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5 个结果
  • 简介:文章在前辈考证的基础上,补充了14条训,以期进一步充实海口方言训的资料。

  • 标签: 海口方言 训读 训读字
  • 简介:“金日磾”的“日”为什么mi,目前有三种假设:连音变说,古有复辅音说,字形讹变说。文章认为字形讹变说最接近事实。

  • 标签: 金日磾 字形讹变
  • 简介:本文考察汉语官话方言,主要是中原官话知系合口呼唇齿音声母的现象.联系石汝杰(1998)对汉语方言高元音的强摩擦化倾向的有关研究,知系合口呼唇齿音声母是由于合口呼介音[u]的强摩擦化造成的.本文从存在的地理差异讨论了该类声母的演变层次,并根据它们在中原官话区的分布特征,联系鲁西南等地关于山西移民的史料和传说,推测东西两部分的知系合口呼唇齿音声母可能有历史渊源,但又有各自的发展特点.

  • 标签: 中原官话 合口呼字 唇齿音 声母 汉语方言
  • 简介:品读《冬阳·童年·骆驼队》,感受到'儿童视角'的行文风格;回味《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堂,体会到坚守'儿童立场'方能给孩子无限生长的空间;识得张学青老师其人,领悟到'儿童情怀'之于语文老师的必须。

  • 标签: 儿童视角 儿童立场 儿童情怀
  • 简介:应该说,在十二生肖里,马是最俊雅、最有灵性的。稍加留意,你会发现我们生活中使用“马”的频率也最高。比如说吧,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别人恭维自己为“千里马(虽然伯乐不常有),而不喜欢别人叫自己马大哈”,更忌讳别人讥讽自己“马屁精”。

  • 标签: 每个人 十二生肖 生活中 频率 灵性 伯乐
  • 简介:乃天地间之至宝,大而传古圣欲传之心法,小而记人心难记之琐事;能令古今人隔千百年观而共语,能使天下士隔千万里携手谈心:

  • 标签: “字” 康熙皇帝 汉语 文字学
  • 简介:“畲”在现代汉语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畲族的族称,读音为she。民族学者对畲族族称的由来做过较详细的考证。不过,就其读音、与之相关的几个字之间的关系,讨论较少。本文围绕“畲”及其相关的读音,探讨汉字字音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汉语音韵史和现代方音,考证“畲”的字形与读音。

  • 标签: 现代汉语 少数民族 汉字字音 读音 SHE 族称
  • 简介:方言与俗字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方言本字当中既有通用字,也有方言;方俗字既有方言特征,也有俗字特征。方言是个历史范畴,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属性。

  • 标签: 方言字 俗字 本字 方俗字
  • 简介:<正>宫,许慎说是形声:“从宀,躳省声”。段玉裁说宫从宀吕会意:“宀绕其外,吕居其中也。吕者,脊骨也,居人身之中者也。”罗振玉指出宫为象形,认为宫从吕,从象有数室之状;从象此室达于彼室之状。(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中——)。徐中舒以西安半坡遗址的圆形房屋为据,指出“宫”象房屋的立体之形。《甲骨文字典》八八三页:“宫从(宀)从吕(吕),或作,或讹作,象房屋透视轮廓,吕象屋顶斜面开之通气窗孔。据半坡圆形房屋遗址复原,其房屋乃在圆形基础上建立围墙,墙之上部覆

  • 标签: 房屋 半坡遗址 通气窗 天窗 圆锥形屋顶 圆形基础
  • 简介:“草马”之类的“草”,有表示雌性的意思,其语义来源,我曾写短文《“草马”探源》(见《中国语文)2001年第3期)。后来很高兴看到了汪化云、张志华先生《“草”的词源和俗词源》一文(见《汉字文化)2002年第4期),对拙文提出质疑,认为“曾文的论证凡三个环节,看似有理,实则有两点不妥”。本人拜读了之后,并不同意汪、张二位先生的观点,这里愿就这一学术问题再作进一步阐述,以就教于二位先生和广大读者。

  • 标签: “草” 中国语文 汉字文化 学术问题 词源学 语义
  • 简介:北京大学胡双宝先生编写的《异体规范应用辨析字典》于2012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是为方便熟悉简体汉字而又需要阅读繁体汉字读物的读者而编写的。全书共收1611个。其中包括《第一批异体整理表》中的全部异体1055个,《简化总表》里的同音归并105个、同形16个、常见的异体435个。本书是在1996年出版的《简化繁体异体辨析手册》基础上重新编写的。

  • 标签: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北京大学出版社 规范字 字典 应用 《简化字总表》
  • 简介:先秦汉语“NP之VP”结构是一种“参照体一目标”结构,本质上和“NP之NP”结构没有多大区别,其中“之”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指示词的性质,其功能是提高指称目标的可及度。本文廓清“指别度”、“可及度”、“提高指别度”这些概念,并通过文本的细致分析和对照来说明“之”的性质和功能。

  • 标签: 先秦汉语 NP之VP 指别度 可及度
  • 简介:本文普查《说文》形声的甲骨文源,提出形声的主要形成途径:(1)加注形符;(2)加注声符;(3)形、声结合;(4)改换表意部分形体为声符;(5)后起形声替代非形声;(6)字形讹变而析为形声

  • 标签: 《说文解字》 形声字 甲骨文 古代汉字
  • 简介:论文摘要

  • 标签:
  • 简介:这里所说的宋体,又称老宋体,是指自宋代以来雕板印书所通用的印刷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笔画平直严整,横细竖粗,结体方正匀称,美观大方;而且,雕刻便易,阅读醒目。因此,我国绝大部分书本、报纸的正文一直把宋体作为印刷字体。还有一种印刷字体称作仿宋体,是...

  • 标签: 印刷字体 宋体字 雕版印刷术 楷书 颜真卿 造纸业
  • 简介:<正>“维”在《诗经》中共出现224例(以句子为单位计算,重复不计,标题除外),和其他虚词比较,占有突出的地位。在前人的注疏和今人的研究中,对其多有解说。由于古汉语虚词的研究有许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所以对“维”的分析现在也就难以最后完成。本文提出一些个人意见,与大家共同讨论。

  • 标签: 小雅 判断词 指示代词 诗经 句子 主谓结构
  • 简介:初中《语文》第一册选有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课本特别为“笼盖四野”的“野”注明了音读:“念yǎ”。一般的读者对编者这样注音可能大惑不解:“野”在普通话里只念yě,怎么这里要念yǎ呢?其实,编者的用意是为了使“野”与上文的“下”叶韵。“野”和“下”上古同属鱼部,中古同属马韵,是押韵的;由于语音的演变,今天不叶韵了。那么今天古诗词

  • 标签: 敕勒歌 古诗词 风吹草低见牛羊 野茫茫 《语文》 之子于归
  • 简介:本文从汉语史的角度对古今做一番梳理和思考,提出了自己粗浅的看法。

  • 标签: 古今字 含义
  • 简介:<正>“無”的简化“无”,原先是“無”的异体。探索其来源,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文化史问题,对了解现行的汉字,也不无启发。“无”在先秦曾一度通行过。《说文》“無”下列有奇“无”作为重文。所谓“奇”来源于汉代出土的战国经籍文献。见于传世古文献者,如《周易》凡“無”皆写作“无”,《乾卦》“无咎”《释文》云:“无,音無,《易》内皆作此。《说文》云:‘奇無也;通于无者,虚无道也。王述说,天屈西北为无。’”①清王玉树《说文拈

  • 标签: “无” 渊源考 “煞” 奇字 《说文》 女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