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检查取支气管灌洗液培养在重型肝炎并发肺部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6例重型肝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2例经纤维支气管进行支气管灌洗液培养作病原学诊断,B组46例行痰培养作病原学诊断。根据药敏结果进行抗感染治疗。结果A组42例患者中有1例不能耐受纤维支气管检查致采样失败。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B组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为主。两种不同采样方法检测病原菌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8)。根据药敏结果进行抗感染治疗后肺部感染治疗疗效,A组治疗显效和有效率为64.3%,B组显效和有效率仅为34.8%,两组肺部感染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21)。A组42例患者中有24例(57.1%)死亡;B组46例患者中36例(78.3%)死亡,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3)。结论经纤维支气管支气管灌洗液培养致病菌适用于重型肝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准确率高,有助于肺部感染致病菌的正确判断及抗生素的合理选择。

  • 标签: 重型肝炎 肺部感染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细菌培养
  • 简介:病例:患者男,农民,63岁,因咳嗽、气促2个月,加重3天于2002年4月19日来院就诊.患者于2个月前出现咳嗽、气促、咳黄痰,偶有反食,在当地经X线胸片检查诊断为支气管炎,予青霉素等静脉滴注治疗后症状减轻,但咳嗽持续存在,偶在饮水、进食后出现呛咳,未作进一步检查.

  • 标签: 呼吸道症状 食管癌 支气管瘘 病例 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医护一体化综合气道护理在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依据将患者均等分为两组,各32例患者,一组为研究组,行医护一体化综合气道护理,另一组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护理前血气指标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医护一体化综合气道护理应用于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效果显著,建议临床大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医护一体化综合气道护理 重症支气管哮喘 呼吸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内下覆膜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癌性狭窄及食管气管瘘的临床价值及食管支架置入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内下覆膜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癌性狭窄及食管气管瘘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患者为食管癌性狭窄并食管-支气管瘘伴双下肺感染,19例患者为食管癌术后复发吻合口狭窄置入镍钛记忆合金覆膜支架。102例患者由于食管过于狭窄先行食管扩张,再进行内下放置食管支架,35例患者直接内下置入食管支架。结果163例患者先后放置174个支架,均一次性置入成功,成功率为100%。16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胸痛不适,有32例支架再狭窄,其中19例单纯行支架内球囊扩张,11例于原支架上端内部分重叠再放置一支架,有26例行氩气刀再通治疗。7例患者出现支架移位,有2例支架进入食管瘘管内于次日在内下取出支架重新放置。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食管破裂、食管血肿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进食能力提高,食管气管瘘闭合。结论内下覆膜食管支架置入术是中晚期食管癌性狭窄简单、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标签: 胃镜 食管癌 覆膜食管支架 食管狭窄 食管气管瘘 并发症
  • 简介:呼吸道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实施介入性治疗的通道。气管切开便于清除气管分泌物,减轻呼吸道阻力,减少呼吸道解剖死腔50%以上,从而增加有效通气量,便于给氧、气管内给药及雾化吸入等局部治疗,便于较长时期机械通气治疗,在抢救呼吸危重的病人时,实行气管切开,迅速建立人工气管是决定抢救成功的关键。气管切开后的人工气管护理管理是不可缺少的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使病人安全渡过治疗期,及早拔管的关键。

  • 标签: 气管切开术 呼吸道 雾化疗法 气管护理管理 室内环境 护理措施
  • 简介:目的比较常规内与窄带内(NBI)、染色内对远端大肠异常隐窝灶(aberrantcryptfoci,ACF)的发现率。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12月就诊于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准备接受结肠检查的患者67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常规内组228例、NBI组220例、染色内组222例。比较三种方法对远端大肠ACF检出率及各组间所用操作时间。结果在三组中,共发现155例ACF病例数。常规内、NBI组及染色内组发现ACF病例数分别为5例(2.19%)、25例(11.36%),125例(56.31%),三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但是与常规内相比,NBI组、染色内组操作时间有所延长。结论染色内能大幅提高远端大肠ACF发现率。NBI内较常规白光内能提高远端结肠ACF发现率,但比染色内低。常规白光内对远端结肠ACF发现率低。

  • 标签: 异常隐窝灶 窄带内镜 染色内镜
  • 作者: 付勇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2-09-04
  • 出处:《健康世界》2022年第5期
  • 机构:四川省广元市苍溪社会保险医院 四川广元 628400
  • 简介:目的:腹腔联合胆道在胆结石治疗中的实施效果分析。方法:本次研究从本院2019年1月-2022年2月收入的胆结石治疗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按照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了对照组(开腹手术)和观察组(腹腔联合胆道)两组,分析手术结果。结果:对比综合治疗有效率:观察组综合有效25例(100%),对照组综合有效21例(84%),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手术后,观察组的手术相关指标结果比对照组更好(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联合胆道可提升胆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常规的开腹手术,手术效果更好,患者康复结果更理想,可推广。

