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间隔综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ACS)是腹腔内高压持续一定时间后导致的多个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严重腹胀、通气障碍、难治性高碳酸血症、肾功能不全等。目前该病的报道较少见。为提高儿科医生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2005年6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15例ACS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15例ACS患儿中男9例,女6例;年龄40d至12岁。其中原发病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9例,急性胃扩张3例,继发性腹膜炎3例。发病至诊断治疗时间:48h内8例,48~72h内5例,超过72h2例。1.2ACS诊断

  • 标签: 腹腔内高压 腹内压 小儿 间隔综合征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机械通气
  • 简介:目的客观呈现20年来一期手术关和Silo技术分期修复治疗的先天性裂患儿存活情况。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对两种方法治疗的裂患儿的存活率进行Meta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Meta分析显示,1988—2007年一期关组术后存活率高于Silo分期修复组,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之一致。亚组分析显示,1988。1997年两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98。2007年一期关组存活率高于Silo分期修复组。结论1988—2007年一期手术关患儿术后存活率高于Silo技术分期修复。由于病例分组存在选择偏倚,难以得出一期关效果优于Silo技术分期修复的结论。

  • 标签: 先天性腹裂 症状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总结儿童型过敏性紫癜的诊疗经验,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对52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有如下临床特点:①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②均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腹部体查无明显腹肌紧张及固定压痛点,腹部体征与腹痛剧烈程度不平行。③皮肤紫癜多于48h内出现,皮肤紫癜出现后可以明确诊断,经激素等综合治疗后,52例患儿1~3d腹痛明显缓解;皮肤紫癜出现前,需及时行内镜及腹部B超等检查,综合分析临床特点,反复评估病情。结论提高对型紫癜的认识,详细询问病史及全面体查,并结合合理的辅助检查,可以及早诊断本病,从而给予早期治疗。

  • 标签: 腹痛 紫癜 过敏性 诊断 治疗
  • 简介:原料干贝30克,玉米(鲜)200克,鸡蛋100克,盐、味精、黄酒各5克,淀粉(玉米)15克。

  • 标签: 玉米 干贝 豆腐
  • 简介:目的:研究胃镜检查在儿童型过敏性紫癜(HS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4例HSP患儿的胃镜结果。结果胃镜下典型病变检出率64.4%;病变累及十二指肠各段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及血疱改变,其中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球及球后部可见散在出血及糜烂12例(41.4%),十二指肠球后黏膜血疱样改变8例(27.6%);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38.2%。结论胃镜检查对于型HSP诊断有极大的价值,可明确HSP患儿的胃肠道黏膜的病变严重程度,对治疗有指导性作用。

  • 标签: 紫癜 过敏性/诊断 胃镜 幽门螺杆菌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骶会阴肛门成型术治疗新生儿高位肛门闭锁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1997年10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7例高位肛门闭锁患儿临床资料,均一期行骶会阴肛门成型术.结果随访6个月至3年,16例患儿肛门功能正常.1例腹部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经伤口缝合后痊愈.16例患儿扩肛数月,排便正常,1例失访.结论选择性进行I期骶会阴肛门成型术治疗高位肛门闭锁,手术安全,疗效满意.

  • 标签: 肛门 直肠/畸形 肛门闭锁/外科学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硅胶袋分期修复巨型脐膨出和裂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以来应用硅胶袋进行分期腹壁修补术的11例患儿病例资料。其中巨型脐膨出3例,裂8例。均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将无菌硅胶袋与腹壁缺损边缘缝合成囊袋状,包裹膨出的脏器,术后逐渐挤压囊袋至内脏还纳入腹腔后去除囊袋,分层关闭腹壁缺损。脐膨出患儿行脐部成形。全部患儿术后均予呼吸机支持2-24h。结果全组患儿膨出脏器均于术后7-10d还纳入腹腔.此时腹壁无明显张力.术后无腹壁切口裂开及腹腔继发感染,伤口恢复良好,生长发育正常。结论采用无菌硅胶袋替代涤纶补片行腹壁修补术,硅胶袋与腹壁缝合后反应小,费用低,是一种安全、疗效可靠的方法。

