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用尿动力学来评估目前两种流行术式治疗前列增生术后1年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1年间在本院接受手术的91例前列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一组行经尿道前列电切术,另一组行经尿道前列剜除术,统计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各项常规指标及尿动力学检查指标,观察两种术式术后1年的疗效。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中接受前列电切术68例,剜除术23例。两组术前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国际前列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前列腺体积(PV)、前列特异抗原(PSA)、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膀胱测压容量(MCC)、膀胱顺应性(BC)、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及等级(BOOL)、最大尿道闭合压(Pura.clos.max)、膀胱逼尿不稳定比率(DO)、再次手术率等指标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残余尿、最大逼尿压、前列部尿道压、前列部尿道长度、早期尿失禁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剜除术组前列部尿道压力及长度下降更明显(P〈0.05),但早期尿失禁比例较高(电切术组2.9%,剜除术组17.4%,P=0.034)。结论两种术式术后1年时疗效相当,剜除术组切除组织更彻底,远期预期效果更好,但临床开展早期容易出现尿失禁。

  • 标签: 前列腺增生症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 尿动力学检查
  • 简介:良性前列增生(BPH)是导致老年男性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尿线变细、膀胱余尿量增多等下尿路症状最常见的病因,手术治疗是前列增生最为可靠的治疗方法之一。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术式被应用于BPH的手术治疗中。其中经尿道前列剜除术作为近20年来新兴的术式,大有取代先前的经尿道前列电切术(TURP)成为新的金标准之势。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下尿路症状 精细解剖 夜尿增多 外科包膜 剜除术
  • 简介:对肾上腺淋巴瘤的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穿刺活检是进行病理学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用于引导肾上腺淋巴瘤穿刺活检主要有CT、超声超声内镜三种方式,国内目前以前两种方式为主。我科将CT和超声的优势相结合,完成CT联合实时超声引导行经后腹腔穿刺活检术诊断肾上腺淋巴瘤1例,介绍如下。

  • 标签: 实时超声引导 肾上腺淋巴瘤 穿刺活检术 后腹腔 CT 文献复习
  • 简介:目的初步探索沙培林膀胱灌注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收集膀胱肿瘤术后行沙培林膀胱灌注治疗的患者40例,检测灌注前后尿液中细胞因子IL-2、TNF-α、INF-γ的含量,术后6个月复查膀胱镜。(2)动物实验:取雌性大鼠75只,分为空白对照组(15只)、生理盐水灌注组(15只)、沙培林灌注组(15只)、BCG灌注组(15只)和大肠杆菌灌注组(15只),每周灌注治疗一次,6周后停止灌注。从每组中随机选取10只大鼠,处死后取其膀胱三角区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并比较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同时行免疫组化分析,检测IL-2、TNF-α、INF-γ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剩余25只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饲养2个月后全部处死,取其膀胱三角区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停止灌注后膀胱组织是否出现慢性炎性改变。结果(1)临床研究:膀胱肿瘤术后膀胱灌注沙培林,尿中细胞因子IL-2、TNF-α、INF-γ均显著升高。6个月后复查膀胱镜见炎性改变且均未见肿瘤复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2)动物实验:膀胱灌注6周后大鼠膀胱免疫细胞浸润情况与细胞因子IL-2、TNF-α、INF-γ的表达相似:大肠杆菌组〉沙培林组≈BCG组〉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停止膀胱灌注2个月后,大肠杆菌组表现为膀胱炎性改变,其余各组几乎均表现为正常尿路上皮。结论沙培林与BCG等免疫调节剂作用机制相似,通过引起膀胱上皮炎性反应,增强病变部位的免疫功能,从而识别并清除变异细胞,且在一段时间后能自行恢复为正常尿路上皮,不引起慢性炎性改变,沙培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免疫调节剂。

  • 标签: 沙培林 膀胱灌注 膀胱肿瘤 细胞因子
  • 简介:前列导管内癌(IDC-P)是一类具有独特病理特征和重要临床意义的病变。其概念已提出多年,但人们对其认识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近年研究显示前列导管内癌是前列浸润性癌发展的晚期阶段,具有预后意义。本文回顾IDC-P的研究历史、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分子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并提出在穿刺活检标本中报告IDC-P的推荐模式。

