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bE)对血小板粘附及血栓形成影响。方法血小板粘附性采用旋转玻球法;体内血栓形成采用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法;体外血栓形成采用Chandler法;采用剪尾法观察小鼠尾动脉出血时间。结果GbE明显降低家兔血小板粘附率;减轻家兔动-静脉旁路形成血栓的重量;缩短大鼠体外形成血栓的长度,并减轻其干重;延长小鼠尾动脉出血时间。结论GbE有一定的抗血小板粘附及血栓形成的作用。

  • 标签: 银杏叶提取物 血小板粘附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疼痛的影响。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60名观察对象展开研究,观察对象均为手术患者,分组方法为:计算机双色球法,围绕患者,展开分组,并实施不同护理方案:早期护理干预(观察组,n=30),常规护理(对照组,n=30),以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局部疼痛症状改善效果作为评价标准,对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差异展开对比、分析。结果:根据彩色超声检查结果,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6.67%(2/30)低于对照组患者26.67%(8/30),(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局部疼痛度VAS评分(3.06±0.53)分低于对照组患者(4.49±0.64)分,(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缓解患者的局部疼痛度,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下肢静脉血栓 疼痛
  • 简介:目的研究普伐他汀对激素性坏死股骨头内骨形成蛋白-2(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普伐他汀治疗组,每组18只。模型组和普伐他汀治疗组应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及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造成股骨头坏死模型,普伐他汀治疗组于造模后4周开始普伐他汀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等容量蒸馏水。分别于喂药后第4、8、12周分批处死动物,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股骨头内BMP-2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和普伐他汀治疗组各时相点BMP-2的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组,但普伐他汀治疗组喂药后第4、8、12周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普伐他汀可诱导激素性坏死股骨头内源性BMP-2mRNA的表达。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骨形成蛋白-2 普伐他汀
  • 作者: 何渝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5-15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5期
  • 机构:雅安市人民医院何渝肺部的作用是用来交换气体,为人体提供必需的氧气。在我们的日常生中肺炎是一种很常见的肺部疾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冬天因为天气寒冷也是肺炎的高发期,随着现在汽车各种尾气排放、燃烧秸秆和加工厂的排放不合格等问题,空气污染情况也是越来越严重,治理污染这件事情是刻不容缓的。那么肺炎究竟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当感染肺炎后,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彻底治愈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动脉血栓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奥扎格雷钠,5mg/kg),AHV-PI(0.1mg/kg)实验组共4组,每组6只。应用70%FeCl3溶液化学损伤的方法来制备家兔颈动脉血栓模型,采用血栓弹力仪(TEG)描计血栓弹力图,比浊法测定家兔血小板聚集率,ELISA测定各组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栓素B2(TXB2)水平,光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形态的改变。结果:AHV-PI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栓弹力图凝血时间(R)值和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延长(P〈0.01和P〈0.05),Alpha角度、最大幅度(MA)和凝血指数(CI)减小(P〈0.05和P〈0.01);血小板聚集率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血浆中GMP-140和TXB2含量降低(P〈0.01)。AHV-PI实验组光镜下动脉内未见血栓形成,血小板电镜显示血小板形态基本规则,与模型组相比伪足较少,α-颗粒和致密颗粒无明显减少,胞浆空泡化现象减轻。结论:AHV-PI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血栓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之保护血小板超微结构,减少血小板脂质代谢和颗粒内容物的释放有关。

  • 标签: 蝮蛇毒 血小板抑制因子 动脉血栓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药物措施对静脉血栓的形成施以预防。参照组护理干预在其病情稳定后的1周后开始,即为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24小时后开始护理,即为早期护理干预。护理结束后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的发生率、生活能力和负面情绪评分两项对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进行比较。结果:护理结束后,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甲状腺手术患者采用围术期护理方法影响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程度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接受甲状腺手术的40例患者有关资料,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围术期优质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为10%,对照组患者为35%,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低(P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围术期护理 甲状腺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气压治疗对神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心接受手术的100例术后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气压治疗,包括间断气压装置的使用,以帮助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和预防血栓形成;对照组则按照常规临床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结果:在观察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8%;而在对照组中,有10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0%。统计学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压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神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采用间断气压装置可以有效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促进血液流动,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在神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中推广气压治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同时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满意度,值得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气压治疗 神经外科术后 重症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外伤患者就诊期间以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作用。方法:脑外伤患者2021年5月至2021年12月收治54例,分组以奇偶数,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护理,效果分析。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两组采取干预措施,观察组形成率低(P<0.05),患者恢复情况,观察组恢复指标项用时较短(P<0.05)。结论:脑外伤患者就诊期间,给予其中西医结合护理,能够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做到的有效预防,促进其恢复,效果良好。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护理 脑外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随着社会前进步伐的加快,医疗工作竞争日益激烈,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和社会上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处于持续高压状态下的个体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医疗工作的质量,继而阻滞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分析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形成原因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探讨了有效解决的一些基本思路。

  • 标签: 医护人员 心理压力 负面影响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260例外科术后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0.00%)明显低于对照组(3.8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患者的恢复非常有利,在临床中有推广的价值。

  • 标签: 下肢静脉血栓 中西医结合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实施对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80例脑出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出血 手术 早期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实施对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80例脑出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出血 手术 早期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妇产科手术患者实施静脉血栓预防小组护理干预时的价值。方法:2018年7月~2020年11月,挑选在我院收治的6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均分为甲组(n=30例)、乙组(n=30例)。甲组实行静脉血栓预防小组护理干预,乙组依照常规护理程序,比较两组满意率和康复效果。结果:甲组满意率为96.67%,高于乙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妇产科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专项护理干预对ICU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2020年1月-2021年12月间在我院重症监护室住院超过2周的患者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专项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 经过护理,观察组患者的DVT发生率3.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1%,同时两组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均较护理前有了显著差异,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专项护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ICU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并改善相关的凝血指标。效能较好。

  • 标签: []专项护理干预 重症监护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凝血指标
  • 简介:脑血栓形成患者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言语、运动功能的障碍,心理和情感障碍等。本病好发于中年以后,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者,多半有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男性多于女性,通常患者可有某些未加注意的前驱症状、如头昏、头痛等,少数患者病前曾患有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史,多数患者在安静,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康复期 护理 动脉粥样硬化 脑缺血发作 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