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92~1996年我院行异体肾移植763例,术后发生恶性肿瘤7例,其中尿路肿瘤5例(膀胱肿瘤4例),本文就其病因学、临床治疗等进行探讨。认为肾移植术后大量免疫抑制药物应用,尤其环孢素A(CsA)应用,使“免疫监护系统”受到破坏,导致肿瘤发生,提出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将CsA用量减少至原量1/4,彻底清除病灶治疗原则。

  • 标签: 肾移植术 恶性肿瘤
  • 简介:膀胱小细胞癌一种罕见膀胱恶性肿瘤,合并双侧乳腺尚未见报道。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34。因"间歇无痛肉眼血尿半年"于2010年7月12日入院。既往曾于2007年行左侧乳腺根治术,病检提示浸润导管癌,左侧腋窝下淋巴结:2/11。1个月后又发现右侧乳腺,行右侧乳腺根治术,病检提示原位癌。

  • 标签: 膀胱小细胞癌 双侧乳腺癌 乳腺癌根治术 无痛性肉眼血尿 右侧乳腺癌 膀胱恶性肿瘤
  • 简介:本研究比较了用PDE-5抑制剂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7年男性患者和与这些患者年龄及各种风险因素相似的7年内不使用PDE一5抑制剂治疗ED男性患者中前列腺癌发生情况。通过分析2000年到2006年电子病例和数据库,以年龄在50至69,2000年前无前列腺癌病史E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被分为两组:2362名曾用PDE-5抑制剂治疗男性和2612名不曾使用过该药物男性。比较每组的人口数据。在研究期内:97名(4.1%)接受过PDE-5抑制剂治疗ED患者被诊断出患了前列腺癌,在非PDE-5抑制剂治疗组中,258名(9.9%)被诊断出患了前列腺癌(P〈O.0001)。在非洲裔美国人中,接受PDE-5抑制剂治疗比例比不用比例高(10.5%VS.7.1%,P〈0.0001)。接受过PDE-5治疗患者,其前列特异性抗原增高比例比较低(10.0%vs.13.1%,P=0.0008),但良性前列增生比例比较高(38.4%vs.35.1%,P=0.0149)。接受PDE-5抑制剂治疗ED男性不易患前列腺癌(调整后优势比为0.4,95%CI:0.3—0.5,P〈0.0001)。我们研究数据表明:用PDE-5抑制剂治疗ED男性倾向于不易患前列腺癌。还需要进行更多研究。

  • 标签: 勃起功能障碍(ED) PDE-5抑制剂 前列腺癌 前列腺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特异性抗原(PSA)〈20ng/ml和Gleason评分〈8分无骨转移症状前列腺癌患者免于骨扫描截点是否适用于我国,并探寻适用于国人截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5月至2012年12月经病理确诊并行骨扫描检查无骨转移症状前列腺癌患者257例,对年龄、碱性磷酸酶、PSA值、Gleason评分、骨扫描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转移阳性67例(26.1%);骨转移阳性组PSA值、Gleason评分与骨转移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A水平、Gleason评分越高,骨转移发生增高(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PSA、Gleason评分为骨转移独立预测因子。PSA〈10ng/ml和Gleason评分≤6分35例中无骨转移阳性病例(阴性预测值100%),而PSA〈20ng/ml和Gleason评分〈8分81例中3例骨转移阳性(阴性预测值96.3%)。结论PSA值、Gleason评分骨转移阳性独立预测因子;PSA〈20ng/ml和Gleason评分〈8可免于骨扫描截点并不适用于我国,而以PSA〈10ng/ml和Gleason评分≤6作为截点可能更适用于我国。

  • 标签: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GLEASON评分 骨转移 骨扫描
  • 简介:目的探讨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在高级别前列上皮内瘤(high-gradeprostaticintra-epithelialneoplasia,HGPIN)和前列腺癌(PCa)患者血清蛋白表达研究中应用。探索HGPIN向PCa发生发展可能机制。方法研究组为11例HGPIN患者,对照组为15例PCa患者。用二维电泳(two-di-mensionalgelelectrophoresis,2-DE)和质谱分析(massspectrometry,MS)对两组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进行研究,并用ELISA方法进一步确认。结果在两组中发现了12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epithelium-derivedfactor,PEDF)在PCa患者中显著下调。结论蛋白组学研究方法对HGPIN和PCa患者血清进行差异比较有效、可行。PEDF可能与HGPIN向PCa发生发展分子生物学机制密切相关。

