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8 个结果
  • 简介:胰岛素治疗已被越来越多的糖友们所认同,接受胰岛素治疗的人也在逐年增加。然而随着胰岛素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治疗的同时,如何安全用药及安全储存等细节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糖友忽略了这些问题或是一知半解。

  • 标签: 胰岛素治疗 安全用药 糖尿病治疗
  • 简介: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患者教育部经理许百川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血糖仪,按照测糖技术可以分为电化学法测试和光反射技术测试两大类。前者是酶与葡萄糖反应产生电子,再运用电流记数设施读取电子的数量,将其转化成葡萄糖浓度读数。后者是通过酶与葡萄糖的反应产生的中间物(带颜色物质),运用检测器检测试纸反射面的反射光的强度,将这些反射光的强度转化成葡萄糖浓度,其准确度更高。

  • 标签: 血糖仪 意事项 葡萄糖浓度 选购 检测试纸 光反射
  • 简介:1.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方法、手术等,人名可以译成汉语,但人名后不加"氏"字;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不写成Babinski′s征,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若为单字名则仍保留"氏"字。例如:福氏杆菌。2.名词术语一般应用全称,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可以使用缩略语或简称,但在摘要和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

  • 标签: 医学名词术语 巴宾斯基征 Babinski DNA RNA
  • 简介: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利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观察36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原有治疗不变的条件下,分别进行糖耐量试验及馒头餐试验(间隔1周),观察2种试验的一致及对试验当天血糖波动的影响。结果:馒头餐试验30分和60分钟血糖高于糖耐量试验该时点血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试验,其它时点血糖及5点平均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试验条件下,患者全天血糖最高值、最低值、24小时平均血糖、血糖变异系数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耐量试验时发生恶心、胃部不适事件6例,高于馒头餐试验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馒头餐试验和糖耐量试验具有很好一致,前者具有操作方便、胃肠道反应轻微、更符合生理等优势,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糖耐量试验 馒头餐试验 2型糖尿病 血糖波动
  • 简介:对本院2000年-2004年1—10月口服降糖药的购药金额、用药频度、每日药费以及年均增长率进行统计分析。结论:格列齐特和二甲双胍是我院临床上主要的口服降血糖药,其他磺酰脲类药物也在逐年上升,阿卡波糖上升速度最快。

  • 标签: 降血糖药DDD DDDs用药金额 年均增长率 DDC
  • 简介:李女士,59岁,身高168厘米,体重61公斤。2007年查体时发现空腹血糖6.8mmol/L,医生嘱其复查她根本就没放在心上,一心一意地伺候儿媳坐月子。由于繁重的家务,每天夜间12点后才能睡觉。1个月以后出现口渴、尿多、无力,吃得很多,反而愈来愈瘦,自认为是劳累过度,仍然没想到是糖尿病所致。

  • 标签: 糖尿病患 胰岛素 消瘦 空腹血糖 劳累过度 坐月子
  • 简介:本人今年75岁,是2型糖尿病患者。现在打预混胰岛素20单位(早餐前12单位,晚餐前8单位)。上午11:00左右常有低血糖发生,晚上睡觉多数都加餐,否则夜间也有低血糖现象。我想改成每日打长效胰岛素一次,餐时吃降糖药。请专家帮我调一下,应该打哪种长效胰岛素,什么时间打?配合什么餐时降糖药,大约吃多少比较合适?(辽宁王某)

  • 标签: 预混胰岛素 降糖药 长效胰岛素 2型糖尿病 晚上睡觉 低血糖
  • 简介:“生日快乐!我一会儿替你请个假,好好享受吧。”朦胧中,老公伏在耳边轻声叮嘱,顺势替我掖了掖被角。我看了看表,6:10,还可以再躺会儿。梦中,我看见14年前那个蛋糕向我走来,上面插满了蜡烛,我数了一下,32根。“老婆,我先走了。你也该起床了,快7点啦。”说罢他轻轻带上了房门。每年的这天,只要是工作日,老公都会提前出门,因为他要提早完成工作,回家陪我过生日。没人看得出,这样幸福的生活我却曾经想要放弃……

  • 标签: 使用规范 胰岛素 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
  • 简介:目的对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回顾分析,将该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接诊的65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体患者均使用降糖药物,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患者使用降糖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65例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以代谢、营养障碍、神经系统受损为主。其中,19(29.23%)例患者出现了代谢障碍,15(23.08%)例的患者出现营养障碍,7(10.08%)例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受损,24(36.92%)例的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8%。结论降糖药物的使用会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为改善这一现象,临床医护人员有必要加强用药监管力度,合理控制好用药剂量,尽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糖尿病 降糖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对于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注射胰岛素是他们每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大多数患者重复使用胰岛素注射器和注射笔用针头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人认为只要做到专人专用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事实上问题远不是那么简单,重复使用胰岛素注射器或注射笔用针头有许多危害,严重的还会影响到血糖的控制,进而导致各种慢性并发症的产生。

