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7 个结果
  • 简介:慢性牙周炎是危害人类口腔健康的常见.是引起成人牙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慢性牙周炎的危害并不仅仅局限于口腔,它还会引起全身微炎症状态。目前研究表明慢性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肺部疾病、消化道疾病、妊娠不良结局、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chronickidneydisease,CKD)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具有明显的相关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微炎症状态 慢性肾脏病 相关性 全身系统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总结牙性感染累及前纵隔的下行坏死性纵隔炎的护理经验。方法:14例下行坏死性纵隔感染患者(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5岁).均为牙性感染。其中,前上纵隔感染9例,整个前纵隔感染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及控制基础疾病;术后根据引流管位置,做好双套管冲洗及胸腔冲洗.确保引流通畅。结果:除1例患者早期因感染性休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死亡率为8.3%,发生肺部感染6例.ARDS2例,肾功能不全1例。结论:下行坏死性纵隔炎需根据感染的部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通畅的引流及科学的呼吸道护理.是控制病情发展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 标签: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清创 引流 护理
  • 简介:角化囊瘤是一种发生于颌骨内的常见疾病.其传统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肿.是由Philipsen于1956年最先描述的,2005年WHO将其归为良性牙源性肿瘤。由于它具有侵袭和浸润生长及易复发的生物学行为,且常合并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因此,牙角化囊瘤的发病机制成为众多医学工作者研究热点。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献相继报道了一系列与其生物学行为相关的活性物质.它们参与牙角化囊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 标签: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牙源性角化囊肿 生物学行为 因子 特异
  • 简介:目的:探讨牙角化囊瘤(keratocysiticodontogenictumor,KCOT)开窗减压术后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方法:对比观察22例牙角化囊瘤开窗减压术前及二期刮治术后组织学的改变,内容包括上皮形态、上皮及纤维层厚度、纤维层炎症浸润程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4.5%的病例开窗后上皮层不全角化消失同时出现钉突状增生;开窗后衬里上皮及纤维囊壁层明显增厚(P〈0.05);纤维层内炎症浸润程度显著加重(P〈0.05)。结论:牙角化囊瘤在开窗减压术后表现出衬里上皮及纤维囊壁显著增厚和纤维层内炎症细胞浸润加重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其具体机制及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开窗减压术 组织形态学
  • 简介:就作者已知.这是第一个病例报告表明牙癌向骨骼肌分化(横纹肌肉瘤)。本文将描述这种侵袭牙源性肿瘤的组织学和临床特征。在英文文献中,仅报告有2例牙源性肿瘤伴肌分化:分别是良性牙源性肿瘤(成釉细胞瘤)分化成横纹肌肉瘤和牙肉瘤伴平滑肌分化。普通开业医师应该了解,牙性病变可能为恶性,即使这种情况极为少见,并且所有取自口腔的组织标本都应送病理活检。

  • 标签: 肿瘤 牙源性癌 牙源性肿瘤 横纹肌肉瘤
  • 简介:牙周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它可以破坏牙周组织,甚至导致牙齿丧失。随着对其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牙周治疗的重点已从阻止疾病发展转变为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和重建。牙周组织工程技术已成为牙周组织再生治疗的发展方向。干细胞群体的选择是组织工程最关键的部分之一。牙干细胞因其优良的再生和分化潜能,成为牙周组织再生治疗的重要来源。本文就牙周组织再生治疗中牙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牙周组织 牙源性干细胞 再生 分化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与脑血栓形成的相关。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09年10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血栓形成患者76例为脑血栓组,口腔科门诊以非牙周疾病就诊患者98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相同的病史及牙周检查。比较两组牙周炎患病率及牙周健康状况的差异。结果脑血栓组患者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CA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栓组牙周炎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慢性牙周炎程度的加重,脑血栓形成的危险递增。结论慢性牙周炎与脑血栓形成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慢性牙周炎 危险因素
  • 简介:随着牙干细胞的发现和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组织工程技术为牙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文章将对牙髓干细胞、根尖牙乳头干细胞、脱落乳牙干细胞等牙干细胞、干细胞膜片以及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应用于牙髓牙本质再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牙源性干细胞 牙髓牙本质再生 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慢性牙周炎患者在临床指标及血糖控制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52例2型糖尿慢性牙周炎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行牙周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后16周实验组菌斑指数(PLI)及出血指数显著减少,且PLI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其他各项临床指标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治疗后有一定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周基础治疗有利于2型糖尿慢性牙周炎患者减轻牙周炎症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代谢状况。

