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bonelymphoma,PLB)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PLB患者的X线、CT、MⅪ表现。结果23例PLB单发,分别位于股骨6例、髂骨9例、眩骨2例、胫骨2例、颞骨1例,耻骨支1例,椎体2例;3例PLB多发,1例同时累及双侧髂骨、一侧骶骨;l例股骨、胸椎及附件、肋骨同时累及;另外1例同时累及双侧股骨远端。26例患者中溶骨型17例,混合型6例,硬化型3例,病变M对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脂肪抑脂序列呈等高信号,肿瘤可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PLB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可单骨、多骨发生且具备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综合影像方法在PLB诊断和预后评估上有着重要价值。

  • 标签: 骨肿瘤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伴随着衰老的进程,人体的免疫能力也逐渐下降。因此肺部、皮肤和泌尿系统的细菌性感染在老年人群中更常见。由于针对细胞恶变的免疫监视功能发生减退,老年人罹患恶性肿瘤的机率增高。此外免疫失调造成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炎性疾病的发生率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由于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功能的执行者,所以研究者们着力于探究衰老是如何改变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活力进而影响到免疫功能,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 标签: 淋巴系统 衰老 机体免疫功能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能力 老年人群
  • 简介:恶性淋巴瘤是60岁以上老年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淋巴瘤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L)两大类。NHL的发生率是HL的6倍,而且NHL的高峰发病年龄是老年人,HL的高峰发病年龄相对较年轻,因此本综述主要讨论NHL老年患者的疾病特点、预后、治疗及研究进展。

  • 标签: 60岁以上老年人 恶性淋巴瘤 诊疗进展 非霍奇金淋巴瘤 发病年龄 NHL
  • 简介:乳腺恶性淋巴瘤少见,复恩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61岁,体检发现右乳肿块而就诊。查体:双乳对称,无乳头凹陷、溢液、溢血。右乳晕外上象限可扪及一大小约50mm×35mm×18mm质硬肿块,表面不光滑,活动可,无皮肤粘连,元明显触痛,左乳触诊未及明显异常。

  • 标签: 乳腺恶性淋巴瘤 超声表现 华山医院 临床资料 乳头凹陷 皮肤粘连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是累及大中动脉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导致该病最主要的机制之一是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低密度脂蛋白在内膜下沉积,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炎症因子释放,致使炎性细胞募集积聚于内膜下,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致斑块形成。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功能异常 血管外膜 淋巴管 内皮细胞功能紊乱 低密度脂蛋白
  • 简介:目的观察前列素E1(前列地尔凯时)与胰激肽原酶(怡开)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PDA)疗效。方法将120例PD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前列素E1联合胰激肽原酶及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共四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情况,检测下肢血管踝肱指数(ABI)和足背动脉血流量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下肢ABI指数和足背动脉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前列素E1与胰激肽原酶联合应用具有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作用。二者均能有效改善PDA,两药联用效果更佳,是治疗PDA及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前列地尔 激肽释放酶类 灯盏细辛 糖尿病血管病变
  • 简介:目的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血清前列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表达强度。评价其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分别提取前列腺癌患者和良性前列增生患者的血清标本,通过RT—PCR方法扩增目标基因组,同时用荧光标记物与目标基因组中特定部位结合,循环特定次数后用荧光定量PCR仪测定荧光标记物的浓度,从而了解PSMA在两组患者中的表达。通过和前列特异性抗原(PSA)比较来了解PSM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的PSMA表达高于良性前列增生患者的表达。结论PSMA是较PSA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检测前列腺癌的指标,为临床早期筛选前列腺癌提供更强的依据。

  • 标签: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前列腺癌 荧光定量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