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封闭负引流结合游离植皮修复小儿足踝深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应用封闭负引流结合游离植皮修复术治疗5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5~11岁,平均年龄(7.21±1.12)岁,均为足踝深部缺损,伴有骨骼或肌腱外露,创面约3.5cm×5cm至9cm×10cm大小,分析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结果50例患者植皮成活,均未出现感染现象。8例发生皮肤表皮破损,主要原因为VSD敷料压迫,经对症处理后创面完全愈合。5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68个月,平均(28.3±9.5)个月,末次随访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40例,良8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96.0%。结论封闭负引流结合游离植皮修复小儿足踝深部创面效果较好,是一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封闭负压引流 游离植皮 创伤和损伤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加温湿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HHFNC)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临床疗效。方法89例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依据初始呼吸支持治疗方式随机分为NIPPV组(46例)HHHFNC组(43例)。分析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呼吸支持治疗相关数据及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NIPPV组治疗72h内气管插管率、PS使用率、有创辅助通气时间、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及总用氧时间、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肺炎发生率与HHHFN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气漏发生率与HHHFN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鼻损伤发生率高于HHHFNC组(P〈0.05)。结论对于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初始呼吸支持治疗,HHHFNC与NIPPV疗效相当,是可供临床选择另一安全有效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方式。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 极低出生体重儿
  • 简介:1918年流感全球大流行已经过去了100年,流感仍属于未控制传染病。一些发达国家流感疫苗接种率可高达60%-70%,特定人群,老年人、医务人员中甚至高达90%以上。而我国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率极低,每年仅约2%-3%。该文讨论了流感疫苗局限性,以及接种流感疫苗目的意义、疫苗信息失衡医务人员接种重要性问题,拟从不同角度探讨推广流感疫苗接种存在阻力。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正视客观流行病学数据,摆脱经验性认识误区,促进公众,尤其医务人员接种流感疫苗。

  • 标签: 流感 |
  • 简介:目的探讨宫内发育迟缓(IUGR)对新生儿胰岛素敏感性影响,并研究IUGR新生儿胰岛素敏感性血浆脂联素水平关系。方法选择出生后24h内住院足月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IUGR组(82例)非IUGR组(90例),均于出生24h内测量体格生长指数,生后第7天检测空腹血糖、TG、LDL、HDL、血浆脂联素胰岛素水平,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IUGR组非IUGR组空腹血糖、TG、LDLHD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IUGR组比较,IUGR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血浆脂联素水平较低,HOMA-IR较高,ISI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均显示HOMA-IR与脂联素、出生体重呈负相关(P〈0.05)。结论IUGR新生儿血胰岛素水平升高、敏感性降低,有发生胰岛素抵抗倾向,可能与IUGR新生儿脂联素水平降低有关。

  • 标签: 宫内发育迟缓 血糖 胰岛素抵抗 脂联素 新生儿
  • 简介:目的探讨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基因重排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骨髓细胞形态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血液肿瘤中心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治疗协作组(CCLG)ALL-2008方案治疗MLL基因重排阳性ALL初诊患儿(MLL^+组),以我院CCLGALL-2008方案治疗且时间相近、同性别的MLL阴性初诊ALL患儿为配对条件(MLL^-组)。MLL^+组依据骨髓细胞中是否有嗜天青颗粒、核仁、空泡伪足分为阳性亚组阴性亚组。考察MLL^+MLL^-组形态特征差异;比较MLL^+组形态学阳性亚组阴性亚组临床表现无事件生存率(EFS),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探讨骨髓细胞不典型形态特征对患儿预后预测能力。结果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共收治MLL^+组26例,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0.4~13岁,18例处于完全长期缓解状态,5例骨髓复发,3例确诊后放弃治疗。MLL^-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0.8~14岁。MLL^+组骨髓细胞形态与ML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原染色阳性率赋分值均低于MLL^-组。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核仁、嗜天青颗粒、空泡、伪足形态特征与初诊时外周血WBC、性别、年龄无相关;6例MLL-AF4融合基因阳性者全部发现具有核仁,其他MLL重排者具有核仁比例显著低于MLL-AF4^+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无伪足患儿第33天MRD≥10^-4比例高于有伪足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有、无核仁患儿3年EFS[(55.0±15.0)%vs.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有、无嗜天青颗粒患儿3年EFS[(41.7±22.2)%vs.(83.9±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联合核仁和颗粒对MLL^+组预后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合预测能力优于分别预测(AUC分别为0.833、0.7860.705),P值分别为0.023、0.0510.162。结论MLL基因重排阳性ALL患儿骨髓白血病细胞具有独特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骨髓细胞形态 MLL基因重排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Irs2228570及TMPRSS6rs85579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牛奶蛋白过敏(CMPA)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00例CMPA儿童及10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VDR基因FokIrs2228570TMPRSS6rs855791单核苷酸多态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CMPA发生危险因素。结果CMPA组与对照组TMPRSS6rs855791基因型CC、CT、TT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CMPA组TT基因型占优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rs855791TT基因型儿童发生CMPA风险增加(OR=3.473,P=0.011)。而VDR基因FokIrs2228570基因型分布在组儿童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6)。结论TMPRSS6rs855791多态性与儿童CMPA发生有关联,TT基因型可能为儿童CMPA易感基因型,而VDR基因FokIrs2228570多态性与儿童CMPA无关联。

