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报道一例累及皮质软脑膜异常强化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视神经炎和脊髓炎,经糖皮质激素免疫性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均明显改善。这种表现为软脑膜异常强化的NMOSD患者临床罕见。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脑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皮质下缺血性抑郁(SID)的脑皮质形态学改变特点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收治的CSVD患者88例,根据老年抑郁量表(GDS)评分分为CSVD非抑郁组(CSVD-ND, n=58)和抑郁组(SID, n=30),获取所有受试者磁共振3D-T1图像,应用计算解剖学工具箱(CAT 12)进行图像处理及皮质分割,获取皮质厚度(CTh)及皮质复杂度参数,包括脑回指数(GI)、沟深(SD)及分形维数(FD);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分别进行基于顶点和感兴趣区(ROI)的皮质结构比较,将皮质参数与GD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同时提取全脑平均CTh(mCTh)纳入二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基于顶点分析发现,与CSVD-ND组相比,SID组在后默认网络(pDMN)脑区,如楔前叶(Pcu),顶上回(SPG)及右侧中央后回(PoCG)等脑区CTh显著增加(均P<0.001);同时在Pcu脑区的GI值及颞下回(ITG)脑区的FD值均显著增加(均P<0.001)。基于ROI研究发现,与CSVD-ND组相比,SID患者CTh增加脑区除了Pcu、SPG及右侧PoCG外,进一步延伸至右侧中央前回[(2.27±0.20) cm3比(2.12±0.26) cm3,P=0.007]、左侧中央旁回[(2.18±0.20) cm3比(2.05±0.23) cm3,P=0.008]等更广泛的皮质区域;GI值在右侧PoCG脑区显著增加(25.31±1.11比24.23±1.27,P<0.05)。相关分析发现左侧Pcu脑区CTh与GDS评分呈正相关(r=0.4,P<0.05);将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颅脑总体积、CSVD传统影像学表现、认知功能(CAMCOG-C)及mCTh等纳入二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高mCTh组(>2.473 cm3)患SID的风险是低mCTh组(<2.367 cm3)的6.373倍(95%CI:1.254~32.389)。结论CSVD患者的SID脑CTh及皮质复杂度均显著增加,以pDMN脑区尤为明显;且CTh可能为SID的重要风险因素。

  • 标签: 抑郁 脑小血管病 皮质厚度 皮质复杂度
  • 简介:摘要:发展。“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班主任引导家长教育同盟共向,可以削减甚至扭转不恰当的家庭教育给学生的负面作用。班级里小组合作,让有缺失的家庭教育下性格偏激的学生找到归宿感,他们也会因为要维护小组荣誉,主观上也会做出一些改变。这样有效的的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朝正面发展。

  • 标签: 家长教育 同盟共向 削减扭转 正面发展
  • 简介:摘要皮质骨轨迹(CBT)螺钉技术具有生物力学稳定、切口小、对后方软组织剥离少、术后康复快等优势,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认可。CBT螺钉技术使用CBT螺钉进行固定,其头端螺纹螺距较尾端更近,增大了螺钉与皮质骨的接触面积。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腰椎翻修、邻近椎体疾病等脊柱外科疾病。本文将从CBT螺钉技术的手术技术、拓展应用、生物力学特点、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骨螺丝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脊柱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一直以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腰椎融合术都被认为是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的金标准,但在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中,该术式常不能使患者获得长期满意的结果。近年来,皮质骨轨迹螺钉的出现成为了处理这些问题的另一种选择。随着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有助于提高固定强度、降低手术创伤、加速术后康复。本文基于目前的循证研究与临床应用体会,分析皮质骨螺钉的研究热点问题,介绍临床实践中的体会,为同道提供参考。

  • 标签: 骨螺丝 皮质骨轨迹螺钉 腰椎 应用 展望
  • 简介:摘要:“商不变性质”一直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的知识不仅涉及到除法的性质,还对于分数和小数的学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由于这单元的知识点较难,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精心的设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理解相关的知识点。与此同时,学生也需要通过自主的思考和探索,对于相关的数学规律进行分析,进而掌握有关学习的方法。

