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报告6例婴幼儿带状疱疹.男1例,女5例;年龄5个月~3岁;病程3~5d.皮损符合带状疱疹特征,红斑、水疱呈簇集带状单侧分布,其中耳带状疱疹1例.在常规抗病毒综合治疗同时给予液氮冷喷擦拭和复方紫草油外用,疗效显著.

  • 标签: 带状疱疹 婴幼儿 液氮 复方紫草油
  • 简介: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不仅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瘙痒感,而且皮损往往伴有渗出倾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篇关于AD的流行病学报道显示,AD的发病率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婴幼儿和儿童,给家庭、社会带来重大的负担。因此AD的防治已经成了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然而,目前AD的发病因素尚不明确,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免疫失衡可能导致AD的发病。近年来,各个国家和地区AD发病率的不同突出了环境因素在A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包括气候、微生物、空气污染和吸烟、水质、饮食、维生素D的含量、接触动物、压力等均是引起AD发病的危险因素,本文就AD发病的环境因素进行综述。

  • 标签: 特应性皮炎 气候 微生物 污染 饮食
  • 简介:目的评价0.05%地奈德乳膏治疗婴幼儿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80例湿疹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0.05%地奈德乳膏,对照组给予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连续观察2周。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分别于初诊当日和治疗后第1、2周记录临床表现。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4.7%和5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P〉0.05);治疗2周后,地夺德组比丁酸氢化可的松组总有效率高(分别为82.1%和73.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3,P〉0.05);实验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0.05%地奈德乳膏治疗婴幼儿湿疹安全、有效。

  • 标签: 湿疹 婴幼儿 地奈德 丁酸氢化可的松
  • 简介:目的:总结并探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1例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及护理资料。所有患儿均做好给药前的安全性评估及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服药剂量及方法适当,用药期间均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并观察治疗效果,给予详细的出院指导。结果:21例患儿均在服药48~72h后瘤体颜色变浅,体积不同程度缩小,未发生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及护理并发症。结论:治疗前详细的护理评估和健康宣教,正确的配药和给药方法,针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对症护理和监护,能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证。

  • 标签: 普萘洛尔 血管瘤 护理
  • 简介:目的随访和观察29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后的疗效及复发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患儿29例,年龄52d~11个月。普萘洛尔2.0mg(/kg·d),分3次餐后口服,服药4~6个月后停药。结果口服普萘洛尔后平均1周,瘤体颜色开始变淡、萎缩变软。治疗3个月后,大部分瘤体明显萎缩。治疗6个月时,瘤体基本消退,表面遗留毛细血管扩张。停药后1个月,6例患儿出现血管瘤复发,且年龄均〈11个月。继续给予原方案治疗约3个月,瘤体显著萎缩,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具有良好疗效。患儿血管瘤复发现象可能与停药后血管瘤仍处于增生期有关,停药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继续增生,异常血管再次形成,血管瘤复发。

  • 标签: 血管瘤 婴幼儿 普萘洛尔 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女童性早熟与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115例性早熟女童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健康女性儿童115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并进行子宫体积、骨密度、血清雌二醇等水平检测,分析性早熟和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相关性。结果:观察组EEDs指标DEHP、OP、BP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子宫体积、卵巢体积、雌二醇、骨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DEHP和子宫体积、卵巢体积、骨密度正相关(P分别为0.001、0.003、0.000),OP和子宫体积正相关(P=0.003),BPA和子宫体积、卵巢体积正相关(P分别为0.000、0.042)。结论:环境内分泌干扰素是儿童性早熟重要致病因素。

  • 标签: 环境内分泌干扰素 儿童性早熟 相关性
  • 简介:目的了解中国大陆地区新生隐球菌环境株的分布情况,及其表型和基因型特征。方法采用CACA培养基培养1372份来自中国大部分地区私人和公共养鸽场所的鸽粪标本,分离出新生隐球菌,并对其表型和基因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80株新生隐球菌,分离阳性率约为5.5%,所有菌株37℃生长良好,有完整荚膜,尿素酶试验阳性。ITS序列分析证实分离出的新生隐球菌均属于血清型A。M13-PCR显示,其基因型为我国及东南亚地区特征性的VNIC型,显示了与临床株的高度一致性。结论中国大陆地区的新生隐球菌临床株与环境株显示了高度的同源性,提示对于易感人群,阻断与相应环境的接触可有效预防新生隐球菌的感染。

  • 标签: 新生隐球菌 表型 基因型 环境分离 鸽粪
  • 简介:尽管蕈样肉芽肿病(MF)的发生涉及病原体感染和其他一些环境暴露因素的作用,但其病因仍然无法确定。作者报道首例夫妻共患大细胞变异性MF。妻子经历10年I期MF后发展为肿瘤,行皮肤活检显示出现核发育不良的大的异型细胞,呈片状分布,诊断为变异性MF。丈夫被疑诊为银屑病15年,妻子确诊14个月后,其经右臂和小腿活检确诊为变异性MF。这种病变共同发生于结婚已经超过25年的夫妻的罕见情况,表明病变是由一种共同的环境暴露因素引起。

  • 标签: 皮肤T细胞淋巴瘤 环境暴露 肉芽肿病 异性 病毒感染 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