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皮质电刺激定位结合术中唤醒技术在脑功能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脑功能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位于中央沟14例,位于外侧裂周围12例。应用皮质电刺激结合术中唤醒麻醉技术行显微手术切除,术中实时行皮质功能定位。结果经神经导航验证肿瘤全切除19例(73.1%),部分切除7例(26.9%)。术后出现病变对侧肢体轻偏瘫2例,出现短暂性言语功能障碍2例;术后情况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19例,肢体活动情况较术前好转3例。结论术中皮质电刺激结合术中唤醒技术是一种准确、可靠、安全的技术,可明确脑功能,并进行术中实时监测,这可获得病变的最大程度切除,同时将术后发生永久性功能障碍的风险降到最低。

  • 标签: 皮质电刺激 术中唤醒 大脑功能区
  • 简介:目的探讨基础远外侧入路存枕骨大孔腹外侧病变的应用。方法回顺性分析15例枕骨大孔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基础远外侧入路手术、其中下斜坡腹侧和腹外侧肿瘤12例,椎动脉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2例.结果12例肿瘤中,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3例;3例动脉瘤均顺利夹闭。术后脑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例,肢体活动障碍1例,继发小脑梗死1例,无脑脊液漏或皮下积液,随访14例,时间2-6年。3例次全切除病人术后复发,接受伽玛刀治疗:余病人术见复发。失访1例。结论根据病灶特点,基础远外侧入路治疗枕骨大孔腹外侧病变的效果理想,术中磨除枕髁并非必要步骤。

  • 标签: 脑肿瘤 颅内动脉瘤 枕骨大孔 入路 基础远外侧
  • 简介:锁孔入路的概念由Wilson[1]1971年首先提出,Fukushima等[2]1991年报道了锁孔入路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Taniguchi和Perneczky[3]1997年报道了颞下锁孔入路在鞍上和岩斜病变中的应用

  • 标签: 鞍区 锁孔手术 解剖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研究环境因素对帕金森病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研究变量包括居住环境,工作环境及饮用水等.结果病例组44例,对照组36例.在众多的环境暴露因素中,病例组中喝井水的比例(50%)和接触过化肥的比例(18.1%)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分别是χ2=5.15,P=0.02和χ2=5.15,P=0.03,其他的环境暴露如农药的接触,种农作物,合成树脂的接触以及居住在农村等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了居住在农村和用井水的相互作用发现,居住环境和饮井水之间无交互作用,即χ2=1.48,P=0.22和χ2=1.11,P=0.29,喝井水与PD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以未曾饮用井水作为参照,饮用时间<9年是其4.1倍(OR=4.1,P<0.01),饮用时间10~20年时OR=1.13,饮用时间>20年OR=1.17,随着饮用时间的延长,这种关系有所减弱,但危险性仍高于未曾饮用井水者.结论环境因素中井水的饮用与PD的发病可能有关.

  • 标签: 居住环境 工作环境 帕金森病 PD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肌电图(EMG)联合监测技术在岩斜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对46例行显微手术切除岩斜脑膜瘤患者进行术中下肢SEP监测及眼轮匝肌、15轮匝肌、咀嚼肌和斜方肌EMG监测,并将术中监测记录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的记录进行比较,SEP潜伏期延长10%或波幅下降50%,EMG出现异常高电压作为预警参考值。结果46例患者中,34例(74%)患者术中SEP监测到病变切除后潜伏期缩短超过3%或/波幅上升超过10%;7例(15%)无明显变化;5例(11%)潜伏期在安全范围,波幅下降到麻醉诱导时的30%。46例(100%)患者术中EMG均记录到不同程度的异常高电压,均根据情况调整手术方案,术毕EMG监测结果示异常放电均消失;术前25例眼胀、耳呜、面部疼痛较重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6例无明显改变甚至呛咳增加、视力下降、复视更严重,3月后复查6例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余术前症状不明显者,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SEP和EMG联合监测可最大程度避免颅神经损伤,保护神经功能,降低手术风险。

