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法治批判对法治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建立健全法治社会过程中所有的批判都是必要的、有益的吗?在这些所谓的批判当中难免会存在某些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批判,甚至会过犹而不及。法治批判要适可而止,因此面对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多一点包容也是未尝不可的.

  • 标签: 法治建设 法治批判 法治包容
  • 简介:作为一种行政化的裁判程序,中国现行死刑复核程序有违现代司法规律,遭到了部分学者的批评,但是目前相关批评并没有对其合法性构成威胁。因为其拥有仁政、慎刑和优良文化传统等光环,立法者对其钟爱有加,使大多数人失去了对其展开反思和批判的勇气。要对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进行有效的批判,就必须首先揭去其面具,还原历史真相。帝制时代的中国皇帝们之所以创建死刑复核制度,是出于集权保位、保有天命和粉饰"作民父母"的需要,其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带有鲜明的专制集权色彩。故就本质来说,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是与现代法治精神格格不入的,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保障人权的今天,我们应当将其废除。但鉴于长期以来该制度具有一定的纠错和救济功能,故也不能一废了事,而应在废除它的同时建立死刑案件的第三审程序,以弥补中国现行两审终审制在救济和纠错上的不足。

  • 标签: 死刑复核 慎刑 皇帝 天人感应 三审终审制
  • 简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展示了马克思高超的实践唯物主义批判哲学,在《导言》中,马克思力图探寻人类彻底解放的途径,他将哲学视域转向批判现实,以'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两条文脉为线索,前者从理论层面揭示宗教和政治制度对人的束缚与压迫,后者从实践层面阐释了无产阶级立场和'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二者结合,从而实现人类解放。

  • 标签: 转向 批判 回归
  • 简介:法国社会主义卓越的理论家保尔·拉法格回忆说,马克思平日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1]马克思学习掌握了近20种外语,为他开展翻译和批判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语言是马克思开展批判的载体,因此,马克思的批判天生带有翻译的特征。不管是把自己的著作翻译成别的语言,还是对别人著作的翻译,马克思的翻译都带有批判的特征。作为批判的翻译以及作为翻译的批判,始终贯穿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人类学研究中,是马克思不断修正和创新理论的主要途径。

  • 标签: 翻译 政治经济学批判 人类学笔记 意识形态
  • 简介:行为共同说与犯罪共同说将共犯本质作为根本分歧。由于决定共犯成立范围,故共犯本质问题有必要再予讨论,且应起步于对共犯本质概念的首先明确,而共犯本质又应在犯罪本质之下获得界说。对应着犯罪本质是罪责性,共犯本质应是罪责共同性而非行为共同性。因在远离有责性即罪责性的“行为层次”上将行为共同视为共犯本质,故行为共同说背离了罪刑法定原则等刑法基本原则和刑法责任原则。在自称的诸多合理性及其对犯罪共同说的各种批判被破解之后,行为共同说在我国还是面临着实定法障碍和刑法基本原则特别是罪刑法定原则障碍。由于将共同犯罪视为“数人数罪”的“乌合之罪”,故行为共同说不是共同犯罪的建构理论而是瓦解理论。

  • 标签: 共犯本质 行为共同 罪责共同 责任主义
  • 简介:本文意在赋予耿定向的古典法哲学思想以现代的分析的形式,并予以批判。耿定向作为王守仁的私淑后学、张居正的僚属密友,揭开一切学术化修辞遮蔽,其思想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王学”传统中和专制主义比较贴合的一面。在规范的来源问题上,通过耿版的“不容已”概念,他最终把内心的伦理底线拉同于外在的纲常名教,重树了实定法权威;在规范判断上,他欣赏高超精致的智识计算,以之排斥“良知”学说可能唤醒的个人主观意志;关于政治秩序,他推崇拥护精英集团的“大人”君相,贬低普通士绅百姓的作用,其在泰州学风影响下偶尔吐露的亲民言语实在经不起推敲。耿氏在法哲学上的种种调和,实质是对前人形上思考的整体否定。他最根本的出发点仍是维护他的政权。

