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可调钠透析(PHD)在高危人群(高龄、糖尿病肾病及心功能不稳定)血液透析中防治低血压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高危患者透析,治疗分两阶段进行,第1月行普通透析(CHD)为A组,透析液钠浓度138mmol/L,第2月行可调钠透析(PHD)为B组,透析液钠离子浓度由148mmol/L,线性下降到135mmol/L,透析时间均4.5h,患者自身交叉对照,两者血流速相等,脱水量恒定,透析过程中监测透析前后血清钠浓度,监测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率。结果:CHD组与PHI)组相比,透析前后血清钠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CHD组与PHD组相比,PHD组低血压发生率较CHD组明显降低(p〈0.01)。与CHD相比,PHD的作用以不增加患者的钠负荷为代价,不造成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结论:PHD组可明显减少维持血液透析中高危人群的低血压的发生率。

  • 标签: 血液透析 可调钠透析 低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高危人群中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强制戒毒所在押人员及招募长期单一吸食氯胺酮人群,采用自行改良设计的“药物滥用调查表”,对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及相关下尿路症状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837人,其中单一吸食氯胺酮人群有效分析问卷199份,高危人群中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发病率25.63%。其中人口学特征如:年龄、婚姻、学历、收入等与发病率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食时间、每次吸食量、每日吸食量和初次吸食年龄调查对象间的发病率比较发现,其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每日吸食≤2次vs.≥3次是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发生的危险性因素。结论每日吸食的次数是患病的危险因素,选择合适的干预及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的控制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发生。

  • 标签: 氯胺酮 膀胱炎 下尿路症状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目的探讨二次电切对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和进展的作用。方法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150例,在首次经尿道电切术后6周进行第二次经尿道电切78例(二次电切组),同期未行再次电切而常规治疗随访72例(常规随访组),比较2组患者的肿瘤复发和进展情况。结果二次电切的78例患者中,发现残存肿瘤者17例(21.8%),其中残存肌层浸润肿瘤者6例(7.7%)。随访12~54个月(中位时间33个月),二次电切组的肿瘤复发率和进展率分别为37.5%(27例)和18.1%(13例),未行二次电切组则分别为66.7%(48例)和20.8%(15例)。二次电切组的肿瘤复发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进展为肌层浸润肿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电切术后半年内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首次术后半年后,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癌在首次电切术后进行二次电切可降低肿瘤复发率,但不能减少肿瘤进展的风险。

  • 标签: 膀胱肿瘤 二次电切 复发率
  • 简介:目的探讨1470nm半导体激光局部切除在治疗老年高危膀胱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行1470nm半导体激光膀胱癌膀胱局部彻底切除的48例老年高危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75.3~92.6岁,平均82.5岁;术后病理证实18例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0例为非肌层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膀胱癌。结果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6.3±9.6)min,术中出血(13.6±2.8)ml,术后膀胱冲洗(2.6±0.5)d,留置尿管(7.2±1.5)d,1例发生灌注液外渗,经穿刺引流治愈。随访12~36个月,8例影像学检查复发,2例出现明显肉眼血尿行介入止血治疗。结论采用1470nm半导体激光局部彻底切除治疗老年高危膀胱癌安全,能有效控瘤、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肿瘤出血及相关并发症,改善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高危膀胱癌 老年 1 470 nm激光
  • 简介:使用高危因素数目说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治疗临床T3b/4前列腺癌患者的结果。瑞士、美国、意大利、德国和比利时5国6家机构协作,回顾性分析EMPaCT资料库临床T3b/4NXM0前列腺癌行扩大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患者资料,辅助性/挽救性治疗按各机构要求进行。按规定间隔时间随访时行PSA测定,生化检查表明治疗失败或出现症状时行影像学检查。使用Cox单元和多元分析及Kaplan-Meier方法,分析其全组和亚组增加的不利高危因素(PSA〉20ng/ml,Gleason评分≥8)数目与临床无复发生存率、癌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是否相关。结果显示1988年至2011年,8家中心外科手术治疗临床T3b/4292例,平均随访时间102.8个月(中位时间92.2,SD±73.2)。研究群体中仅是临床T3b/4的患者占61.6%,临床T3b/4+PSA〉20ng/ml者12.7%,临床T3b/4+Gleason评分≥8者19.5%,同时具有3个高危因素者6.2%。单元和多元分析发现高危因素组合与临床无复发生存率、癌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明显相关(全部P值〈0.01),单独临床T3b/4组10年临床无复发生存率(81.3%)明显高于+PSA〉20ng/ml(72.8%)或+Gleason评分≥8对照组(64.0%),但这些亚组间癌特异性生存率无显著差异(80.1%-84.6%),全部+高危因素的组合均与恶化的结果相关,5年临床无复发生存率和癌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24.5%和59.0%。认为非常高危的前列腺癌表现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具有全部3项高危因素者其癌相关死亡风险最高。

