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和腹腔镜两种方法用于良性卵巢肿瘤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83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经阴道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分别81例、102例,对两组患者手术结束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种治疗方法术后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时间显著长于经阴道手术方法,两组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和腹腔镜手术在良性卵巢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中各有利弊,具体选择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选择,针对患者进行经济有效的治疗。

  • 标签: 经阴道卵巢肿瘤切除术 腹腔镜 良性卵巢肿瘤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尿道前列腺电切除对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行尿道前列腺电切除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体检的健康男士55例作为对照组。调查两组的性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勃起功能问卷(IIEF-5)评分和NPT勃起周径增加量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精液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逆行射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成功的尿道前列腺电切除不会明显引起患者勃起障碍,但会导致精液量减少和逆行射精率增加,因而会对患者性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 标签: 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 前列增生症 性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在子宫疾病方面的治疗效果和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对比和分析腹腔镜下实施宫体楔形切除治疗子宫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抽取86例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拟治疗的子宫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43例对照组的患者通过常规的全子宫切除方案治疗,而43例观察组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实施宫体楔形切除治疗,探讨和研究两种不同的取石方式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统计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的中情况(手术耗时、中输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住院天数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子宫疾病患者采取腹腔镜下实施宫体楔形切除方案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而且降低了手术中的各种风险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子宫腺肌症 腹腔镜 楔形切除 子宫全切除 临床疗效 并发症
  • 简介:背景:目前,很少应用局限性腋部皮肤切除和邻近皮肤选择性汗腺切除(Shelley式)治疗多汗症。目的:研究该技术是否为一种永久性减少腋汗的好方法。方法:这是一项在某大学皮肤科进行的前瞻性、开放、非随机治疗性试验。从出汗最多区域的中央切除一小块椭圆形的与皮纹平行的皮肤。沿切口边缘向下潜行分离至出汗最多位置,然后翻起皮肤。用剪刀剪去邻近皮肤下面容易辨认的大汗腺。作者治疗了8例腋汗症患者的15处腋部皮损。通过患者白行估计手术后出汗减少的百分率来评估出汗减少的程度。并由外科医生对瘢痕外观进行分级。5例患者8处腋部皮损的HE染色切片用于组织学上评估汗腺组织的大小、位置和深度。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均有效:平均汗液减少程度是65%(极差40%~90%)。平均随访1.3年(极差0.1~6)且此间汗液减少程度一直维持。5例患者的组织学分析:汗腺较毛囊位置略深。在5mm厚的皮片中汗腺组织平均厚3.5mm。顶泌汗腺小叶较外泌汗腺的小叶更多、更大。两种汗腺紧密相邻,在皮肤内的深度无明显不同。结论:局限性腋部皮肤切除和选择性汗腺切除的局部外科手术仍是永久性减少腋汗的最安全方法之一。

  • 标签: 治疗性试验 组织学分析 皮肤切除 腺切除术 腋汗症 回顾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究改良经阴道子宫全切除治疗非子宫脱垂良性子宫病变的效果。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妇产科收治的非子宫脱垂良性子宫病变需行子宫全切病患154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77例,对应随机数字是奇数者归入对照组,对应偶数者归入观察组。对照组施行开腹全子宫切除,观察组施行改良经阴道全子宫切除。观察比较两组中输血与出血量、手术所需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中输血与出血、术后发热、开始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长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输尿管膀胱损伤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改良经阴道全子宫切除对病患的手术创伤较小,能够积极促进病患健康恢复,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特点,临床前景广阔。

  • 标签: 非子宫脱垂良性子宫病变 改良经阴道子宫全切除术 开腹全子宫切除术 并发症
  • 简介:背景:已有报道认为Sweet综合征(SS)与恶性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和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材料和方法:作者对在自己科室就诊的淋巴水肿部位发生SS样皮损的患者进行了回顾,记录和分析了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资料。结果:作者报道7例曾行包括腋窝淋巴结清扫在内的乳腺癌外科手术后的女性患者。其中6例应用他莫昔芬。所有患者均有与SS一致的几种皮损,主要位于因乳腺切除后发生淋巴水肿的肢体部位及同侧胸壁、躯干和背部。其中1例出现大疱性损害。3例皮损自行缓解,2例经抗生素治疗,1例经皮质激素治疗,1例经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治疗后痊愈。结论:乳腺切除后淋巴水肿部位发生红色痛性斑块应考虑为Sweet综合征的罕见表现。作者在文献中仅发现3例类似报道。尽管该现象的发病机制难以解释,但被认为可能与免疫监视功能缺陷有关。

