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效果。方法105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数字分组法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抗抑郁治疗,对比两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治疗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1.3±3.2)分低于对照组的(19.8±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神经功能康复增加抗抑郁治疗能够显著减轻患者存在的抑郁情绪,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效率及康复效率。

  • 标签: 抗抑郁治疗 脑卒中 神经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卒中抑郁/焦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西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312例脑卒中抑郁/焦虑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康复训练、心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盐酸帕罗西汀治疗,每次1片,每日清晨服1次。所有患者治疗2个月。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患者治疗前后的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分、焦虑量表(HAMA)评分,血浆P物质(SP)、神经肽Y(NPY)、皮质醇(Cor)含量及副作用量表(TESS)评分。结果治疗,两组患者的HAMD、HAMA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0.26%和87.82%,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SP、Cor均明显下降,NPY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部分患者出现了厌食、恶心、头晕、失眠等反应,但均可耐受,观察组的TE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罗西汀治疗卒中抑郁/焦虑能够有效降低抑郁、焦虑症状,改善神经肽和皮质醇水平,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 焦虑 帕罗西汀 安全性
  • 简介:张大爷今年68岁。半年前,他突然变得不爱说话,经常一个人呆坐着,忘东忘西,用张大爷的话说,自己是老糊涂了。最近半个月,张大爷的情况越发严重,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令人意外的是,经过诊断,张大爷并不是老糊涂,而是得了重度抑郁症。

  • 标签: 重度抑郁症 老年人 保健知识 心理调节
  • 简介:目的:本文通过对17种抗抑郁药说明书关于潜在生育人群的修改情况进行调查对比,分析FDA新孕妇用药规则正式实行抑郁药的说明书修改情况,通过临床药学方法为临床提供更为详细的用药策略。方法:本课题分别对17种抗抑郁药的中文说明书、英文说明书和Micromedex进行检索对比,调查目前抗抑郁药说明书的修改情况;通过不同种属间体表面积换算,利用动物实验数据为,临床用药提供药学服务。结果:目前17种抗抑郁药均已除去ABCDX字母分类法,关于潜在生育人群17种药物未进行增补;目前有11种抗抑郁药具备大鼠生殖毒性实验;体表面积换算结果显示对生育力存在影响的药物中,2倍MRHD(人体推荐最大剂量)剂量药物5种,2~5倍MRHD剂量药物6种,5~10倍MRHD剂量药物2种,10倍MRHD药物共4种。结论:FDA新孕妇用药规则实行,17种抗抑郁药的说明书均已除去ABCDX字母分类,但关于潜在生育人群均未进行修改,通过,临床药学方法,可以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为详尽的用药信息。

  • 标签: 抗抑郁药 潜在生育人群 生殖毒性 剂量换算
  • 简介:研究背景及临床问题癌症患者和癌症幸存者通常会变得抑郁、焦虑或面临其他形式的情感抑郁。结果表明,美国癌症幸存者报告焦虑和抑郁用药的比例几乎是普通人群的2倍。Hawkins等人的研究使用基于人群的数据,估算美国癌症幸存者报告目前使用药物治疗焦虑和抑郁的比例,

  • 标签: 用药情况调查 癌症患者 幸存者 抑郁 焦虑 美国
  • 简介:夏季来临,游泳是人们用来消暑降温兼强身健体的一项好运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游泳池游泳的自我卫生护理切莫忽视。洁肤一般来说,游泳池里的池水比较混浊而不干净。同时,池水里氯制剂消毒成分残留在皮肤上,容易刺激皮肤,造成不适。

  • 标签: 游泳池 护理 卫生 强身健体 制剂消毒 池水
  • 简介:目的分析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计算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39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措施,比较两组血压控制水平、脑卒中复发率。结果护理之后,实验组的DBP、SBP改善效果与常规组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两组脑卒中复发率相比,实验组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可显著改善血压水平和生存质量,预防脑卒中复发,值得临床借鉴和积极推广。