  • 标签: 小学数学 商不变性质 教学实践 教学思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皮质骨轨迹(CBT)螺钉技术在临床应用之初以应用于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为主,下腰椎单节段或双节段占大部分。随着技术熟练和器械改进,疾病种类不断拓展,并且能与传统椎弓根螺钉技术搭配使用,在邻椎病翻修微创治疗和重度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强化固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CBT技术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仍有相关问题需要明确及进一步研究。本文就腰椎CBT螺钉技术的应用拓展及其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 标签: 骨螺丝 皮质骨轨迹螺钉 腰椎 应用拓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脊髓电刺激(SCS)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4例行SCS治疗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植入式脉冲发生器(IPG)固定于患者腹部或臀部皮肤脂肪层下。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SF-36生活质量评分、经皮氧分压(TcPO2)和双下肢皮肤温度改变,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4例糖尿病足患者在IPG电极置入后1 d、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由治疗前的(7.5±1.2)分降至(2.6±0.8)、(2.0±0.7)、(1.6±0.6)、(1.0±0.9)、(0.9±0.9)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治疗后12个月时患者的SF-36生活质量评分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的TcPO2分别为(23±5)、(38±6)mmHg(1 mm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下肢体表温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均P<0.05);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结论脊髓电刺激可缓解糖尿病足患者的疼痛,也可改善下肢的微循环和血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并发症少见。

  • 标签: 糖尿病足 脊髓电刺激 经皮氧分压
  • 简介:摘要为应对系统性轻链(AL)型淀粉样变性诊治过程中的诸多挑战,中国AL型淀粉样变性协作组携多学科专家于2016年制定了《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诊断和治疗指南》,为及时介绍该领域的进展,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协作组近期对指南进行了更新。对AL型淀粉样变性认识的深入,不仅提高了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同时也推动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快了临床试验的开展和疾病诊疗模式的改进。

  • 标签: 淀粉样变性 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 诊断 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系统性轻链(AL)型淀粉样变性是指由单克隆轻链作为前体物质形成的淀粉样蛋白沉积至多种组织器官而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近年来,AL型淀粉样变性领域进展迅速,诊断方法日益精准,治疗新药层出不穷,患者的长期预后也明显改善。为进一步推进AL型淀粉样变性的高质量规范化诊疗,更好地指导我国医师的临床实践,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相关领域专家对2016年制定的《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

  • 标签: 淀粉样变性 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 诊断 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临床表现呈高度异质性,是我国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随着对该病认识的加深,NMOSD患者的认知障碍逐渐引起关注。然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针对NMOSD认知功能损害的神经心理学检测方法和标准,损伤机制及相关治疗仍相对缺乏,影响因素及影像学表现也存在争议。本文结合实践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均表明NMOSD患者可能存在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记忆力、学习能力、信息处理速度、语言流畅性等多个认知域受损;产生机制可能与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IgG)阳性及线粒体功能障碍等相关;影像学上可能存在整体和局部白质、灰质损伤等。神经专科医师应注重NMOSD的认知障碍的评估与干预,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认知障碍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水通道蛋白4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并发症与早期临床结果。方法:选择在2020年至2021年间接受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的80名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起来,对并发症的实际发生状况与早期临床结果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探究骨质疏松对椎体终板骨折与融合器下沉的影响,单纯的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或者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融合器下沉与椎间融合的效用。结果:对80例患者进行超过6个月的术后随访,最后一次随访的时候腰痛VAS评分逐渐降低至1.3±0.8分。ODI也降低至(14.2±4.5)。80例患者的纵容和率超过90%。单纯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或者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融合器下沉与椎间融合不存在显著效应。结论: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在进行退变化疾病治疗的时候,可以获得较好的早期临床的效果,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腰椎前路手术相关并发症。

  • 标签: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 退变性腰椎疾病 临床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质骨轨迹(CBT)螺钉固定结合后路中线腰椎融合术(MIDLF)在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椎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9年8月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骨科应用CBT结合MIDLF技术治疗的16例MIDLF术后邻椎病翻修手术患者的资料,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68±6)岁。手术原因:神经根痛4例、间歇性跛行10例、顽固性腰痛2例;初次手术融合的节段数:1节段11例,2节段5例,与初次手术间隔时间为(7.5±2.0)年。翻修手术节段:1例L2/3,6例L3/4,7例L4/5,2例L5/S1。患者术前均摄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并行CT及MRI扫描检查。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并发症等。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前、各次随访时腰腿痛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表,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70±30)min(120~240 min);术中出血量(220±45)ml(100~280 ml)。1例峡部轻微劈裂,微调进钉点后顺利置入螺钉,1例术中脑脊液渗漏,术后予去枕平卧、加强抗感染对症处理后好转。随访时间(19.5±1.3)个月。术前VAS腰痛评分(2.9±1.7)分,末次随访为(1.8±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VAS腿痛评分(5.9±1.5)分,末次随访为(1.5±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ODI评分(34.5±3.2)分,末次随访(12.6±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BT内固定技术结合MIDLF用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椎病,具有损伤小、操作方便的优点,手术效果良好,可作为邻椎病翻修手术方案一种选择。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皮质骨轨迹螺钉 邻椎病 腰椎后路融合手术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测定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脊髓最大压迫节段(MCL)的弥散信号,分析术前至术后5年的DTI参数同患者临床功能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分析北京朝阳医院2014年2月至2020年2月37例手术治疗的CSM患者临床资料,使用DTI对MCL进行研究。比较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前至术后5年CSM患者弥散指标变化[各向异性(FA)]和患者临床功能评分,包括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在每个随访点采集相关数据,并观察MRI T2加权像(T2WI)中是否可观测到脊髓髓内高信号。对比术前和术后随访节点的变化,并分析FA值和临床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最终37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55±10)岁,男14例,女23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髓性症状改善明显。术后3个月mJOA相较术前平均改善(2.62±1.41)分(P<0.001),FA值平均改善(0.14±0.11)(P<0.01),且mJOA和FA值在术前及术后两年各随访节点相互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MCL节段,术前及术后FA值和mJOA评分呈正相关(rs=0.770、0.729,均P<0.01)。mJOA同NDI和VAS之间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DTI可敏感地反映脊髓功能的改善,可作为预测及评价CSM脊髓功能障碍状态的重要工具。

