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阿胶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小鼠ip环磷酰胺或氢化可的松建立免疫低下模型,高、中、低(3.00、1.50、0.75g/kg)剂量阿胶ig给予小鼠14d后,测定血清溶血素水平,观察阿胶对体液免疫的影响;进行二硝基氯苯诱导的小鼠耳廓肿胀实验,检测小鼠耳廓肿胀度,观察阿胶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阿胶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进行碳廓清实验,检测廓清指数K和吞噬指数α,观察阿胶对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阿胶3.0、1.5、0.75g/kg均可显著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P〈0.001);3.0、1.5g/kg能明显提高小鼠耳廓肿胀度(P〈O.01、0.001);3酬蟾能显著提高小鼠CD3^+(T淋巴细胞)、CD3^+CD4^+(辅助性和迟发超敏性T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P〈0.05);阿胶对小鼠的碳粒廓清指数K和吞噬指数cc无显著影响。结论阿胶能显著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高CD3^+、CD3^+CD4^+阳性细胞比例,对非特异性免疫无明显影响。

  • 标签: 阿胶 溶血素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淋巴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
  • 简介:目的探讨复方HD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方法ICR小鼠分别以蒸馏水(对照组、模型组)、香菇多糖(200mg/kg)、复方HD(5、10、20g/kg)每天1次ig给药,连续10d;除对照组外,在第4~6天ip环磷酰胺(40mg/kg)制备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对照组除外);每天给药前精确称量并记录小鼠体质量。于最后一次给药24h后,测定小鼠脾指数、胸腺指数;流式细胞术进行全血中T细胞亚群分析;ELISA法检测血浆中IFN-γ和IL-4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复方HD低、中、高剂量组显著提高小鼠的胸腺指数,CD3^+、CD3^+CD4^+细胞数以及CD4^+/CD8^+比值(P〈0.05),显著恢复血浆中IFN-γ水平和IFN-γ/IL-4比值(P〈0.05),纠正了Th1/Th2偏移,并呈现出一定的浓度相关性。结论复方HD能够促进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恢复,证明其在预防及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 标签: 复方HD 环磷酰胺 免疫抑制 免疫增强 THL/TH2 IFN-γ
  • 简介:目的:观察以非甲基化寡聚脱氧核苷酸基序(CpGoligodeoxynucleotides,CpGODN)为佐剂联合融合蛋白胞质转导肽(CTP)-HBcAg18-27-Tapasin免疫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Bvirus,HBV)转基因小鼠的免疫反应。方法:HBV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5组,实验组:CTP-HBcAg18-27-Tapasin+CpGODN组,对照组:CTP-HBcAg18-27-Tapasin,干扰素(IFN-α)组,CpGODN组,空白组为生理盐水组。融合蛋白及CpGODN经肌肉注射免疫小鼠,流式细胞仪检测病毒特异性T细胞反应(HBV-specificcytotoxicTcell,CTL)变化,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Bvirussurfaceantigen,HBsAg)水平,ELISA检测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白介素(IL)-2、γ-干扰素(IFN-γ)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qRT-PCR)检测HBVDNA水平,免疫组化观察HBV转基因小鼠肝脏中HBsAg水平。结果:CTP-HBcAg18-27-Tapasin+CpGODN组中IFN-γ+CD8+双阳性T细胞百分比增高,细胞培养上清IL-2、IFN-γ水平升高,肝脏病理显示炎性细胞增多,免疫组化显示HBsAg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同时对血清HBsAg及HBVDNA水平进行比较,CTP-HBcAg18-27-Tapasin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CpG-ODN作为佐剂可以增强融合蛋白CTP-HBcAg18-27-Tapasin诱导的HBV转基因小鼠抗病毒免疫应答。

  • 标签: 胞质转导肽 抗病毒反应 佐剂
  • 简介: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关于有些人说坐飞机旅行可能会把致命疾病传播到自己国家的谣言,被研究者们揭穿了。科学家们称,国际旅行的便利性并非会使疾病大肆传播。恰恰相反,可能会保护人类免受流行性疾病的侵袭。研究人员认为,致命性病菌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增强了数百万人的免疫系统。这表明疾病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变异到无法治愈,因为人们早已学会了抗争疾病的手段。据英国《新科学家》报道,牛津大学的专家们提出了“天然疫苗”的理论。当人们暴露在细菌或病毒环境下,其免疫系统总是会找到一种抵抗方法,并且今后在同样环境中,这种抵抗方法将会再次生效。这与疫苗的工作原理相同。

  • 标签: 免疫系统 国际旅行 坐飞机 《新科学家》 疾病传播 流行性疾病
  • 简介:药物化学是药学、制药工程和药剂等药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其主要内容涉及新药设计、新药研究与开发、阐明药物的化学本质和探索药物发挥药效的机制等方面,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从有机化学官能团反应性质、结构简化和共性剖析、共性结构官能团的反应机理等三个方面,结合构效关系和新药发展过程,详细阐述基于有机化学思维、以药物结构为核心的药物化学教学新模式的体会.