  • 标签: 耿定向 李贽 法哲学 阳明学 专制主义
  • 简介:尼采反对康德在认识论上把主客体对立起来,认为以主客体对立的方式解决认识问题是没有出路的.客体不可知,主体是一种虚构,因而,认识只是个体的理解和解释。尼采认为,感性、知性这两种认识能力的划分缺乏合理性,这些能力都基于身体之上,不存在认识能力的高低之分,只有对于身体有益的东西才能被更好地认识,认识是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尼采批判康德的认识论最终是为了消解“自在之物”,如果承认“自在之物”的存在,必然会导致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对立,这种对立构成道德形而上学的根基,尼采致力于重估一切价值,其要破除超验的道德王国。

  • 标签: 主体 客体 解释 自在之物
  • 简介:作为一个海洋强国,美国积极维护“基于法理的海洋体系”,这是其领导世界、主导国际体系意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立国开始,美国就努力影响海洋秩序制度化,伴随着国家力量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局势的持续演进,美国的角色逐渐发展为引领海洋秩序制度化,与此同时,出于维护本国利益的考虑,美国又游离于全球海洋秩序的法理安排之外。这一行为事实上存在着内在矛盾,也给全球海洋秩序的穗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主要采取以下路後来持续推进其充满矛盾的维护“基于法理的海洋体系”的理念:一是通过国内立法对国际规则产生示范效应;二是积极推动并试图主导国际海洋法会议;三是以海上力量为基础构建对己有利的海洋体系;四是实施“航行自由”极化应对海洋挑战;五是介入东亚海洋争端,对地区强国的崛起施加国际法理压力。系统性梳理美国维护“基于法理的海洋体系”的历史行为,有助于为中国参与构建更加合理、规范的海洋秩序提供经验和教训。

  • 标签: 海洋秩序 海洋法 美国历史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当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它以生产“虚假需求”为典型特征,满足资本不断增殖的需要。“虚假需求”的生产必然地制造人类的精神痛苦,人类将通过对“虚假需求”产生机理的认知和“审美革命”的方式获得出路。

  • 标签: 当代资本主义 虚假需求 幸福 审美革命
  • 简介:现代社会治理需要动员一切积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由此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社会民主在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西式社会民主治理的困境对我们广泛而有效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提出了警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背景下的现代社会治理需要对社会民主进行批判性反思:尊重特定的民俗风情,科学界定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边界与关系,贯穿公共性旨趣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

  • 标签: 社会治理 社会民主 共建共治共享 政治哲学
  • 简介:西汉王朝通过武器上、思想上、制度上的深刻批判与理念上的反思,比较彻底地清除了秦朝暴政的影响,从而促进了治国理论的变革和重构。它不仅摒弃了秦朝“任法弃礼”的误国理论,而且构建了以儒家学说为母体、以道家学说为基袖、以法家学说为完善手段、以阴阳家学说为强化武器的综合治世的庞大理论体系,为西汉法制建设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而当时的批判反思与理论构建的直接成果,就体现在汉文帝雅纳张释之谏言,最终对犯跸者作出合法而又合理的判决;同时又表现为汉文景帝实施刑制改革,以身体刑替代肉刑,以劳役刑替代肉刑的文明改革等。进而出现了西汉法制文明的生成与持续发展的局面。