  • 标签: 体感诱发电位 肌电图 术中监测 岩斜区脑膜瘤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3D重建图像技术在鞍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20例鞍肿瘤经MRI明确诊断后,行SCTA螺旋CT重建3D图像.螺旋扫描层厚2.0mm,间距1.0mm,螺距1.0~1.25,以3.0ml@s-1速度注射对比剂120ml;用同遮盖法(SSD)重建三维图像,所建图像与MRI及手术对照.9例行伪彩SSD重建用以模拟手术入路.结果螺旋CT3D重建图像能清楚显示鞍肿瘤的形态及其与大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并可显示邻近受压移位的血管;螺旋CT重建图像技术可为模拟手术入路提供重要信息.结论作为常规二维影像的补充,螺旋CT重建图像技术可提供鞍肿瘤与邻近血管及颅骨的三维空间图像,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 标签: 鞍区 肿瘤 螺旋CT 重建图像
  • 简介:目的研究经鼻蝶入路鞍及上斜坡的内镜解剖,确定解剖标志及内镜手术操作范围.方法选取10例灌注尸头,模拟经鼻蝶窦入路,在内镜下显露鞍及上斜坡,确定解剖标志,测量相关数据.结果视神经隆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及斜坡凹陷是蝶窦后壁的重要解剖标志.内镜下显露范围广泛,从鞍至枕骨大孔前缘、寰枢椎,外侧可达海绵窦及斜坡颈内动脉、枕髁和咽鼓管.结论熟悉掌握内镜下鞍及上斜坡重要解剖结构及其相对位置关系,是进行中央颅底手术的关键.

  • 标签: 内镜 经鼻蝶入路 鞍区 斜坡区
  • 简介:目的探讨对致痫灶位于脑主要功能的癫痫病人,采用病灶切除加多处软膜下横切术(multiplesubpialtransection,MST)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例继发性癫痫病人,在术中硬脑膜切开后,先用皮层电极核实致痫灶的方位和范围,在显微镜下切除非功能的病灶及其周围的皮层致痫灶;对功能的病灶也予以切除。第二次用皮质脑电图检查,对功能存在的或残留的致痫灶(棘波),使用软膜横切刀,切断痫性放电传导的神经元树突。最后用皮层电极复查,如仍有棘波存在,再补行几道横切,直至脑电波全部趋于正常为止。结果在癫痫控制方面,除1例无改善外,其他14例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随访1~35个月,满意6例,显著改善6例,良好5例,较差2例,无改善1例,总有效率为95%。结论MST能使脑主要功能癫痫在不引起任何机能损害的情况下,术后痫性发作得到有效的控制,是神经外科目前治疗功能顽固性癫痫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癫痫 外科治疗 多处软膜下横切术 临床应用
  • 简介:基础护理是以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结合病人生理、心理特点和治疗康复的需求,尽可能满足病人各方面需求和疾病治疗与康复需要的护理。其内容涵盖了治疗护理、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工作。基础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病人治疗效果和安全,是护理的核心部分,也是衡量护理技术水平、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基础护理质量 急诊抢救 护士责任 护理技术水平 治疗效果 应用
  • 简介:1病例患者女,2岁。3d前从50cm高处坠落,着地部位不详,短暂啼哭,当时未发现外伤痕;第2d白天患儿玩耍正常,无恶心、呕吐,晚患儿入睡时突然大声啼哭,且夜间多次啼哭,第3d清晨发现患儿精神差而入院。病程中无二次外伤史。查体:嗜睡,强迫后仰头位,双瞳等大等圆约4mm,光反射灵敏,余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凝血四项正常。环枢关节CT平扫未见明显骨折及脱位。头颅CT示:斜坡偏左硬膜外血肿,血肿量约3ml,延髓轻度受压表现。入院后经颈部制动,积极止血、脱水、预防感染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13d,复查CT血肿吸收后出院。