  • 标签: 牛奶蛋白过敏 FokI rs2228570 TMPRSS6 rs855791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简介:目的探讨单倍体非体外去除T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8日至2015年5月4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采用亲缘单倍体非体外去除T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23例(亲缘单倍体组),同胞全相合移植21例(同胞全相合组)。预处理方案均为清髓性,回输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造血干细胞,采用环孢素、甲氨蝶呤±霉酚酸酯联合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采用低分子肝素±前列腺素E预防静脉闭塞病。结果组患儿均获得完全、持久供者造血干细胞植入。亲缘单倍体组同胞全相合组:(1)WBC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3.1±2.3)(12.5±1.4)d,PLT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9.4±8.0)(22.9±7.7)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9.6±30.3)(32.5±31.6)月,移植后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9.5%(16/23)vs71.4%(15/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亲缘单倍体相合组与同胞全相合组急性GVHD临床分级(Ⅰ-Ⅳ)65.2%(15/23)23.8%(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亲缘单倍体非体外去除T细胞与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安全性与疗效相似。

  • 标签: 单倍体 非体外去除T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子1缺陷综合征(GLUT1-DS)临床特征诊疗方法,分析运动障碍诊断意义。方法收集4例GLUT1-DS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随访情况。结果4例中男2例、女2例,起病年龄2~15个月。表现为运动障碍、癫癎发作和发育迟缓,均以癫癎发作为首诊原因。4例均有持续性共济失调、肌张力异常构音障碍,2例有持续性震颤,发作性肢体瘫痪眼球运动障碍各2例,劳累易诱发发作性症状。4例患儿脑脊液葡萄糖及其与血糖比值均降低。4例均检测到SLC2A1基因突变,均接受生酮饮食治疗,生酮比3:1~2:1,发作性症状5周内完全缓解。结论对于合并多样运动障碍智力运动发育迟缓癫癎患儿需考虑GLUT1-DS,生酮饮食生酮比维持在3:1~2:1可起效。

  • 标签: 葡萄糖转运子1缺陷综合征 运动障碍 发育迟缓 癫癎 SLC2A1基因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小婴儿主动脉缩窄(CoA)主动脉弓离断(IAA)术后发生左室流出道梗阻(LVOTO)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2年3月28日至2017年12月15日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我院)心脏中心年龄<6月接受CoA或IAA外科治疗并存活、且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婴儿。采用SPSS20.0软件包行统计学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CoAIAA患儿术后出现LVOTO危险因素。结果①共118例患儿纳入本文分析,男75例。手术年龄中位数为19(4~150)d,术前平均体重(3.3±0.8)kg,术前平均动脉瓣环(AV)-Z值-0.5±1.2。CoA95例,其中73例合并室间隔缺损(VSD);IAA23例,A、B、C、其他类型分别为15、6、1、1例。二叶式主动脉瓣(BAV)23例,三叶式主动脉瓣(TAV)95例。②118例中位随访时间18(12~81)个月,18例(15.3%)在术后出现主动脉瓣狭窄(AS),其中10例进展为LVOTO,至随访终点时中度AS8例,重度AS2例。LVOTO部位:5例TAV患儿中,3例为主动脉瓣下,2例为主动脉瓣及瓣下;5例BAV患儿中,3例为主动脉瓣,2例为主动脉瓣及瓣下。7例主动脉瓣下狭窄LVOTO术后诊断时间为(22.2±14.4)个月,均为隔膜型主动脉瓣下狭窄,6例行主动脉瓣下隔膜(SubAM)切除术;3例单纯主动脉瓣狭窄LVOTO患儿术后诊断时间为(24.0±14.7)个月,均为BAV,在等待手术中。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AV是CoAIAA患儿术后出现LVOTO危险因素(OR=8.994,95%CI:1.144~70.698)。结论在CoAIAA<6个月婴儿术后短期随访中即可出现LVOTO,BAV可能是CoAIAA术后出现LVOTO危险因素。