  • 标签: 有机化学 教学模式 药物化学 药物结构
  • 简介:分析临床免疫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相应的处理对策。关键词临床免疫检测;存在问题;临床分析;引言临床免疫检测是诊断疾病的常用方式,医生能通过检测结果为患者提供准确的病情数据,同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临床中常见的免疫检测方式为乙肝表面抗原、艾滋病抗体、可提取核抗原等。但是在实际的检验过程中,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会出现检验结果失误的情况,进而降低的检测质量,而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临床免疫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关应对方法,报道如下。

  • 标签:
  • 简介:1病例资料病人,男,45岁,因"四肢麻木、无力4个月余,加重1个月"收入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查体:体温36.5℃,脉搏9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6/95mmHg,神志清楚,慢性病病容,行走蹒跚。各心瓣膜区未闻及心脏杂音,肺、腹部查体无明显异常。右手可见一大小约1cm×1cm痛风石,有压痛,四肢肌张力稍减弱,肌力3级,双下肢无浮肿。

  • 标签: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下肢水肿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将70例患有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其空腹静脉血的抗体、生化等指标与同时期前来进行健康检查人群进行对比,并进行熊去氧胆酸与泼尼松联合治疗。结果在患有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老年患者中,女性患者比例多于男性;PBC的诊断准确率最高。经治疗后,患者的各种症状有明显改善,P0.05。1.2方法1.2.1检测方法选取清晨空腹时,抽取肘部静脉血。待抽取后立即进行抗凝处理,再利用离心机将血液进行分离。在分离结束后,将血样放置于-20℃的冰箱进行保存,便于之后的检测。严格按照免疫荧光法说明书的操作步骤对血液中的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以及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等指标进行检测2。此外,在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的参与下,对患者的肝组织进行穿刺取样,将取出的组织样本放置于浓度为10%的中性甲醛中进行固定,再将固定好的肝组织用石蜡包埋并染色,将其转至病理室进行病理分析与检测。根据血样与肝组织的检测结果对患者的病症进行诊断。1.2.2治疗方法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每日服用医院统一煎制化浊解毒的中药,早晚两次,每次150ml。在起始时,泼尼松的用量为30mg/d,之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递减并逐渐稳定于每天10mg。此外,口服熊去氧胆酸的用量标准为每kg10mg/d,一日两次。1.3观察指标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转氨酶等酶的指标,并根据检测结果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判断。1.4统计学方法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以百分数对计数数据表示,卡方测定,计量数据以t测定,均值±标准差表示,P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苦参制剂联合常规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2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苦参制剂,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DNA和HBVE抗原(HBeAg)转阴情况,血清HBVDNA含量,CD3^+、CD4^+、CD8^+及CD4^+/CD8^+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HBVDNA、HBeAg转阴率分别为93.48%(43/46)、86.96%(40/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87%(28/46)、54.35%(25/46);观察组患者平均血清HBVDNA含量为(9.01±0.44)×10^2copy/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85±0.55)×10^4copy/ml;两组患者CD3^+、CD4^+、CD8^+及CD4^+/CD8^+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制剂联合常规治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较好,可抑制HBV活性,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 标签: 苦参 乙型病毒性肝炎 免疫功能
  • 简介:2016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了1例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后发生重症肌无力的胸腺瘤患者。该患者67岁,女性,10年前(1996年底)出现胸痛,1997年2月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胸腺瘤并于同月26日行胸腺瘤摘除术,术后病理示淋巴细胞型胸腺瘤(胸腺瘤传统分类)。

  • 标签: 胸腺瘤摘除术 重症肌无力 抑制剂 检查点 患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简介:药物安全性评价中毒性病理学评价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而毒性病理学评价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用以确定损伤靶器官、靶组织的形态及程度变化,评价受试药物是否具有毒性并判断其能否推向临床的重要指标。对组织学技术进行质量控制与评估则是确保毒性病理诊断准确性及一致性的重要前提。该文对组织学技术流程进行叙述并探讨流程中相关影响因素。

