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茯苓营养合剂对单纯性肥胖幼鼠体质量、血脂及组织病理学影响,探索防治单纯性肥胖新途径。方法40只雄性1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茯苓组(茯苓+普通饲料),茯苓营养合剂组(茯苓+维生素B_1、B_2+普通饲料),模型对照组(普通饲料)和空白对照组(普通饲料),每组10只。茯苓组、茯苓营养合剂组、模型对照组大鼠喂养高脂饲料6周造模。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体脂、血脂及组织病理学等指标。结果(1)给药两组大鼠体脂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质量增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两组大鼠体质量增长值及体脂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给药两组大鼠及空白对照组大鼠甘油三酯含量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两组大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两组大鼠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两组大鼠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茯苓组和茯苓营养合剂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经治疗接近正常水平。结论茯苓能降低单纯性肥胖幼鼠质量、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恢复肝脏组织生理形态。

  • 标签: 单纯性肥胖 茯苓 血脂 组织病理学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NICU中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亲母母乳喂养率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收集20147月至20157月收治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质量改进前组)以及实施母乳质量改进措施后20158月至20166月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质量改进后组)资料。对两组患儿住院期间亲母母乳喂养情况(喂养率、喂养量、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质量改进后,亲母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均明显增高,母乳强化剂添加时间、静脉营养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均较改进前提前,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改进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亲母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可提高NICU亲母母乳喂养率,改善早产儿消化系统相关并发症。

  • 标签: 质量改进 母乳 极低出生体重儿 超低出生体重儿
  • 简介: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中医称"后天之本",在中医脏腑理论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尤其在儿科生理病理中凸显,素有小儿"脾常不足"论点。刁本恕教授治疗小儿外感疾病时始终强调"脾胃"思想,并相应提出"顾、健、养"三字原则,本文即以具体病案为例阐述老师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疾病独特辨证法则。

  • 标签: 外感发热病 脾胃思想 刁本恕 名医经验 儿童
  • 简介:本刊文献著录根据GB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正文中指明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角码应标注在作者姓名之右上角;正文中未指明作者或非原始文献作者时,角码应标注在句末末字右上角;正文直接叙述其文献序号时不在右上角标注(如:操作按文献[1]所示)。

  • 标签: 文献标引 作者姓名 文后参考文献 著录规则 阿拉伯数字 文献著录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厌食症危险因素,以降低儿童厌食症患病率。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50例厌食症儿童(病例组)和15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研究儿童厌食症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添加辅食月龄、喂养方式、儿童是否喜欢肉食、是否喜欢蔬菜、是否喜欢咸食、是否常进食零食和/或饮料、是否边吃边玩、家长是否要求儿童按时进食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添加辅食时间晚(OR=5.408)、常进食零食和/或饮料(OR=11.813)、喜欢边吃边玩(OR=6.654)是儿童厌食症主要危险因素;而喜欢肉食(OR=0.093)、喜欢蔬菜(OR=0.272)以及家长要求儿童按时进食(OR=0.079)是儿童厌食症保护因素。结论适时添加辅食、合理膳食、培养儿童正确饮食和生活习惯可以减少儿童厌食症发生。

  • 标签: 厌食症 危险因素 保护因素 儿童
  • 简介:为了提高杂志学术质量,《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决定从20168月起,对凡是在本刊刊出动物实验研究论文中实验动物样本数做出如下规定,请广大作者注意并严格执行。对于未达到以下要求动物实验性文章投稿,本刊则一律不再接收。(1)活体动物实验每组动物数不得少于8只;(2)对于细胞或分子水平检测方法,可适当放宽对样本数要求,如:PCR法检测mRNA水平,每个单元组样本数不得少于6例;

  • 标签: 实验动物 实验研究论文 单元组 RNA 组织切片 随机观察
  • 简介:胆道闭锁(Biliaryatresia,BA)是一种由于进行性胆道系统炎症及胆道纤维化导致肝外胆管阻塞并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新生儿罕见疾病。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发病率在成活新生儿中约1/5000—1/18000,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 标签: 胆道闭锁 手术治疗 Ⅲ型 肝外胆管阻塞 梗阻性黄疸 罕见疾病
  • 简介:1957,日本仙台大学Kasai教授率先创立Kasai术式。他研究了2~12个月肝病患儿肝内和肝外胆管之后提出:随着汇管区增生程度逐渐减弱,肝内胆管呈进展性结构破坏;此外,在肝门水平细小胆管内也可见到闭锁胆管纤维残留。当时,Kasai教授另一个重要发现是:

  • 标签: 胆道闭锁 手术 肝外胆管 肝内胆管 增生程度 汇管区
  • 简介:目的采用多中心研究方法观察平喘方治疗儿童热性哮喘临床疗效。方法20148月至20156月上海市中医药大学3家附属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龙华医院、岳阳医院)儿科收治哮喘发作期辨证属于热性哮喘患儿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观察组用平喘方治疗,对照组用麻杏石甘汤治疗,疗程均为7d。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气喘、咳嗽、胸闷、哮鸣音)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气喘、咳嗽、胸闷、哮鸣音症状积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87/90),显著高于对照组83.3%(7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喘方对小儿哮喘发作期热性哮喘疗效显著,且优于麻杏石甘汤。

  • 标签: 哮喘 哮喘持续状态 平喘方 治疗效果 儿童
  • 简介:过去30,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儿童肥胖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儿童身体及心理健康。儿童肥胖成因错综复杂,遗传是影响肥胖发生、发展重要因素,但导致肥胖主要原因还来自于非遗传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文化程度高低、照料者对肥胖认知及态度、母亲孕期体质量增加及喂养方式、膳食行为、运动行为及视屏时间、睡眠行为以及心理因素等。