  • 标签: 主动脉缩窄 主动脉弓离断 左室流出道梗阻 二叶式主动脉瓣 主动脉瓣下隔膜
  • 简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概念自1967年建立以来,几经演变,逐渐规范实用,受到临床医生广泛重视[1]。2012年柏林会议建立了成人ARDS诊断标准(简称柏林标准)[2],2015年建立了儿童ARDS标准(PALICC标准)[3],这个标准为降低成人和儿童ARDS病死率改善生存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尽管他们不排斥新生儿ARDS存在,但是却没有明确给出符合新生儿特点具体临床操作规范。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标准诊断 新生儿 横断面调查 多中心 ARDS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分子诊断中心(本中心)2015年建立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临床诊断流程(复旦流程1.0)及其升级后流程(复旦流程2.0)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复旦流程1.02.0对本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送检行二代测序分子诊断连续样本,进行初步数据分析结果、流程用时准确性比较分析,并以典型病例具体说明复旦流程2.0主要特点。结果2017年11月7-14日取得家属知情同意、行临床外显子检测112例进入本文分析,初步数据分析结果比较,进入人工数据审核变异数量,复旦流程1.0平均210个,复旦流程2.0平均25个;完成112例从样本送达测序完成到初步报告形成时间,复旦流程1.0为78.8h,复旦流程2.0为19.8h;与人工审核后阳性结果判读符合率为63.6%(7/11),阴性结果判读符合率为84.2%(85/101)。结论复旦流程2.0可以更加快速、准确自动地进行大样本量数据分析,可以用于临床大样本量高通量数据分析及解读。

  • 标签: 高通量数据分析及解读 全外显子组序列分析 临床外显子组序列分析 表型基因型关联性
  • 简介:目的探讨〈34周早产儿出生后黄金小时体温集束管理策略对入院体温及临床结局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及2017年1-5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房出生后1h内转入该院新生儿科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5月收治早产儿为干预组(173例),采用黄金小时体温集束管理措施;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收治早产儿为对照组(164例),采用常规体温管理方法。结果干预组患儿入院平均体温高于对照组(36.4±0.4℃vs35.3±0.6℃,P〈0.001)。干预组入院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6.6%vs97.6%,P〈0.001)。干预组患儿入院1周内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5.0%vs31.7%,P〈0.05)。结论对早产儿出生后1h内实施黄金小时体温集束管理,可降低其入院低体温发生,改善临床结局。

  • 标签: 低体温 黄金小时 集束化管理 临床结局 早产儿
  • 简介:WHO婴儿粗大运动发育概括为获得6个里程碑,最后2个里程碑是独自站立与独立行走。约86%儿童可以达到所有里程碑,尽管顺序可能不同,有时甚至跳过某个里程碑而直接进入下一个。通常婴儿在站立情况下逐渐可以支撑越来越多体重,最终约在12月龄时随着神经、骨骼肌肉系统逐渐完善,开始促发行走。达到最后这个里程碑年龄一般在8~18个月,取决于各种环境因素,包括感官与运动刺激[1]。

  • 标签: 神经可塑性 临床应用 跑步机 婴幼儿 训练 骨骼肌肉系统
  • 简介:目的评价恒温扩增芯片法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中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入院当天采集痰液等分泌物标本,通过恒温扩增芯片法(芯片法)检测13常见病原体,比较芯片法与痰培养血清学方法检出率。结果研究期间应用恒温扩增芯片法共检测230例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共检出182例(79.1%)病原阳性。单一病原感染77例(33.5%),混合感染105例(45.6%)。芯片法检出主要病原菌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33.8%)、流感嗜血杆菌(27.8%)肺炎链球菌(22.6%),芯片法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培养法。方法对于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支原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芯片法操作简便、快速,可同时检测13病原体,且病原体检出率明显高于培养法。