  • 标签: 前列腺上皮内瘤病 前列腺肿瘤 蛋白质组学
  • 简介: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一段高度保守非蛋白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可调控基因表达。miRNA通过与目的mRNA3曚端非编码区(3'-UTR)互补配对,致使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在转录后水平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正常情况下,miRNA参与机体基本生命活动调控,但当miRNA发生突变或表达水平明显改变时,机体也会随之发生异常。人们通过大量研究,对miRNA认识逐渐深入,发现它在肿瘤发生肿瘤相关信号转导、肿瘤血管生成、肿瘤转移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Catto等[2]曾回顾总结了40余种miRNA在泌尿系肿瘤作用。本文主要就近年来相关研究新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泌尿系恶性肿瘤 MIRNA 微小核糖核酸 调控基因 相关信号转导 肿瘤血管生成
  • 简介: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找到有效恶性肿瘤预后指标对于临床工作意义重大。广为人知恶性肿瘤预后影响较大指标有临床病理分期、术后并发症等,而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炎改变与肿瘤有着紧密联系。

  • 标签: 恶性肿瘤 肿瘤预后 泌尿系 NLR 临床病理分期 术后并发症
  • 简介:肥胖可增加患恶性疾病如乳腺、子宫内膜癌或前列腺癌风险,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机制包括增强脂肪细胞因子(如瘦素)与类固醇激素生物有效。本文探索了雌激素受体α(ERα)与瘦素诱导Star3激活相互作用。

  • 标签: 雌激素受体Α 乳腺癌细胞 STAT3 瘦素 激活 脂肪细胞因子
  • 简介:为评估中低风险(G1~G2期)非肌层浸润膀胱癌远期复发和进展,开展了一项704例患者单中心回顾分析。入组为经尿道切除术后原发性TaG1、TaG2、T1G1和T1G2期膀胱尿路上皮患者,通过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确定无并发原位癌,并通过膀胱镜检查和上尿路成像进行随访和监测。中位随访时间为64.9个月(最长120个月),结果显示,在所有的患者中,59.3%无复发.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膀胱尿路上皮癌 长期随访 复发率 进展率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Ⅲ型前列炎前列按摩中细胞因子IFN-γ、IL-10、Il-4水平变化对临床症状影响。方法按照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分类方法诊断Ⅲ型前列炎共76例。ⅢA型前列炎47例,ⅢB型前列炎29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症状评分表(NIH—CPSI),评估疼痛症状评分、排尿症状评分;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前列(EPS)中IFN-γ、IL-10、IL-4水平,分析各细胞因子变化和症状评分相关。结果ⅢA、ⅢB型前列炎两组疼痛症状和排尿症状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IFN-γ、IL-10、IL-4均和疼痛症状评分呈正相关(P〈0.05),其中IL-10起主要相关;IFN-γ、IL-10、IL-4均和排尿症状评分无相关(P〉0.05)。结论Ⅲ型前列炎EPS中IFN-γ、IL-10、IL-4水平和疼痛症状有关,其中IL-10可能起主要作用;但IFN-γ、IL-10、IL-4和排尿症状无相关。

  • 标签: 前列腺炎 前列腺液 IFN-Γ IL-4 IL-10
  • 简介:侵袭伪足指的是恶性肿瘤细胞膜形成一种向外凸起、具有降解细胞外基质能力细胞细胞外基质接触结构。侵袭伪足在癌细胞侵袭正常组织、造成局部或远隔转移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侵袭伪足各个关键成分逐渐被发现,如何调控这些关键成分从而抑制恶性肿瘤侵袭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就近年来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中侵袭伪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泌尿系统肿瘤 肿瘤侵袭 侵袭性伪足
  • 简介:目的研究人良恶性前列组织中S100P与AR表达情况并探讨二者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例正常前列组织、30例前列增生症及30例前列腺癌中SLOOP与AR表达情况,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二者表达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及有无相关。结果SLOOP蛋白在正常前列组织及前列增生组织表达(93.33%、90.00%)显著高于前列腺癌组(20.00%)(P〈0.01);S100P蛋白在高、中、低分化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阳性(53.33%)显著高于前列增生症(16.67%)及正常对照组(13.33%)(P〈0.01);高、中分化前列腺癌组AR阳性较低分化组显著增高(P〈0.05)。在前列腺癌组织中SLOOP和AR二者表达无显著相关(r=-0.325,P=0.080)。结论S100P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较良性组织中明显下调,而AR表达显著升高。SLOOP表达与前列腺癌分化程度无关,而随着癌组织分化水平变低AR表达也显著降低。二者在前列组织表达未见显著相关。前列发生癌变后SLOOP与AR分别会发生下调与升高,可能预示肿瘤更具增殖能力和侵袭,联合检测二者有助于判断前列腺癌发展趋势及评估预后。

