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舌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ymphaticvesseldensity,LVD)和舌鳞状细胞癌患者淋巴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舌癌样本来自138例实施舌癌切除术的患者。利用单克隆抗体D2-4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LVD的差异。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舌癌患者的LVD和临床病理因素的联系。结果:舌癌组织中LVD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已发生转移的肿瘤组织中LVD明显高于未转移肿瘤组织(P〈0.01)。LVD与舌癌患者T分期、分级、淋巴结状态和临床分期(r=0.229,0.221,0.794,0.740)具有紧密联系。结论:LVD有规律的增长可能是舌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有助于预测舌癌患者早期的淋巴转移。

  • 标签: 舌鳞状细胞癌 生物标记 淋巴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Dextran-DTPA-Gd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IMRLG)定位兔VX2舌癌哨位淋巴结(SLN)及判断颈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健康纯种新西兰大白兔16只,采用VX2瘤组织块植入左侧舌缘,建立兔舌癌移植瘤模型。21d后,于荷瘤兔双侧舌缘肿瘤黏膜下注射Dextran-DTPA-Gd造影剂各0.2mL,后分别于15、30、45、60min,4h,24h行IMRLG检查,计算增强前、后不同时间淋巴结的信号强化率(E%);定位SLN,观测淋巴管走行、淋巴结信号强度及形态等特征。24h后,全麻下于相同部位注射亚甲蓝行淋巴染色,解剖颈淋巴结,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建立兔舌癌移植瘤模型14只(14/16),淋巴转移12只(12/14),双侧淋巴结在磁共振增强扫描后相同时间信号强化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30枚淋巴结,其中IMRLG诊断癌转移淋巴结15枚,病理诊断转移13枚,诊断阳性率为86.7%(13/15),2种诊断方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IMRLG定位SLN与亚甲蓝染色位置一致。结论:Dextran-DTPA-Gd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可有效定位兔VX2舌癌SLN,为判断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提供依据。

  • 标签: 舌癌 哨位淋巴结 磁共振成像 淋巴造影
  • 简介:腺样囊性癌是涎最常见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嗜神经侵袭和肺转移特性,手术、放射及化学药物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国内外在其基因及分子水平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以期探讨其侵袭转移机制,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本文就涎腺样囊性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涎腺腺样囊性癌 蛋白 基因 治疗 预后
  • 简介:上皮性肿瘤组织病理学结构具有器官特异性,典型的多形性腺瘤、Warthin瘤、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等肿瘤病理诊断较容易。涎肿瘤有多种病理学类型,且

  • 标签: 涎腺肿瘤 病理学 鉴别诊断
  • 简介:治疗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颈部淋巴清扫术,但对于早期口腔鳞癌且临床和影象学检查颈部淋巴结转移阴性的颈部淋巴的处理仍存争议,在以往重生存率轻生存质量的观念指导下,给部分颈部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患者实施的不必要的颈部手术并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近来兴起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有望对口腔鳞癌有无颈部淋巴结的转移给予正确的判断,从而找到一种对颈部存在隐匿性转移的患者给予积极的手术治疗,又能对颈部转移阴性的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 标签: 口腔肿瘤 外科手术 前哨淋巴结 淋巴管
  • 简介:目的:讨论唾液ECT和涎镜在慢性阻塞性腮腺炎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4例患者经过唾液造影和ECT检查.根据结果.采用庆大霉素灌洗和碘化油注射导管扩张或施行内镜辅助下结石取出术。结果:经过ECT和内镜检查.发现患者腮腺的分泌功能良好而排泌功能异常。主导管表现为管腔狭窄,管壁充血,管腔内有大量絮状增生物及黏液栓子.管壁可见息肉样增生,导管内可见结石。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ECT和内镜为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并且对阻塞性腮腺炎的治疗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内镜 ECT
  • 简介:肿瘤类型繁多,很多类型的肿瘤存在多种不同亚型,组织学表现差异大,不同类型肿瘤可出现形态学交叉,即相似的组织学、细胞学特征。这些都给涎肿瘤的病理诊断带来困难,故对涎肿瘤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需要正确认识涎肿瘤的形态学变异,从具有相似形态学特征

  • 标签: 涎腺 肿瘤 透明细胞
  • 简介:目前随着头颈部恶性肿瘤不断增加,放射治疗的应用也日益增加。放射治疗在减少局部复发、控制远处转移和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放射治疗后常造成涎尤其是腮腺的损伤,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并引起口腔干燥症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涎放射损伤的机制与治疗一直都是困扰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医生的难题,本文就涎放射性损伤机制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 标签: 涎腺 放射性损伤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淋巴上皮囊肿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10年治疗的120例口腔淋巴上皮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部位、症状、体格检查、治疗和预后。结果:120例患者中,男37例,女83例;年龄2~75岁,平均44.1岁。病程2个月~10a,平均8个月,75.8%的患者少于6个月。病变常发部位是舌(50%)和口底(38.3%)。所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5.2a,无复发病例。结论:口腔淋巴上皮囊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其首选治疗为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 标签: 口腔淋巴上皮囊肿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舌下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疗效特点。方法对1979—2010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4例经病理确诊的舌下恶性肿瘤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舌下恶性肿瘤患者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20~86岁,平均52.12岁;40~60岁年龄段为22例(64.71%);病理类型中腺样囊性癌居首位(70.59%);治疗方式主要是局部扩大切除+颈淋巴结清扫术;3、5、10年存活率分别为82.35%、76.47%、47.06%。结论舌下恶性肿瘤女性患者发病率略高于男性;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是舌下常见的恶性肿瘤;首次正确选择术式,且术后辅助放化疗是降低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因素。

