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5 个结果
  • 简介:2015年8月,在智利召开的第20届国际口腔颌面放射大会上,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校友、美国天普大学牙学院口腔颌面放射科主任杨杰教授当选为国际口腔颌面放射会候任主席,将于2017正式担任该学会主席。杨杰教授现任美国口腔颌面放射会主席,美国牙科学会标准委员会决策成员,美国Temple大学终身教授、牙医学院口腔颌面放射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客座教授。杨杰教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放射科研究生学习期间师从马绪臣教授。

  • 标签: 北京大学医学部 口腔颌面 医学院校 放射学 学会 国际
  • 简介:目的建立能用于细胞增殖诱导研究的涎腺放射性损伤细胞模型。方法对离体培养的大鼠颌下腺细胞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照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形态,MTS法检测其细胞的增殖率。结果与未照射组相比,3Gy以下剂量,细胞增殖率未见明显改变,5Gy以上的剂量,细胞仍有部分增殖,但增殖率明显下降(P〈0.01),而7Gy以上的剂量照射则表现为细胞的大范围死亡。结论一次性大剂量照射对离体培养下的大鼠颌下腺细胞的形态和增殖率均造成一定的影响,5Gy剂量照射下的鼠颌下腺细胞可用于细胞增殖诱导研究的放射性损伤细胞模型。

  • 标签: 颌下腺 放射性损伤 细胞模型
  • 简介:早期口腔癌单用放疗或手术常有同等良好的疗效。对大部分中晚期口腔癌患者,放疗作为综合序列治疗的组成部分,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应用,能改善局部控制率,对部分肿瘤有降低远处转移率的意义。因病期过晚、复发和无法手术的患者可以单独应用放疗,也可与手术、化疗联合应用,以达到减瘤和延长生存期的姑息性疗效。放疗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方法(超分割放疗、三维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现代近距离放疗、同期放化疗等)的应用与放射治疗效果的提高有关。作者对口腔癌的术后放疗、颈部放疗、组织瓣和钛板整复后的放疗作了重点评述。

  • 标签: 口腔癌 放射治疗 术后放疗 同期放化疗
  • 简介:目的应用比格犬制造年轻恒牙根尖周动物模型,并进行再生性牙髓治疗(regenerativeendodontictreatment,RET),组织观察治疗后牙根发育情况,为进一步探寻炎症与损伤修复的关系以及RET后组织修复的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3只6月龄的比格犬,每只犬双根前磨牙4颗,共12颗牙,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根尖周组、空根管组以及RET组,每组3颗牙。RET后3个月全麻下处死实验动物,颈静脉灌流固定,将上下颌骨取下后固定1周,pH7.2的10%乙二胺四乙酸中脱钙3个月。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根尖周组根管内可见大量免疫细胞,无新组织修复;空根管组根管内仅有纤维性修复;RET组根管内、根管壁以及根尖部有新组织形成,使根管壁增厚,牙根增长,根尖孔闭合,牙根继续发育。结论在有效根管消毒、控制年轻恒牙根尖周的基础上,机体即能发挥一定限度的组织修复能力;RET过程中刺破出血本身造成局部适度的损伤,可能进一步激发了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利于新组织的形成,使牙根继续发育。

