一些著名的训诂学家,象过念孙、郝懿行、段玉裁、朱骏声等,也都注意吸收有关研究成果,在给字词释义时,都尽力保存反训词的正反两义,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专辟一节,论“美恶同辞例”。由于反训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复杂,所以从古到今,对一些词的具体解释,包括某词是否属反训,存在着不同见解,但这不意味着从根本上否认反训词的存在。宋人贾昌朝在《群经音》卷七曾说:“经典大体以乱为不理,亦或为理。理乱之义,善恶相反,而以理训乱,可惑焉。若以古文《尚书》考之,似乿、亂(简化为乱)

  • 标签: 反训词 美恶同辞 段玉裁 战国策 古代汉语 说文通训定声
  • 简介:一、引言1.省略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口语与书面语之中。省略具有多种修辞效果,或加强了剩余成分的印象,或使行文简洁,或使表达变得含蓄,或使未道出的话留有余韵。当然,这都是建立在正确使用省略的基础之上的。2.日语中省略成分、不出现的成分多,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这已是人所尽知。对于以汉语

  • 标签: 日语学习 修辞效果 授受关系 人称代名词 语言能力 语法分析
  • 简介:<正>洪迈《夷坚志》支戊卷五《任道元》条:"淳熙十三年上元之夕,北城居民相率建黄籙大醮于张君者庵内,请任为高功。"黄丕烈校:"者"字疑误,吕本作"张道者庵"。这一例中的"者"确实有些眼生,故黄氏疑误而吕本径改。这是由于这种用法的"者"在先秦两汉以及后来的八家派古文中确属罕见。但是,即在秦汉典籍中,这种用法的"者"字也不是绝无仅有的。吕叔湘先生说:"在历史上,‘者’很早就有兼并‘之’字的趋势。"举例有《战国策》的"闻弦者音烈而高飞"、《汉书艺文志》的"农家者流"等。同时指出,唐宋口语中出现的"底"字,实际上兼有"之"、"者"二字的作用,只是文人为避俗就雅,笔下仍往往作"者"。举有寒山诗"麦地占他家,竹园皆我者"等例(《汉语语法论文集》新版

  • 标签: 十三年 疑误 汉书艺文志 先秦两汉 汉语语法 用法
  • 简介:海兰(?--1793),杜拉尔氏,鄂温克族,呼伦贝尔八旗满洲镶黄旗人。自乾隆二十年(1755),以马甲的身份出征新疆开始,海兰相继出征云南、四川、甘肃、台湾、西藏等地,参加了抗击缅甸军战争、平定金川叛乱、抗击廓尔喀侵略者以及征剿林爽文起义军、苏四十三起义军等军事活动,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先后受封为“额尔克巴图鲁”勇号、骑都尉世职、一等超勇公,并以异姓封为一等公爵。

  • 标签: 出版 汇编 奏折 汉文 清宫 鄂温克族
  • 简介:顺治四年(1647年),京城镶红旗满洲觉尔氏叶成格承袭骑都尉,缘自其父巴智宜喇赤“从征积有军功”而追赠的世职。至顺治八年(1651年),叶成格凭“巴智宜喇赤之裔”身份获诰命,授为通议大夫。同时,覃恩封赠其祖父阿哈(阿海)、祖母赵佳氏。迨至顺治十四年(1657年)叶成格祖父母再获诰封。溯自福陵觉尔氏始祖索尔火,阿哈、巴智宜喇赤、叶成格一脉世系清晰,其满汉合璧诰命的留存,可资觉尔氏研究。

  • 标签: 叶成格 诰命 觉尔察氏
  • 简介:布查尔地区的街名,具有显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通过分析布查尔地区街名的由来及构成方式,可知布查尔街道命名的文化含义和语言特点。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汉文化影响的加剧,布查尔街名呈现出用汉语命取的趋势。

  • 标签: 察布查尔 街名 文化内涵 翻译
  • 简介:从战国至唐代,古书中大量的“坑”(阬)字经常被人们理解为“活埋”的意思,文章分析了大量例证,认为在当时“坑(阬)”字并不表示“活埋”,其词义特点有二:一是不分臧否轻重地全部屠杀,一是要通过这种从严从重的手段“惩后”。由此推论,秦始皇“坑儒”也并不是活埋儒生。

  • 标签: 训诂 坑(阬) 词义
  • 简介:<正>《说文解字·牙部》云:“牙,牡齿也。象牙上下交错之形。凡牙之属皆从牙。”段玉裁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中指出:“‘壮’各本伪作‘牡’,今篇、韵皆伪。”据查,将“牙”解作“牡齿”的《说文》版本以及古籍确实不在少数。如二徐本《说文解字》、《玉篇》、《广韵》,《集韵》、《类篇》等都如此,就连朱子注毛诗也不例外。可是段氏认为“唯《九经字样》不误”,于是便以此为根据,将“牡”字改为“壮”字。

  • 标签: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 玉篇 广韵 九经 古籍
  • 简介:本文着重辨析了竹枝词研究史上一直聚讼纷纭的几个基本问题:起源时间与地域、功用以及不时夹有“竹枝”、“女儿”之语的现象,认为关于起源时间的“两晋说”、“齐梁说”和关于起源地域的“楚说”皆不足为凭,竹枝词最晚至隋代就已经在巴渝产生,赛神乃是竹枝词原始、本质的功用,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古代民间竹枝演唱活动的主要内容。

  • 标签: 竹枝词 文学评论 古代文学 赛神
  • 简介:唐代墓志作为一种出土石刻,数量极为丰富,几乎每一方墓志上都有俗体字。唐代墓志是研究唐时俗字的重要文献。在唐代墓志录文集册中,误识俗字的现象时有发生,需要引起注意。

  • 标签: 墓志 俗字 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