  • 标签: 2型糖尿病 慢性牙周炎 牙周基础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
  • 简介:目的:寻求清除病灶的同时保存上颌窦黏膜和骨组织功能的手术方法,应用数字化软件辅助设计手术方案,治疗突入上颌窦后份的牙囊性病变,并评价手术方法和术后反应。方法:回顾2011年12月-2014年12月牙囊性病变突入上颌窦后份的21例患者。应用Mimics软件进行术前设计,根据病变体积和位置采用不同术式。术式1“开窗骨板复位法”适用于病变体积大,超过颧牙槽嵴,且上颌窦前外侧壁无明显骨质破坏者;术式2“去骨开窗法”适用于病变体积小,近颧牙槽嵴者。手术方法评价包括麻醉效果、出血情况、根据术前设计是否可顺利清除病灶以及手术时间等:术后评价包括疼痛、肿胀和骨板存活情况等。结果:15例采用开窗骨板复位法,6例采用去骨开窗法。均在20min内成功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时间平均为3.72d;肿胀时间平均为7.67d;8例术后鼻腔渗血1-3d:1例患者术中见化脓炎症,开窗骨板复位术后发生感染。CT复查见其余14例复位游离骨板均无明显吸收。结论:治疗牙上颌窦囊性病变时,应尽量保存窦腔黏膜和骨板;数字化辅助设计手术方案可以准确指导术中截骨范围:化脓炎症者不适宜行开窗骨板复位法。

  • 标签: 牙源性上颌窦囊性病变 窦黏膜保存 数字化设计 骨板复位固定 超声骨刀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慢性牙周炎对种植牙存留率和骨吸收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有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的相关文章,检索时限截至2013年6月。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5个病例对照研究被纳入,合计306例患者共476枚种植体,其中牙周炎组252枚,牙周健康组224枚。Meta分析结果显示,牙周炎组和牙周健康组种植体存留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42,95%CI(0.21,0.81),P=0.01]。骨吸收有统计学差异[MD=2.26,95%CI(0.54,3.98),P=0.01]。结论牙周炎患者对种植体存留率和骨吸收有明显影响,增加了远期失败的风险。鉴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数量太少且病例不多,时间太短,以及测量指标不全面等影响本Meta分析论证强度及全面的因素存在,以上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证实。

  • 标签: 牙周病 牙周炎 牙种植 存留率 骨吸收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下行坏死性纵隔炎(DNM)是头颈部感染的严重并发症,由于缺乏对DNM的理解,死亡率过高。我们评估了牙DNM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结果,并评估了影响DNM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最新的概览。材料与方法:回顾队列研究收集了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因牙性感染导致的DNM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 标签: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牙源性感染 危险因素 预后 严重并发症 DNM
  • 简介:目的:观察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及细胞粘附分子CD44v6在牙角化囊瘤(keratocysticodontogenictumor,KCOT)中开窗减压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16例经病理证实的KCOT患者开窗减压前后的病理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OPN及CD44v6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开窗减压前,OPN及CD44v6在KCOT中均呈高表达。减压后,16例患者OPN均呈阴性表达,统计学分析其表达在开窗后显著下降(P<0.05);CD44v6在开窗减压后标本中,10例(63%)表达下降,5例(31%)表达未发生变化,1例(6%)表达升高,统计学分析其表达在开窗后显著下降(P<0.05)。结论:OPN及CD44v6在KCOT中呈高表达,开窗减压后二者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开窗减压术治疗KCOT的部分机制。

  • 标签: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开窗减压术 骨桥蛋白 CD44V6 免疫组织化学 CD44V6
  • 简介:目的:探讨牙干细胞研究的现状。方法:在WebofScience核心数据库,以“SU=dentalstemcell”为检索式,共检索出3221条记录。在CiteSpace中,分别选择“Country”、“Institution”、“Author”来分析发文的国家、机构分布及作者发文情况,选择“Keyword”、“CitedReference”进行关键词共现和引文共现分析。结果:自1999年以来,牙干细胞研究论文数量持续上升;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中国的第四军医大学,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ShiST。近5年出现次数较多(≥10次)的突变关键词有immaturepermanentteeth、exfoliateddeciduousteeth、humanperiodontalligament、osteogenicdifferentiation、mineraltrioxideaggregate等。结论:牙干细胞研究是近一段时间口腔基础研究的热门,研究集中在牙髓干细胞、牙周膜干细胞、脱落乳牙干细胞等实现牙髓再生、牙再生、骨再生及其他组织细胞的再生。利用CiteSpace软件可以简捷地理顺学科领域脉络。

  • 标签: 牙源性干细胞 Web of Science数据库 Cite Space
  • 简介:目的:通过术式改良找到一种既能手术治愈老年重症慢性阻塞腮腺炎又能利用自体组织减小术后面部畸形的手术方式。方法:选择21例重症慢性阻塞腮腺炎的老年患者,采用保留腮腺表面后区腮腺咬肌筋膜及相应筋膜下少量腺体组织瓣的方法,修复切除腮腺病变组织后所致的凹陷畸形。结果:21例老年重症慢性阻塞腮腺炎患者手术后疾病全部治愈,新术式不但修复了的腮腺区术后畸形,部分患者术后腮腺区的形态恢复到发病前的正常面型。结论:新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既解决了患者的痛苦又避免了腮腺区术后凹陷畸形的发生,是治疗老年重症慢性阻塞腮腺炎较佳的术式选择。