  • 标签: SWEET综合征 淋巴水肿 切除术后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皮质激素治疗 抗生素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在子宫切除后发生腹腔感染的高危因素,为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以期提高该类妇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医院收治的高龄子宫切除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腹腔感染分成两组,其中感染组有22例,非感染组患者6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统计与腹腔感染相关的因素。结果:86例进行子宫切除高龄患者中,感染的发生率为25.58%;其中感染组中高龄子宫切除患者的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进行化疗、肺部感染,与非感染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镇痛、胃部排空延迟的感染例数进行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血红蛋白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中输血量、中出血量和谷丙转氨酶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化疗、肺部感染、手术时间过长、血红蛋白过低都是高龄子宫切除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高龄患者在子宫切除后发生腹腔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较多,要求医务人员在整个治疗过程加强感染的控制工作,降低腹腔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腹腔感染 高龄 子宫切除术 危险因素 干预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腹腔镜下子宫切除全麻患者拔管期应激反应和耐管的影响。方法:110例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复合全麻。对照组:手术前无超前镇痛,观察组:在手术前给予患者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结果:在拔管时,观察组患者HR、MAP低于对照组患者HR、MA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手术结束和拔管时,两组患者的血糖和皮质醇均高于用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血糖和皮质醇浓度低于对照组患者血糖和皮质醇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耐管评分和拔管后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耐管评分和拔管后疼痛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全麻患者中采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糖和皮质醇浓度,减少患者拔管后疼痛,提高患者预后。

  • 标签: 氟比洛芬酯 超前镇痛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 应激反应 全麻
  • 简介:目的:探讨全子宫与次全子宫切除与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关系,为提高患者的性生活质量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子宫恶性肿瘤1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子宫切除组97例,次全子宫切除组97例。采用不同方式手术后,分别比较两组子宫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性激素变化情况、性生活质量和满意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全子宫切除组患者术后黄体生成素变化情况为(34.91±1.32)mIU/mL,促卵泡激素(19.28±1.13)mIU/mL;次全子宫切除组患者术后黄体生成素(25.67±1.44)mIU/mL,促卵泡激素(14.69±1.54)mIU/mL;手术后,全子宫切除组的激素变化水平明显高于次全子宫切除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2)全子宫切除组患者术后性欲评分(159.93±11.31)分,性高潮评分(161.25±14.17)分,性心理评分(165.71±19.64)分;次全子宫切除组性欲评分(187.21±9.18)分,性高潮评分(190.42±12.56)分,性心理评分(184.49±16.71)分;术后次全子宫切除组性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全子宫切除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全子宫与次全子宫切除手术是子宫恶性肿瘤的常见手术方式,次全子宫切除对患者性激素水平影响较小,性生活质量和满意程度均较高,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全子宫切除术 次全子宫切除术 子宫恶性肿瘤 性生活质量
  • 简介:甲恶性肿瘤包括癌和黑素瘤。甲相关的癌包括Bowen病与鳞状细胞癌、穿掘性上皮瘤、基底细胞癌、汗腺癌和皮脂腺癌等。黑素细胞相关甲肿瘤包括黑素细胞不典型增生和甲黑素瘤。甲恶性肿瘤的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同时需要注意指甲颜色、形状、甲周软组织等的变化。在治疗上,Mohs显微外科手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其可以最大限度保留组织。

  • 标签: 指(趾)甲 肿瘤 恶性 黑素瘤
  • 简介:大多数发生于甲的肿瘤与皮肤其他部位的肿瘤在临床表现、发生过程和外观形态上都有所区别。产生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是甲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制。在此对临床中相对常见的甲母质痣、甲雀斑样痣、甲乳头瘤、甲母质瘤、化脓性肉芽肿、血管球瘤、甲下外生骨疣、粘液囊肿、获得性纤维角化瘤和浅表肢端纤维黏液瘤共10种甲良性肿瘤进行综述。这些甲良性肿瘤在临床表现上均有一定的特异性,但是当症状、体征不典型时,大多数还是需要病理检查来明确诊断。

  • 标签: 甲良性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Kaposi样血管内皮细胞瘤(KHE)是一种罕见的局部侵袭性血管肿瘤,好发于新生儿与儿童。KHE患者有时会发生卡-梅现象,临床预后往往较差。组织学上,KHE表现为浸润性结节、梭形细胞和裂隙样管腔,对内皮细胞、淋巴管、平滑肌标志物呈阳性反应。丛状血管瘤与KHE的组织学特征存在重叠现象,被认为是KHE更轻微、良性、局部的表现。KHE的其他组织学鉴别诊断包括婴幼儿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梭形细胞血管瘤、疣状血管瘤、Kaposi肉瘤等。既往认为切除为KHE的根治方法,但常因病变范围无法实现完全切除;因此通常利用单一或联合化疗治疗KHE。最近研究显示雷帕霉素能够成功治疗难治和复杂的KHE病例。