  • 标签: S100P AR 前列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NeppleKG,etal.JUrol,2012,187(1):32-38〕在美国,每年有超过55000例患者诊断出肾癌,肾癌已成为男性第七大、女性第九大常见恶性肿瘤。研究显示肾癌发病近年呈稳步上升趋势,而总发病升高却可能掩盖肾癌发病年龄差异性。

  • 标签: 癌发病率 发病年龄 特异性 肾癌 基础数据 美国
  • 简介:本研究通过观察2微米激光犬前列切除术(two-micronlaserresectionoftheprostate,TmLRP)后前列部尿道创伤修复病理组织学改变,探讨前列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方式并评估该再上皮化方式效果。选取15只成年健康雄性中华田园犬,分别行2微米激光前列汽化切除术及部分膀胱颈黏膜切除术,于术后3天、12、3及4周处死动物,留取前列部尿道及膀胱颈标本,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光镜下观察创面再上皮化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前列部尿道创面细胞角蛋白14(Cytokeratin,CK14)、CK5、CK18,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嗜铬素(ChromograninA,CgA)、尿斑蛋白(uroplakin)、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II受体(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ypeIIreceptor,TGF-βRII)表达,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前列部尿道创面CK14、CK5、CK18和SynmRNA表达,VanGieson染色分别检测前列部尿道和膀胱颈创面胶原纤维表达量。结果显示,前列部尿道由创面下残余前列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再分化完成再上皮化过程;创面下增殖前列上皮细胞表达CK14,CK5,不表达CK18、Syn和CgA,再生上皮术后3周开始表达uroplakin。增殖前列腺细胞和再生上皮高表达TGF-β1和TGF-βRII,表达强度与创面修复再上皮化时间密切相关。与膀胱颈创面相比,前列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完成快,创面下胶原纤维形成少。因此,源自创面下前列基底细胞上皮化方式可能机体实现由解剖修复到功能修复最佳修复方式。

  • 标签: 基底细胞 良性前列腺增生 再上皮化 2微米激光 创伤愈合
  • 简介:膀胱癌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肿瘤,其中95%膀胱尿路上皮癌,手术治疗后复发较高。单克隆抗体与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antigen,TAA)特异性结合可以对膀胱尿路上皮癌进行早期诊断和生物治疗。我们用组织芯片检测了膀胱尿路上皮癌和正常器官组织中TAA表达情况,并对这一方法可行进行了初步探讨。

  • 标签: 膀胱尿路上皮癌 肿瘤相关抗原 正常组织 芯片检测 器官组织 泌尿生殖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前列尿路上皮诊断与治疗原则.方法分析1例原发性前列尿路上皮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患者行经尿道前列电切术,术后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结论原发性前列尿路上皮恶性较高疾病,确诊主要依赖前列穿刺活检及术后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加膀胱灌注化疗为主,经尿道前列电切术不能改善其预后,其预后较其他前列腺癌差.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尿路上皮癌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 简介:目前,代谢综合征(MetS)在全世界范围发病逐年升高。MetS与前列腺癌关系当前一个研究热点。然而,有关MetS与进展性前列腺癌相关研究仍较少。在本研究中,我们回顾分析了1016名接受根治前列切除术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并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MetS与前列腺癌病理特征相关。我们发现,与不合并MetS前列腺癌患者相比,合并MetS者其Gleason评分≥8风险明显增加(OR=1.670,95%CI1.096–2.545,P=0.017),pT3–4期前列腺癌风险也增加了近1.5倍(OR=1.583,95%CI1.106–2.266,P=0.012),合并MetS同时也是淋巴结转移一个独立预测因素(OR=1.751,95%CI1.038–2.955,P=0.036)。此外,随着MetS成份数目的增加,Gleason评分≥8风险也不断增加。本研究表明MetS与进展性前列腺癌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该结果仍需大规模前瞻研究来证实。

  • 标签: 前列腺癌 代谢综合征 病理 GLEASON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