  • 标签: 前列腺癌患者 扩大根治性 高危因素 临床 GLEASON评分 无复发生存率
  • 简介:目的总结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对高龄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铲状电极经尿道汽化术联合电切术治疗75岁以上高危高龄BPH患者68例。结果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69.8±19.3)min,术中出血少,均未输血,无前列腺电切综合征(TURS)及真性尿失禁发生,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平均值由术前26.7降至8.4分,平均最大尿流率(Qmax)由8.2mL/s增至15.3mL/s,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1)。随访3~18个月,平均(12.5±4.2)个月。全部患者术后均排尿通畅。所有患者术后均未有心、脑、肝、肾等系统疾病加重。结论应用铲状电极经尿道汽化切割增生组织速度较快,联合电切环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是治疗75岁以上高龄高危BPH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明显拓宽了BPH的手术适应证。

  • 标签: 前列腺增生症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 高龄高危
  • 简介:目的探讨NOB1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高危型HPV(HR-HPV)感染的关系。方法2014年8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4例宫颈病变患者的组织标本纳入研究,其中53例为宫颈癌、42例为宫颈上皮内瘤变、19例为慢性宫颈炎,对标本中NOB1的表达和HR-HPV的感染情况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宫颈癌组织HR-HPV阳性率(83.0%)显著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46.5%)和慢性宫颈炎(26.3%),3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宫颈癌病变的不断恶化,HR-HPVDNA的负荷量逐渐增加(Z=13.35);宫颈癌NOB1蛋白质阳性表达率(73.6%)显著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35.7%)和慢性宫颈炎(10.5%),3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R-HPV感染阳性率与宫颈癌各临床病理参数均无明显相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NOB1蛋白质表达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NOB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负相关,与分化程度正相关;宫颈癌NOB1表达与HR-HPVDNA负荷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特征(r=0.457,P<0.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NOB1的过度表达与HR-HPV感染相关,两者共同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 标签: NOB1 宫颈癌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 简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bladdercancer,NMIBC)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占全部膀胱肿瘤的75%~85%,其中Ta占70%、T1占20%、Tis占10%。不同组间的肿瘤生物学特性有显著不同,依据临床和病理学的指标,对此类肿瘤按照复发和进展的风险以及预后的不同又可分为低危、高危及中危组。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 手术指征 高危 肿瘤生物学特性 黏膜下层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治疗高危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寻求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lo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86例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16~81岁,平均69.1岁。术前tPSA1.110~111.910ng/ml,平均37.880ng/ml,其中〉20.000ng/ml52例、〉100.000ng/m19例。Glcason评分≥8分11例。前列腺体积11.61~109.20ml,平均10.08ml。全身骨扫描排除骨转移后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定期门诊随访tPSA、尿控等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20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6min。常规2周拔除导尿管,术后住院1~22d,平均11.9d。术后病理分期pT2a~pT2b9例、pT2c41例、pT2a14例、pT2b17例、pT45例,Glcason评分≥8分12例。清扫出淋巴结8~28枚,平均13.5枚,淋巴结转移者13例,阳性淋巴结共18枚。切缘阳性19例。随访3~18个月,平均18.2月,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13例、放疗28例,出现生化复发23例。拔除导尿管后1个月内恢复尿控39例(15.34%),3个月内恢复尿控62例(72.09%),1年内恢复尿控82例(95.34%)。术后6周tPSA0.000~2.150ng/ml,平均O.150ng/ml。术后3个月tPSA0.000~0.170ng/ml,平均0.027ng/ml。结论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高危前列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疗效较为满意,且能提供精确的肿瘤及淋巴结病理分期。

  • 标签: 前列腺癌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 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联合沙培林膀胱灌注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均采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术后1周开始定期行沙培林(5KE)膀胱灌注,观察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0.38±3.2)min,术中出血量较少,无膀胱穿孔。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中位时间14.8个月,肿瘤复发率为8%,并发症发生率为20%。结论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与沙培林膀胱灌注联合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等离子电切术 膀胱灌注 沙培林
  • 简介:目的比较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联合口服乌苯美司与单独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常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5例。一组给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联合口服乌苯美司,另一组只给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随访2年,观察灌注后肿瘤复发率。结果中危肿瘤复发率联合治疗组为7.7%,单药治疗组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肿瘤复发率联合治疗组为31.2%,单药治疗组为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论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联合口服乌苯美司预防中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优于单独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膀胱灌注 复发 羟基喜树碱 乌苯美司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肾损伤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2004年9月~2007年8月期间住院患者的妊娠肾损伤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75例妊娠患者存在肾损伤,占2.58%。妊娠相关肾损伤的产科并发症(包括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病率升高,总的新生儿存活率90%。经单因素分析高血压、中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蛋白尿、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结果相关(P〈0.05)。结论:在Scr〈123μmol/L的患者中,妊娠并发症相对较少,孕妇大多成功分娩,妊娠结果相对较理想。在Scr≥124μmol/L的患者中,随着肾功能的恶化,妊娠并发症明显升高,产科并发症也相对增高。