  • 标签: 腹腔镜;胆道镜;胆结石;治疗;实施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辅助经肛内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效果,并探讨经肛内和经腹腹腔两者同步使用是否优于序贯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腹腔辅助经肛内直肠癌根治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将经肛内和经腹腹腔序贯进行(序贯组,前9例)和同步进行(同步组,后10例)进行比较。结果19例平均手术时间(3.85±0.98)h,中位术中出血量为80(50,120)ml,平均检出21.89±9.21个淋巴结,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09±0.94)d,肛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7.95±3.49)d;16例系膜大体标本完整3例接近完整;有2例中转为腹腔辅助直肠癌根治术,2例吻合口漏,1例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局部切除,无输尿管损伤、骶前大出血、腹腔感染、手术死亡。同步组与序贯组比较,平均手术时间[(3.39±0.96)hvs.(4.36±0.75)h]、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10±0.99)dvs.(3.78±1.56)d]减少明显(P〈0.05)。结论腹腔辅助经肛内直肠癌根治术较为安全可行,基本上不影响肿瘤根治性,经肛内和经腹腹腔两者同步使用较序贯使用手术时间更短恢复更快。

  • 标签: 直肠肿瘤 经肛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腹腔镜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联合胆道手术治疗肝包虫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2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4例肝包虫病患者,52例接受经腹腔下内囊摘除术,另外52例采用经腹腔联合胆道镜内囊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腹腔联合胆道手术患者胆漏检出率为80.8%,明显高于腔组的63.5%(P〈0.05);术中出血量为(33.2±20.8)ml,明显少于腔组的【(82.1±45.3)ml,p〈O.05】;胆漏发生率、感染发生率、拔管时间、肠腔排气时间、住院日分别为9.6%、13.5%、(11.5±4.6)d、(1.8±0.7)d、(10.5±5.3)d,明显优于腔组的【34.6%、36.5%、(24.3±7.8)d、(3.3±0.6)d、(17.1±7.8)d,P〈O.05].结论腹腔联合胆道手术治疗肝包虫病患者,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与传统单纯应用腹腔手术比,具有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肝包虫病 肝包虫内囊摘除术 腹腔镜 胆道镜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内治疗的临床科研现状。方法逐期逐页手工检索《中华消化内杂志》(1984~2002年)及《中国内杂志》(1996~2002年)中发表的临床对照实验,按cochrane协作网RCF、CCT资料库中的判定标准进行严格评价。结果《中华消化内杂志》19卷87期中共刊临床性文章1196篇,其中RCTs85篇(7.17%),CCTs4篇(0.34%)。《中国内杂志》7卷37期中共刊临床性文章1122篇,其中RCTs51篇(4.54%),CCTs6篇(0.53%)。结论我国临床内治疗的防治性研究RCTs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

  • 标签: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临床治疗性文章 质量评价 经验医学 循证医学
  • 简介:显微下结肠炎(microscopiccolitis,MC)是一组以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而肠及钡剂灌肠检查正常或无特异性改变,只有结肠组织活检在显微下才能诊断的疾病。一般包括2个疾病: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colitis,以下简称CC)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1ymphocyticcolitis,LC),分别于1976年及1989年被描述为独立的疾病。因为二者有共同的临床表现、相似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药物疗效.在近年被认为是同一疾病,称为显微下结肠炎。近年国外对MC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报道。由于该病较少见,加之人们认识不足,常常难以正确诊断。本文结合有关的资料,对MC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做一综述,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 标签: 镜下结肠炎 淋巴细胞性结肠炎 实验室检查结果 钡剂灌肠检查 胶原性结肠炎 特异性改变
  • 简介:对粘膜病变由于其下特殊表现并可病理活检而能作出正确诊断,但对胃腔狭窄尤其当内不能通过狭窄部位时会对病变定位或病变性质判断错误。

  • 标签: 内镜 狭窄 胃腔 误诊 病理活检 病变定位
  • 简介:技术的问世被称为医学史上的一次革命,而更大的变革是在治疗内.近10余年来,随着内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内在胰胆疾病中的应用日趋成熟,该项技术具有安全、简便、并发症低等优点,成为当今胰胆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 标签: 胰胆疾病 内镜技术 胆总管结石 并发症 先行引流 鼻胆管引流
  • 简介:目的了解国内三级甲等医院内清洗消毒管理现状。方法根据《内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要求,设计调查表对国内191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91名内室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0%以上的三级甲等医院内室消毒监测管理制度比较齐全;所有内诊疗室配有初洗设备,仍有58%的内室使用槽式法洗消内,90%以上的内清洗消毒室是独立的,80%以上设有专职洗消员、超声清洗机、防护用具及通风设施;90%以上的内室使用多酶洗液并刷洗管腔一次以上;80%以上使用2%戊二醛消毒,清洗刷每洗一条内消毒一次并定期更换。结论所调查的三级甲等医院大部分消化内清洗消毒管理比较规范,内室配置尚欠齐全。自《规范》实施以来,内清洗消毒管理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三级甲等医院仍有部分内室在某些环节存在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及培训力度。

  • 标签: 消化内镜 清洗消毒 管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