  • 标签: 硬膜外血肿 斜坡区 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CT平扫 高处坠落 定位体征
  • 简介:目的探讨鞍肿瘤手术后并发低钠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诊治的21例鞍肿瘤手术后并发低钠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诊断为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2例诊断为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经相应治疗后,全部患者低钠血症纠正.结论鞍肿瘤手术后易发生低钠血症,包括脑性盐耗综合征和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前者主要是补钠和补充血容量,后者却需限水治疗.中心静脉压监测对其诊治有指导意义.

  • 标签: 低钠血症 脑性盐耗综合征 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 鞍区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鞍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诊半年~7年,术后26例头痛患者中24例得到不同程度缓解,24例视力视野障碍患者中22例得到改善。结论鞍Rathke囊肿临床症状多样,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MRI检查的诊断价值优于CT。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 标签: RATHKE囊肿 诊断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鞍病变术后低钠血症的类型、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35例鞍病变术后低钠血症患者,通过其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确立诊断,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33例低钠血症患者经过3~10d治疗血钠恢复正常,并维持正常血钠水平,痊愈出院;2例由于因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正确鉴别脑性耗盐综合征和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征,是治疗鞍病变术后低钠血症的关键。试验性补液治疗对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鞍区病变 低钠血症 脑性盐耗综合征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 简介:目的比较眶上入路与经眶上入路在鞍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总结25例鞍肿瘤的手术经验,其中垂体腺瘤9例,颅咽管瘤6例,鞍结节脑膜瘤3例,蛛网膜囊肿4例,Rathke囊肿2例,上皮样囊肿1例.采用眶上入路17例,经眶上入路8例.部分病人术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结果术后复查MRI,示眶上入路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经眶上入路全切除和次全切除各为4例.眶上人路开颅操作简便,适用于大多数鞍病变的手术.经眶上入路将锁孔技术与颅底外科技术结合运用,不仅将额叶的牵拉降至最低限度,而且对鞍的显露较眶上入路视角向上增加了20°,操作径路也相应缩短.结论眶上入路适用于大多数鞍肿瘤和囊性病变的手术切除,经眶上入路则适用于体积较大的鞍肿瘤.内镜辅助技术可帮助术中确认手术效果,减少肿瘤残留机会.

  • 标签: 锁孔 眶上入路 经眶上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鞍胆脂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全切除的入路和方法.方法总结19例经显微手术切除的鞍胆脂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视力下降16例,头痛18例,癫癎4例,多饮、多尿14例,三叉神经痛4例.CT均为低密度病灶;10例行MRI检查,示鞍上池占位病变,T1W低信号,T2W高信号.5例经额下入路,14例经翼点入路切除.结果全切除16例,3例次全切除,内分泌、癫癎及三叉神经痛症状均消失,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鞍胆脂瘤显微手术全切除效果理想,翼点入路是最佳入路.

  • 标签: 鞍区胆脂瘤 显微手术 影像学诊断 手术入路 先天良性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唤醒下手术治疗中央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548例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符合本研究标准.综合评估后在相应部位埋置颅内电极,经颅内电极脑电图(Intraeranial-EEGi-EEG)确定癫痫起始(epilepticonsetzone,EOZ)、皮层电刺激(corticalelectro-stimulation,CES)描记脑功能后,在麻醉唤醒状态下切除EOZ及周围异常组织,以更好的保留脑功能.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EOZ位于中央前-后回者3例(左侧1例、右侧2例)、中央前回者6例(左侧2例、右侧4例)、中央后回者3例(左侧1例、右侧2例).病理学证实:皮质发育不良7例(ⅡA型3例、ⅡB型2例、灰质异位2例)、脑囊虫2例、脑软化灶(胶质增生)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随访2~5年,均系统服用抗癫痫药物(2例遵医嘱停服),癫痫发作完全消失(Engel-Ⅰ级)7例、有发作先兆且偶有发作(Engel-Ⅱ级)3例、发作次数减少(Engel-Ⅲ级)2例.手术后早期出现运动-浅感觉功能障碍者2例、单纯运动功能下降者5例、出现深-浅感觉功能减退者1例.经半年的功能康复训练,6例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感觉功能部分恢复,2例患者仍轻偏瘫,但肢体远端精细功能部分恢复.结论EOZ位于中央也可行切除性手术,术中唤醒能更好的保护脑功能.

