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导航技术和微创技术的进步,脊柱微创手术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传统的术中影像系统(如C型臂透视系统)目前在脊柱手术中应用广泛,而更为先进的影像系统如三维X线透视、锥体束CT、术中CT/MRI等,则被研究证实具有更为安全和准确的内植物置入水平,同时还可以显著减少医护人员的放射线暴露剂量。

  • 标签: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综述
  • 简介:长链非编码RNALINC00152与人类多种肿瘤,尤其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的生长、转移及对化疗药物的敏感度,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LINC00152有望成为一种新型肿瘤生物标志物或潜在治疗靶点,用于肿瘤的特异诊断、靶向治疗以及预后评估等。本文对近年来关于LINC00152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就LINC00152与胃癌、肝癌、结肠癌、胆囊癌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15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鲍恩病特点,提高其诊疗率。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7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并经病理确诊为鲍恩病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误诊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7例中,鲍恩病最常见于中老年人,60岁以上者居多,占70.4%。病变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但多发于躯干和四肢,为单发。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极易与神经性皮炎、湿疹、Paget病等疾病相混淆。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颗粒层减少,棘层明显增厚,细胞排列紊乱,全层可见异形细胞,真皮浅层有中等密度的淋巴细胞浸润,毛囊、皮脂腺导管及毛囊漏斗部外毛根鞘均可受累。误诊11例,误诊率为40.7%。结论鲍恩病误诊率较高,应尽早做组织病理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 标签: 鲍恩病 病因 临床特点 病理学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肢体软组织肉瘤(LSTS)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LST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LST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病理分期以及手术外科切缘等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LSTS患者局部复发和发生全身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随访期间,70例LSTS患者中,局部复发患者为15例,局部复发率为21.43%;发生全身转移的患者为22例,全身转移率为31.43%;初治、广泛切除肿瘤以及外科切缘阴性LSTS患者的术后局部复发率和全身转移率低;LSTS患者的术后局部复发率和全身转移率随着FNCLCC分级和MSTS分期的升高而升高,而与LSTS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以及肿瘤深度无关(P﹥0.05)。结论LSTS患者应优先考虑广泛切除治疗,高分期、外科切缘阳性和二次治疗的LSTS患者术后应注意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情况的发生。

  • 标签: 肢体软组织肉瘤 复发 转移
  • 简介:甲状腺微小癌起病隐匿,不易被发现。随着相关检查水平的发展及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健康意识的提高,该病的发现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像超声弹性成像等新技术的应用对于甲状腺微小癌的早期诊断、精确定位、合理评估、及时治疗具有一定优势,对甲状腺微小癌综合运用这些诊断方法,对临床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一定意义。甲状腺微小癌整体预后较好,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可得到进一步提高。

  • 标签: 甲状腺微小癌 诊断 超声 穿刺 分子标志物
  • 简介:骨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约占原发恶性骨肿瘤35%~40%。脊柱转移瘤发生率可高达30%~50%。肿瘤细胞在椎体内生长,侵蚀、压迫周围组织,导致患者疼痛、病理性骨折、神经损伤,甚至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外科手术一直是脊柱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近年来,微创技术发展降低了脊柱转移瘤的并发症。同时,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脊髓激光间质热疗同步发展也为脊柱转移瘤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脊柱 肿瘤转移 外科手术 微创技术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简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s)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的软组织肿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目前,MPNSTs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外科手术是唯一确定的有效治疗方法,放化疗的作用仍未得完全确定。MPNSTs恶性程度较高,复发率和转移率均较高,尽管经过多学科综合治疗,预后仍较差,5年生存率为35%~50%。因MPNSTs比较罕见,临床医师多对其认识不足,本文对MPNSTs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作一综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规范诊疗。

  • 标签: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 治疗 靶向治疗 临床表现
  • 简介:目的调查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止吐药物的应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肿瘤科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533例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患者年龄、原发肿瘤诊断、化疗方案及其致吐性、指南依从性等。参考NCCN指南分别对接受单日化疗方案和多日化疗方案的患者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533例接受化疗的患者中5-HT3受体拮抗剂预防性止吐治疗比例达100%。其中多日化疗的高度致吐风险方案的指南符合率高于单日化疗(22.29%vs.15.79%)。结论肿瘤患者预防性应用止吐药物以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激素为主,止吐药物使用的指南符合率低与阿瑞匹坦的可及性有关。