  • 标签: 药物安全性评价 毒性病理 组织学技术 人工假象
  • 简介:目的:分析经不同途径或方式给予榄香烯对实验兔肝功能及组织学的影响,探讨临床局部应用榄香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势。方法:将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等分为外周静脉注射、肝动脉灌注、肝动脉碘化油栓塞、肝动脉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及肝脏直接穿刺注射5组,每只兔均给予临床等效剂量的榄香烯注射液。抽取实验兔给药后6h及1周时的静脉血检测其肝功能,并制取同时段肝脏的组织学切片。结果:碘化油组、直接穿刺组及明胶海绵组实验兔给药后6h血清AST分别为(414.7±235.2)、(333.3±250.6)和(92.3±73.6)μmol/L,ALT分别为(209.0±116.5)、(118.7±50.0)和(68.3±21.4)μmol/L,与给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后1周这些指标已大部分恢复接近正常;而静脉组或动脉灌注组实验兔的相应指标和给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6h碘化油组、明胶海绵组及直接穿刺组实验兔肝组织均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凝固性坏死或细胞水肿变性,1周后则见明显的汇管区小胆管增生、炎细胞浸润和脂肪变性。动脉灌注组和静脉注射组实验兔肝组织仅表现为细胞的水肿变性,但动脉组的药物效应明显强于静脉组。结论:临床等效剂量的榄香烯经外周静脉或肝动脉给药均安全,经动脉灌注药物显示有明显的"首过效应",经肝动脉栓塞或直接穿刺注射后兔肝局部坏死明显,可为临床对肝脏肿瘤的局部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榄香烯 静脉 肝动脉 穿刺注射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罕见药品不良反应开展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临床药师参与了甲巯咪唑致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患者诊治的全过程,结合相关文献报道,介绍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的方法。结果临床药师可从识别药物不良反应,优化治疗方案和开展随访监测方面为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患者提供药学监护。结论临床药师开展药学监护可优化治疗方案,保障用药安全。

  • 标签: 甲巯咪唑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 药学监护
  • 简介:目的探究案例教学法在肿瘤内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和作用。方法选取在我院学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观察对象,将学生分为两组,案例组在必修科目的临床肿瘤内科教学和临床实习分阶段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传统组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展开临床实习和肿瘤内科知识教学,依据试卷考试、问卷调查和临床实践技能评价作为教学效果对比指标,对比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传统组学生的基础理论成绩和临床应用成绩均低于案例组,且案例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评价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一学期案例教学法授课后,案例组学生肿瘤内科学习兴趣显著高于传统组,且传统组的学习效果低于案例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案例教学法在肿瘤内科教学和临床实习应用中,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对临床肿瘤内科授课有积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实习技能兴趣的同时,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便于学生推广和借鉴,因此临床肿瘤内科教学要强调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 标签: 案例教学法 临床肿瘤内科 教学应用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阿帕替尼联合AIM方案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的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既往治疗失败、疾病进展、复发或转移入住黄石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的晚期软组织肉瘤患者42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阿帕替尼联合AIM方案,对照组单用AIM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并对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共入组42例患者,均可以评价疗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疾病进展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腹泻、高血压、蛋白尿、口腔黏膜炎等,但多为Ⅰ-Ⅱ度,除蛋白尿以外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AIM方案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能够提高晚期软组织肉瘤的近期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可控。

  • 标签: 软组织肉瘤 阿帕替尼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高效可靠的大鼠髂动脉球囊损伤血管再狭窄模型,观察损伤血管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取42只雄性SD大鼠,用2F球囊导管自腹主动脉切口插入,推拉3次造成左侧髂动脉损伤并分别于术后即刻、3、7、14、21、28和56d,取大鼠左侧髂动脉及右侧正常髂动脉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血管组织形态学变化,测量并计算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的比值(N/M),评价内膜增生情况。结果42只大鼠1只死于术后出血,发生并发症3只,建模成功率90%(38/42)。球囊损伤可以使大鼠髂动脉内膜剥脱,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新生内膜增生,导致管腔狭窄。损伤后3d开始有新生内膜形成,7d时内膜面积与N/M值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内膜面积逐渐增加,28d达到最大,内膜面积及N/M值14、21、28、56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14、21、28d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8d与56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导管建立大鼠髂动脉损伤模型高效可靠,可以满足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研究的需要。

  • 标签: 大鼠 髂动脉 再狭窄 球囊损伤 内膜增生
  • 简介:根据国家标准CB3100~3102-1993《量和单位》,《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对论文中化学元素与核素符号的书写规定如下。1.化学元素符号使用罗马(正)体,首字母大写,在符号后不加圆点。2.核素的核子数(质量数)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左上角。

  • 标签: 化学元素 核素 书写 论文 药物不良反应 国家标准
  • 简介:目的观察案例教学法在五官科护理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2015级护理学两个班级138名护生,采用随机抽选法分为2组,其中研究组48名接受案例教学法,常规组90名接受传统护理教学法。比较2组最终考核成绩和对教学法的评价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生的最终考核平均成绩及护生对教学工作的各项评价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五官科护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提升护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提升教学效果,值得在实际教学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案例教学法 五官科 护理教学 教学效果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