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末节腰椎(L5)或首节骶椎(S1)的结构可能变异,其中一个部分或全部呈现另一个的特点,变异的脊椎称腰骶移行椎(lumbosacraltransitionalvertebrae,LSTV)。LSTV与腰椎疾患有一定相关,正常人群中LSTV发生率为0.6%~12%,腰椎疾病患者可达30%。本文就LSTV诊断、漏诊原因及其临床意义等进行综述。

  • 标签: 腰椎 骶骨 腰痛 脊柱疾病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总结髌骨软化症的MRI成像特点及序列优化,研究MRI对CMP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经关节镜确诊的CMP患者进行MRI影像表现分析。结果CMP的MRI表现为a)髌软骨内斑片状低信号;b)软骨局部隆起,信号减低;c)软骨表面不光滑;d)软骨缺损,软骨下骨质囊变。梯度回波较T1WI显示CMP病查更敏感、准确,结合SET1WI、GET2WI和STIR序列的各方位扫描像观察软骨的改变更为准确。结论MRI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诊断CMP,尤其是早期CMP准确性高,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髌骨软化症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遗传因素长期被认为在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骨密度(BMD)是定义和研究骨质疏松症最常用的指标。由于我们缺乏对病因的完全了解,骨质疏松症的基因诊断仍然是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双胞胎和家族性的研究表明骨密度的遗传性是高的。许多不同的遗传因素很可能会和环境因素比如饮食和运动相互作用调控BMD。连锁研究已经找到了一些以前未知的基因,这些基因在骨量调节发挥关键作用。虽然已在骨质疏松症相关的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广泛的进展,大部分调节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症遗传易感性的基因和变种基因仍有待发现。在一定程度上,骨质疏松基因诊断这一复杂的领域之门还刚刚开启,需要有新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来提出和解决有关最有临床和生物学意义的问题。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基因诊断 遗传因素 骨量调节 遗传易感性 生物学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探查在断指再植术后超敏期(再植术后48~96h)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时的意义。方法将拇指近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在超敏期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的171例患者随机分为手术探查组(治疗组)87例和保守治疗组(对照组)84例。治疗组在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后积极予急诊手术探查,术中找出动脉痉挛或/和血栓形成段、予切除后行动脉端端吻合或取前臂静脉移植修复指动脉。对照组予罂粟碱30mg肌注;尿激酶2万单位加入20mL生理盐水静脉推注,半小时后如无缓解重复推注;安定镇静及镇痛药止痛等保守处理。观察再植指体成活情况。结果治疗组成活78例,成活率89.7%;对照组成活41例,成活率48.8%,二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在断指再植术后超敏期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时,手术探查有重要的意义,不能轻易放弃。

  • 标签: 手术探查 断指再植 动脉危象
  • 简介: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颈椎椎间盘移植(cervicaldiscallografting,CDA)后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探讨颈椎曲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并分析2000年2月~2010年9月行CDA治疗的13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平均随访6.1年)。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及影像学变化,分析两者间相关性。结果①颈椎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患者术后颈部轴性症状(caxialsymptom,AS)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没有明显增加,AS与手术节段局部曲度改变相关。③术后颈椎整体曲度及手术节段曲度维持满意,与神经功能恢复无相关性,颈椎活动度无明显变化。结论CDA术后疗效满意,在维持颈椎稳定性的同时保留了节段的活动度,安全可靠;术后能保持理想的颈椎整体及局部曲度,减少AS的发生。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 移植 同种 脊柱弯曲
  • 简介:脊柱椎体的隐匿性感染属脊柱的亚急性骨髓炎范畴,由于其症状、体征及其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容易引起误诊、误治,从而导致不良后果.1999年~2002年,我院共收治7例低毒菌感染引起的下颈椎亚急性骨髓炎患者,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下颈椎 脊柱炎 骨髓炎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的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总结我院运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的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患者8例,平均随访6~15个月.结果:术后6~15个月,患者无一例术后局部复发,植骨块均骨性融合,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的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能在不影响结核病灶的前提下保证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植骨块的骨性融合和病灶的愈合.但该手术创伤较大,应选择全身情况较好的病例,并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 标签: 下腰椎结核 手术治疗 前路病灶清除术 椎体间植骨术 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基质金属蛋白-3(MMP-3)在人类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对照组为取自脊柱侧凸患者的正常腰椎间盘组织;实验组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退变椎间盘组织。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2组椎间盘组织中uPA及MMP-3的光密度值。结果uPA和MMP-3在突出椎间盘组织中平均光密度值较正常椎间盘组织中的平均光密度值表达明显升高;相关分析显示突出椎间盘中uPA、MMP-3呈正相关关系。结论uPA和MMP-3均可能参与了人椎间盘组织的退变过程,且MMP-3与uPA在人类退变椎间盘组织中有相同的增高趋势。

  • 标签: 椎间盘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基质溶解素1 免疫组织化学 染色与标记
  • 简介:骨骼发育成熟后出现的脊柱侧凸,如冠状面Cobb角〉10°称为成人脊柱侧凸。Aebi将成人脊柱侧凸分为3型:Ⅰ型,原发性退变性脊柱侧凸;Ⅱ型,进展性青少年特发性侧凸;Ⅲ型,继发性退变性脊柱侧凸(a,侧凸以骨盆倾斜为病理基础;b,侧凸以代谢性骨病为病理基础)。

  • 标签: 脊柱侧凸 诊断 治疗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多节段脊柱骨折(MSF)的诊断表述与手术治疗.方法总结Scofix器械治疗的46例MSF,按ASIA分级、感觉运动评分、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及后凸畸形矫正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6例MSF,累及椎体100个节段,关键损伤部位骨折类型以爆裂骨折和骨折脱位为主(82.6%).平均随访2.5年.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病例的ASIA分级分别提高了1~2级,感觉运动评分行t检验,B、C级术前与随访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完全性损伤病例(A级)的ASIA分级无改善,感觉运动评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但分别平均提高19.3分和15.9分.结论MSF的诊断表述应明确多节段骨折的关键部位及骨折的性质(按关键损伤部位排序)、脊髓损伤的程度,以便于临床比较;固定节段应根据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固定节段.