  • 标签: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 化学治疗 5-HT3受体拮抗剂 NK-1受体拮抗剂
  • 简介: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错配修复基因hMSH2、hMLH1在胃癌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6例胃癌组织中PD-L1、PD-1和hMSH2、hMLH1蛋白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PD-L1表达水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脉管癌栓相关(均P<0.05);PD-1表达与各临床病例特征均无相关(P>0.05)。hMSH2、hMLH1表达与TNM分期相关(P<0.05)。PD-L1与hMSH2、hMLH1蛋白表达相关(均P<0.05),PD-1与hMSH2、hMLH1蛋白表达均无相关,PD-L1表达与PD-1无相关(P>0.05)。结论依据错配修复缺陷基因及PD-L1表达水平选择性阻断PD-L1/PD-1免疫检查点有望成为胃癌个体化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 标签: 胃癌 程序性死亡配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1 错配修复基因缺陷 免疫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支气管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发生乳糜胸并发症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胸心外科行支气管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发生乳糜胸并发症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24h胸腔引流量250~400ml,予禁油腻食物并予以高蛋白支持;6例24h胸腔引流量400~700ml,予生长抑素治疗并间隙性夹闭胸腔闭式引流管;1例24h胸腔引流量700~1200ml,予胸腔灌注金葡素注射液。结果11例经保守治疗全部治愈。所有患者拔管后无胸闷、气促、心率加快症状,3d后复查胸片未见明显积液。结论支气管肺癌根治性切除术中行系统淋巴结清扫易损伤胸导管分支及交通淋巴管,引起乳糜胸并发症,采取个体化精准的保守治疗,均可治愈。

  • 标签: 支气管肺癌 乳糜胸 临床诊治 手术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的作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对2017年1月至12月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419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通过加强肠内营养管道护理、心理护理,控制营养液滴注速度、温度,保持管道通畅,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419例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快,术后营养状况得到改善。42例出现轻度腹泻,8例出现腹胀,予加热营养液、减少营养液量、减慢输注速度等处理后症状消失;2例出现重度腹泻,予暂停营养液输入,给予止泻药物注入后缓解。结论在细致护理下,食管癌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食管癌 术后护理 肠内营养 风险分析
  • 简介:目的比较短程放疗和常规放疗对直肠癌的影响。方法收集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Ⅱ期、Ⅲ期直肠癌患者67例。按其接受术前放疗的方式不同分为短程放疗组34例,常规放疗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T分期降期、保肛率、肿瘤局部复发率、1年生存率等指标。结果常规放疗组T分期降期率和保肛率分别为(41.18%,39.40%),均高于短程放疗组(20.59%,1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放疗临床疗效优于短程放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直肠肿瘤 放射疗法 治疗结果 保肛率
  • 简介:射频消融术(RFA)是近年发展迅速的一种微创技术,逐渐应用于治疗甲状腺结节。临床研究已证实RFA对甲状腺结节的治疗价值,常用于伴有症状或影响颈部美观的甲状腺良性结节、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复发性甲状腺癌、原发性甲状腺癌、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等,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规范和指南共识。文章介绍了RFA的原理、基本技术,临床应用现况及手术适应证等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射频消融 适应证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静脉血栓栓塞(venousthromboembolism,VTE)是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在腹部和盆腔的恶性肿瘤手术后发生率较高。如何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理念指导下减少腹部肿瘤手术后VET并发症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现就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与同行分享ERAS应用时有效减少VET发生的经验及进展。