  • 标签: 肥胖 危险因素 儿童
  • 简介:1临床指南更新必要性与现状制订严谨、透明和报告充分临床实践指南(简称临床指南)能够直接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水平、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患者结局和节约医疗费用。2011美国医学研究所更新了临床指南定义:通过系统地评价和清晰地总结科学证据,并列举出不同干预方案利与弊,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最优方案。

  • 标签: 临床指南 临床实践指南 推荐意见 医疗水平 结局指标 医学研究所
  • 简介:龚四堂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消化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炎症性肠病(IBD)诊治研究基地主办"2016儿童炎症性肠病国际高峰论坛"于6月12-13日在上海召开。值此非常荣幸地接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邀请,与加拿大SickKids儿童医院AleixoMuise教授、ThomasWalters教授、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MichealRosen教授和本次高峰论坛主席黄瑛教授一起讨论儿童IBD相关热点问题。

  • 标签: 儿童炎症性肠病 儿童医院 沙利度胺 黄瑛 那提 国际高峰论坛
  • 简介:尿道下裂是小儿泌尿生殖系常见先天性畸形之一,确切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其在男婴中发病率约1/300,近年来呈逐渐增加趋势。国内最新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996至2008我国部分地区尿道下裂发病率达0903%[1]。由于调查条件及人员限制,尿道下裂发病率很难准确获得。尿道下裂治疗是一个难题,国内得到公认治疗该疾病高水平医生尚少,仅部分医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尿道下裂治疗上。

  • 标签: 尿道下裂 手术治疗 流行病学调查 先天性畸形 泌尿生殖系 发病率
  • 简介:1概述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Pharmacogenetics,PGx)概念已存在数十,其主要目的是明确个体间药物反应差异重要基因变异。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和计算技术突破使得PGx研究在近2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标签: 药物基因组学 电子病历 顶层设计 位点变异 表型组 测序技术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血管活性肠肽表达水平和意义。方法根据病情将86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1期组(19例)和2期组(67例)。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浆中血管活性肠肽、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CD3^+T、CD4^+T、CD8^+T淋巴细胞亚群。RTPCR法定性检测大便肠道病毒71型(EV71)-RNA。结果2期组EV71-RNA阳性率明显高于1期组(P〈0.05);2期组血清IgG、IgA、IgM、补体C3水平高于1期组(P〈0.05);2期组外周血CD3^+T、CD4^+T、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低于1期组(P〈0.05);2期组外周血B细胞比例高于1期组(P〈0.05);2期组CD4+/CD8+比值低于1期组(P〈0.05);2期组外周血血管活性肠肽浓度低于1期组(P〈0.05)。86例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血管活性肠肽浓度与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以及CD4+/CD8+比值呈正相关(分别r=0.533、0.532,P〈0.05)。结论血管活性肠肽可能是反映手足口病严重程度重要标记物。

  • 标签: 血管活性肠肽 手足口病 T淋巴细胞亚群 儿童
  • 简介:婴幼儿在生后1周内约60%-80%出现黄疸,多数情况下如不伴有肝胆系统疾病,黄疸很快消退。如果黄疸延迟消退一定要尽快明确病因,及时给予合理诊疗,避免延误外科疾病导致黄疸治疗。婴幼儿胆汁淤积症病因复杂,包括肝外胆道梗阻、感染、内分泌异常、代谢和基因紊乱以及药物性肝损伤,胆道闭锁是引起胆汁淤积最常见外科原因。关注婴幼儿梗阻性黄疸,早期干预,避免发生不可逆转损害,已成为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共识。现就胆汁淤积性黄疸外科诊疗工作相关问题论述如下。

  • 标签: 胆汁淤积性黄疸 外科诊疗 婴幼儿 肝胆系统疾病 肝外胆道梗阻 药物性肝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该病提供可借鉴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住院IKD患儿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63例川崎病(KD)患儿和20例发热患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所有患儿均有发热,IKD组患儿肢端变化、结膜充血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比例均显著低于KD组(均P〈0.05);且IKD组患儿血清谷丙转氨酶显著高于KD组(P〈0.05),而血浆白蛋白、血清钠、白介素6水平均显著低于KD组(均P〈0.05)。IKD组丙球使用率与KD组无差异,而IKD组冠脉损害发生率却显著高于KD组(P〈0.05)。结论IKD患儿症状体征均不典型。肝功能检测及血钠、白介素6水平检测可能有助于IKD诊断。

  • 标签: 不完全川崎病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儿童
  •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类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儿童下颌运动障碍情况。方法20146月至20156月在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收治不同类型脑瘫患儿43例为观察组,其中混合型及不随意运动型18例,痉挛型25例。同期选择佳木斯市某幼儿园就读正常儿童40例为对照组。采用《下颌运动功能测评调查表》观察、测评和记录儿童下颌运动能力。结果观察组测评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混合型及不随意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下颌运动测评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痉挛型组与对照组比较,除下颌前伸运动、下颌左右连续运动测评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项下颌运动测评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型及不随意型组与痉挛型组相比,除下颌前伸运动测评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项下颌运动测评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痉挛型组得分均高于混合型及不随意型组。结论下颌运动障碍是脑瘫儿童普遍存在一种构音器官运动障碍,不同类型患儿其下颌运动障碍形式及严重程度也有明显差异。

  • 标签: 脑性瘫痪 下颌运动障碍 构音器官运动障碍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