  • 标签: 高血压 脑卒中 护理要点 急性期
  • 简介:目的:观察延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对60例急性脑卒中即将出院的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延续康复护理干预进行康复训练,持续6个月,分别在出院时,干预治疗6个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2组患者干预前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干预6月2组ADL评分均升高,干预组ADL评分升高更为显著(P﹤0.01),且较对照组干预后明显增高(P﹤0.0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康复护理干预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利,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是临床脑卒中功能康复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脑卒中 延续康复护理 日常生活能力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老年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100例,按就医顺序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抗血小板、抗心绞痛、降血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予以抗抑郁药物和心理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SDS评分。结果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经过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的情绪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SDS评分与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在实施常规治疗外,同时予以抗抑郁药物治疗,并配合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老年冠心病 抑郁症 临床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和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d、30d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升生活活动能力,改善预后与生存质量。

  • 标签: 卒中 中西医结合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家庭护理管理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出院的价值。方法20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家庭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入院率、护理满意度。结果出院6个月内,观察组患者的再入院率为7.0%,低于对照组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非常满意48例,一般满意50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98%;对照组患者中非常满意38例,一般满意45例,不满意17例,护理满意度为8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护理管理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家庭护理管理 再入院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目的分析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脑卒中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H型高血压患者6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观察组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随访3年,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年、2年、3年血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2组血压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组血压均有所减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血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Hcy水平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组Hcy水平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卒中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可更有效地减少H型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H型高血压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叶酸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 简介:疫苗主动监测是20世纪末为弥补传统被动监测的不足而出现的上市安全性监测新模式。全球范围内,上市安全性主动监测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含义理解和功能定位不尽一致,具体开展形式也多种多样。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疫苗上市安全性主动监测系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动监测在疫苗安全性监测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成为未来上市安全性监测模式的主要发展趋势。我国现有的疫苗上市安全性监测模式仍为被动监测,对开展主动监测的需求日益凸显。了解疫苗上市安全性主动监测的发展,认识其不同的含义和定位,比较不同的开展形式,借鉴现有的主动监测系统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我国今后构建切实可行的疫苗上市安全性主动监测体系。

  • 标签: 疫苗 安全性 上市后监测 主动监测 综述
  • 简介:根据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编排格式规范,自2016年第1期开始要求:(1)对于有DOI编码的文章须注录DOI,列于该条文献末尾。(2)中文参考文献采用中、英文双语著录。在文献序号先列出中文文献,另起行列出该文献的英译文。作者姓名的英译文采用汉语拼音形式表示,姓的首字母大写,名按音节首字母大写的缩写形式。中文刊名使用其刊名的英文简称,不使用汉语拼音名称,无规范英文简称者著录英文刊名全称。示例:

  • 标签: 文后参考文献 著录格式 中文文献 汉语拼音 中华医学会 编排格式
  • 简介:患者,女,68岁,因"双侧间断性鼻塞4个月,加重伴间断性鼻出血2个月"于2016年1月1日入院。查体:双侧鼻腔鼻咽部可见表面光滑的暗紫色肿物,肿物较为固定。鼻窦CT:鼻孔区可见分叶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较清,阻塞鼻孔,并向咽腔内突入,约2.5cm×2.0cm,见图1。鼻窦MRI:鼻孔区可见分叶状团块影,T2WI成等信号,T1WI略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2.5cm×2.0cm,界清,

  • 标签: 后鼻孔 恶性黑色素瘤 分叶状 软组织密度影 双侧鼻腔 鼻咽部
  • 简介:在我国,战争与现代社会精神创伤应激障碍(PTSD)的研究是医学研究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本文从PTSD的症状、产生PTSD的原因、PTSD发生的生物学机制、PTSD的预防和药物治疗等四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PTSD研究的状况。指出PTSD的发生与事件(战争、创伤)、个性特征和社会因素有关;其发病的神经生理机制与决定记忆、情绪、思维和社交的大脑或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目前对PTSD是以心理治疗和靶症状药物疗法(主要采用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治疗)为主。未来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神经多肽、第二信使、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等研究的理论,将为PTSD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也将为发展新型的抗PTSD药物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加强对PTSD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是目前我国和我军医学领域面临的重要任务,具有军事和社会的双重意义。