  • 标签: 前列腺导管内癌 诊断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肾衰宁胶囊联合药用炭片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我院106例存在高磷血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肾衰宁组和对照组。肾衰宁组:给予肾衰宁胶囊6粒,口服,3次/日;药用炭片1.5g,口服,3次/日。对照组:给予醋酸钙片口服,每日6片,分为早餐1片,午餐2片,晚餐3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后观察2组患者血磷、血钙、钙磷乘积变化和治疗8周后全段甲状旁腺素(immunoreactiveparathyroidhormoneiPTH)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的血磷、钙磷乘积在治疗2、4、8周后均明显下降(P〈0.05),iPTH水平在治疗8周后也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衰宁组血钙水平无明显变化,对照组血钙水平略有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7.5%比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衰宁胶囊联合药用炭片能有效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的高磷血,并有效降低钙磷乘积、iPTH水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肾衰宁胶囊 药用炭片 血液透析 高磷血症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前列增生合并慢性前列炎患者与单纯前列增生患者组织病理表现,探讨前列增生伴发慢性前列炎的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选取283例本院就诊并接受经尿道等离子前列电切术的患者,术前按泌尿外科诊治指南标准进行实验室与临床检查,筛选出合并ⅢB型前列炎患者66例,随机选择30例单纯前列增生患者为对照组。按NICKEL的前列炎症程度和主要炎症类型的诊断标准对前列组织的病理分型与分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前列增生合并ⅢB型前列炎患者组织炎症表现为:前列腺体以轻度炎症为主,周与基质以中、重度炎症为主;单纯前列增生患者的腺体、周和基质中均为轻度炎症。两组患者腺体炎症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周、基质炎症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增生伴发ⅢB型前列炎患者病理炎症较重,炎细胞主要分布在前列周与基质,明确诊断较困难,手术治疗需谨慎。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炎 病理研究
  • 简介:目的基于前列特异性抗原(PSA)等指标,建立能够预测前列穿刺活检结果的数学模型。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5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进行前列穿刺活检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游离PSA(fPSA)和总PSA(tPSA)等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中随机选择80%为建模组,其余20%为验证组。在建模组中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出预测前列腺癌的独立性影响因素,构建回归方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预测前列穿刺结果的数学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该模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并与临床常用的PSA及其相关参数比较诊断价值的差异。结果选取资料完整且tPSA100ng/ml以下的患者纳入研究,共958例。其中建模组767例(tPSA4~20ng/ml者587例),验证组191例。在建模组中,将所有指标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tPSA和前列腺体积是前列腺癌独立的预测因素。将所有指标(包括fPSA)纳入回归方程,构建数学模型Y=-4.765+0.074×(年龄)4-0.057×(tPSA)+0.052×(fPSA)-0.029×(前列腺体积)。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前列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tPSA、f/tPSA和PSA密度。取Y=-0.076,即约登指数最大值作为本模型最佳临界值,预测前列腺癌的灵敏度为76.2%、特异度为76.6%、阳性预测值76.5%、阴性预测值76.3%。结论本预测模型与单独应用PSA及其相关参数相比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并且可以在不增加患者检查项目的前提下提高预测前列腺癌的能力。