  • 标签: 脐/外科学 腹裂/外科学 弹性聚硅酮类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化脓性及坏疽阑尾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腹腔镜及经行阑尾切除术治疗化脓及坏疽阑尾炎病人各380例.每组均含242例化脓性阑尾炎及138例坏疽性阑尾炎.结果开阑尾切除术组术后盆腔脓肿、围术期机械性肠梗阻及伤口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21/380、19/380和24/380,均显著高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组的10/380、6/380和2/380,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较经阑尾切除术可显著降低化脓性及坏疽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腹腔镜 阑尾切除术 外科治疗 小儿 化脓性阑尾炎 坏疽性阑尾炎
  • 作者: 陈颖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儿科
  • 创建时间:2022-08-17
  • 出处:《医师在线》2021年第29期
  • 机构: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江苏 苏州 215300
  • 简介:目的:探究小儿急性阑尾炎分别采取腹腔镜与开手术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20年06月至2021年0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30)开手术治疗,研究组(n=30)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另详细观察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现象。结果:研究组患儿各围手术期指标均较对照组患儿的优,P<0.05。研究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患儿的低,P<0.05。结论: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患儿治疗中采取腹腔镜手术,较开服手术的效果更佳,患儿术中风险更低,术后康复更快,且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儿急性阑尾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效果比较
  • 简介: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Ladd手术治疗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方法2008年2月至2010年1月,江西省儿童医院为29例肠旋转不良患儿实施Ladd手术,其中8例经腹腔镜完成手术,为A组,年龄4~26d,体重2.5~3.6kg;21例采取开手术,为B组,年龄3~28d,体重2.5~4.0kg.结果29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4±0.4)d,较B组(8.5±1.3)d短,无一例出现并发症;B组出现2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切口疝.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结论腹腔镜Ladd手术是治疗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安全有效的方法,较开手术优势明显.

  • 标签: 肠/畸形 外科手术 婴儿 新生
  • 简介:目的探讨经肛门改良Soave术和经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2007年作者收治年龄〉3岁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41例,其中28例采取经肛门改良Soave术,24例经手术,分析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以及排便功能。结果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经肛门改良Soave术明显少于经手术,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肠炎(Himchsprung’sassociatedenterocolitis,HAEC)的发生率低于经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排便控制能力以及大便形态方面比较,经肛门改良Soave术优于经手术。结论经肛门改良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安全可行,疗效优于经手术,但术后仍有诸多并发症,特别在排便控制方面,需要大宗病例长期随访的研究来评估。

  • 标签: Hirschspnmg病 肛门 腹部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型过敏性紫癜是儿童常见的血管反应性疾病,常常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型过敏性紫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也逐渐得到大家的重视,丁撄教授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型过敏性紫癜的过程中灵活运用黄连和紫草,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腹型过敏性紫癜 幽门螺旋杆菌 黄连 紫草 儿童
  • 简介:目的:比较骶会阴肛门成形一期手术与三期常规手术在治疗新生儿高位肛门直肠畸形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8例采用骶会阴肛门成形手术的新生儿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分别采用一期手术(A组)和三期手术(B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A组21例均接受一期手术,2例失访,19例术后肛门功能优良率87.72%;B组27例中,肠造瘘后放弃后续手术或失访4例,23例全程完成三期手术,术后肛门功能优良率88.4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一期骶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高位肛门直肠畸形同样可达到常规三期手术的效果,且有护理方便、病程短、费用低的优点。

  • 标签: 肛门闭锁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腹腔镜治疗肝外胆总管囊肿中转开手术的经验,分析中转开手术的原因。方法2009年6月至2013年9月我们收治144例先天性肝外胆总管囊肿(CECC)患儿,其中36例中转开手术患儿作为病例组,108例腹腔镜手术成功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模型及多因素分析模型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中转开的危险因素。结果有上腹部手术史,肝管直径≤3mm,胆总管囊肿壁厚度>4mm,囊肿直径>5cm可能是影响腹腔镜技术治疗CECC导致中转开手术的显著因素(P<0.05)。结论临床医生在采取腹腔镜技术治疗CECC时,术前综合评估患儿进而选择手术方案,对降低腹腔镜治疗CECC中转开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腹腔镜 胆总管囊肿 剖腹术 危险因素
  • 简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将于2017年2月24-26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举办"基于临床病例引导的神经遗传性疾病诊断训高级培训班"。为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授予10个学分,并颁发培训证书,培训班将紧密结合儿童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遗传学诊断技术,通过各类临床案例分析,详细传授神经遗传学诊断思路与方法、报告解读与分析、遗传咨询要点。

