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神经管狭窄是腰椎根性疼痛的常见原因,Jenis等[1]报道神经管狭窄约占神经受压因素的8%~11%,忽略或复发性的神经管狭窄可能与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有关(failbacksurgerysyndrome,FBSS).Burton等[2]在回顾分析FBSS时认为,对侧方椎管狭窄缺乏充分的认识和术中减压不充分,造成了60%患者术后出现症状和疼痛.自Lee等[3]提出了神经管狭窄概念后,有不少文献报道了腰神经通道功能解剖与腰腿痛的关系.为了加强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减少FBSS的发生,本文对腰骶神经管的解剖与神经受压的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解剖学 神经根受压 发病机制 神经损伤 神经根管狭窄
  • 简介:本文对成人脊柱畸形采用胸椎椎弓螺钉以及钩手术后影像学以及临床疗效进行配对比较研究。椎弓螺钉用于矫正儿童脊柱畸形的疗效已被公认,而用于成人脊柱畸形却少见报道。作者回顾性研究56例(平均年龄为49岁,平均随访时间为3.58年)采用胸椎椎弓螺钉或钩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其中冠状面畸形20例,矢状面畸形36例)。

  • 标签: 椎弓根螺钉 脊柱畸形 疗效比较 成人 胸椎 治疗
  • 简介:颈椎术后C5神经麻痹是指颈脊髓减压术后出现三角肌和/或肱二头肌的麻痹,而不伴有脊髓压迫症状加重的一种并发症.约半数患者有感觉缺失和/或肩部难以处理的疼痛,而另外半数患者只有C5神经支配区的肌力减弱.大约92%的患者发生在单侧,8%的患者发生在双侧.C5神经麻痹病例大多数在术后1周内出现,少部分在术后2~4周内出现[1].其他的颈神经麻痹(C6、C7、C8),可以与C5神经麻痹合并存在,或单独出现,但其发生率较C5神经麻痹低得多.多数情况下,颈椎术后的上肢麻痹都有C5神经受累[2,3].

  • 标签: 颈神经根 麻痹 术后 颈椎 患者 并发症
  • 简介:目的评价数字“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椎弓螺钉置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采用数字“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行颈椎后路椎弓螺钉置钉的寰枢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扫描获取数据经Mimics10.0软件三维重建后进行寰枢椎后路椎弓螺钉置钉理想钉道的计算机辅助规划,并根据寰枢椎后方骨性结构表面数据设计个性“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在3D打印机上制作“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高温消毒后应用于临床手术辅助置钉。术后根据颈椎X线和CT检查结果评价椎弓螺钉的位置,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采用颈部和/或枕骨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应用数字双导航模板为24例患者置入椎弓螺钉,22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螺钉固定,2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螺钉并椎板螺钉固定。共置入寰椎椎弓螺钉48枚,枢椎椎弓螺钉46枚,枢椎椎板螺钉2枚。术后CT检查示所有螺钉均未穿破钉道骨皮质。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大部分患者颈部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7.78±1.12)分降至术后(2.48±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肌力下降者术后均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置钉相关并发症。结论数字“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不仅能够提高手术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还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寰枢椎不稳提供更合理的置钉方式。

  • 标签: 寰椎 枢椎 关节不稳定性 内固定器 计算机辅助设计 成像 三维
  • 简介:目的探讨下腰椎神经管骨性容积的评价方法,为神经管提供一种定量测量指标.方法福尔马林浸泡尸体标本20具,先后采用螺旋CT(SCT)扫描及灌腊法测量L3,4、L4,5、L5S1左、右侧神经管容积.SCT扫描范围自L3上缘至S2上缘,利用O2图像工作站将原始扫描图像进行3D重建,分别以上、下椎弓中点及内、外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神经管的容积,并与灌腊法直接测量神经管容积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测量方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重建下腰椎神经管骨性容积简便、易行、可靠,可为临床神经管源性疾病诊断提供定量指标;容积评估更能反映神经管真实变化;以上、下椎弓中点及内、外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神经管的容积评估标准,人为操作误差明显减少,且与椎间盘、神经管变化密切相关.

  • 标签: 神经根管 容积 测量 螺旋CT
  • 简介:脑瘫四肢痉挛多采用四肢关节解方法但收效甚微,尤其是远期效果较差,多数又回到原有状态.本院自2003年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切断术(SPR)方法对12例脑瘫四肢痉挛患者的手术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

  • 标签: 选择性神经根切断术 外科治疗 手术方法 脑瘫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颈椎椎弓内固定治疗颈椎病变临床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方法.方法采用AXIS内固定系统,经颈椎椎弓螺钉固定技术对4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对手术中常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40例手术中,有13例在置钉后感觉松动,9例在打椎弓孔道时出血较多,术中正确处理后未发现神经血管症状.结论经颈椎弓内固定固定牢固,康复快,效果好,但手术中风险较大,处理不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故熟悉解剖及手术操作技巧、冷静处理手术中遇到的问题非常重要.