  • 标签: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数学模型
  • 简介: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venovenoushemodiafiltration,CVVHDF)对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4年9月在开封市中心医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且合并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的患者38例,分为CVVHDF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监测PCI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及第10天肾功能的变化,比较造影剂肾病和其他造影相关事件的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CVVHDF组患者PCI后各时间点肾功能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VHDF组PCI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3天血酐、尿素指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VHDF组无CIN发生,而对照组CIN发生率4/1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VHDF组PCI治疗后无急性肺水肿发生,而对照组急性肺水肿发生率为2/18(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VHDF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9.5±2.4)dvs(14.7±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需进行PCI治疗且合并CKD的患者,在PCI前后给予CVVHDF治疗较水化治疗能更有效预防CIN的发生,且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血液透析滤过 造影剂肾病 预防 临床观察
  • 简介:前列神经内分泌癌临床上十分罕见,其发病率不到前列上皮癌的10%[1-3]。前列神经内分泌癌与前列腺癌的临床特征区别极大,早期即易出现远处转移,常常不伴有PSA的升高,并且对传统的抗雄激素治疗无效,目前暂无统一的治疗方案。我院于2016年3月收治1例前列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例的诊治情况做一总结,以期对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癌 前列腺腺癌 文献回顾 抗雄激素治疗 临床特征 腺上皮癌
  • 简介: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剜除术(PKERP)保留前列尖尿道黏膜治疗良性前列增生的疗效及对于保留尿控功能的优势。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220例良性前列增生患者随机采用常规的PKERP与保留黏膜的PKERP,各110例。比较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前列切除量、膀胱持续冲洗时间、手术疗效及手术并发。结果两组间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膀胱持续冲洗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国际前列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最大尿流率均显著改善(P〈0.05);对比而言,保留黏膜PKERP组的术后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43.6%vs28.2%)及拔除尿管后出现膀胱过度活动的发生率(33.7%vs18.2%)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前列腺体积分层分析,对于大体积前列(≥80g),保留黏膜PKERP组的术后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常规PKERP组(57.6%vs28.6%,P〈0.05),而〈80g的前列,两组术后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尚不能认为有统计学差异(39.3%vs28.1%,P〉0.05)。结论保留黏膜PKERP治疗良性前列增生的短期疗效与常规的PKERP相同,既不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包膜穿孔率,又可有效减少术后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特别是对于大体积的前列,对于保留尿控功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剜除术 尿失禁
  • 简介:目的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脂肪瘤(EAML)的症状、诊断、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通过对10例EAML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组织学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10例患者,平均年龄43.9岁,8例无明显阳性体征,2例有腰痛症状。CT平扫呈略高密度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实质期强化密度最高,排泄期密度下降较少。分别行肾肿瘤剜除术和肾根治性切除术,组织学主要以上皮样分化为主。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HMB45(+),A103(+),SMA(+),Ki67(+),Desmin(+)。术后1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9例存活,1例术后6个月复发,12个月死亡。结论EAML临床较少见,术前多无明显症状,确诊需组织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治疗方法可予肿瘤剜除或肾脏切除,预后大多良好,但少数具有潜在恶性,存在恶变可能,术后需要长期密切随访。

  • 标签: 肾脏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病理 免疫组化 预后
  • 简介: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经尿道电切术(TuRBt)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至今未完全阐明,特别是中国患者,本研究对中国患者潜在的复发风险因素进行了研究评价。研究涉及了2000年至2012年总数为698例接受了TURBt手术的膀胱癌患者,收集其临床信息,根据中国指南推荐的随访计划表进行随访。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危险因素评价 中国患者 术后复发 癌患者 TURBt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生血宁治疗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血宁0.5g,一天3次,疗程3个月,并于观察结束时分别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水平。2组治疗期间均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50~100IU/kg,每周2~3次。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清铁、血清铁蛋白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在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方面比较,治疗组平均水平均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能与2组患者均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改善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状况所致。治疗组在血清铁蛋白、血清铁上升的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生血宁能够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缺铁性贫血状态,提高患者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促进铁转运及利用,增加储备铁,降低铁耗竭,改善铁代谢。