  • 标签: 舌下腺 恶性肿瘤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环氧合酶-2在肿瘤中高表达,包括肠癌、胃癌、肺癌及涎肿瘤。现有研究表明环氧合酶-2在肿瘤的生长及扩散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促进肿瘤生长及侵袭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环氧合酶-2的结构特点、与涎常见肿瘤的相关性研究及肿瘤预后进行综述。

  • 标签: 环氧合酶-2 涎腺肿瘤
  • 简介:机器人辅助手术因具有较传统微创技术更加可视、精确、灵活的优势而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颈淋巴清扫术作为头颈外科的经典术式之一,近年来也有单位开始在机器人辅助下对其进行尝试.本文就机器人手术的现状,机器人辅助颈淋巴清扫术的不同手术入路的应用进展、不足与前景等作一综述。

  • 标签: 机器人 颈淋巴清扫术 手术入路
  • 简介:阻塞性涎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随着涎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人们对其认识不断深入。本文主要通过回顾近几年来涎镜技术的临床应用,探讨阻塞性涎疾病的病因及治疗进展。

  • 标签: 涎腺镜 阻塞性涎腺炎 涎石症
  • 简介: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预测老年口腔鳞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及提高病理准确性的方法。方法:对18例临床及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老年口腔鳞癌患者,采用1%美兰示踪定位识别前哨淋巴结,随后行全颈淋巴结清扫,将SLN做连续病理切片检查。结果:18例患者中检出SLN14例,其中13例的SLN能准确预测颈部淋巴结的转移状况。结论:应用美兰能准确定位SLN,前哨淋巴结连续病理切片活检结果,能准确预测颈部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老年人 鳞状细胞 前哨淋巴结 亚甲蓝
  • 简介:舌下神经内分泌癌极为罕见,目前国内外均未见报道,作者报告1例左舌下神经内分泌癌病例,并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癌 舌下腺
  • 简介:该文旨在研究声弹性成像在鉴别甲状腺癌和下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精确度。应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141个颈部淋巴结(43例患者)进行检测,其中60个为转移性、81个为非转移性淋巴结。对诊断为甲状腺癌或下咽癌并准备接受手术的患者行颈部灰阶超声、多普勒和声弹性成像检查。在灰阶超声、多普勒检测的过程中,记录淋巴结的影像学特点,如淋巴结短轴直径、短长轴比、内部回声、钙化和血流特点。

  • 标签: 淋巴结转移癌 声弹性成像 成像诊断 初步经验 转移性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
  • 简介:该文旨在对原发灶隐匿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对1982—2002年间的,N1期16例(26%1,N2a18例(30%),N2b13例(22%),N2c7例(11%),N37例(11%)。20例行颈淋巴清扫术(11例根治性,9例功能性),41例行活检术。所有患者接受放疗,剂量为患侧64Gy,对侧60Gy。双侧治疗50例,同侧治疗11例.平均随访32个月。结果,5年和8年生存率分别为79%和67%活检和颈清患者在8年总生存率和局部无复发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 标签: 颈淋巴清扫术 原发灶 颈部转移癌 隐匿 颈部淋巴结转移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舌下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1997年1月-2009年1月,应用平阳霉素及地塞米松混合液注射治疗舌下囊肿785例。采用DXM5mg/1mL配PYM8mg加2%利多卡因3mL.按每1cm×1cm的囊肿内注入1mL混合药液(含PYM2mg,DXM1.25mg)酌情用药。7~10d注射1次,1~4次为1个疗程。囊肿完全消失者为治愈;囊肿基本消失,但患侧可触及变硬舌下者为基本治愈;囊肿缩小一半以上,不能完全消失需手术治疗者为好转。结果:785例患者中.男270例,女515例,年龄7个月~74岁,平均年龄为33.5岁。经6个月~48个月随访.治愈756例(96.31%),基本治愈26例(3.31%),好转3例(0.38%)。治愈和基本治愈率为99.62%,有效率为100%。31例(3.95%)注射区肿痛,舌缘麻木21例(2.68%),下颌下区肿痛11例(1.4%);未见高热、皮疹、休克等过敏反应。结论: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治疗舌下囊肿,安全有效,可作为某些病例的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舌下腺囊肿 平阳霉素 地塞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