  • 标签: 胰岛素注射器 注射笔 针头 危害 胰岛素治疗 注射胰岛素
  • 简介:短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泵入胰岛素强化治疗。结果:全部患者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期间,血糖很快被控制在目标水平,在治疗后3~6个月,复查血清C肽胰岛B细胞功能,发现胰岛素峰值,胰岛素分泌曲线明显回升。40例中有11例胰岛素用量较少,血糖控制平稳,停用胰岛素,仅依靠运动、饮食治疗;有7例依靠运动、饮食治疗+口服二甲双胍或艾汀治疗,血糖控制理想;有10例口服降糖药物;有12例小剂量胰岛素诺和灵30R皮下注射治疗,血糖控制均较为理想。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血糖控制及胰岛功能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

  • 标签: 胰岛素泵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
  • 简介:目的:分析和研究创伤脑损伤后应激高血糖给予营养支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2月创伤脑损伤后出现应激高血糖症状患者52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26例与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患者加用高蛋白营养素;观察组患者加用无糖专用型三九匀浆膳,将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血糖变化情况及预后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第4~14天内的血糖水平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低血糖事件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无糖专用型三九匀浆膳应用于创伤脑损伤后应激高血糖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缓解患者高血糖症状,减轻其对大脑产生继发性损害,为神经细胞的恢复提供较稳定的微环境,对提高临床救治率及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应激性高血糖 高蛋白营养素 无糖专用型三九匀浆膳
  • 简介:非酒精脂肪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获得代谢应激肝病。是指代谢紊乱、运转、代谢、分布异常的主要表达,正在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其发病率在以快速、迅猛地趋势增长,在美国,NAFLD相关疾病是做肝移植的第三大原因。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胰岛素抵抗 脂肪酸β氧化 代谢紊乱 NAFLD 线粒体
  • 简介:目的观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诊留观患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0月—2017年3月急诊观察室收治的需留院观察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48例,按入院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组给予使用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进行治疗,且两组患者在治疗同时均给予一定程度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以及血糖达标时间和低血糖的发生次数。结果经治疗观察组FPG、2hPBG、HbA1c临床指标的降低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对临床护理的满意程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治疗留院观察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临床疗效确切,负面作用及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加以推广。

  • 标签: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胰岛素泵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简介:糖尿病胃肠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即有合并胃肠道功能紊乱的趋势.而2型糖尿病患者则随着病程的延长.胃肠道症状的发生亦会增高。糖尿病胃肠病发病率为30%~76%.但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者仅占糖尿病患者的20%~40%。由于以往人们认识不足或受检测方法的限制.大多数患者未得到及时诊治。

  • 标签: 糖尿病性胃肠病 2型糖尿病患者 胃肠道功能紊乱 慢性并发症 胃肠道症状 消化道症状
  • 简介:目的对该院糖尿病脑梗塞患者和非糖尿病脑梗塞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探讨二者的病因与预后特点。方法糖尿病脑梗塞组选择该院2005年1月—2015年1月确诊为糖尿病脑梗塞的门诊及住院患者50例,非糖尿病脑梗塞组选择该院同期收治的非糖尿病脑梗塞患者50例,比较两组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病例数。非糖尿病脑梗塞组采用抗凝药物、他啶类药物、抗血小板凝聚药物、甘露醇进行治疗,糖尿病脑梗塞组基于非糖尿病脑梗塞组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降糖治疗。结果1非糖尿病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达到90%,致残率为10%;糖尿病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达到50%,致残率为50%。糖尿病脑梗塞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低,致残率明显更高,P〈0.05。2与非糖尿病脑梗塞组对比,糖尿病脑梗塞组患者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异常、感染的病例数明显更多,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非糖尿病脑梗塞组对比,糖尿病脑梗塞组患者偏瘫、双瘫、意识障碍、失语、球麻痹的病例数明显更多,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中,有效控制血糖是重点所在,尤其是餐后血糖务必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利于减少糖尿病脑梗塞的发生,促进预后情况的改善,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同时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地控制,提高胰岛素敏感度,减少血液粘稠度,改善高血脂症,避免感染的发生,保护肾功能,有利于预防和治疗脑梗塞,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糖尿病性脑梗塞 非糖尿病性脑梗塞 病因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