  • 标签: 弥散张量成像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固定融合术 长期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为研究疗效更佳的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法,于我院中选取64例被确诊为该病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临床检验及调查后确认符合实验入组标准,可入组参与实验,并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使用维生素B6软膏治疗)和观察组(使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每组32例,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效果达到显效者17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有效率96.87%;反观对照组,达到以上疗效的患者例数分别为15例、12例、5例,有效率为84.37%,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其次,观察组患者症状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使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有良好效果,而且安全性也更高。

  • 标签: 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 他克莫司软膏 维生素B6软膏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糖皮质激素抵抗的急性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亟需转换治疗,即手术治疗或药物拯救治疗,后者包括英夫利西单抗、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治疗。上述某一种药物治疗方案失败后,选择另一种药物的拯救治疗方案即为序贯拯救治疗。本综述较全面系统地阐述国际上拯救治疗(特别是序贯拯救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实践中选择序贯拯救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证据。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糖皮质激素抵抗 拯救治疗
  • 简介:摘要本研究纳入2020年9—1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脑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患者共3例,利用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或皮质脑电图(ECoG)确定致痫灶,留取患者手术标本中致痫灶及灶旁对照组织,进行RNA-seq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中,编码细胞外基质,特别是胶原成分相关的基因如COL1A1等存在显著差异表达;KEGG分析提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醚酯代谢相关信号通路。FCD患者中致痫灶和自身对照组织相比,细胞外基质合成(特别是胶原成分)及醚酯代谢等生物过程存在差异,可以作为潜在的致痫灶生物标记物。

  • 标签: 皮质发育畸形 生物学标记 基因表达谱 细胞外基质 脂类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疼痛微创治疗的影响,为优化疼痛微创治疗的临床路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疼痛科行微创治疗的284例2型糖尿病共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患者的主要诊断类型划分为两组:脊柱相关组(n=148)、带状疱疹组(n=136)。两类疾病中,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单位体表面积糖皮质激素(GCs)使用的累积剂量划分为3个亚组:低剂量组(GCs<3.5 mg/m²)、中剂量组(3.5 mg/m²≤GCs<7 mg/m²)、高剂量组(GCs≥7 mg/m²)。比较两类疾病内部不同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两类疾病3个亚组之间不同剂量GCs对2型糖尿病共病患者行疼痛微创治疗住院期间疼痛程度、血糖、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的影响。结果两组内部不同亚组之间,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治疗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前空腹血糖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脊柱相关组的低剂量组VAS评分为(4.5±1.6)分,大于中剂量组的(3.5±1.3)分(P=0.004);带状疱疹组的中剂量组VAS评分为(4.3±1.3)分,高剂量组为(4.4±1.6)分,大于低剂量组的(3.5±0.9)分(P=0.006)。在血糖影响方面,脊柱相关组的低剂量组对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的影响程度较中剂量组小(P=0.013);带状疱疹组的低剂量组血糖为(11±5)mmol/L,对患者住院期间血糖波动的影响小于高剂量组的(15±5)mmol/L(P<0.05)。脊柱相关组的低剂量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分别为(9±4)d、(10 583±4 851)元,均小于中剂量组的(11±3)d、(15 202±7 418)元以及高剂量组的(13±6)d、(18 100±4 138)元(均P<0.05);带状疱疹组内不同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应用于2型糖尿病共病患者的疼痛微创治疗时,脊柱相关疾病应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比高剂量可以获得更大的临床效益,高剂量可能导致患者继发性血糖升高,并可能会延长脊柱相关疾病患者的住院天数、增加住院费用。

  • 标签: 糖皮质激素类 糖尿病,2型 神经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