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82例淋巴结核患者采用中药治疗后的动态,分析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采取回顾和跟踪方式对患者用药治疗后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2003年8月至2009年8月我们用纯中药组合烘干粉碎,过120目筛,分包进行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100%,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通过临床观察,本技术临床研究在治疗淋巴结核上优于传统和古老的治疗方法,治愈率高,不反弹,避免手术打击。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腮腺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4例腮腺淋巴瘤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在接受超声检查,并将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腮腺淋巴瘤的声像图特征与超声诊断准确率。结果超声诊断出现2例误诊,准确率94.12%,误诊率5.88%结论超声诊断腮腺淋巴瘤具有一定价值,虽然与病理学诊断仍有一定差距,但它能够直接指导临床医师的诊断与治疗。

  • 标签: 腮腺淋巴瘤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涎淋巴上皮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收治的12例涎淋巴上皮病患者资料,分析发病特点、临庥表现、常规体检和影像检查,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发生于腮腺者行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5例,肿瘤加腮腺浅叶深叶部分切除4例。发生于颔下和舌下者均行全部腺体切除。结果均以腺体肿大或腺体内发现肿瘤为主要症状。术前误诊为混合瘤者8例(67%)。术后病理诊断良性淋巴上皮病11例,淋巴上皮癌1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1例淋巴上皮癌术后行补充放射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10年,无1例复发。结论涎淋巴上皮病缺乏临床特征性表现,容易误诊。手术治疗是本病主要治疗方法。

  • 标签: 涎腺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腮腺淋巴瘤的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提高其超声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6例腮腺淋巴瘤的声像图特点。结果腮腺淋巴瘤在超声上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的单侧单发不均质低回声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多显示为2~3级血流信号,临床资料显示多发生于老年男性。结论腮腺淋巴瘤的病理结构决定其特有的超声表现,再结合临床资料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超声检查可作为检查淋巴瘤的首选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腮腺淋巴瘤单纯切除与区域切除的疗效,探讨腮腺淋巴瘤外科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对24例手术的腮腺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术中行快速病理检查,术后常规病理切片检查。其中10例肿瘤单纯切除,14例采用肿瘤加腮腺部分切除(6例采用肿瘤加腮腺浅叶切除术,8例采用肿瘤加腮腺区域切除)。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24例术后随访3年以上,2例见肿瘤复发。2例均为肿瘤单纯切除。结论腮腺淋巴瘤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是比较科学的术式,它结合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既完整切除了肿瘤,减少了复发机会;又尽可能地保存了腮腺的功能,减轻了面部的凹陷畸形,同时对面神经的损伤也降到最低(当然术者要有良好的手术技能)。

  • 标签: 腮腺 腺淋巴瘤 手术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淋巴瘤的MR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淋巴瘤患者MR及临床资料,男性10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9.1岁。观察病灶的数目、部位、形态、边界、大小以及MR信号特点等。结果:12例中,单发9例,多发3例,共17个病灶。其中12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部,13个病灶为纵向生长椭圆形。T1WI上16个病灶为等或稍高于肌肉信号,1个含有高信号。STIR序列中等稍高信号者7个,10个含有大小不等的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轻到中度强化者15个,明显强化2个。9个病例颈部可见中等大小淋巴结。结论:50岁以上吸烟男性,发现腮腺浅叶后下方边界清楚、纵向生长椭圆占位,STIR序列信号欠均匀,高度提示淋巴瘤。