  • 标签: 腹部肿瘤 静脉血栓栓塞 深静脉血栓栓塞 肺栓塞 加速康复外科
  • 简介:胃癌是我国主要癌肿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全部癌症第二位。受制于研究模型的缺乏,胃癌发生机制、胃癌治疗药物开发等研究进展缓慢。类器官(Organoid)是干细胞在体外三维环境中培养所形成的细胞结构;通过体外模拟细胞在体内的生存环境,类器官技术能够高效培养原代细胞,包括正常细胞、肿瘤细胞。来自肿瘤的类器官被称为“瘤器官”(Tumoroid);瘤器官具有很高的“保真性”,能够保持原肿瘤的组织细胞形态、基因组学特征和药敏特征等。由于瘤器官的重要性.全球各种瘤器官生物样本库纷纷被建立起来。在胃癌方面,德国和日本近期分别建立大样本胃癌瘤器官生物样本库,对于研究胃癌发生、胃癌个体化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针对类器官在胃癌研究中应用的前沿研究进行总结,向大家介绍该领域内的最新进展。

  • 标签: 胃癌 类器官 3D培养
  • 简介:食管癌是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临床治疗策略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由于该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较晚期诊断和5年生存率的降低。因此,加强对食管癌致癌作用的阐述,发现及鉴定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对于优化目前用于治疗该疾病的方法非常有益。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食管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验证的结果,重点阐述了血液循环肿瘤标志物、呼吸和气味肿瘤标志物、唾液肿瘤标志物及尿液肿瘤标志物的潜在应用价值。

  • 标签: 食管癌 肿瘤标志物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分析浆细胞骨髓瘤相关骨骼病变综合治疗方案与诊疗体会.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浆细胞骨髓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行不同治疗方案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Karnof-sky评分.结果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椎体开放性手术和常规化疗后患者治疗后2周、6个月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降低,Karnofsky评分均提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治疗方式对浆细胞骨髓瘤患者治疗均有一定的效果,临床治疗时可综合评估患者身体状况、体征与肿瘤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浆细胞骨髓瘤 相关骨骼病变 综合治疗方案
  • 简介:目的研究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胃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陕西省肿瘤医院内一科2013年至2017年胃癌病例,筛选出24例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1岁;男女比例为2:1;4例患者为单发骨转移,20例患者为多发骨转移;4例患者发病部位为骨盆(髂骨,髋臼),20例患者为多发部位转移(脊柱、肋骨和四肢骨);临床表现为骨痛、病理性骨折、肢体肿胀、行走障碍;多数患者(20/24)存在骨以外的转移;20例患者经ECT确诊骨转移,4例经PET/CT确诊;患者的治疗以止痛、支持治疗为主,配合姑息性放化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为8月。结论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胃癌较为罕见。一方面,其原发病隐匿而不易确诊,临床表现和诊疗原则也有其自身特点,另一方面,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优于一般胃癌骨转移。

  • 标签: 胃癌 骨转移
  • 简介:目的研究新辅助化疗(NC)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方法选取NSCLC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NC联合手术组(n=60)和单纯手术组(n=60).单纯手术组患者仅行手术治疗,NC联合手术组患者行NC联合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4天的血清免疫因子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GFR-2)水平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表达率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生存情况进行比较.结果NC联合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单纯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4天,NC联合手术组患者的血清自然杀伤(NK)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T淋巴(T)细胞、辅助性T(Th)细胞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抑制性T(Ts)细胞水平、VEGF水平、EGFR-2水平及MRP表达率均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NC联合手术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手术组(P〈0.05).NC联合手术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单纯手术组,5年累计生存率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C治疗NSCLC,可以有效解除免疫抑制,降低血清VEGF、EGFR-2水平及MRP表达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于NSCLC的临床治疗.

  • 标签: 新辅助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 简介:随着抗血管生成类药物研发的进步,抗血管生成治疗也成为胰腺癌治疗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目前抗血管生成类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家族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等信号通路,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环氧化酶-2抑制剂等传统药物。在众多抗血管生成类药物中,胰腺癌治疗领域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并取得成功的仅有厄洛替尼。因此,未来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探索新靶点的药物,或将多种抗血管生成类药物联合,或将抗血管生成类药物和传统细胞毒药物、其他靶向药物甚至免疫调节药物合理有序的联合用于胰腺癌的治疗中。本文收集国内外近期相关研究和临床试验报道,对胰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现状和进展作简要综述。

  • 标签: 胰腺癌 抗血管生成治疗 贝伐珠单抗 厄洛替尼 依维莫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