  • 标签: 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 药物治疗 抗抑郁 抗焦虑 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多中心常规方法加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经济性、安全性,评价药物经济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试验方法,收集各中心2013年8月—2014年12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银杏内酯注射液加常规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使用其他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组354例,对照组180例;在出院3、6、1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获取药效指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ADL)评分、生活自理患者比例、痊愈率、复发率、全因死亡率;经济学指标:患者工作恢复率、成本效果比(CER);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严重程度,评估患者不同治疗方案的远期获益差异。结果出院3、6、12个月,治疗组的ADL评分、痊愈率、自理率、工作恢复率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出院12个月,治疗组复发率和死亡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出院6、12个月,治疗组的CER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结论远期评估发现,经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患者较未接受其治疗患者临床效果更佳,CER更优,证明了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性及经济性。

  • 标签: 银杏内酯 临床疗效 安全性 经济性 缺血性脑卒中 药物经济学
  • 简介:目的对腹部外伤出现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展开观察与探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5例腹部外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做好病情监测、术前急救、术后及心理等方面的护理工作,并对所有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统计。结果经过急救及相应的护理操作,本组35例患者中,治愈的有31例,好转3例,无效1例(因失血过多而死亡),总有效率为97.1%。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5.8±4.6)d,未有1例出现压疮、伤口感染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结论通过对腹部外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展开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其病死率,为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有利于促进抢救效率的提高。

  • 标签: 腹部外伤 失血性休克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研究巴曲酶注射液对大鼠血栓栓塞性脑卒中急性超早期的保护作用。方法自体血凝块闭塞左侧大脑中动脉法制备大鼠血栓栓塞性脑卒中模型,32只造模成功大鼠按神经缺陷程度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及巴曲酶注射液低、高剂量(0.3、1.0BU/kg)组和阿替普酶(rt-PA,9mg/kg)组,每组8只,另设假手术组8只。造模1h后尾iv给药,给药6h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核磁共振(MIR)技术进行大鼠脑SE-T2WI序列扫描,测量脑病变范围;给药24h评分取脑进行TTC染色,测量脑梗死范围;给药6、24h取血浆,测纤维蛋白原(FIB)浓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巴曲酶注射液0.3BU/kg治疗24h(P〈0.05)、1BU/kg治疗6、24h(P〈0.05、0.01)显著改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给药6hMRI结果显示,巴曲酶注射液0.3、1.0BU/kg显著缩小病变范围(P〈0.05、0.01);给药24hTTC结果显示,巴曲酶注射液0.3、1.0BU/kg显著缩小梗死范围(P〈0.05);巴曲酶注射液0.3、1.0BU/kg于药6、24h均可显著降低血浆FIB浓度(P〈0.05、0.01、0.001)。结论巴曲酶注射液能改善大鼠脑缺血急性期受损神经功能、缩小脑病变范围、降低血浆FIB浓度,具脑保护作用。

  • 标签: 巴曲酶注射液 大鼠 血栓栓塞性脑缺血 核磁共振 TTC染色
  • 简介:目的探析新生儿换血治疗不良反应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60例胆红素脑病患儿,均接受换血治疗,对60例患儿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儿治疗出现血小板减少30例(50.00%),低钙血症10例(16.67%),低血糖症10例(16.67%)。换血时年龄是导致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单一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减少是新生儿换血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换血时年龄是主要危险因素,需要在换血时充分考虑。

  • 标签: 新生儿 换血治疗 不良反应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