  • 标签: 西汉时期 批判反思 理论建构 法制文明生成与发展
  • 简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告诉我们,从严治党从来都是“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合力”而为的“工程”,它不能脱离理论的“自我批判”而单独进行。为此,必须在理论上搞清楚:何谓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我批判”,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何要坚持“自我批判”,在“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下怎样坚持“自我批判”。在新时期从严治党的战略主题下,厘清这些逻辑,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我批判”的理论自觉和选择自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政党 自我批判 从严治党
  • 简介:在财富与伦理之关联的探索中马克思早期运用异化劳动理论对资本主义财富事实和理论的批判是一种基于伦理价值预设前提的道德呐喊;而在成熟时期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其内部探析财富与伦理的矛盾,则是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分析的科学批判。从道德批判到科学批判的历史嬗变表征着马克思财富伦理融科学与价值、历史与逻辑、理想与现实为一体的方法论特质,是马克思主义不朽精神的彰显与确证,对于我国转型期道德建设尤其是财富伦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财富伦理 批判逻辑
  • 简介:黑格尔通过对西方近代自然法理论的批判和改造,完成了一场重大而深刻的法哲学革命。这场革命的基础是他洞见到自然法理论赖以成立的抽象的人性概念无法为法哲学提供坚实基础,为此,他用更加具体、真实的伦理取而代之,作为法哲学的基础。其后,他在重新接纳现代个体精神的前提下,一方面将自然法理论与经济学结合起来,提出独特的市民社会理论,以克服自然法理论的不足;另一方面则在伦理的基袖上对国家进行重构。结果,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遂取代了自然法理论的法律和道德的分离,成为其后法学理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 标签: 黑格尔 自然法理论 伦理 市民社会 国家
  • 简介:自2010年以来,美国逐步加大了介入南海争端的力度。其突出的表现是以强化南海航行自由为核心,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多种手段对中国施加压力,逼迫中国在南海问题的立场上后退。美国强化南海航行自由既有其历史的逻辑也有其现实的考量。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国强化南海航行自由是其历史上"汉密尔顿主义"和"威尔逊主义"传统延续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现实来看,以美国在南海地区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受到影响为借口,以实现该地区所谓的航行自由和秩序稳定为目标,以实施综合性的海洋战略为保障是美国强化南海航行自由的现实考量。但随着当代国际海洋制度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美国强化南海航行自由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越来越站不住脚。

  • 标签: 南海 航行自由 历史逻辑 现实逻辑
  • 简介: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马克思始终立足实践,坚持从实践出发,而不是从抽象或直观出发去解释、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生态问题。这种考察生态问题的视角对我们科学审视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把握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本质及指导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生态问题 实践解释 实践批判 实践超越
  • 简介:《费尔巴哈论》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简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原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后逐步转向唯物主义,并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积极意义。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与超越,其中主要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分析,理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当今仍具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恩格斯 黑格尔 唯心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原理 《费尔巴哈论》
  • 简介:从马克思早期"异化"概念出发,也即是在关心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完满的维度上来解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压制了人类潜能的发展,人被普遍置于一种奴役状态下,不仅受他人奴役,而且受自己所创造的非人格化和非人性化二力量所奴役,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先天分裂的诸生产要素也根本不能确保人的潜能得到实现。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导致人的异化的总病灶,消除它得以运作的核心要素,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 标签: 马克思 异化 资本主义 劳动 自由
  • 简介:从法史学和保险学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保险法违反告知义务制度效果上所采取的“全有全无模式”属于早期保险经营技术与保险法理论落后的产物,该模式忽视了危险评估与保险费间渐进式的计算方式,使投保方承担了不合理的不利后果,为保险人不当获利留下了空间,其负面效果日渐凸显。虽然晚近以来该模式经历了主客观两方面的局部修正以平衡保险合同各方当事人的利益,但在效果上仍无法同对价平衡原则相契合,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全有全无模式”的固有缺陷。在未来的改革上,《保险法》应当弃用“全有全无模式”,改而釆用与对价平衡原则更为契合的“对应调整模式”。

  • 标签: 告知义务 全有全无模式 对价平衡原则 对应调整模式
  • 简介:在中国"法西斯"的起源问题上,以中共党人为首的法西斯主义批判方扮演了重要角色。法西斯主义传入中国之初,恰值国共两党主导国民革命兴起,以中共党人为首的批判者对法西斯主义与中国现实政治的结合非常警惕。中共党人将反对"阶级革命"作为识别法西斯的主要依据,先后将国民革命的反对者军阀、"商团事件"中国民党右派和"清党"反共的蒋介石等批判为中国的"法西斯"。可以说,其时的中共党人从批判者角度,为我们理解中国"法西斯"的起源问题,提供了一条完整的叙事脉络。

  • 标签: 法西斯 中国国民党 中共 阶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