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螺纹桩光固化树脂与铸造桩修复残根临床效果的优劣。方法:随机抽样各选40份,分别用螺纹桩光固化树脂与铸造桩。然后用金瓷全冠修复前牙残根,追踪观察1-3年。结果:两种桩全冠修复经统计学卡方验证,临床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桩全冠的前牙残根修复临床效果都较好。

  • 标签: 螺纹桩光固化树脂核 铸造桩核 修复效果 对比研究
  • 简介:病例1:患儿,男,14岁2月,因腹胀3d,伴腹部膨隆2d,于2008年4月17日到本院就诊,门诊以“肝硬化、腹水”收入儿科住院。患儿于入院前3d无明诱因出现腹胀,无恶心、呕吐,无皮肤黄染、厌油、纳差,未予治疗。于入院前2d,患儿出现腹部膨隆,呈进行性增大,无颜面及双下肢水肿,无腰痛、肉眼血尿及少尿,无呕血及便血。家长认为患儿是“消化不良”给予“藿香正气液”口服治疗不佳,故到本院就诊,门诊行腹部彩超示:肝硬化、胆囊壁水肿及增厚、脾大、腹腔积液。病后精神、食欲、睡眠可,

  • 标签: 肝脏 豆状核变性 病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玻璃纤维桩加树脂与铸造镍铬金属桩对上颌前磨牙修复的效果,为临床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我院 2013年 6月至 2014年 9月期间口腔科收治的牙冠缺损患者 145例( 152颗牙)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玻璃纤维桩树脂组与铸造镍铬金属桩组,每组 76例。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总成功率,及咀嚼效能有效率等指标。结果:玻璃纤维桩树脂组与铸造镍铬金属桩组患者的总成功率分别为 94.73%和 84.2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 ;相比于铸造镍铬金属桩组,玻璃纤维树脂桩组患者的脱落发生率、冠折、根折、牙龈炎及全冠松动的发生率均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璃纤维桩树脂桩组与铸造镍铬金属桩组患者的术后 1年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P > 0.05) ;术后 2 年的有效率比较,玻璃纤维树脂桩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相比于铸造镍铬金属桩,玻璃纤维加树脂桩在修复上颌前磨牙缺损的成功率更高,患者术后咀嚼功能更理想,临床效果更显著,可以加大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体内产生抗抗体的抗原.方法分别以羊红细胞、伤寒沙门菌及鸡血清免疫小鼠,同时设立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商品化酶联免疫法检测抗抗体试剂盒,将酶结合物(酶标抗人IgG)换成酶标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建立检测抗抗体的SPA-ELISA法,并使其性能保持不变,用其检测小鼠的抗抗体.结果新建立的检测抗抗体的SPA-ELISA法与原法检测同一批标本,相关系数为0.931,P<0.01.小鼠血清抗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率):羊红细胞组为90%(9/10),伤寒沙门菌为70%(7/10),鸡血清组为100%(10/10),生理盐水对照组未检出抗抗体.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体内抗抗体可能是一类由不同抗原刺激非特异产生的抗体.蜒

  • 标签: 抗核抗体 抗原 免疫应答 自身免疫疾病 酶联免疫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卵巢囊肿除术、阴式卵巢囊肿除术治疗卵巢畸胎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9年8月至2020年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肝豆状变性患者的临床治疗与干预措施。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对黄冈地区35例肝豆状变性患者的诊断、临床治疗与干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豆状变性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及时对症处理,正确给予药物治疗、饮食护理干预措施,合理补充微量元素及人文关怀是患者康复的关键。结论:药物治疗、饮食护理、人文关怀对于肝豆状变性患者的治疗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诊断 药物疗法 青霉胺 心理护理
  • 简介: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椎间盘镜下髓摘除的手术日益开展起来。其优点具有手术创口小,组织损伤小,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中出血少,神经根松解彻底,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患者治疗费用低等优点。我院2008年6月以来共完成22例㈨,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手术配合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镜 髓核摘除 手术配合 护理
  • 简介:肝豆状变性(HLD),是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铜在体内蓄积,可引起多系统损害。该病早期症状多种多样,有一部分以溶血性贫血(HA)为首发症状,临床易误诊,而HLD早期诊断与治疗对预后非常重要。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以溶血性贫血为首发症状HLD7例报告如下:

  • 标签: 溶血性贫血 首发症状 HLD 肝豆状核变性 治疗 多系统损害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NPLE)患者脑脊液(CSF)中抗抗体(ANA)滴度测定对诊断NPLE的意义以及NPLE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25例NPLE患者进行CSFANA检测,并与29例无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非NPLE)患者及30例具有CNS病变的非SLE患者的CSFANA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比较。结果:(1)CSFANA≥1:80诊断NPLE灵敏度76%,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2)NPLE组CSFANA阳性率显著高于非NPLE及非SLE(分别P=0.000,P=0.0000),结论:CSFANA≥1:80为可靠诊断NPLE的检验标准,推测ANA导致NPLE的4条途径。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枢神经系统 脑脊液 抗核抗体 诊断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注射用胶原酶(Collagenase)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1998年9月至2005年8月对62例患者采用经椎间孔注射用胶原酶。其中32例获得18—36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胶原酶可使突出的椎间盘髓组织溶解,从而消除了神经根的压迫因素,解除或减轻了患者的临床症状。结论胶原酶对适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胶原酶 胶原酶溶核术
  • 简介:目的总结2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用臭氧髓消融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腰椎间盘穿刺盘内注射适量浓度的医用臭氧。结果262例患者随访6~12个月,显效45.5%,有效46.8%,无效7.7%,治疗总有效率92.5%。结论臭氧髓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感染机会低、疗效肯定、安全、年龄适应症广泛的优点。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臭氧 注射
  • 简介:褪黑素抗吗啡依赖效应业已引起人们关注,但其作用机制有待于探讨。本文拟观察褪黑素抗吗啡依赖形成作用与下丘脑弓状β-内啡肽的关系。昆明种小鼠连续8天递增剂量皮下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模型,观察同时腹腔注射褪黑素抗吗啡依赖形成效应,免疫组化、RT—PCR法分析小鼠下丘脑弓状β-内啡肽的表达。结果表明,褪黑素显著抑制吗啡依赖小鼠纳洛酮催促的戒断反应,增强下丘脑弓状内β-内啡肽样免疫阳性反应和前阿黑皮素mRNA的表达。提示褪黑素抗�

  • 标签: 下丘脑弓状 依赖形成 内啡肽表达
  • 简介: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管因骨性或纤维性增生、移位导致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狭窄、压迫马尾或神经根,致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因其易导致腰腿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及生活。采用椎板开窗髓摘除术不仅可以摘除病变椎间盘,解除侧隐窝狭窄,缓解症状而且对腰椎后部结构及稳定破坏较少。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我院对78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实施经椎板开窗髓摘除术,疗效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开窗髓核摘除术 腰椎管狭窄症 中老年患者 围手术期护理 椎板 神经根受压
  • 简介:目的:探讨哮喘大鼠外周血单个细胞(PBMCs)ERK/NF-κB信号通路的变化及红霉素的干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对照组、哮喘组、红霉素处理组大鼠的PBMCs。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PBMCsERKmRNA、NF-κBmRNA、磷酸化ERK、NF-κB的表达。结果:哮喘组PBMCsERKmRNA、NF-κBmRNA、磷酸化ERK、NF-κB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红霉素处理组PBMCsERKmRNA、NF-κBmRNA、磷酸化ERK、NF-κB表达水平均较哮喘组显著降低(P均〈0.05)。通过直线相关分析发现,PBMCs磷酸化ERK与NF-κB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93,P〈0.01)。结论:PBMCsERK/NF-κ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而红霉素可能通过作用于ERK/NF-κB信号通路发挥其抗炎效应。

  • 标签: 哮喘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核因子-κB 红霉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侧卧位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摘除手术(PTED)的护理配合。方法:本次共选取80例采取侧卧位PTED治疗病例,试验以2023.01~2024.01为期限,经双盲法则按40例/组分组探讨。基础组应用基础性护理,干预组加强护理配合。比较并发症及满意率。结果:与基础组相比,干预组的并发症占比更低(P<0.05)。与基础组相比,干预组的满意率总体更高(P<0.05)。结论:在侧卧位PTED围术期加强护理配合,可对并发症予以积极预防,且患者极为满意,有推广借鉴优势。

  • 标签: 侧卧位 经皮椎间孔镜 髓核摘除手术 护理配合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抗干预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HepG2肝癌细胞并给予抗人TNF-α单克隆抗体.以流式细胞术和AnnexinV—FITC/PI双色标记法分别检测细胞周期时相和细胞凋亡的变化: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分析用药前后细胞培养液中TNF-α和核蛋白NF-κB的变化。结果单抗(5mg/L)作用后,肝癌细胞凋亡率为21.5%±4.1%明显高于对照5.6%±0.9%,q=10.07,P〈0.01。G0/G1为66.2%±1.3%明显高于对照59.0%±1.0%,q=10.98,P〈0.01,而S期细胞比例无明显改变。用药后细胞株NF-κB水平为(59.0±1.02)ng/mg核蛋白,明显低于对照(73.9±7.4)ng/mg核蛋白,q=18.92,P〈O.01,与培养液中明显降低的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9,P〈0.01),抑制效应呈浓度依赖性,高浓度时作用最明显(P〈0.01)。结论以TNF-α单体干预肝癌细胞中NF-κB活化,可使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肝癌细胞增殖明显抑制.

  • 标签: 肝肿瘤 肿瘤坏死因子-Α 核因子-ΚB 细胞凋亡 HEPG2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