  • 标签: 颈椎 椎弓根 内固定 螺钉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腰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4年11月至2008年3月对31例腰椎滑脱采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加椎弓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分析手术疗效、滑脱椎体复位率及椎体间植骨融合率。结果后路腰椎间融合加椎弓螺钉内固定确切,复位率为96.8%,椎体间植骨融合率为96.8%,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总体疗效优良率为90.3%。结论腰椎间融合加椎弓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率高、减压彻底、临床疗效满意等优点。

  • 标签: 腰椎滑脱 椎体间融合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 简介: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临床上常见。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局部以醋酸氢化泼尼松封闭,但效果欠佳,为了探讨应用利美达封闭治疗网球肘的效果,我们自1997年~1998年对50例网球肘患者分别应用利美达和醋酸氢化泼尼松封闭治疗并随访,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 标签: 利美达松 封闭治疗 网球肘 疼痛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人口老龄、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慢性腰腿疼的病例逐年上升,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日趋增多。对于一些定位困难的腰椎疾病患者,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神经封闭术帮助定位诊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腰椎疾病 封闭术 神经根 诊断作用 北京积水潭医院 生活方式
  • 简介:目的对腰椎弓与其毗邻神经结构的关系进行临床解剖学观察,以明确腰椎椎弓与其毗邻神经的解剖关系和解剖数据。方法40例成人防腐尸体标本,男20例,女20例,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腰椎弓上缘至且上位神经下缘的最小距离(thedistancefromthepedicletotheadjacentnerverootssuperiorly,DS)、腰椎弓下缘至下位神经上缘的最小距离(thedistancefromthepedicletotheadjacentnerverootsinferiorly,DI)、腰椎弓外缘至外位神经(上位神经向外的延续部分)内缘的最小距离(thedistancefromthepedicletotheadjacentnerverootslateral,DL)、腰椎弓内缘至硬膜囊外缘或内侧神经结构的最小距离(thedistancefromthepedicletotheduralsacmediallyorneuralstructureinside,DM)。结果腰椎弓与其毗邻神经关系的解剖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左右腰椎弓DS、DI、DL、DM无侧别差异;男性腰椎弓DS、DL、DL、DM均大于女性;男性及女性DS〉DL〉DI〉DM。结论腰椎椎弓螺钉植入时,椎弓的内侧区和下侧区毗邻神经结构相较外侧区和上侧区损伤可能性相对更大,植入螺钉时应遵循“宁外勿内,宁上勿下”的原则。

  • 标签: 解剖 尸体 腰椎弓根 椎弓根固定 神经
  • 简介:目的:分析上胸椎椎弓螺钉固定的并发症,总结其手术技巧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采用T1~4椎弓螺钉技术治疗的各类上胸椎损伤68例(共384枚螺钉),上胸椎骨折/脱位45例,均行Ⅰ期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核合并后凸畸形23例,均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矫形术。所有患者结合术中胸椎椎弓四壁探查、术后手术节段椎体X线片、CT扫描,观察螺钉在椎弓内的位置、角度及与椎弓壁的关系和距离。结果椎弓壁损伤54枚(14.06%),其中外侧壁损伤39枚(10.16%),包括Ⅰ级损伤27枚(7.03%),Ⅱ级损伤12枚(3.12%);内侧壁损伤15枚,均为Ⅰ级损伤。无1枚螺钉损伤上下壁,无1枚螺钉同时损伤超过2个壁,无术中置钉失败,螺钉松动位移2枚,创伤患者Frankel分级无加重,非创伤患者脊髓功能JOA评分由术前的5.9分提高至术后的11.5分,未发现植骨不融合、假关节形成或节段不稳表现。结论上胸椎椎弓螺钉固定的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相对安全的操作方法。术前详细分析影像学资料、熟悉局部解剖特点、掌握合理的置钉技术,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脊柱损伤 胸椎 内固定 并发症
  • 简介:经皮椎弓脊柱外固定术是用脊柱外固定器治疗脊柱疾病,主要是指经皮置人椎弓螺钉,于体外安装支架,通过体外加压促使椎体形态恢复,并予以固定,以维持脊柱的正常形态与功能。随着生物力学和材料学的发展,经皮椎弓脊柱外固定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由最初简单的脊柱骨折的治疗,发展到现在多种脊柱疾病的治疗,主要有脊椎骨折整复外固定、椎体感染、脊柱矫形和诊断性腰痛外固定等。现就经皮椎弓脊柱外固定器的发展历史、临床应用及主要优缺点等作一综述。