  • 标签: 腺淋巴瘤 腮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涎淋巴上皮癌(LEC)的CT、MRI及功能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初诊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75例涎LEC患者,分析患者术前CT及MRI影像学表现。通过常规CT、MRI图像获取病灶的位置、大小、形状、边界、密度/信号强度、强化程度等信息。通过DWI及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分别获取病灶的ADC值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结果75例涎LEC中53例位于腮腺,56例为单发病灶,38例形态为类(椭)圆形,34例为不规则形。仅1例伴钙化,5例伴坏死。68例CT检查中,28例呈中度强化,30例呈明显强化。12例MRI检查中,11例T1WI呈等信号,12例T2WI均呈稍高信号,增强后,11例均匀强化,12例均呈明显强化。涎LEC的ADC值为(0.68±0.05)×10⁻³ mm2/s,12例动态增强TIC类型均为Ⅱ型(速升平台型)。结论涎LEC多为单发、质地较均匀、中等以上程度强化、ADC值较低,DCE-MRI为Ⅱ型TIC,形态学表现结合功能MRI特点有助于其术前准确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涎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淋巴上皮癌 功能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腮腺淋巴瘤的声像图特点,旨在提高其临床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2012年4月经手术和病理实验证实的38例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声像图特点。结果38例患者共发现51个病灶。内部回声类型A型7个,占13.73%,病灶呈现均匀低回声,无明显分隔;B型16个,占31.37%,病灶呈现低回声,被线状强回声分隔为“细网格状”。C型28个,占54.9%,病灶呈现混合回声,“粗网格状”结构伴有较大的囊腔。后方回声4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9例无变化。血流分级0级7个,占13.73%;Ⅰ级18个,占35.29%;Ⅱ级15个,占29.41%;Ⅲ级11个,占21.57%。结论腮腺淋巴瘤声像图表现主要基于其病理特点,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可以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腮腺腺淋巴瘤 超声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例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资料分析。方法我院自2015年8月~2016年1月共收治40例淋巴瘤及多形性腺瘤患者,以Sequoia512、PhilipsiU22、ToshibaSSA-790A超声诊断及进行检查,探头频率为8~14MHz、7~15MHz、8~9MHz。结果共检查出多形性腺瘤26个,淋巴瘤28个,两种肿瘤的不同数据参照文中表1。结论虽然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在超声表现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纵横比、形态、内部回声、血流丰富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利于对这两种肿瘤进行鉴别诊断,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腺肿瘤 超声表现 淋巴瘤 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淋巴瘤的CT特点,为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12例、淋巴瘤23例,对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平扫及增强扫描CT值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腮腺基底细胞腺瘤12例均为单侧,女性好发,淋巴瘤一侧或双侧多发,男性好发;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发病年龄较淋巴瘤小(P〈0.05);基底细胞腺瘤与淋巴瘤的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平扫期CT值较低,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明显强化、CT值较高;淋巴瘤的平扫期CT值较高,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呈轻中度强化、CT值较低;两者平扫、增强扫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和淋巴瘤的发病除具有性别、年龄差异外,CT平扫和增强扫描有明显的特征,可对两者的定性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 腮腺 基底细胞腺瘤 腺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腮腺混合瘤及淋巴瘤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201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腮腺混合瘤和19例淋巴瘤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16例混合瘤患者,均为单侧单发;平扫CT值平均值为25HU;7例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上升平均16HU。19例淋巴瘤患者,1例双侧多发;平扫CT值平均值为38HU,10例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上升30HU。结论在腮腺发病率前两位的良性肿瘤的诊断中,CT平扫和增强扫描能够从病灶部位、形态、密度等方面提供鉴别诊断信息,结合病史和各自的流行病学特点,在术前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 标签: 腮腺 多形性腺瘤 腺淋巴瘤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唾液淋巴上皮癌(LEC)中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在肿瘤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中的浸润状况,分析它们与唾液LEC临床病理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2015—2017年经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确诊为原发性的唾液LEC 42例,及2005—2017年经手术治疗且病理确诊为良性淋巴上皮病恶变为LEC即继发性LEC病例21例,应用显色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EB病毒感染、PD-L1和CD8的表达情况。对PD-L1表达、CD8+T淋巴细胞浸润与唾液LEC的类型及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1例(61/63,96.8%)上皮细胞巢中存在EB病毒感染,包括42例(42/42,100%)原发性LEC及19例(19/21,90.5%)继发性LEC。原发性LEC中,PD-L1表达(≥1)率及高表达(≥20)率分别为97.6%(41/42)和78.6%(33/42)。继发性LEC中,PD-L1表达率及高表达率分别为71.4%(15/21)和38.1%(8/21)。PD-L1在唾液原发性LEC中的表达率和高表达率均高于继发性LEC(P=0.004,P=0.001)。CD8+T淋巴细胞在原发性及继发性LEC中浸润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和继发性LEC中,PD-L1表达与CD8+T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均呈正相关(P=0.001,P=0.048)。结论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唾液LEC,均存在较高的PD-L1表达率,其中大部分原发性LEC为PD-L1高表达。LEC中PD-L1表达协同CD8+T淋巴细胞浸润提示大部分患者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其中原发性LEC患者可能获益更明显。