  • 标签: 环介导恒温扩增 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体 儿童
  • 简介:目的展现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应用情况研究现状,并描绘研究趋势。方法使用关键词及主题词在PubMed、EMBASE及WebofScience数据库检索2018年1月10日前发表英文文献,通过严格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利用Excel2016、Bicomb2.0及VOSviewer1.6.6软件对关键词进行统计,并对热点词汇进行聚类分析及知识图谱绘制。结果共纳入文献66篇,提取高频关键词27个。结果显示,1H-MRS在HIE中应用主要集中在临床科研个方面的4个方向中。临床应用中,1H-MRS作为HIE临床检查手段及预后判断工具被广泛关注;在科研中,则主要应用于动物实验及与亚低温治疗相关研究中。结论1H-MRS作为磁共振成像辅助手段,可在探究新生儿HIE发病机制、优化现有治疗手段及判断患儿预后方面发挥作用。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共词分析 知识图谱 新生儿
  • 简介:目的评估儿童Perthes病骨盆三联截骨术中应用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可行性、疗效及优势。方法收集2007年4月至2014年12月间由本院收治74例(79髋)儿童Perthes病患儿,按Catterall分型:Ⅲ型59髋,Ⅳ型20髋,均采用PolLeCoeur骨盆三联截骨联合可吸收棒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4个月至7年9个月(平均46个月),根据Mckay标准,本组病例术后髋关节功能优51例(53髋),良15例(17髋),可8例(9髋),优良率为88.61%。术后随访X线片显示骨盆截骨植骨处固定良好,无植骨块松动移位及骨吸收病例发生。患髋髋臼覆盖率由术前75.06%平均值增加至术后9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6,P〈0.001);术前患髋骺高比平均为65.49%,术后平均为8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3,P〈0.001);CE角由术前平均16.22°增加至3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8,P〈0.001);而Sharp角则由术前41.46°降至术后2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4,P〈0.001)。结论可吸收棒代替克氏针或金属螺钉应用于儿童Perthes病三联截骨术中髂骨截骨处固定,疗效满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可避免二次手术创伤。

  • 标签: Peflhes病 三联截骨 内固定 可吸收棒 儿童
  • 简介:做手术要准备好下台才能上台,计划好步步为营随时能停。遇到疑难情况,先想透后动,先试探后剥,先穿刺后切。诊疗计划施于病人先讲目的与可行性,再讲风险与挽救把握,要病家理解、认可。

  • 标签: 手术 诊疗计划 治疗方法 临床医学
  • 简介:目的研究早产儿纠正月龄6个月内追赶生长情况,并分析宫外发育迟缓(EUGR)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后出院,并建立序贯定期随访档案且有完整随访记录早产儿321例,按2015年"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出院后分组随访标准分为低危早产儿组(n=69)高危早产儿组(n=252)。采用Z评分法对体重、身长和头围进行评估,分析早产儿纠正月龄6个月内追赶生长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6月龄EUGR发生危险因素。结果低危组高危组组早产儿体重、身长和头围Z值〈-2(未达追赶生长)百分比均随纠正月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其中低危组早产儿纠正月龄6个月时体重、身长和头围未达追赶生长比例分别降为1.4%(1/69)、2.9%(2/69)1.4%(1/69),高危组早产儿相应比例为1.2%(3/252)、1.6%(4/252)3.6%(9/252)。高危组纠正6月龄EUGR发生率高于低危组(28.2%。。15.9%,P=0.0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儿纠正6月龄EUGR危险凶素包括多胎(OR=2.68,P=0.010)、出生体重较低(〈1000g:OR=14.84,P〈0.001;1000—1499g:OR=2.85,P=O.005)、宫内发育迟缓(OR:11.4I,P〈0.001),而出生后营养强化可降低EUGR风险(OR=O.25,P〈0.001)。结论早产儿多可在纠正月龄6个月内达追赶生长;高危早产儿6月龄EUGR发生率较高;多胎、低出生体重、宫内发育迟缓为早产儿EUGR危险因素,而出生后合理营养强化可降低早产儿EUGR发生。

  • 标签: 追赶生长 Z评分 宫外发育迟缓 危险因素 早产儿
  • 简介:婴儿期胆汁淤积性肝病通常是由于排人十二指肠内胆汁减少或中断引起,伴随肝内胆管进行性破坏,导致小叶问胆管数量减少或缺乏。肝内胆汁淤积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代谢疾病、中毒因素引起,可以继发于肝内胆管发育异常、肝细胞分泌胆汁功能下降。从组织病理学上,至少要看到5个汇管区,正常儿童胆管与汇管区(BD,bileduct;PT,portaltracts)比率0.9~1.8,

  • 标签: 临床诊治 发育不良 胆汁淤积性肝病 肝内胆管 胆道 肝内胆汁淤积
  • 简介:肺隔离症(Bronchopulmonarysequestration,BPS)是一少见先天性畸形,属于先天性前肠发育畸形范畴,其定义是由一条或多条来源于体循环动脉供血且隔离于正常气管支气管树之外异常肺组织。目前尚无BPS发病率的确切统计学数据,约为0.15%~1.8%;是仅次于先天性肺囊腺瘤(congenitalcysticadenomatoidmalformation,CCAM)常见先天性肺畸形。

  • 标签: 肺隔离症 婴幼儿 先天性畸形 先天性肺囊腺瘤 治疗 支气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