  • 标签: 脊柱疾病 外固定器 综述文献
  • 简介:迟发感染是脊柱内固定术后晚期并发症之一,随着脊柱椎弓螺钉系统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逐渐增多.2000年6月~2002年12月,我院实施376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椎弓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其中26例术后并发迟发感染.现将处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迟发感染 椎弓根螺钉系统 术后 内固定术 并发症 胸腰椎骨折脱位
  • 简介:Marshall等于1977年首次提出腰椎化学性神经炎(chemicalradiculitis)这一概念。它是指由于纤维环破裂、髓核液漏至椎间盘外并沿着神经扩散引起神经炎症的一种状态。近年研究发现,神经炎症反应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多种因子共同参与的非常复杂的过程。参与炎症反应的因子主要包括促炎或抗炎因子、炎症介质。目前发现的促炎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一仅(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其中最重要的促炎因子是TNF-α和IL-1。1975年,Carswell等给接种过卡介(BCG)的小鼠注射脂多糖(LPS)后,在其血清中发现一种能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或诱导体内肿瘤组织发生出血坏死的因子,即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1985年Shalaby把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TNF命名为TNF-α,把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命名为TNF—β。TNF—α主要由活化了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T淋巴细胞、平滑肌细胞受刺激后也能产生。TNF-α单体是一条相对分子质量为17000的肽链。近年来,关于TNF-α与神经炎症的研究较多,现作一综述。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Α 脊神经根 神经根病
  • 简介:目的通过C形臂X线机以不同角度拍摄的尸体颈椎样本的斜位片观测颈椎椎弓。在此基础之上不同角度的颈椎斜位片上观察术前拟行下颈椎椎弓钉植入的患者颈椎椎弓影象学表现。在这两个观测的基础上找到颈椎椎弓及螺钉植入的最佳斜位片角度。方法选用干燥的人颈椎(C3~7)标本在C形臂X线机辅助下通过透视不同的斜位角度(40°、45°、50°、55°、60°)观测椎弓。同时在颈椎标本观测的基础上,对拟行颈椎椎弓螺钉植入患者术前摄不同角度的颈椎斜位片(45°、50°、55°)观测颈椎椎弓的显示。两次试验都是观测椎弓的长度及对侧椎弓在椎体上显影的位置(把椎体3等分)。结果通过测量发现55°颈椎双斜位片对椎弓长度的显示及对侧椎弓位置显示与其他角度斜位片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55°双斜位片对术前颈椎椎弓的判断及术中椎弓钉植入准确性的判断是斜位片的最佳角度。

  • 标签: 颈椎 内固定器 放射摄影术 摄影测量法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技术评估神经型颈椎病的手术效果。方法本组神经型颈椎病患者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为21~59岁,平均45岁。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及手术治疗1个月后接受肱二头肌等长收缩测试,记录患侧与健侧肱二头肌的sEMG中位频率斜率(medianfrequencyslope,MFs),平均肌电图(averageelectromyography,aEMG)波幅。结果术后1个月,27例患者症状缓解,患侧MFs的衰减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MFs的衰减无明显改变;术后健侧aEMG波幅无明显改变,患侧有增高趋势,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症状未缓解患者,治疗前后MFs及aEMG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MG可用作神经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评定的客观指标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颈椎 脊神经根 颈椎病 肌电描记术
  • 简介:目的探讨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在CT引导下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治疗经椎间盘造影证实有单节段的盘源性下腰痛患者48例,其中椎间盘内裂型(internaldiscdisruption,IDD)19例,椎间盘退变型(degenerativediscdisease,DDD)29例。于术后2、12周随访,采用WHO疼痛缓解标准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回顾性分析其疗效。结果术后2周的总体有效率79.2%(38例),术后12周有效率64.6%(31例)。术后2、12周IDD组和DDD组的VAS评分及疼痛缓解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IDD和DDD组在各自的2周与12周VAS评分做自身前后的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各个时间点上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治疗可同时缓解IDD型和DDD型盘源性下腰痛的疼痛程度,对于接受此治疗的患者而言,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脊柱疾病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椎间盘 注射
  • 简介:足跟痛是临床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中老年易患此病,患者常在晨起或久坐站立踏地时,足跟部疼痛不敢着地、步履艰难,甚至有的患者休息时也痛,重症者需持拐移步,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足跟痛的治疗方法繁多,常用的有局部中药外敷、热醋疗法、局部封闭,鞋内用跟骨垫、手术切除骨刺,跟骨骨髓穿刺,跟骨钻孔减压等。上述这些方法,虽有一定疗效,但对顽固性跟痛症疗效均不十分肯定,作者从1990年至1994年2月,应用小针刀经皮解治疗顽固性足跟痛121例153足,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 标签: 松解治疗 跟痛症 跟骨钻孔减压 小针刀 醋疗法 足跟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