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颅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监测是利用传感器和监护仪对ICP连续监测并记录的方法。ICP测量首先由德国人Leydene于1866年阐述,1951年Guillaume和Janny开始在实验中对脑室的脑脊液压力进行连续监测,1960年以后由Lundberg等应用于临床。

  • 标签: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增高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溧水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50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25例,主要手术方式为脑内血肿清除术;ICP监测组25例,主要手术方式为脑内血肿清除+颅内压监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术后再出血:ICP监测组为2例(8%),对照组为8例(32%);术后并发症:ICP监测组为5例(20%),对照组为12例(48%);两组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住院时间:ICP监测组为(12.08±3.46)d,对照组为(14.44±4.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持续监测颅内压值的变化,指导合理的治疗措施,可降低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脱水剂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颅内压监测 平均住院时间
  • 简介:目的:观察核时(21:00-23:00)电子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脑病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失眠患者86例,使用随机对照方法按就诊顺序号法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穴位放血"法在不同时间脑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脑电生物反馈21:00-23:00之间选取0.5h进行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脑电生物反馈随机选取0.5h进行治疗。2组治疗仪均来自重庆海坤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失眠治疗仪ES-100H型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治疗,频率主谱范围1.8-2.28kHz,电刺激小脑顶核,将2个电极置于耳后乳突处,治疗强度:耐受量,5次/周,10次为1个疗程,共2周。对临床疗效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等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21:00-23:00(亥时)运用脑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失眠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失眠症状,值得推广。

  • 标签: 核时 脑电生物反馈 脑卒中 失眠
  • 简介:目的:探讨青藏高原地区老年人睡眠监测指标与衰弱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以衰弱指数量表调查结合标准多导睡眠监测情况。对青海红十字医院老年科住院体检的63~93岁(80.5)老人29名体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血红蛋白、衰弱等级、REM潜伏期在80岁以下组及80岁以上(包括80岁)两个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红细胞体积与TOTAL氧减指数在不同程度的OSAHS组(AHI1-4.99正常,5~14.99轻度,15~29.99中度,30以上重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指数与睡眠监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衰弱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r=0.495),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r=-0.473)、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0.626),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REM潜伏期呈正相关(r=0.381),与总胆固醇呈负相关(r=-0.39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412),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AHI指数与睡眠监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AHI指数与TOTAL氧减指数呈正相关(r=0.964)、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r=0.533),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白蛋白呈正相关(r=0.449)、与白球比呈正相关(r=0.380)、与血糖呈正相关(r=0.416),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衰弱指数与年龄、REM潜伏期、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之间具有相关性。AHI指数与TOTAL氧减指数、高密度脂蛋白、白蛋白、白球比、血糖之间具有相关性。

  • 标签: 老年 衰弱指数 睡眠呼吸暂停 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