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急性胰腺炎(AP)病程早期可发生急性液体积聚,积液可继发感染或形成假性囊肿。目的:评价超声引导经皮置管引流(PCD)治疗AP早期急性液体积聚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1年9月~2011年3月泰州市人民医院10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伴早期胰腺、胰周急性液体积聚的住院患者纳入研究,其中42例接受保守治疗,61例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48h内接受超声引导PCD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CD治疗组体温和血清CRP水平恢复正常时间、积液消失时间、住院天数显著短于保守治疗组(P〈0.05),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假性囊肿发生率以及手术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置管和引流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发生内脏损伤,局部皮肤无严重感染,拔管后无瘘管形成。结论:超声引导PCD治疗胰腺、胰周积液简单、有效、安全,可作为AP早期急性液体积聚的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超声引导经皮置管引流 急性胰腺炎 急性液体积聚 治疗结果 安全 回顾性研究
  • 简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它的感染不但与B型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且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MALT淋巴瘤和胃癌也有重要关系,并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等肿瘤的相关致病菌[1,2,3].Hp在我国普通人群的感染率较为高50%~80%[4].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幽门螺杆菌致病机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效抗原的筛选,以及基因工程菌株构建的运用,将预防和根治Hp的感染成为了可能.因此,本实验以Hp特快特异性基因--18kDa外膜蛋白基因,经PCR扩增,构建重组载体,为在原核生物表达创造条件,同时为疫苗的研究以及快速诊断试剂盒的开发奠定基础.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胃癌 重组载体 致病菌 肿瘤 外膜蛋白
  • 简介: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血清HBVDNA载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方法根据血清HBeAg状态将31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HBVDNA水平,常规进行肝活检术和病理学观察,分析血清HBVDNA载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结果224例HBeAg阳性患者肝组织炎症程度以G0(42.0%)为主,纤维化程度以S0(58.0%)为主;86例HBeAg阴性患者炎症程度以G0(29.1%)、G1(30.2%)、G2(34.9%)为主,纤维化程度以S0(51.2%)为主;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程度无明显相关(r=-0.098,P>0.05),与纤维化分期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309,P<0.01);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306,P<0.01),与纤维化程度无明显相关(r=0.112,P>0.05)。结论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DNA载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别,应区别分析其临床意义。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HBV DNA载量 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 简介:目的评价妊娠早期给予替比夫定口服对乙型肝炎病毒(HBV)高载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将80例HBV高载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受试者在孕12周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服药至产后12周,同时给予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对照组受试者只接受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均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IU和乙肝疫苗20μg。比较两组孕妇受试者在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2w血清HBVDNA水平。评估两组新生儿在出生时和6月龄时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率,并比较两组新生儿胎龄、身长、头围、体质量和Apgar评分。同时,密切观察两组孕妇在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2W,试验组受试者血清HBVDNA水平为(3.58±0.56)lgcopies/ml和(2.98±0.32)lgcopies/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93±0.47)lgcopies/ml和7.46±0.43)lgcopies/ml(P〈0.01);新生儿出生时,试验组HBsAg和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0%和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和17.5%(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时胎龄(P=0.64)、身长(P=0.44)、头围(P=O.93)、体质量(P=0.46)、Apgar评分(P=0.45)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乙型肝炎病毒高载孕妇在孕12周开始应用替比夫定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孕妇血清HBVDNA水平,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且未见孕妇和新生儿有不良反应。

  • 标签: 乙型肝炎 替比夫定 母婴传播 安全性
  • 简介:近代胆道外科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由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基础研究的深入,临床上、影像学、手术与微创技术、介入医学和腔镜外科,生物制剂与生物材料的进步,胆道外科成为一个既是综合的又是独立的学科及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随着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为主体的现代生物技术的突起,生物学与其他科学的广泛渗透与交叉,

  • 标签: 胆道外科 手术治疗 发展趋向 影像学 解剖学 生物制剂
  • 简介:医院文化是医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以及作为这个生存与发展的产物的总和。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灵魂,两者相互依存。医院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也是医院发展树立和创建过程。本文试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发展中必将起着巨大作用。

  • 标签: 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公平竞争
  • 简介:内镜超声近年来获得迅猛发展,应用范围已覆盖全消化道和邻近器官。造影增强内镜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术以及计算机图形识别等多项无创诊断技术已应用于临床;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切割针活检和细胞刷检可借助细胞病理学对病变进行准确定性;借助细针注射途径则可对病变进行多种药物的局部注射或植入治疗。随着内镜超声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应用前景将愈加广阔。