  • 标签: 遗传性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遗传学 遗传学诊断 临床案例 报告解读
  • 简介:目的分析家族性局灶节性肾小球硬化(FFSGS)3个家系的临床表型,并通过连锁分析方法进行已知基因的排除性定位研究。方法对3个家系中的所有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应用等位基因共享分析和两点连锁分析的方法,在已知的FFSGS相关基因NPHS1、NPHS2、ACTN4、TRPC6、CD2AP和WT1所在染色体区域,选取14个微卫星遗传标记(STR)进行连锁分析研究。结果FFSGS3个家系的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4名家系成员中有16例患者,其临床表型不同,2个家系(家系A和家系B)的起病年龄相对较大,在青少年期发病,家系A中有3例患者发病年龄偏小,最小者1岁发病,家系A中其他患者都是25岁以后发病。3个家系中有4例因尿毒症死亡,另2例尿毒症行肾移植治疗,还有2例出现肾功能不全。家系A的先证者14岁即出现了Cr增高。应用D19S191、D19S220、D19S224、D1S215、D1S416、D1S466、D11S1391、D11S1986和D11S2000等STR对家系A进行NPHS1、NPHS2、ACTN4和TRPC6基因的两点连锁分析,测得各个标记位点在重组率θ=0时,最大的LOD值为0.18(D11S1391);在θ=0.1时,最大的LOD值为0.18(D11S1986);在θ=0.2时,得到本组最大的LOD值为0.47(D19S220),均不支持连锁。提示家系A与所检测的9个DNASTR位点无共分离。用上述STR以及ACTN4基因内的STRD19S422、CD2AP基因所在位点的STRD6S936、D6S1566、D6S1651和WT1基因所在位点的STRD11S2370对家系A进行等位基因共享分析,结果提示该家系致病基因与ACTN4、NPHS1、NPHS2、TRPC6、CD2AP和WT1等基因所在位点不连锁。应用D19S191、D19S220、D19S224、D19S422、D1S215、D1S416、D1S466、D11S1391、D11S1986、D11S2000、D6S936和D6S1566等STR对家系B和C进行等位基因共享分析,结果这2个家系的致病基因与ACTN4、NPHS1、NPHS2、TRPC6和CD2AP等基因所在位点均不连锁。结论3个中国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FFSGS家系,�

  • 标签: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基因 突变 连锁分析 微卫星遗传标记
  • 简介:目的分析1个常染色体显性局灶节。肾小球硬化(AD-FSGS)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可能的致病基因。方法调查1个中国AD-FSGS家系,收集临床资料,绘制家系图谱,并对家系中所有成员进行尿液筛查,并留取其外周血,对其中尿液筛查异常的2个家庭7名成员进行ACTN4、TRPC6和INF2基因所有外显子,以及WT1基因外显子8和9直接测序。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突变位点对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该家系共有4代,27名成员,现有成员23名。发病者5例,女性3例,男性2例,平均发病年龄26.9岁。临床资料分析显示,该家系临床特点符合AD-FSGS诊断。7名成员中未发现ACTN4、TRPC6基因所有外显子和WT1基因外显子8、9有致病性突变,其中5例发病者INF2基因外显子8均有纯合缺失突变,缺失的碱基为CCCCACCCCCAC(c.1249delCCCCACCCCCAC,P.T420_P423del),缺失在外显子8第274-285位点,该位点突变既往未见报道。c.1249delCCCCACCCCCAC位于1NF2表达分子invertedformin重要的Diaphanous抑制结构域(DID)编码区。结论INF2基因外显子8上的杂合缺失突变可能是该家系AD-FSGS患者的致病原因,c.1249delCCCCACCCCCAC是引起AD-FSGS的一种新型突变。

  • 标签: 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缺失 测序 INF2基因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儿童原发性局灶节性肾小球硬化(FSGS)肾组织中的表达,了解它们在FSGS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肾活检明确诊断为原发性FSGS肾组织标本共33例,其中FSGS不伴肾小管间质病变6例,为实验1组;FSGS伴肾小管间质病变27例,为实验2组;同期因孤立性血尿入院肾活检,病理证实无显著异常改变的肾组织标本共7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和HGF在3组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GF-β和HGF在3组中均有表达,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两个实验组的TGF-β和HGF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实验2组TGF-β的表达量高于实验1组,HGF的表达量却低于实验1组。肾小管间质指数与TGF-β的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是0.763,P〈0.01;与HGF的表达呈负相关,相关系数是-0.461,P〈0.05。TGF-β和HGF在FSGS肾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425,P〈0.05。结论TGF-β和HGF在儿童原发性FSGS肾组织中的表达增加;TGF-β随着FSGS病变进展,在肾组织中表达量增加,与肾小管间质向纤维化发展相关;HGF的表达相反,与抑制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有关。

  • 标签: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转化生长因子Β 肝细胞生长因子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