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通过液培试验,研究了硫对烤烟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0.32~64mg/L)供硫可以促进烤烟干物质积累量及积累速率的提高,0.32mg/L处理烤烟的干物质积累量及最大积累速率略低于64mg/L处理,但明显高于128mg/L~1024mg/L处理。在64mg/L~256mg/L处理之间随硫浓度升高,烤烟干物质积累量及最大积累速率明显降低。64mg/L处理烤烟的根、茎、叶及全株进入旺长期的时间明显早于128mg/L~1024mg/L处理,且其茎、叶及全株旺长期持续的时间要明显长于128mg/L~1024mg/L处理,促进烤烟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速率的硫浓度上限阈值为64mg/L处理。

  • 标签: 烤烟 硫用量 干物质积累
  • 简介:为了解烟叶原料对卷烟主流烟气中7项有害成分的影响,选取了产地、烤房、品种、土壤、烟叶部位作为影响因素对237个初烤烟叶样品中主流烟气7项有害成分指标进行了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7项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指标有显著性影响的重要因素依次是产地、烟叶部位、品种。产地因素在7项烟气有害成分上均表现极显著差异,平均贡献率为64.00%;烟叶部位在6项烟气有害成分上表现极显著差异,平均贡献率为26.51%;品种在5项烟气有害成分上表现显著差异,平均贡献率为9.49%:而烤房、土壤对7项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影响不显著。

  • 标签: 烟叶原料 卷烟 主流烟气 有害成分
  • 简介:通过反应釜水热合成法结合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策略制备了一种具有酸、碱双功能基团的有机-无机杂化介孔膦酸钛材料,可用于同时降低主流烟气中多种有害成分。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比表面积孔径分析(BET)、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等,对制备的双功能介孔膦酸钛材料进行结构表征,并考察其对卷烟烟气有害成分的吸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1)该介孔膦酸钛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和二维六方介观结构,其比表面积高达606m2/g,孔径2.8nm。(2)在滤嘴中添加介孔膦酸钛后,卷烟样品主流烟气中的氢氰酸、苯酚和氨的释放量分别降低了38.89%,41.74%和53.07%。

  • 标签: 介孔 膦酸钛 卷烟烟气 有害成分
  • 简介: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已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筛选出大量的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其中从植物中筛选并提取的抗病毒物质所占比例较大,有的已经形成产品,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微生物源抗病毒物质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抗病毒型农用抗生素的研制已成为研究热点,而且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关于天然物质抗抑植物病毒的机理还不完全清楚,但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抗抑植物病毒的机理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抑制病毒的侵染、对植物病毒增殖过程中的干扰和抑制作用、诱导植物的抗病性反应等.

  • 标签: 天然物质 植物病毒 防效 作用机理
  • 简介:通过GC/MS分析两个白肋烟主栽品种鄂烟1号和鄂烟4号的11、17叶位烟叶香味物质含量在烟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白肋烟香气物质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在检测到的香味物质中,新植二烯的含量最高,其次为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和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Maillard反应产物含量最少;品种鄂烟4号的11叶位香味物质总含量和新植二烯含量随成熟度的增加而减少,鄂烟1号的香味物质总含量和新植二烯含量在移栽后76d达到最高而后呈减少趋势;参试2个白肋烟品种17叶位的香味物质总量基本上与成熟度变化趋势一致,在移栽后76d含量达最高,随后呈减少趋势,晾制过程中呈增加趋势;参试2个白肋烟品种晾制后11叶位香味物质总含量和新植二烯含量鄂烟4号高于鄂烟1号,17叶位香味物质总量和新植二烯含量鄂烟4号低于鄂烟1号。

  • 标签: 白肋烟 香味物质 新植二烯
  • 简介:对南阳烟区种植的9个不同基因型烤烟烤后上部和中部烟叶的主要中性致香物质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上部叶中性致香物质总量由高到低为中烟98、云烟87、云烟85、K326、8541、中烟100、NC89、9717、39511;中部叶依次为云烟87、中烟98、云烟85、K326、8541、中烟100、39511、NC89、9717。不同基因型烤烟间叶片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差异明显,含量较高的是中烟98、云烟87、云烟85,含量较低的是9717、NC89、39511。

  • 标签: 烤烟 基因型 中性致香物质
  • 简介:采用了夹角余弦、主成分及偏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分析了云南与津巴布韦烟叶的多酚、石油醚提取、多元酸、高级脂肪酸和挥发性香气物质等致香物质含量的相似性。结果表明,云南烟叶与津巴布韦烟叶在主要致香物质方面已有较高的相似性,其中以中部烟叶的相似度最高;云南部分地区烟叶的致香物质与津巴布韦烟叶较为接近,但从细微来看,糠醇、5-甲基糠醛、西柏三烯二醇等致香物质含量在地区和部位间的变异较大,云南与津巴布韦烟叶在新植二烯、苹果酸、西柏三烯二醇、类胡萝卜素降解、茄酮、柠檬酸和巨豆三烯酮等致香物质的含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 标签: 烤烟 致香物质 相似性
  • 简介:应用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卷烟制丝烘丝工序中挥发性、半挥发性香味物质的变化进行研究,结合烟丝的感官质量评吸结果,优化了烘丝工序中4个参数,得出较佳的参数水平为:注入蒸汽量为1600kg/h、物料流量为4100kg/h、工艺气为13500kg/h和负压水平为800Pa。