  • 标签: 年轻恒牙 根尖周炎 再生性牙髓治疗
  • 简介:目前随着头颈部恶性肿瘤不断增加,放射治疗的应用也日益增加。放射治疗在减少局部复发、控制远处转移和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放射治疗后常造成涎腺尤其是腮腺的损伤,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并引起口腔干燥症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涎腺放射损伤的机制与治疗一直都是困扰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医生的难题,本文就涎腺放射性损伤机制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 标签: 涎腺 放射性损伤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以冠状CT为基础的分类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1—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收治的创伤所致颞下颌关节强直84例(124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CT扫描,关节区冠状重建,据此提出创伤性关节强直的4型分类,即A1~A4型。根据分类进行相应的治疗。A1型,纤维组织松解或髁突切除+肋骨移植+颞肌筋膜瓣修复;A2和A3型,切除外侧融合骨球,保留内侧髁突和关节盘+颞肌瓣或咬肌瓣外侧间隙填塞(外侧成形术),如果内侧髁突残余较小不能负重,骨球切除后用肋骨移植+颞肌瓣或咬肌瓣修复;A4型,切除全部骨球,肋骨移植关节置换+颞肌瓣或咬肌瓣修复。对治疗结果进行CT和临床随访评价。结果:84例124侧创伤性关节强直中,A1型14侧,占11.3%;A2型43侧,占34.7%;A3型46侧,占37.1%;A4型21侧,占16.9%。其中部分A1型,全部A2和A3型有内侧移位的髁突残余,占75%(93/124)。根据分类采用的治疗方式包括外侧成形术82侧,占66.1%;肋骨移植重建33侧,占26.6%;其他9侧,占7.3%。48例68侧关节强直术后随访10个月~4a,占57%。其中,48侧行外侧成形术的关节中有7侧复发,占14.6%;17侧行肋骨移植的关节中有4侧复发,占23.5%。结论:基于冠状CT的关节强直新分类对于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外侧成形术+颞肌瓣修复是治疗A2和部分A3型关节强直(内侧有足够承重的髁突和关节盘残余)的理想方法,肋骨移植+颞肌瓣修复治疗完全骨性强直效果良好。

  • 标签: 创伤 颞下颌关节强直 分类 治疗
  • 简介:本研究通过与根尖牙乳头来源细胞(APDCs)相比,鉴定其中干细胞/祖细胞的放射特性。方法:从新鲜拔除的具有未成熟根尖的人类第三磨牙中分离APDCs,运用神经球培养技术,制备含有大量干细胞/祖细胞成分的多能性细胞团。经1射线照射后,对牙乳头球形成细胞(PSFCs)和APDCs进行放射敏感性和硬组织形成能力分析。