  • 标签: 生血宁 血液透析 肾性贫血 铁代谢
  • 简介: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之一,最终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发生。DN早期主要表现为微量蛋白尿的产生,积极防治早期肾脏损伤,可能有助于延缓DN的进展[1-3]。研究表明,黄葵胶囊及羟苯环酸钙均有一定的减少尿蛋白作用,但是联合用药对于早期DN的疗效尚未明确,本研究采用两者联合治疗,观察其对早期DN的疗效,有利于DN患者的预后。现进行如下报道。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羟苯磺酸钙 黄葵胶囊 肾脏损伤 微量蛋白尿 尿蛋白
  • 简介:膀胱癌是世界范围内的第十一大肿瘤,约75%的膀胱癌为非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ele-invasivebladderearei-noma,NMIBC)。NMIBC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resectionofbladdertumor,TURBT)后需行膀胱灌注来预防肿瘤复发和进展,灌注卡介苗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疗法。虽然卡介苗膀胱灌注治疗已应用于临床多年,但是迄今为止,此疗法的原理仍不明确,灌注方案仍有很多争议,目前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予以完善。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膀胱灌注治疗 卡介苗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世界范围 肿瘤复发
  • 简介:目的总结1.94μm铥激光“三叶五步剜除法”治疗良性前列增生(BPH)的技巧及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2014年5月15日至2016年5月15日期间,我院应用经尿道1.94μm铥激光手术治疗305例BPH患者。患者平均年龄(70.3±17.8)岁,前列腺体积(71.8士24.3)ml(40~190m1),国际前列症状评分(IPSS)(22.8±4.9)分,最大尿流率(Qmax)(7.2±2.8)ml/s,残余尿量(RUV)(97.3±18.4)ml,PSA值(2.9±1.6)ng/ml。手术方法采用“三叶五步剜除法”。结果30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57.2±25.9)min,导尿管留置时间2.7d(1~4d),术后3个月Qmax(23.1±5.2)ml/s,IPSS评分(7.0±3.7)分,RUV(8.9±3.3)ml,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电切综合征、继发性大出血、尿道狭窄、排尿困难、远期尿失禁、尿潴留等并发发生。无新发勃起功能障碍患者。术后组织学检查均诊断为BPH。结论1.94μm铥激光“三叶五步剜除法”组织切除彻底,并发少,安全性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BPH治疗方法。

  • 标签: 1.94μm铥激光 良性前列腺增生 手术 剜除
  • 简介:目的:观察穿刺成功率、取材情况、各种穿刺并发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患者穿刺情况及出现的各种并发及处理。结果:所有149例患者均达到取材合格,有效穿刺率为92.24%,取出肾小球数(27.81±16.53)个,能满足病理诊断的需要,出现肉眼血尿10例(6.71%),包膜下及肾周血肿16例(10.74%),一过性肾功能异常3例(2.01%)。结论:此方法穿刺成功率高,进针路线全程可见,可根据肾脏位置调整进针点,但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出现并发要及时处理。

  • 标签: 超声引导 肾活检术 并发症 处理
  • 简介:目的评价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后复发的非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表柔比星灌注化疗后复发的NMIB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灌注复发后行吉西他滨辅助灌注化疗,29例继续表柔比星灌注化疗。比较两组辅助性膀胱灌注后肿瘤无复发生存率、复发间隔时间、进展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吉西他滨辅助性膀胱灌注患者的2年肿瘤无复发生存率达65.22%,显著高于表柔比星灌注组44.8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复发时间吉西他滨组[(15.87±3.36)月]明显长于表柔比星组[(10.06±3.04)月](P〈0.05)。两组患者进展率和进展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主要表现为尿频、血尿、尿痛等,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表柔比星辅助性膀胱灌注化疗后复发的NMIBC患者,给予吉西他滨辅助性膀胱灌注化疗疗效显著,能降低NMIBC复发率,延长无瘤生存时间,安全性较好。

  • 标签: 膀胱灌注 膀胱癌 吉西他滨 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不使用穿刺架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0年10月至2014年8月,我们不使用穿刺架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方法的改进,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病例106例,对每处建立经皮肾通道的穿刺成功率、手术出血情况、术后并发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6例患者建立经皮肾通道132处,穿刺成功率95.5%(126/132);6处术中寻找残余结石进行二次穿刺未成功,联合C-臂机穿刺成功;术后输血(200~400mL)5例,无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止血;胸腔积液7例,1例需闭式引流;术后发热9例,无感染性休克及不良预后发生;无肺脏及其他内脏损伤等严重并发。结论不使用穿刺架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方法的改进,经皮肾穿刺过程中操作简便、迅速、准确、经济,成功率高,有效地降低了穿刺的难度,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不使用穿刺架 超声 经皮肾镜取石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