  • 标签: 同时蒸馏萃取 气相色谱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烘丝工序 香昧物质 感官质量
  • 简介:对51份烟叶样本主流烟气中27种有机酸进行了测定,通过味觉活力值分析技术,鉴定出烟气中的关键酸味物质,以此建立烟气酸味指数模型,并与感官评价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甲酸、乙酸、棕榈酸、琥珀酸、乳酸、苹果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是主流烟气中主要的9种有机酸,异戊酸、辛酸、苯乙酸、苯甲酸、己酸和戊酸在不同样本中含量变化较大,而琥珀酸、乳酸、草酸、苹果酸和肉豆蔻酸的变化较小。(2)甲酸、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乳酸和琥珀酸等8种有机酸在51份样本中的味觉活力值即TAV均〉0.1,是烤烟主流烟气中关键的酸味物质,大小排序是异戊酸〉乙酸〉戊酸〉甲酸〉丁酸〉琥珀酸〉异丁酸〉乳酸,其它19种有机酸的贡献率可以忽略不计。(3)以8种关键酸味物质味觉活力值为基础,提出并建立的烟气酸味指数模型,在主流烟气酸味强度评价方面与感官评价之间取得了较高的趋势一致性,佐证了关键酸味物质研究的科学性,为卷烟烟气味觉特征剖析和调控技术提供支持。

  • 标签: 有机酸 味觉阈值 味觉活力值 烟气酸味指数
  • 简介:对9个典型清香型烤烟产地间的致香物质含量进行差异分析,旨在为清香型烟叶风格形成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9个烟区虽同属典型清香型烤烟产地,但烟叶中各类致香物质含量存在差异,云南昆明烟区新植二烯含量较高,四川省凉山州酮类和醇类致香物质含量较高,云南省红河州醛类和杂环类致香物质含量较高,福建龙岩市酮类和酯类物质含量较高,各烟区烤烟优势致香物质不同,但致香物质总量在各烟区间差异较小。可见,不同类致香物质之间具有香气互补作用,且致香物质总量及新植二烯与各类致香物质的比值对烟叶香型风格形成影响较大,从而使致香物质含量存在差异但不影响其香型风格。

  • 标签: 清香型 烤烟 致香物质 差异分析
  • 简介:本文对8个不同生态地区初烤烟叶中的重要致香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态条件对初烤烟叶中的致香成分影响较大.不同产地的烟叶及不同部位烟叶中的重要致香化学成分存在差异;不同栽培条件对烟叶中的致香化学成分有影响.

  • 标签: 生态区 烤烟 致香成分 分析
  • 简介:研究烟叶主脉不同位置烟梗挥发性香味物质的变化情况,为烟梗的差异化加工和分类使用提供参考依据。将每一片初烤烟叶中的烟梗主脉完全剥离出来,并从梗基到梗尖平均分成6段(YG1~YG6),分别测定每一段烟梗的挥发性有机酸和挥发性致香物质。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不同位置烟梗各单项化学物质含量的差异性。利用回归分析研究不同位置烟梗挥发性有机酸和挥发性致香物质总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烟叶中的烟梗,从梗基到梗尖,各单项挥发性化学物质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和规律性变化趋势;挥发性有机酸和挥发性致香物质总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抛物线型变化趋势。

  • 标签: 烟梗 挥发性香味物质
  • 简介:以不同植烟年限的烟草根际土壤为材料,设置6个不同浓度的土壤水浸提液处理,分别对莴苣和烟草进行生物测试,同时用2g.mL–1的正已烷、乙酸乙酯、氯仿、丙酮和甲醇5种不同极性有机溶剂根际土壤浸提液进行化感潜力评价;采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GC-MS)鉴定烟草根际土壤甲醇浸提液所含的有机化合。结果表明:(1)烟草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莴苣和烟草胚根生长的影响表现为低促高抑的双重浓度效应,并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2)浓度为2g.mL–1的烟草根际土壤甲醇浸提液对莴苣和烟草胚根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正已烷、氯仿、乙酸乙酯土壤浸提液基本上无抑制现象。(3)鉴定了不同种植年限烟草根际土壤甲醇浸提液中所含的有机化合,其中种植1年、种植3年的烟草根际土壤甲醇浸提液中存在烷烃、醇、酮、酸、酯、酚、萜烯类以及多环芳烃等有机化合

