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癌基因表达及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7例原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按照临床预后的高危因素将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TEN、p53和Ki-67基因的表达,电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CA125、CP2、CA199及唾液酸(SA)等肿瘤标志物,分析各项肿瘤标志物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不同临床病理分期ER、PR、PTEN、CA125和CP2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级ER、PR、Ki-67和S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肌层浸润深度PR、CA125和CA199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无淋巴结转移ER、PR、CA125和CP2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无脉管内癌栓CA125和S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腹水癌细胞CA125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危组PR表达显著低于低危组(P〈0.05),高危组Ki-67、CA125、CA199和CP2的表达均显著高于低危组(P〈0.05),两组中ER、p53、PTEN和SA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Ki-67、CA125、CA199和CP2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密切相关,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分子分型 肿瘤标志物 免疫组化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不典型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弹性成像特点,观察超声弹性成像对不典型乳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不典型乳腺癌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36例乳腺良性肿块作为对照,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不典型乳腺癌的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准确率及特点。结果:不典型乳腺癌患者4~5分比例更高,平均得分更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不典型组评分3分及3分以下共7例,超声弹性成像漏诊率19.44%。结论:不典型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弹性成像评分仍较高,但是也有部分患者超声弹性成像评分结果较低导致漏诊,需要临床给予高度重视;使用超声弹性成像对不典型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不典型乳腺癌 超声弹性成像 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3与锥切标本的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结果为CIN2/3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或冷刀锥切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在87例CIN2患者中,LEEP锥切术后病理结果:炎症12例,CIN119例,CIN248例,CIN38例,符合率为55.17%(48/87);在95例CIN3患者中,冷刀锥切术后病理结果:炎症10例,CIN211例,CIN368例,宫颈浸润癌6例,符合率为71.58%(68/95)。结论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宫颈活检诊断与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必要时术前应进行诊断性锥切。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 冷刀锥切术 宫颈环形电切术 病理检查 一致性
  • 简介:目的探讨发育及DNA损伤反应调节基因1(regulatedindevelopmentandDNAdamageresponses1,REDD1)在人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早孕绒毛组织(6~10周)、中孕(24~28周)及足月晚孕(38~39周)胎盘组织各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Westernblot杂交以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检测REDD1mRNA及蛋白在不同孕周胎盘组织中的表达。结果REDD1蛋白表达于胎盘滋养细胞的细胞质中,随着孕周增加,REDD1在mRNA及蛋白在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呈现下降趋势。结论REDD1可能早期参与了滋养细胞侵袭的过程。

  • 标签: REDD1 胎盘 mRNA 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脐带绕颈的时机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171例孕妇进行检查并对脐带绕颈者做出诊断,追踪其妊娠结局,与分娩后结果进行对照。结果5171例孕妇分娩后有脐带绕颈者1016例,占分娩总数的19.6%。随着孕周增加超声诊断符合率逐渐增加。脐带绕颈组与未绕颈组比较,其剖宫产率及胎儿窘迫发生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晚期脐带绕颈诊断符合率高,晚期诊断脐带绕颈对分娩方式的选择及不良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胎儿脐带绕颈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恢复护理训练对正常分娩产妇产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分娩的8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3例为正常阴道分娩(观察组),43例行剖宫产术分娩(对照组)。两组产妇均予以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进行子宫恢复训练,比较两组产妇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的自主洗脸、独立煮饭、月经恢复时间、性生活恢复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第1d、第4d的子宫底下降速度,均明显比对照组更快,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正常阴道分娩产妇进行子宫恢复训练,能加快产后恢复,缩短月经及性生活恢复时间,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子宫恢复训练 正常分娩 剖宫产
  • 简介:目的观察音猬因子(Shh)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武汉市第五医院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各46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ShhmRNA和Shh蛋白的表达,并探讨Shh蛋白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中Shh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1.54±0.47比0.60±0.38,t=-12.02,P=0.000),Shh蛋白阳性表达率也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69.6%(32/46)比17.4%(8/46),χ^2=25.48,P=0.000],并且其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患者临床分期越晚,Shh蛋白表达水平越高[Ⅲ期+Ⅳ期∶Ⅰ期+Ⅱ期:77.8%(28/36)比4/10,χ^2=5.28,P=0.022]。结论Shh信号在乳腺癌组织中被激活。Shh异常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其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肿瘤标志物应用于临床。