  • 标签: 口腔肿瘤 抗原,CD8 免疫组织化学 PD-L1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接受根治性前列切除术(RP)患者的前列前脂肪垫(PAFP)中淋巴结及肿瘤转移情况,初步探讨PAFP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接受RP的287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6±7)岁(范围:42~83岁),术前前列特异性抗原[M(IQR)]为16.00(29.64)μg/L(范围:0.01~99.90 μg/L)。244例患者为局限性或局部晚期,43例为转移性前列腺癌。所有患者术中常规切除PAFP并单独病理学送检;PAFP切除范围:尾侧至前列尖部,头侧至膀胱颈,两侧至前列与盆内筋膜连接处。217例患者接受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所有PAFP病理标本均经泌尿系肿瘤亚专科的病理科医师阅片及报告。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287例患者中,23例(8.0%)PAFP存在淋巴结,11例(3.8%)PAFP存在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PAFP存在淋巴结转移而无其他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患者的PAFP存在脂肪结缔组织受侵。PAFP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前前列特异性抗原[M(IQR)]更高[48.2(73.0)μg/L比15.4(26.5)μg/L,Z=3.158,P=0.002],临床T分期和N分期更晚(Z=2.977,P=0.003;Z=2.780,P=0.005),术前Gleason评分更高(Z=2.205,P=0.027)。结论RP术中常规切除 PAFP并单独送病理学检查,可能检出更多的盆腔淋巴结和转移淋巴结,可能获得更准确的病理学N分期。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淋巴结转移 前列腺前脂肪垫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瘤和淋巴瘤的CT特点。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形性腺瘤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龄在16-78岁,平均年龄49.39)和淋巴瘤20例(男19例,女1例,年龄在43-80岁,平均年龄62.1),对有术前CT的19例多形性腺瘤(19个病灶)和15例淋巴瘤(19个病灶)的CT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实质成分动脉期大多(13/19)呈轻度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均呈持续上升,上升幅度在(13±7)Hu,淋巴瘤实质成分动脉期均呈中度或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在(14±10)Hu。结论双期增强CT扫描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和淋巴瘤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腮腺多形性腺瘤增强曲线以缓慢上升为主,而淋巴瘤则主要表现为“快进快出”。