  • 标签: 烟草 根际土壤 化感物质 连作障碍
  • 简介:为了减少高毒试剂苯的使用,消除淀粉、蛋白质、灰分对测定总细胞壁物质含量的干扰,本方法采用乙醚-乙醇混合液(乙醚:乙醇=1:15)进行超声脱脂后,加入α-高温淀粉酶,用热水提取,再用中性蛋白酶水解蛋白质,残渣在510℃灰化。结果表明:采用30mL乙醚-乙醇混合液进行超声脱脂1h与常规脱脂方法一致;热水提取1h能除去糖类、淀粉的干扰;用2mL中性蛋白酶水解30min能除去绝大部分蛋白质;方法回收率为98.31%~99.52%,日内RSD为1.21%~1.31%,日间RSD为1.39%。可以应用于烟草中总细胞壁物质含量的测定。

  • 标签: 烟草 总细胞壁物质含量 除杂质 超声法 酶解法
  • 简介:选取国内代表性烟叶产区的C3F等级烟叶样品,以及国内卷烟工业企业用量较多的、与C3F等级接近的巴西、美国、津巴布韦、赞比亚和马拉维等5个我国主要烤烟进口国烟叶样品,卷制成单料烟。考察选取的进口烟叶与国产烟叶样品烟气焦油、卷烟危害性评价指数、7种代表性有害成分和烟碱释放量差异,分析了5个进口国家烤烟烟叶有害成分释放量特点。结果表明:国产C3F等级烟叶烟气的单位燃烧烟丝重量NNK和苯酚释放量均值为最低,卷烟危害性评价指数最低。

  • 标签: 烤烟 烟气 焦油 危害性评价指数:7种代表性有害成分 烟碱
  • 简介:为验证NtHCT是否参与烟草类黄酮的合成,构建pCXSN::NtHCT超量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NtHCT基因转入野生型烟草三生烟,通过HPLC(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转基因烟草中绿原酸和类黄酮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转基因烟草叶片中绿原酸的含量最高比野生型对照提高了6.3倍,类黄酮成份芦丁和山奈酚芸香苷分别提高了41.6和13.6倍,而生长表型未见明显差异。从而证明NtHCT基因不仅参与调控绿原酸的合成,也正向调控了类黄酮的合成。

  • 标签: 烟草NtHCT基因 绿原酸 类黄酮 烟草
  • 简介:为测定口含烟中甲醛、乙醛和巴豆醛,采用O-(2,3,4,5,6-五氟苄基)羟胺(PFBHA)衍生化GC-MS的方法,将口含烟经水萃取,与PFBHA反应生成相应的O-(2,3,4,5,6-五氟苄氧基)肟衍生产物,正己烷萃取后利用GC-MS分析正己烷相测定相应物质含量。甲醛、乙醛以D4-乙醛为内标,巴豆醛以D5-丁酮为内标,甲醛、乙醛检出限为0.010μg/g,巴豆醛检出限为0.001μg/g,各组分回收率为91.7%~104.1%,日内相对标准偏差≤5.3%,日间相对标准偏差≤9.6%。通过该方法测试的35个不同规格国外品牌口含烟,甲醛含量0.275~2.397μg/g,乙醛含量0.383~8.010μg/g,巴豆醛含量0.003~0.027μg/g。该方法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干扰少,结果准确,易于推广应用。

  • 标签: 羰基化合物 口含烟 O-(2 3 4 5
  • 简介:综述了烤烟烟叶中烟草特有亚硝胺及其前体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生产优质低害的烟叶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烟草特有亚硝胺 前体物 进展
  • 简介:为了鉴别黄斑烟中香精斑烟和料斑烟支污染的来源,利用高场不对称离子迁移谱(FAIMS)法不同离子在强场(>15000V/cm)条件下离子迁移率呈非线性变化的原理,使黄斑烟支上疑似香精污染的离子团相互分离,得到待测物质的特征三维扫描图谱。通过图像相似度计算查找软件(VisualSimilarityDuplicateImageFinder),对比香精斑烟支污染和对照样品三维扫描图谱的相似度,鉴别香精斑烟支污染来源。料斑烟在经过样品处理后,可利用同样的方法鉴别。结果表明:人工分拣香精斑烟支污染的FAIMS图谱和人造香精斑的FAIMS图谱相似度达到95%以上,人工分拣的烟丝湿团的FAIMS图谱和各类人造污染的FAIMS图谱相似度约为95%,说明可利用FAIMS分析与鉴别香精斑烟和料斑烟表面污染来源,且人工观察分拣黄斑烟支归类的方法基本准确。

  • 标签: 高场不对称离子迁移谱(FAIMS) 黄斑烟污染物 糖料 香精 图像相似度计算查找软件(Visual Simi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