  • 标签: Kaposi样血管内皮瘤 血管性肿瘤 卡-梅现象 雷帕霉素
  • 简介:多灶性淋巴管内皮肉瘤伴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本病表现为弥漫的先天性皮肤和胃肠道血管病变,可以导致严重的胃肠道出血和血小板减少。血管损害的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证实为淋巴管内皮细胞起源。治疗效果常不满意。本文报道1例该病的罕见病例,患者为一4周大的婴儿。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淋巴管内皮 皮肉瘤 多灶性 胃肠道血管病变 免疫组化研究
  • 简介:甲外科是皮肤外科中专业性比较强的一个分支,甲单位肿瘤的外科治疗并未被广大皮肤外科医生所掌握。本文主要目的是简要介绍甲单位常见良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一些技术和技巧,包括术前准备、手术部位的暴露、多种肿瘤切除和术后护理等。

  • 标签: 甲外科 甲单位 肿瘤 切除
  • 简介:皮肤附属器肿瘤是一类在形态上分化起源于单一或多个皮肤附属器结构的良、恶性皮肤肿瘤。大多数皮肤附属器肿瘤临床上并不多见,容易误诊,皮肤镜可以帮助提高诊断的正确率。目前,有关皮肤附属器肿瘤的皮肤镜下表现文献报道不多,本文通过综述文献报道的皮肤附属器肿瘤的皮肤镜下特征,探讨其与组织病理的关系。

  • 标签: 皮肤 附属器肿瘤 皮肤镜
  • 简介:患者女,26岁。口腔口唇黏膜疼痛性溃疡6个月,全身泛发性红斑、丘疹及鳞屑6个月,进行性气促1周。皮肤科情况:头部弥漫性脱发,口腔口唇黏膜溃疡,手背苔癣样丘疹。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内散在角化不良细胞,颗粒层楔形增厚,棘细胞间水肿,广泛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符合界面皮炎的病理改变。腹部CT示右后纵隔占位性病变。手术切除肿瘤后经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AB型胸腺瘤。术后患者病情好转,仍在长期随访中。

  • 标签: 天疱疮 副肿瘤性 胸腺瘤 脱发
  • 简介:目的:探讨男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勃起功能状况。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的50例初次接受化疗的男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进行评估化疗前后勃起功能状况。结果:治疗有效率为58.0%。其中,CR14例,PR15例,PD21例,SD0例。化疗前勃起功能障碍32.0%,化疗后勃起功能障碍83.0%,化疗前后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消化道肿瘤、鼻咽癌、肺癌、淋巴瘤、软组织肿瘤患者IIEF-5评分较化疗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不同病理类型间IIEF-5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男性肿瘤患者实施化疗后会增加勃起功能障碍,增加其发病率。

  • 标签: 男性肿瘤 化疗 勃起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包皮环切对包皮过长患者术前、术后性功能状况的影响。方法:通过中国早泄患者性功能评价表(CIPE)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随访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进行包皮环切的患者术前1周内及术后第6个月的评分,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差异有无显著性。通过生物振动测试仪,分别检测患者术前1周内及术后第6个月阴茎龟头、阴茎体振动感觉阈值,并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包皮环切可以有效延长早泄患者性交时间,降低龟头敏感性。患者术后性生活自我满意率和伴侣满意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心理健康评价结果也表明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包皮环切可以有效增加阴茎头的震动感觉阈值,并显著增加患者性爱时间和射精控制能力,增加患者和配偶双方性爱的满意度,提高患者及其性伴侣的生活质量。同时包皮环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心理健康。

  • 标签: 包皮环切术 性生活质量 影响
  • 简介:目的总结分次切除治疗皮肤良性病变如良性肿物、表浅性瘢痕的手术经验体会。方法在皮肤良性肿物或者瘢痕范围内进行部分切除,分次(间隔3~6月)将病灶缩小,直至病变完全切除;手术中和末次手术后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皮下和真皮减张处理,末次手术后酌情应用抗瘢痕治疗。结果对41例皮肤良性病变完成了分次切除手术,其中29例为面颈部、头皮部及小腿部的色素痣、疣状痣;12例为面部、四肢的瘢痕。根据病变大小不同分2~5次完成切除,术后效果良好,术后6~12月随访局部继发瘢痕不明显。结论根据不同皮肤的良性病变采用分次切除手术治疗具有简单、快捷、方便的优点,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植皮或皮瓣等其他复杂修复方法的应用。

  • 标签: 皮肤良性肿物 瘢痕 分次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