  • 标签: 乳头细胞 放射学 敏感性分析 根尖 人类 放射敏感性
  • 简介: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computerassistednavigationsystem,CANS)用于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的疗效。方法对10个正常成人头颅标本的20侧颞下颌关节确定关节窝顶点、髁突头顶点等11个点作为测量点,用游标卡尺对头颅标本关节窝内外径、前后径等12个距离进行实际测量;对头颅标本行256排螺旋CT扫描.应用Surgicase5.0软件在CT影像测量上述距离。将实际测量数据与CT影像数据进行两两配对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验证了两种测量方法的等效性。在此基础上,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经临床及影像检查确诊为双侧骨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患者10例,将其术前CT影像数据导入BrainLAB计算机导航系统工作站进行模拟设计,数字化重建关节窝形态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测量。术后复查CT并测量相关数据,将测得数据与术前模拟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评价CANS引导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手术的应用疗效。结果10例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张口度为35~40mm,未发现复发病例。术后CT测量数据与术前设计吻合,实际截骨数据与术前模拟截骨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颞下颌关节成形术中,CANS可明确截骨范围,对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可进行定位及保护,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 颞下颌关节强直 256排螺旋CT
  • 简介:Goldenha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由于第一、二鳃弓发育异常造成的一种先天性遗传缺陷.本文系统地阐述了Goldenhar综合征脊柱症状的发育性病因、多样性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措施,对于Goldenhar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 标签: GOLDENHAR综合征 脊柱发育 脊柱畸形 畸形治疗
  • 简介:目的借鉴现有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TOM)动物模型,探讨放射性舌炎(RTG)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自行设计和制作锥形铅质罩装置及附件,在SD大鼠舌背舌尖部位形成1cm×1cm的照射区域,实施单次、单剂量(30Gy)X射线,吸收剂量率为100.75cGy/min,每次照射6只的方法,制作RTG大鼠模型。观测RTG大鼠的体重、口腔黏膜炎指数、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照射后3~4d,舌黏膜上皮层完整;5~6d,肉眼可见受照射的舌背、舌腹黏膜出现红色斑点和成片变红(黏膜下出现充血),镜下见上皮变薄,部分黏膜上皮坏死脱落;7~8d,出现肉眼可辨的散在点状溃疡;镜下见鳞状上皮脱落形成溃疡,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充血;9~12d,点状溃疡逐渐融合,上皮剥脱;12~14d,溃疡面有纤维渗出,形成连贯一致的溃疡,镜下见上皮完全脱落,纤维性渗出覆盖溃疡表面,其内有大量炎症细胞,固有层胶原纤维断裂;21d,溃疡的周边开始出现愈合;镜下见溃疡底出现肉芽组织,炎症细胞较照射后5d时明显减少,可见少量胶原纤维组织及大量新生毛细血管;28~35d,受照射的1cm×1cm范围的溃疡由周边向内收缩愈合。镜下可见上皮结构重新出现,但上皮层明显变薄,黏膜下层仍有炎症细胞浸润,黏膜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基底细胞呈梭状,排列紧密成栅栏状。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RTG模型,为研究RTOM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 标签: 放射治疗 口腔黏膜炎 舌炎 动物模型
  • 简介: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是头颈部大剂量放疗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以慢性坏死及感染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吞咽困难、开口受限、咀嚼及语言障碍、面部软组织瘘管经久不愈、死骨暴露,严重者甚至造成病理性骨折,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痛苦,已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及头颈外科领域棘手的临床难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下颌骨ORN缺乏统一的分类、分期及相关治疗共识或指南,不同单位对于下颌骨ORN的诊治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科的诊疗标准与规范,对该疾病的处理仍以个人或单位经验作为治疗依据,同时也缺乏客观有效的下颌骨ORN治疗后评价体系。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下颌骨ORN的诊疗标准,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治疗效果,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召集国内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反复讨论,汇集全国17家著名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专家的诊治意见,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对下颌骨ORN的研究成果与诊治经验,最终制订“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 标签: 下颌骨 放射性骨坏死 专家共识
  • 简介:目的:讨论唾液腺ECT和涎腺镜在慢性阻塞性腮腺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4例患者经过唾液腺造影和ECT检查.根据结果.采用庆大霉素灌洗和碘化油注射导管扩张或施行内镜辅助下结石取出术。结果:经过ECT和内镜检查.发现患者腮腺的分泌功能良好而排泌功能异常。主导管表现为管腔狭窄,管壁充血,管腔内有大量絮状增生物及黏液栓子.管壁可见息肉样增生,导管内可见结石。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ECT和内镜为慢性阻塞性腮腺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并且对阻塞性腮腺的治疗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内镜 ECT
  • 简介:目的:在建立小型猪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基础上,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形成、发展的超微结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对6只小型猪右侧下颌骨进行25Gy和28Gy一次性照射,建立小型猪右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分别于照射结束后3、4、5个月切取右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部位死骨,制备标本,进行电镜检查分析。结果:照射后的早期骨胶原纤维即受到破坏,骨细胞先出现细胞膜破坏,随后胞质出现空泡,细胞器裂解,最后出现核变化。大剂量照射后骨细胞的破坏出现早而重,并且加速了骨细胞的裂解、死亡。结论:骨细胞细胞膜及细胞质较细胞核对放射线更为敏感,照射后骨细胞死亡过程首先发生在细胞膜及细胞质内,与以往认为细胞核损伤在先的观点不同。

  • 标签: 放射性骨坏死 小型猪 电镜
  • 简介:牙瘤是最常见的一类牙源性肿瘤。本病例展示了锥体束CT在对巨大上颌骨牙瘤进行定位,并确定其与上颌窦及磨牙位置关系时的优势,这对于治疗计划的制定和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很大帮助。