  • 标签: 内镜超声 诊断 放射学 介入性 治疗
  • 简介:我们通过组化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发现肝内血管阻塞性病变是乙型肝炎肝硬变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之一,它在肝硬变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干扰肝内血液循环,导致门脉高压。材料及方法一、标本来源选自本院肝研所门诊和住院病例肝穿活检及肝病患者死后解剖标本,共85例。二、方法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每例均作HE、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按照基本组织

  • 标签: 肝炎肝硬变 血管病变 发展过程 乙型 阻塞性病变 山东泰安市
  • 简介:1985年Cetus公司的Mullis发明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可在短时间内在试管中获得数百万特异DNA序列的拷贝,从而很容易地对目的基因进行分析、鉴定以及其它操作。这一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的各研究领域。PCR的定量实质是核酸的体外扩增,当人们利用技术扩增出大量的特异DNA序列后,还必须对这些PCR产物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特别是临床检验中,定量分析PCR产物可以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等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另外,在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中,经常利用RT-PCR定量检测某一特定的转录mRNA,因此,建立灵敏、准确、重复性好的PCR产物定量检测法是目前PCR及其相关技术研究的特点,电是定量PCR技术的基础。本文将对这一技术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状况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RT-PCR定量检测 PCR产物 技术进展 分子生物学研究 定量PCR技术 DNA序列
  • 简介:背景:小肠类器官是体外研究肠道上皮最好的工具,应用前景广泛,然而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研究报道。目的:在国内建立并优化小肠类器官培养技术,为小肠上皮细胞的基础研究提供平台。方法:常规培养L-WRN细胞,收集含不同浓度胎牛血清(FBS)的条件培养基。处死6~8周龄C57BL/6小鼠,自末端回肠起取约15cm肠段,纵向剖开,EDTA法分离、收集隐窝上皮,以基质胶包埋多聚化后加入不同浓度梯度的L-WRN条件培养基,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出芽情况,待出芽达一定长度后,重新包埋传代培养。结果:与含20%FBS的L-WRN条件培养基相比,含10%FBS的条件培养基更有利于小肠类器官的体外培养。条件培养基浓度为10%、15%、20%、25%、30%均可促使小肠类器官形成,15%条件培养基的出芽率最高。结论: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成功建立了小肠类器官培养技术,并发现15%L-WRN条件培养基(含10%FBS)更有利于小肠类器官出芽。

  • 标签: 小肠类器官 原代细胞培养 L-WRN细胞 培养基 条件性 隐窝 干细胞
  • 简介:目的探索结肠镜单人操作技术的临床价值和运用心得。方法通过结肠镜检查的整体观念模式实施502例的资料,从实施方法、评价指标、、统计学处理等方面进行总结。然后与文献中结肠镜双人操作技术进行优缺点的比较。结果运用结肠镜检查的整体模式在成功率、插入时间、并发症上具有明显优势,所有病例无一例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运用结肠镜检查的整体观念模式实施单人操作技术,具有安全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提倡。

  • 标签: 结肠镜整体观念模式观念转变优势
  • 简介: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办,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和深圳第五人民医院承办的全国消化肿瘤新技术治疗研讨会,于2008年7月25日至28Et在深圳举行。来自全国和国外的知名专家,包括中国工程院汤钊猷院士、中国科学院倪嘉缵院士、萧树东教授、危北海教授、张万岱教授、徐克成教授等,及国际冷冻治疗协会主席FrancoLugnani博士。

  • 标签: 冷冻治疗 消化肿瘤 深圳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广州复大肿瘤医院 第五人民医院
  • 简介: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反流病影像技术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分析自2009年2月至2014年9月,对188例十二指肠胃反流病例进行胃镜检测、X射线检测,并将结果与准确度较高的空腹三羟胆酸浓度检测结果相比较,用以确定胃镜检测与X射线检测确诊的准确率。结果X射线检测结果显示反流阳性确诊病例为56例,占比29.8%,与三羟胆酸浓度测定结果的60例的重合率为93.3%,远高于胃镜检查确诊病例101例55.4%的重合率,可见X射线检查优于胃镜检查结果。结论立体数字肠胃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诊断十二指肠胃反流病,过程简单,直观,准确性高,全程无痛苦,其诊断价值明显优于胃镜。

