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婴儿的记忆大多数属于无意识记忆,这个时候他们的无意识记忆占优势,有意识记忆还没有发展成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无意中进行的,大人让他记什么,他就记什么,自己没有主动的目的,并没有真正接受记忆的任务,他们的回忆,都是依靠无意识保存下来的。

  • 标签: 记忆能力 训练 无意识
  • 简介:家长要借助日常生活,训练宝宝听力。要在活动中为宝宝创设听知环境,如可以录制一盘常听到的声音的磁带,像自来水的流水声、房间里的脚步声、常见动物的叫声等,经常放给宝宝听.

  • 标签: 训练 流水声 自来水
  • 简介:扮演小鸭子游戏目的:通过这个游戏,可以训J练宝宝练习念简短儿歌,从而提高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游戏方法:妈妈戴上鸭子头饰,扮演鸭妈妈;让宝宝也戴上鸭子头饰,来扮演小鸭子。然后,“鸭妈妈”领着“小鸭”边走边找东西,并“嘎嘎嘎”地叫(注意声音要引起宝宝的注意和状趣,可以夸张一些)。“鸭妈妈”还可以做出吃食的样子,并随口念儿歌“嘎嘎嘎,嘎嘎嘎,我是可爱的小鸭鸭”,然后,鼓励宝宝模仿自己的动作和语言。

  • 标签: 游戏 语言表达能力 训练 鸭子 儿歌
  • 简介:训练宝宝抓东西,可锻炼宝宝手眼协调能力,还可以锻炼宝宝的头、颈、上肢的活动能力,特别是手的动作。宝宝抓东西,是他会使用手去探索周围事物的第一步。

  • 标签: 婴儿 训练方法 家庭生活 协调能力
  • 简介:目的报告GFM1突变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验证基因型和临床表型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门诊就诊的GFM1基因突变儿童的临床及基因突变资料,结合文献归纳GFM1基因突变的临床特点,构建编码线粒体翻译因子G1(mtEFG1)空间结构图,检验GFM1基因错义突变位置与临床表型关系的假说。结果患儿,女,6个月28d。生长发育迟缓,急性肝衰竭。体格检查:反应差,嗜睡,全身皮肤黏膜黄染,腹平软,肝脾肿大。辅助检查: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和血氨升高,白蛋白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糖下降,酸中毒,血乳酸升高,血浆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示血中多种氨基酸升高,尿有机酸检查提示酮尿,头颅MRI示双侧丘脑、大脑脚、基底节区、枕叶前内侧异常信号。GFM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第5外显子c.688G〉A点突变致蛋白质改变为p.Gly230Ser;第14外显子c.1686delG的移码突变致蛋白质改变为p.Asp563Thrfs*24。mtEFG1空间结构图显示,p.Gly230Ser处于蛋白周边位置,预测表现应该为脑型。结论1例携带GFM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688G〉A和c.1686delG)的中国儿童,其临床表现为急性肝衰竭,不支持以往GFM1基因错义突变导致蛋白周边位置的氨基酸改变时临床表现为脑型的假设。

  • 标签: GFM1 线粒体翻译因子G1 复合氧化呼吸链缺陷 肝衰竭
  • 简介:1语言理解能力找一本适合宝宝看的图书,如《婴儿画报》,和宝宝一起看图书,给宝宝讲故事。宝宝对故事百听不厌,当宝宝对故事熟悉后,可以就书中的情节提出问题让宝宝回答。长期这样做能训l练宝宝的语言理解能力。

  • 标签: 智能开发 语言理解能力 训练 图书
  • 简介:在运动中发挥孩子的创造性提到宝宝的智力,一般的父母立刻想到宝宝看图识字、数数、背诗等,但却很少会与运动联系起来。事实上,运动对宝宝的智力发展非常重要。

  • 标签: 智能开发 训练 智力发展 运动
  • 简介: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弱视的治疗方法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30例(48眼)视力不同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及时行弱视训练。观察术后视力、融合功能、立体视觉恢复情况。结果术后2周视力均分别比术前视力显著提高,术后1年矫正视力≥0.3者40眼(83.30%),矫正视力≥0.05者48眼(100%),具有融合功能者19例(39.60%),具有立体视觉者9例(18.80%)。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及时治疗并发症、重视屈光矫正、坚持弱视治疗是儿童白内障术后恢复有效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 标签: 先天性白内障 人工晶体植入术 弱视矫正训练 儿童
  • 简介:刚出生的宝宝,逻辑思维智能比较薄弱,但是经过父母耐心、循序渐进的训I练,宝宝在1岁左右会具备蔺单的分类能力,可以对事物进行相互比较,初步给物品分类。