  • 标签: 腮腺 多形性腺瘤 腺淋巴瘤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了解其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腮腺肿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观察病变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与信号高低、强化方式、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情况。结果:在60例腮腺肿块患者中,腮腺多形性腺瘤36例(40个病灶),多位于腮腺浅叶,多呈分叶状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可见囊变,增强扫描呈“延迟渐进性强化”特点;淋巴瘤24例(35个病灶),好发于腮腺浅叶下极,呈圆形或椭圆形,可有裂隙状囊变,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特点及贴边血管征。两者MRI图像 DWI均呈高信号,淋巴瘤ADC值明显低于多形性腺瘤。结论:正确认识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 标签: [] 腮腺肿瘤 多形性腺瘤 腺淋巴瘤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血管侵犯(LVI)对根治性前列切除术(RP)后生化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0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403例RP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7(47~81)岁;前列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18.0(1.9~813.0)ng/ml。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6分44例(10.9%),3+4分65例(16.1%),4+3分62例(15.4%),≥8分232例(57.5%)。其中73例(18.1%)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403例均行RP+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其中10例行开放手术,144例行腹腔镜手术,249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采用χ2检验分析LVI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绘制Kaplan-Meier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LVI阳性与阴性患者的无生化复发生存期,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403例中,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6分68例(16.9%),3+4分87例(21.6%),4+3分89例(22.1%),≥8分159例(39.5%);切缘阳性179例(44.4%);精囊侵犯95例(23.6%);病理分期T1~2期167例(41.4%),T3~4期236例(58.6%);淋巴结阳性39例(9.7%);LVI阳性62例(15.4%),LVI阴性341例(84.6%)。LVI阳性与阴性患者的穿刺Gleason评分、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精囊侵犯率、淋巴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59例(64.3%)行辅助内分泌治疗,70例(17.4%)行辅助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2(6~89)个月。截至末次随访,LVI阳性患者中23例(37.1%)出现生化复发,中位无生化复发生存期41个月;LVI阴性患者71例(20.8%)出现生化复发,中位无生化复发生存期尚未达到,与LVI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SA水平、穿刺Gleason评分、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病理分期、切缘阳性、精囊侵犯、淋巴结转移和LVI是RP术后生化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LVI伴有更高的穿刺和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精囊侵犯率、淋巴结阳性率,LVI预示着更短的无生化复发生存期,是RP术后生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淋巴血管侵犯 生化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显像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在根治性前列切除术(RP)后淋巴结复发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5例RP术后68Ga-PSMA PET/CT检查诊断为淋巴结复发行荧光显像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7(59~77)岁。淋巴结复发时中位前列特异性抗原(PSA)7.7(0.5~12.6)ng/ml。根治术后病理分期T2期4例,T3期17例,T4期4例;N0期10例,N1期15例;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分组<3组2例,4组9例,5组14例。根治术至淋巴结复发的中位时间为43(27~56)个月。25例均曾生化复发,行雄激素剥夺治疗(ADT),提示为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25例均行68Ga-PSMA PET/CT检查,诊断为淋巴结复发。25例行荧光显像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在荧光模式下的暗视野行盆腔淋巴结检测,发现荧光阳性淋巴结,切换为白光模式,进行清扫、记录并送检。对于术前PSMA PET/CT检查提示的转移淋巴结,无论荧光阳性与否,均常规清扫,其余部位无荧光阳性的淋巴结,则仅做常规检查。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数据,随访观察患者PSA反应、影像学检查等情况。术后PSA完全反应定义为术后40 d,PSA下降至0.2 ng/ml以下。结果25例淋巴结清扫时间中位值21(15~28)min,失血量中位值30(20~50)ml,住院时间中位值4(3~5)d。无严重并发症(Clavien分级≥Ⅱ级)发生。25例病理均证实淋巴结转移;25例共清扫43枚淋巴结,其中荧光阳性淋巴结37枚,病理证实转移淋巴结32枚;每例清扫淋巴结中位值2(1~3)枚。25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7(15~57)个月。25例中24例(96%)达PSA完全反应,其中1例术后6个月出现生化复发,1例PSA完全反应后12个月出现影像学复发(髂骨转移,PSA为0.33ng/ml),此2例均予ADT后PSA降至0.2 ng/ml以下。1例术后PSA未达完全反应,予ADT治疗,3个月后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淋巴结清扫术后3例PSA>0.2 ng/ml的患者,影像学检查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区域未见淋巴结复发。结论对于RP术后68Ga-PSMA PET/CT检查诊断为淋巴结复发的患者,采用荧光显像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手术范围相对较小,术中并发症少,术后PSA反应率高,复发率低。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淋巴结复发 腹膜后淋巴结清扫 荧光显像
  • 简介:摘要前列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相对少见,为进一步明确这类患者的特征,我们检索1993—2012年CNKI、万方、PUBMED数据库,共检索前列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26例,结合本中心此例患者,共计27例,对27例患者进行分析。

  • 标签: 前列腺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