  • 标签: 妊娠 并发症 肾损伤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相关性肾损伤的病因、发生率、预后转归。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2004年9月~2007年8月期间2988例住院妊娠患者在妊娠过程中肾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75例妊娠患者存在肾损伤,占2.58%,22例为肾脏病合并妊娠。轻度肾损伤组血浆白蛋白显著高于重度肾损伤组(P值均〈0.001)。各组间总胆固醇与三酰甘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肾损伤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重度肾损伤组(P〈0.01),但轻度与中度肾损伤组间、中度与重度肾损伤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度肾损伤组和重度肾损伤组相比,轻度肾损伤组SBP(P值分别为0.001,0.002)、DBP(P值分别为0.022,0.009)及MBP(P值分别为0.005,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中度肾损伤组与重度肾损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例资料完整患者Scr均值由妊娠初期时的(176.97±108.83)μmol/L上升到妊娠后期的(193.69±148.63)μmol/L(P〈0.001);MBP均值由妊娠前期的(97.00±10.91)mmHg上升到后期的(119.94±19.00)mmHg(P〈0.001)。发生子痫前期的患者共有37例(49%),其中轻度肾损伤组24例(42%),中度肾损伤组7例(58%),重度肾损伤组6例患者都存在着子痫前期。9例资料完整的患者中,肾小球滤过率(1/Scr)在妊娠晚期比早期下降的有14例(48%),其中有4例肾小球滤过率严重下降(超过25%)。结论:妊娠相关肾损伤并不少见,可随着妊娠而进展,值得关注和研究。

  • 标签: 妊娠 肾损伤 肾功能
  • 简介:健康男子的性生活,除了需要具备正常健康的性器官、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还要有正常健康的精神心理状态。而维持正常健康的精神心理状态,更要有一定性器官解剖和生理知识。所以,阳痿与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是分不开的。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标签: 阳痿 社会因素 精神因素 性生活 性健康
  • 简介:妊娠期尿潴留是多种病因引起的女性妊娠期间无法通过自愿排尿完成膀胱排空的疾病。临床上发病率较低,根据病因可分为妊娠期生理性和非生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随着妊娠天数增加,并通过适当的孕期管理,一般可自行缓解;非生理性因素引起的,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根据病因及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选择包括保守治疗、手术干预在内的治疗。从而缓解或根治潜在的病因引起的妊娠期尿潴留。

  • 标签: 女性尿潴留 妊娠期 尿潴留病因 尿潴留管理
  • 简介: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优生优育政策的影响,慢性肾脏病的妊娠问题越来越成为肾病科和产科医师必须面临的一个临床问题和社会问题。肾衰竭是各种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结局,主要表现为代谢废物在体内潴留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加之妊娠发生的生理性改变,加重肾脏负担,危及胎儿及孕妇生命。故确诊为慢性肾衰竭(CRF)的妇女,不建议妊娠,若意外怀孕,要尽早终止妊娠。我院2013年接诊了一名CRF合并晚期妊娠剖腹产后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在临床上相当少见,现在报告如下。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产科医师 意外怀孕 规律血液透析 肾病科 终止妊娠
  • 简介:大概10%-15%的夫妇患有不孕不育,其中,男性因素导致的不育约占一半。部分是由男方的生精障碍导致的,但其根本原因,包括遗传性变异,仍知之甚少。迄今为止,男性不育症诊断中使用的唯一基因测试的目的是检测是否存在Y染色体长臂的微缺失或者染色体异常。各种其他单基因和多基因缺陷也己被提出与男性生育能力相关。但其致病作用仍有待验证。最近,全基因组技术和小鼠模型的大规模分析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可能有助于这方面的研究。利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至少有388个基因与小鼠生精相关的基因被发现了。但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把这些研究成果从小鼠转移应用到人类。

  • 标签: 遗传因素 基因 男性不育 精子发生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合并急性肾盂感染的治疗方法,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8月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合并急性肾盂感染43例患者资料,积极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积极在局麻下行输尿管支架置入,其中4例患者插管前后发生感染性休克。结果本组43例,39例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合并急性肾盂感染患者行局麻下行输尿管支架置入后,体温在1~4d内恢复,白细胞计数在3~6d内恢复正常。4例发生感染性休克,转ICU治疗。其中2例患者在支架管置入后发生感染性休克转ICU,1例入院后即刻发生感染性休克,转ICU积极抗感染、抗休克治疗1~2d病情稳定后再行支架管置入,1例插管时出现感染性休克前兆,插管后立刻转入ICU治疗。所有患者内置双J管3月后更换或拔除。结论输尿管双J管置入治疗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合并急性肾盂感染安全有效,即使出现感染性休克前兆,只要有可能应尽早行输尿管双J管置入,解除梗阻,生命体征不稳定时,积极抗感染,抗休克、补液对症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仍应尽早采取输尿管双J管置入,为感染性休克的控制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 标签: 妊娠 输尿管结石 急性肾盂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