  • 标签: 乳腺肿瘤 猬蛋白质类 人类 病理学 临床
  • 简介:优质护理服务,建立了床边工作体制,护士人人参与管床,护理记录前移到病房的床边。增进了患者和家属对治病和护理的理解与共鸣,减少了护患纠纷。治病方案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评估,评价并及时的进行护理给予患者人性化的帮助。提高了患者对就医治疗的满意度。

  • 标签: 优质护理 基础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正>ToRCH一词是由病原体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的,包括包括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以及其他(Other)。是否需要在孕期进行ToRCH的筛查目前仍存有争议,有部分学者认为ToRCH宫内感染的检出率低,孕期无需做常规的ToRCH筛查,有些学者则认为这一项目仍需要保留。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 风疹病毒 弓形虫 宫内感染 病原体
  • 简介: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蛋白质或多肽。它既是机体免疫系统应答的效应成分,又是免疫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介质。大多数细胞因子对乳腺癌细胞具有抑制生长、促进凋亡的负面作用,同时具有促进生长繁殖、为侵袭转移提供条件的作用。这与细胞因子的浓度,癌细胞的恶性程度,癌细胞生长的微环境等因素有关,这些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及其临床意义值得关注。

  • 标签: 细胞因子 乳腺癌 免疫
  • 简介:目的:探讨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CD3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2012年5~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诊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20例及乳腺纤维腺瘤30例组织标本中的MVD-CD31的表达,并应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VD-CD31与临床生物学特征和Ki67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MVD-CD31高于纤维腺瘤组织(16.586&#177;9.528比10.403&#177;3.052,t=3.724,P=0.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VD-CD31的表达与肿瘤直径、TNM分期有关(t=3.761,P=0.000;F=2.983,P=0.032),与月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瘤栓、ER、PR、HER-2表达及组织学分级无关(t=0.754、-0.533、1.633、1.853、1.040、0.276,F=1.937;〉0.05)。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中MVD-CD31表达明显高于非三阴性组(t=2.078,P=0.04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Ki67&gt;14%组的MVD-CD31表达显著高于Ki67≤14%组(t=-2.287,P=0.030),MVD-CD31和Ki67表达呈正相关(r=0.356,P=0.011)。结论MVD-CD31可以反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其检测结果对乳腺癌患者的病情评估、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导管 乳腺 免疫组织化学 微血管 抗原 CD31 Antigens CD31
  • 简介:目的探讨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M1)、Slug及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LBC)、非基底细胞样乳腺癌(non-BLBC)及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对2005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95例BLBC及其癌旁乳腺组织和100例non-BLBC中FOXM1、Slug、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进行检测。计数资料的分析运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95例BLBC中,FOXM1、Slug和viment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84%(73/95)、67.36%(64/95)及52.63%(50/95),显著高于其在non-BLBC[57.00%(57/100)、47.00%(47/100)、31.00%(31/100)]及癌旁乳腺组织[25.26%(24/95)、26.31%(25/95)、9.47%(9/95)]中的表达(χ^2=51.673、32.146、41.337,P均=0.000)。BLBC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为27.37%(26/95),显著低于其在non-BLBC[51.00%(51/100)]及癌旁乳腺组织[75.79%(72/95)]中的表达(χ^2=44.590,P=0.000)。FOXM1、Slug、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均与BLBC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48、4.669、18.387、21.287,P均〈0.050;χ^2=7.752、5.366、4.230、7.167,P均〈0.050)。BLBC中,FOXM1、Slug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279,P=0.006;r=0.284,P=0.005),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503,P=0.000;r=-0.378,P=0.000),FOXM1与Slug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0,P=0.002)。E-cadherin与viment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363,P=0.000)。结论FOXM1及Slug通过抑制E-cadherin表达、促进vimentin表达从而促进了BLBC的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可以作为BLBC预后评价的指标。

  • 标签: 乳腺肿瘤 基底细胞样 叉头框转录因子M1 SLUG E-钙黏蛋白 波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