  • 标签: 多节段脊柱骨折 诊断 手术治疗 临床分型 脊髓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2005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椎间隙感染19例(其中胸椎4例、腰椎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无椎间盘手术病史及脊柱封闭或穿刺史,纳入诊断均靠术中术后病理确诊。全部病例均因非手术治疗无效后行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术。术中病灶清除后局部应用抗生素,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正常。术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9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19例中仅有l例术后脓液细菌培养结果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其余均为无菌生长。所有病例术后病理结果均提示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考虑炎性改变。随访13~42个月,平均25个月,均无复发。影像学检查示椎体序列良好,植骨节段均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器松动、断裂。术前误诊为“脊柱结核”8例。结论MRI有利于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但确诊需以病理为准;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并加强内固定有利于治疗该疾病,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标签: 胸椎 腰椎 感染性骨疾病 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术后ALP的动态变化特点,探索术后甲状旁腺激素(PTH)骤然降低对成骨、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为术后制定合理补钙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48例以代谢性骨病为主要表现的PHPT患者手术后ALP资料分别进行绘图分析,并统计曲线不同时段血尿钙、磷及PTH分布、变化。结果术后血清ALP的变化呈现出了3个典型时段,血尿钙磷、PTH在不同时段内变化趋势呈一定的规律性。结论术后PTH骤降所致血ALP规律性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成、破骨细胞功能状态的相应转变,揭示了ALP曲线不同时段内的骨钙沉积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术后动态观察ALP变化为预测血钙的变化及制定合理的补钙治疗计划提供了帮助。

  • 标签: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血清ALP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 简介:上胸椎骨折脱位虽然发生率较小,但其损伤大,脊髓损伤率高.由于其生理解剖结构的特点,给治疗带来不便.2000年5月~2003年5月,我们采用椎弓根钉技术治疗上胸椎骨折脱位8例,临床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 上胸椎 骨折脱位 椎骨 椎弓根钉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IL-6、NF-κβ和骨形成标志物(BALP和BGP)在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中的表达水平和在骨质疏松发病中的特征。方法将60只5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卵巢切除组。在术后第2、、4、5、6月,每组随机取4只大鼠检测BMD、IL-6、BALP和BGP。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其骨组织中的IL-6和NF-κβ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术后第4、5、6月卵巢切除组大鼠的骨密度(P〈0.01)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血清IL-6水平在术后第2至6月明显升高(P〈001),血清BALP和BGP于术后4、5、6月显著增高(P〈0.05)。实时定量RT-PCR分析表明卵巢切除组大鼠IL-6和NF-κβ的mRNA表达水平随时间而增加,且与骨密度呈负相关,Ib-6和NF-κβ为正相关。结论本研究表明骨质疏松大鼠的IL-6、NF-κβ和骨形成标志物水平明显增高。这些分子在骨质疏松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骨质疏松 白细胞介素-6 核因子 骨形成标志物
  • 简介: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或)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进而导致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易发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量减少”指骨内有机质和无机质均成比例减少,临床常用骨密度(BMD)表示骨量。“骨组织微结构破坏”是由于骨组织形成和吸收失衡所引起的病变,松质骨表现为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皮质骨则表现为皮质变薄。在骨质疏松症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可以反映骨吸收与形成的平衡状况,

  • 标签: 骨代谢生化指标 骨质疏松症 骨组织形成 全身性骨骼疾病 诊治 骨量减少
  • 简介:目的:分析6例脊柱转移瘤早期MRI表现,探讨其转移途径,生长方式和MRI诊断价值.方法:6例均行脊柱活体组织学检查,并找原发肿瘤.结果:6例共检出有椎体转移者11椎,其中11椎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10椎在T2加权像为高信号,1椎在T2加权像为低信号.结论:MRI成像是脊柱转移瘤敏感而可靠的诊断方法.

  • 标签: 无放射学改变 脊柱转移瘤 MRI诊断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慢性腰腿疼的病例逐年上升,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日趋增多。对于一些定位困难的腰椎疾病患者,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神经根封闭术帮助定位诊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腰椎疾病 封闭术 神经根 诊断作用 北京积水潭医院 生活方式
  • 简介: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骨代谢性疾病,是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口寿命的增长和社会老龄化,该病的发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以骨量的减少和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给社会、家庭带来危害.早期诊断、治疗骨质疏松将会减少患者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从而减轻社会负担.

  • 标签: 放射吸收技术 RA 骨质疏松 诊断 OP 骨密度
  • 简介:本文通过对38个外伤截肢的骨标本,用日本岛律ZLPQ—1000等离子发射光谱仪进行微量元素硒含量的测定,测定结果显示骨中硒含量的标准值为33.0313±3.0846μg/g。就其临床意义我们认为,采用直接测定骨中硒的含量具有相对的精确性、临床参考价值较大。另外,本文就硒的生物化学活性以及硒的地区分布的不均衡性,提出了硒对创伤,骨折及骨折愈合的影响和作用的可能性,试图证明硒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

  • 标签: 骨干 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