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1例28岁女性患者,因垂体炎所致中枢性尿崩症给予甲泼尼龙40mg、1次/d静脉注射。2周后改为泼尼松10mg、3次/d口服,硫唑嘌呤50mg、2次/d口服。第4天,患者出现上腹胀、反酸、恶心。给予对症治疗,效果不佳。1周后停用泼尼松。2周后患者出现剧烈上腹痛伴呕吐。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遂停用硫唑嘌呤。2d后胃肠道症状明显缓解。1周后胃肠道症状消失,但尿量逐渐增多,再次给予硫唑嘌呤50mg口服。服药后约1h,再次出现相同胃肠道症状,对症治疗后缓解。

  • 标签: 硫唑嘌呤 胃肠道
  • 简介:1例16岁女性患者,因神经性厌食服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0mg,1次/d。服用1个月余,因闭经于外院就诊,查肝功能示丙氨酸转氨酶(ALT)222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24U/L,白蛋白45g/L。停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周后再次使用,同时给予保肝治疗,但无好转,遂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入院查肝功能:ALT3257U/L,白蛋白37g/L,总胆红素(TBil)37.7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21.3μmol/L。停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给予谷胱甘肽、腺苷蛋氨酸、复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胆碱、谷氨酸钠和谷氨酸钾等保肝治疗,2个月后患者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出院。

  • 标签: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 肝损害
  • 简介:通过参与冠心病患者的药物治疗及药学监护过程,临床药师对相关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对使用胺碘酮注射液过程中出现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预防及处理等给予医师解答并提出用药建议。

  • 标签: 胺碘酮注射液 静脉炎 临床药师 药学监护
  • 简介:目的探讨我院2010年呼吸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呼吸科出院病历100份,对抗菌药物的用药方案、联合用药、用药起始时间、病原学检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并评价其合理性。结果100例呼吸科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为99%,平均用药天数13d,其中二联用药比例占72%。用药频度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头孢唑肟;使用频率居前3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病原学送检率为77%。结论呼吸科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联合用药依据不足、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给药间隔不当等不合理用药情况,需要加强培训和监督管理。

  • 标签: 呼吸科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探讨呼吸科临床药学服务模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临床药师在呼吸科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的实践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可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结论临床药师积极开展药学服务,对确保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不合理用药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专科临床药师 呼吸科
  • 简介:病例:患者,女,19岁。因“摔伤致颈部疼痛,四肢感觉运动障碍,二便障碍2月余”于2011年1月17日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诊断为“颈6椎体骨折术后、颈4脊髓损伤、左桡骨colle’S骨折”。入院后给予营养神经药物、理疗、针灸等康复治疗。患者于2月2日出现“发热,体温(T)38.3℃,尿常规白细胞5.8个/高倍视野,给予硫酸异帕米星注射液0.4g(日本旭化成制药生产,批号:EXA14CS,规格0.2g)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计12天。2

  • 标签: 脊髓损伤患者 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吲哚美辛 抗菌药 营养神经药物 硫酸异帕米星
  • 简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指呼吸机启动48h至人工气道拔管后48h发生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是临床机械通气的常见并发症之一。VAP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发病率为5%~68%,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高达70%,是导致患者治疗及住院时间延长、经济负担加重、院内感染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现就有关VAP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 标签: 肺炎 通气机 负压 护理措施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抗生素应用情况。方法:在医院住院工作站系统中随机抽取2010年中6个月的住院病历,从中选择出院唯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住院病历进行抗生素使用情况统计。结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抗生素使用率过高。结论:医院住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生素使用混乱,滥用抗生素情况较重。应加强抗生素应用的监管和抗生素应用知识的培训,合理用药,杜绝滥用抗生素。

  • 标签: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抗生素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讨论避免其发生的防止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根据是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而分为VAP组(28例)以及非VAP组(3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资料,并进行比较,从而探讨引发该病的危险因素。结果VAP组患者的深静脉穿刺置管、通气时间、意识障碍、留置胃管均高于非VAP组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因素分析显示,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深静脉穿刺置管、通气时间、意识障碍、留置胃管等因素。结论做好环境管理、加强手卫生、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护理、严格无菌操作、预防误吸以及返流、正确吸痰等,是降低VAP死亡率的有效护理措施。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