  • 标签: 中央区癫痫 唤醒手术 手术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鞍病变相关解剖结构的形态变化规律.方法运用高场强的MR扫描机,连续观测41例鞍病变的解剖结构改变,包括14例垂体微腺瘤、13例大型和巨型腺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Rathke囊肿、1例颅咽管瘤和11例空蝶鞍.结果垂体柄的形态变异大,既可以偏斜,也可以折曲.垂体腺瘤、Rathke囊肿和颅咽管瘤大致呈膨胀性生长,推压周围结构;而生殖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周围结构很早即可出现信号改变.空蝶鞍可以发生在鞍膈下,也可以出现在鞍膈上,可分别称为Ⅰ型和Ⅱ型.结论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不能依赖于垂体柄的偏斜及垂体腺的局部高起与否.多数垂体大腺瘤周围可以识别垂体腺组织,一般呈薄片状位于肿瘤的上面、后面和两侧.Ⅱ型空蝶鞍的鞍膈薄弱,其病因与Ⅰ型不同.

  • 标签: 蝶鞍区 垂体肿瘤 空蝶鞍 磁共振成像 解剖学
  • 简介:为使接送手术病人过程中所有人员的责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以提高护理质量,确保病人安全,我们于2003年10月份自行设计了“手术病人接送交接单”,经过3年,接送26000多例手术病人的临床应用,认为效果良好,对手术病人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 标签: 手术病人 病人交接 设计 病人安全 护理质量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研究多模态影像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脑功能胶质瘤手术中的保护脑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语言和55例运动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功能磁共振定位功能,弥散张量成像显示重要传导束,融合多模态影像构建功能神经导航,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定位中央沟,并运用皮层-皮层下电刺激技术监测语言、运动和皮层下重要神经传导束,在保护功能前提下尽可能切除病灶。术后评价肿瘤切除程度和神经功能。结果5例语言胶质瘤和30例病变毗邻运动皮层胶质瘤患者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功定位功能,通过弥散张量成像3例语言胶质瘤和42例运动胶质瘤患者分别重建出弓状束和锥体束。术中电刺激语言和运动检出率分比为100%和92.7%;92.7%的运动肿瘤患者可通过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定位中央沟。术中神经导航对手术具有指导作用。肿瘤影像全切率86.7%,术后功能保留率91.7%。结论运用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术前定位脑功能,功能神经导航有助于术前规划、术中引导病灶切除,但需注意影像漂移。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是定位和保护脑功能结构的主要手段。

  • 标签: 多模态影像 功能区 电生理监测 功能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 胶质瘤
  • 简介:目的探讨鞍Rathke囊肿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对2000年3月至2007年6月我院收治的21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Rathke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此21例中。8例男性,13例女性;入院后21例病人均行了头颅CT和MRI检查。鞍Ratllke囊肿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头痛、视野缺损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15例经鼻-蝶窦入路,6例经右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病变。结果术前正确诊断为Rathke囊肿11例。其余10例均被误诊。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患者头痛症状和视力、视野障碍均有改善,术前有内分泌功能障碍者术后63.6%(7/11)得到改善,无复发病例。结论鞍Rathke囊肿术前较难明确诊断。MRI检查有助于其鉴别诊断。经蝶窦显微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RATHKE囊肿 诊断 显微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