  • 标签: 逻辑思维 智能开发 训练 左脑 分类
  • 简介:目的观察上肢评估训练系统(E-LINK)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精细运动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瘫患儿按类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E-LINK进行训练。两组康复治疗的时间均为3个月,训练前后应用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进行评定。结果训练3个月后,两组患儿精细运动能力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LlNK对脑瘫患儿进行训练能有效提高其精细运动水平。

  • 标签: 上肢评估训练系统/治疗应用 脑性瘫痪 精细运动 作业治疗 儿童
  • 简介:WHO将婴儿的粗大运动发育概括为获得6个里程碑,最后2个里程碑是独自站立与独立行走。约86%的儿童可以达到所有里程碑,尽管顺序可能不同,有时甚至跳过某个里程碑而直接进入下一个。通常婴儿在站立的情况下逐渐可以支撑越来越多的体重,最终约在12月龄时随着神经、骨骼肌肉系统的逐渐完善,开始促发行走。达到最后这个里程碑的年龄一般在8~18个月,取决于各种环境因素,包括感官与运动刺激等[1]。

  • 标签: 神经可塑性 临床应用 跑步机 婴幼儿 训练 骨骼肌肉系统
  • 简介:目的观察虚拟现实(VR)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和下肢粗大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35例,随机分为VR训练组(n=19)和常规训练组(n=16),常规训练组给予3个月的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VR训练组给予3个月的VR训练和作业疗法训练。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测试对患儿治疗前后精细运动进行评价,采用88项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及E区、改良Ashworth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精细运动发育商、GMFM-88之D区、E区评分、MAS评分、BB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VR训练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精细运动发育商、GMFM-88D区评分、E区评分、BBS评分、MAS评分较常规训练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VR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和下肢粗大运动功能。

  • 标签: 虚拟现实训练 痉挛型双瘫 精细运动 粗大运动 儿童
  • 作者: 夏玲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儿科
  • 创建时间:2022-12-11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第22期
  • 机构: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毕节551700
  • 简介:目的:探究智护训练联合游泳在改善新生儿早期生长发育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我院2021年3月~2022年4月出生的14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各70例的联合组和游泳组,游泳组采用单纯游泳,联合组采用智护训练联合游泳,观察并比较两组新生儿在不同时间体格发育情况,内容包括:身长、体重、头围;观察并比较两组新生儿在不同时间Gese11评分,内容包括:大动作、语言、精细动作、适应能力;结果:可以看出两组新生儿在不同时间体格发育情况,联合组新生儿显著优于游泳组新生儿;联合组新生儿在不同时间Gese11评分显著高于游泳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力护理训练联合游泳可以提高新生儿的智力和身体发育,促进新生儿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可应用于临床护理。

  • 标签: 智护训练联合游泳;新生儿;早期生长发育;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调查中国小学生夜间遗尿患病率及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研究数据来源于全国城市学龄儿童睡眠状况研究,抽样方法为多级随机整群抽样。发放问卷23791人,21755人返回的问卷符合质量控制要求。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中国小学生遗尿的患病率;以是否遗尿为因变量,《儿童一般生活质量评估调查问卷》25个条目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遗尿与非遗尿儿童生活质量各条目的差异。结果中国小学生遗尿患病率为4.6%,调查的9个城市遗尿患病率以武汉最高(7.4%),上海最低(3.3%)。中国小学生遗尿男女生之比为1.51:1。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遗尿与常常被人责骂(除父母、老师外)、常常伤害他人、常常生病和常常被老师责骂等生活质量因子具有正性关系;遗尿与通常有很多好朋友、常常帮助他人、通常认为父母是爱他的和通常用功学习等生活质量因子具有负性关系。结论基于问卷调查的中国小学生遗尿患病率为4.6%,遗尿与儿童生活质量中环境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遗尿症 患病率 生活质量 睡眠
  • 简介:目的了解顺德龙江地区小学生抽动障碍(TD)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微量元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顺德龙江地区4062名6~12岁的学龄儿童进行TD横断面调查,并检测TD患儿的血微量元素,同时取40例正常儿童作对照。结果TD总患病率为2.98%;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3.62%、2.39%、1.21%。男孩TD患病率显著高于女孩(3.92%VS1.96%,P〈0.05)。TD患儿血铜、锰、镁水平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铅水平显著增高,血锌、铁水平则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亚型的TD患儿的血微量元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在6~12岁的学龄儿童中较多见,男孩患病率高于女孩;高血铅及锌、铁缺乏可能是TD的病因之一,治疗时应予以考虑。

  • 标签: 抽动障碍 微量元素 横断面调查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