  • 标签: 混合牙瘤 锥形束CT 牙源性肿瘤
  • 简介:目的:评价经下颌切迹入路的细针穿吸细胞检查(FNAC)在面侧深部肿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细针穿吸方法,对40例面侧深部肿物患者进行细胞检查。男24例,女16例;年龄3~75岁,平均年龄43.28岁。将细胞检查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或随访资料进行比较,计算FNAC诊断准确率及在区别肿瘤与非肿瘤、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上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FNAC诊断准确率为80.00%;诊断肿瘤与非肿瘤的敏感度为80.77%,特异度为100.00%,5例患者为假阴性,假阴性率为19.23%,假阳性率为0;诊断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的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88.00%。3例患者为假阴性,假阴性率为20.00%,3例患者为假阳性,假阳性率为12.00%。结论:FNAC是一种安全性好,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的诊断方法,在不易做切除及切取活检的面侧深部肿物的定性诊断中有较高的准确率,能准确区别肿瘤与非肿瘤、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细针穿吸 下颌切迹入路 翼腭窝 颞下窝 诊断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比格犬自体牙移植术后影像和组织变化,探究移植牙的牙周组织修复机理.方法选择1只8月龄比格犬,左侧下颌前磨牙区为受体区进行前牙自体牙移植.术后进行X线检查和组织HE染色,观察移植牙牙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X线片显示1号移植牙(左侧下颌第二前磨牙位)牙周间隙明显缩小,根尖周可见小范围透射影像,牙颈部有外吸收影像;2号牙(左侧下颌第一前磨牙位)根管内上1/3部分出现牙根内吸收.术后2个月X线片表明移植牙牙周愈合情况良好,1号牙外吸收影像稍增大,2号牙内吸收影像未见扩大.组织HE染色切片可见根尖部有纤维束形成,但在牙颈部、髓腔和根尖部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少量浆细胞浸润.结论自体牙移植术后牙周膜愈合较好,但牙齿拔除时要注意减少牙颈部的机械性损伤,移植后牙髓治疗的时机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要素之一.

  • 标签: 自体牙移植 组织学 牙周膜愈合 炎症
  • 简介:在牙体牙髓和根尖周疾病的诊治中.准确判断牙髓状态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合理的治疗设计及对预后的准确估计。临床工作中对牙髓实施的冷测、热测和电测是将温度刺激或电刺激施加于牙齿硬组织上,牙髓组织中的A6神经纤维接受到刺激后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产生不同程度的痛感.据此.医生对牙髓状态做出判断。但此时患牙的反应仅指示其神经纤维的功能强度,并不能提供牙髓血流的信息.因此不能反映出牙髓的病理状态。近年来.发展出一些测定牙髓血供状态的新诊断方法.如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脉搏血氧饱和度测试仪.这些测试方法的结果更能真实地反映牙髓的病理状态.但仍需结合病史、临床检查、X线片检查来综合判断牙髓状况。本文通过回顾牙髓诊断试验的文献,对各种方法的原理.临床应用、可靠性及安全性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牙髓诊断试验 牙髓病理变化
  • 简介:目的研究放射性颌骨坏死(ORN)局部病灶的细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月5日至2015年9月10日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ORN患者局部病灶渗出液标本共106份,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检出菌群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106份送检标本中31份(29.2%)无细菌生长,75份(70.8%)分离培养出细菌。培养出细菌的标本中,双重和多重感染14份(13.2%),单菌种感染61份(57.5%);所有有菌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6种(95株),其中需氧菌25种(78株)、厌氧菌11种(17株),分别占比69.4%和30.6%。药敏试验发现,细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耐药比例较高。结论ORN局部病灶细菌谱分布广泛,呈现出菌群多样性,且部分患者为无菌性坏死,因此临床上有必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指导用药,避免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

  • 标签: 骨坏死 放射性 细菌 药敏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TPF)方案同期放化疗治疗无法手术的头颈部鳞癌(HNSCC)的可行性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3例初治疗的无法手术的HNSCC患者进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同期给予多西他赛(75mg/m^2,第1天)、顺铂(75mg/m^2,第1天)和5-氟尿嘧啶(750mg/m^2,第2~5天)化疗方案治疗3个周期。结果通过肿瘤体积变化情况和临床表现评价治疗标准,23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78.3%。2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60.9%和52.2%,2例(8.7%)死于肿瘤复发,2例(8.7%)死于心血管疾病。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局部出血及放射性黏膜炎等,治疗过程未发生急性并发症与严重的放射性损伤。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TPF治疗无法手术的中晚期HNSCC,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头颈部鳞癌 近距离放疗 同期放化疗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 治疗计划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