  • 标签: 老年人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手术方式 腮腺咬肌筋膜
  • 简介:对糖尿病患者能否产生有效的牙种植体骨结合仍然存在争议。包括糖尿类型、始发年龄、长期血糖控制水平在内的起指导意义的客观标准尚未确定。另外,很少有文献评价糖尿病患者的种植体生存率。在这篇回顾分析的文章中,共统计了2个临床中心40位患者的215颗种植体。病例分析和随访记录提供了临床血糖控制和种植体方面的资料。在这项研究中,共有31颗失败,总体成功率为85.6%。失败者中24颗发生于功能负重后的第一年。功能负重的平均时间为4.05±2.6年。如按种植体位置来分析,上、下颌成功率分别为85.5%和85.7%。按前后牙区域分析,成功率分别为83.5%和85.6%。生存分析显示功能负重6.5年生的累积成功率为85.7%。基于这些数据,尽管已被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的种植体成功率低于普通人群,但其成功率仍然是令人满意的。失败率的大幅度上升发生于义齿负重后的第一年内。

  • 标签: 糖尿病 牙种植 修复
  • 简介:目的通过对包头市3~5岁学龄前儿童龋流行现状分析,探讨患龋情况、龋蚀程度与龋活跃的关系。方法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选取包头市5所幼儿园中的379名儿童(男196名、女183名)进行口腔卫生检查,计算患龋率、龋补牙数(dft)、龋蚀严重指数(CSI),并应用龋活跃试验检测龋活跃度(CAT)。结果包头市3—5岁儿童患龋率、乳牙龋补牙数(dfI)和龋蚀严重指数(CSI)分别为56.20%、3.82和10.11;男女之间的患龋率、dft、C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间患龋率、dft、C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CAT在0-1度、2-3度间dft和C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T各度与dft、CSI呈正相关关系(r=0.394和0.363,均P〈0.05)。结论龋活跃试验能够有效准确地反映龋蚀程度,对筛选高危惠龋风险儿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针对包头市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应制定合理的预防诊疗措施,因地制宜为儿童口腔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 标签: 龋病 学龄前儿童 龋活跃性
  • 简介: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慢性牙周炎和IgA肾病复合模型,利用牙周指标如龈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及附着丧失和肾脏病理染色指标等初步探讨慢性牙周炎和IgA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SD大鼠,通过结扎和细菌感染方法建立牙周炎模型,灌胃、皮下注射等方法建立IgA肾病模型,12周末检测大鼠牙周指标、肾脏临床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牙周指标和肾脏指标,确认成功建立所需的动物模型,尤其复合模型组的牙周指标较牙周炎组更高(P<0.001),同时复合模型组的肾脏病理评分和单纯肾病组相比较高(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和IgA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可能会互相影响发生发展。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肾小球肾炎 IgA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广州市学龄儿童人体质量指数(BMI)和口腔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7~12岁小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按照《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实施方案》,于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开展了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研工作。按方案进行口腔检查,分别记录乳牙和恒牙的龋失补牙数(dmft/DMFT);同时测量其身高和体重,计算BMI。根据受检儿童的性别、年龄和BMI,分别计算患龋率和龋均。根据《中国6~19岁儿童青少年BMI筛查消瘦界值范围》评价消瘦,《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BMI)分类标准》评价超重和肥胖,将受检儿童分为4组:消瘦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方差分析统计方法分析BMI与龋相关。提取7、9、12岁的城乡汉族学生口腔数据及BMI数据为研究。结果7、9、12岁儿童总数2903人,乳牙患龋率为32.3%(937/2903),恒牙患龋率为3.7%(108/2903)。乳牙龋均为1.27,恒牙龋均为0.09。消瘦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其检出率分别为10.8%(313/2903)、72.9%(2116/2903)、9.2%(267/2903)、7.2%(209/2903)。消瘦组儿童与正常体重对照组相比,乳牙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3,P=0.000)。消瘦与乳牙龋之间,存在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消瘦与乳牙龋的发生有相关,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有助于降低乳牙患龋程度。儿童超重/肥胖与龋之间未见关联。

  • 标签: 龋齿 人体质量指数 儿童 横断面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粘接夹板固定慢性牙周炎患者松动患牙前、后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血链球菌的数量变化及牙周状况,以期为评价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慢性牙周炎患者19例(76颗松动患牙),记录比较牙周治疗前(基线)、经牙周基础治疗后,采用粘接牙周夹板固定修复后3、6、12个月的牙周状况(菌斑指数,探诊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变化;采用电化学测菌法检测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血链球菌的数量变化;评估患者对夹板固定后美观、功能等方面的满意度。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牙周夹板固定后各时间点的牙周临床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龈卟啉单胞菌、血链球菌数数量较初诊基线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夹板固定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牙周夹板的美观、咀嚼、发音及舒适的满意度为84.2%以上。结论:慢性牙周炎经牙周基础治疗后,采用粘接牙周夹板可有效固定松动患牙,使之恢复咀嚼功能;加强口腔健康指导,定期实施牙周维护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牙周炎 牙周夹板 固定修复 纵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