  • 标签: 十二指肠胃反流病 三羟胆酸浓度检测 胃镜 X射线检查
  • 简介: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可能与Barrett食管密切相关。由于进展期肿瘤的预后较差,早期诊断、监测和干预特殊肠化生上皮、异型增生和早期癌变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色素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其在诊断Barrett食管病变中的作用。

  • 标签: BARRETT食管 色素内镜 窄带成像
  • 简介:近年来,随着消化病学领域的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为了充分展示消化病学最新的诊治技术,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相关方面的最新进展,促进我国消化病及消化内镜的发展,提高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由辽宁省医学会、沈阳医学会共同主办,

  • 标签: 消化内镜 征文通知 技术论坛 消化疾病 消化病学 消化系统疾病
  • 简介:胆道系统显象某些显象剂能被肝多角细胞摄取,并经胆管、胆囊、总胆管排入肠腔,因而可被用作胆道显象。以往常用131I-玫瑰红作黄疸的鉴别诊断,因费时较长,且131腆的应用条件限制,近年来,99mTc标记的乙酰苯胺亚氨二醋酸衍生物(IDA)已成为目前最主要的胆道显象剂。IDA衍生物已有EHIDA、PIPIDA、DISIDA和Mebro-fenin等。由于各种IDA衍生物的分子结

  • 标签: 放射性核素技术 消化系统疾病 急性胆囊炎 胆道显象 显象剂 肝海绵状血管瘤
  • 简介:目的分析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对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1例健康人肝脏右叶进行检查,测得感兴趣区肝脏组织声触诊组织量化(VTQ)值,并与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VTQ值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2),VTQ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Spearmanr=0.737,P〈0.01);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G2S2合并为轻度肝纤维化组,≥G2S3,合并为中/重度肝纤维化组,结果VTQ诊断中/重度肝纤维化的VTQ值的cut—off值为1.6m/s,其诊断中/重度肝纤维化的敏感度为93.8%,特异度为73.7%,准确性为85.1%。结论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 声触诊组织量化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技术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内镜止血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2.7%,髙于对照组的78.0%(P<0.001)。研究组输血量(414.93±49.75)mL、止血时间(2.17±0.59)d、住院时间(6.23±0.54)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Forrest各分级的治疗成功率均髙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技术在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好,输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内镜技术 非静脉曲张 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目的研究c—erbB—2和c—myc癌基因在胃癌组织中扩增的意义。方法应用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检测81例胃癌标本中c—erbB—2和c—myc的扩增情况。结果C—erbB—2和c—myc在胃癌中的扩增率分别为50.6%和67.9%。c—erbB—2基因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分化程度越差、浸润深度越深、淋巴结有转移,c—erbB—2基因表达率越高,而C—myc癌基因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两基因的扩增具有显著的相关性(x^2=7.26,P〈0.01)。结论c—erbB—2和c—myc扩增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因素,且两者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 标签: 胃癌 C—erbB—2基因 C—myc基因 原位杂交
  • 简介:背景: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近来被广泛应用于人体内脏感觉的研究,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发生与内脏感觉高敏有密切关系。目的:应用BOLD-fmRI技术,通过研究食管酸灌注时NERD患者大脑功能活动模式的改变,探讨NERD患者食管内脏高敏感的中枢机制。方法:对31例NERD、13例反流性食管炎(RE)和12名健康志愿者在食管酸灌注时行fMRI;根据食管内球囊扩张和酸灌注试验结果将NERD患者分为两组:感觉高敏(NERD-H)组和感觉正常(NERD-N)组;对三组受试者大脑的兴奋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食管酸灌注刺激在NERD内脏高敏的患者中激活范围较广泛,包括单侧或双侧第Ⅱ躯体感觉皮质(SⅡ)、第Ⅰ躯体感觉皮质(SI)、前额叶皮质(右侧为主)、眶额回皮质、岛叶皮质、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前扣带回、后扣带回、楔前叶、杏仁体、腹侧纹状体、丘脑、小脑等,其中双侧SⅡ、右前额叶皮质、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岛叶皮质、杏仁体、腹侧纹状体和小脑的最大信号增加幅度显著高于NERD-N组和对照组(P〈0.01)。内脏高敏的NERD患者fMRI功能初始信号呈现时间、达峰值时间较NERD-N组和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结论:食管酸灌注时产生的fMRI参数改变为揭示NERD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处理食管感觉传入信息功能异常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非糜烂性反流病 磁共振成像 食管酸灌注 内脏高敏感 大脑皮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