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7 个结果
  • 简介:血小板运输要求维持20℃~24℃恒温保存不断振荡,青海地处高原,具有海拔高低温缺氧,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等特点,在这种客观条件下,血小板长途运输对运输设备就会要求更高,因为血小板温度过低时会发生聚集,一旦发生聚集,将无法还原,导致血小板失去活性[1],而且在运输过程要防止剧烈震荡,避免血小板损伤,给患者输注达不到一定效果。

  • 标签: 高原地区 血小板 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 运输 冷链控制
  • 简介:机采血小板由于纯度高、输血传播疾病及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概率低,其临床疗效好于手工采集血小板。因而,机采血小板日益受到重视〔1-2〕。但是,机采血小板体外循环血量大,并且需要输入一定量抗凝剂生理盐水,一部分献血者会出现献血反应。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体温
  • 简介: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速、多参数、重复性好、工作效率高、标准统一、方便卫生等诸多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血细胞分析。在日常检验工作,由于仪器检测原理限制及抗凝剂标准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个别血样会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现象,为避免仪器错误计数不能及时被发现,错误结果误导临床医生准确诊断,患者不必要检查治疗所产生身心影响,本文对我中心所遇到血细胞计数仪检测时血小板假性减少常见原因作了详细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血细胞分析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假性减少
  • 简介:中央电视台《新闻1+1》以《血荒,心慌》为题报道我国昆明等部分城市临床血液供应得不到保障,出现“血荒”问题。随后一段时间,“血荒”成为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焦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发生“血荒”原因。作者作为一名血液管理工作者,结合我市采供血工作实情,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提出无偿献血工作“四转移一延伸”[1](即由指令性计划指标献血向无指标的自愿无偿献血转移;一次献血向多次献血转移;一次献血量200ml向400ml转移;临床用全血向成分血、自体输血转移;无偿献血工作从城市向农村延伸),较有效地保障了临床安全、充足用血。

  • 标签: 无偿献血 安全 充足
  • 简介:供血科是血站工作中一重要环节,血站所采血液通过供血科发放给用血单位,是关乎血站发出血产品质量用血单位患者用血安全大问题,也是保证血液质量最后关口。经过这些年工作实践,我们找出了工作容易疏忽一些漏洞缺陷,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我们工作质量效率,

  • 标签: 供血科 血液发放 备血 盘库 出库 用血单位
  • 简介:目的:对细菌内毒素运用凝胶定性动态浊度定量法检查进行比较。为血站提供在原辅材料内毒素检测时更适合方法。方法:用鲎试剂凝胶定性法分别做灵敏度复核、干扰试验、供试品检测,方法用药典规定生物制品细菌内毒素试验规程。动态浊度定量法分别做标准曲线检验试剂灵敏度、回收率判断干扰试验、供试品检测,方法药典规定仪器试验。结果:动态浊度定量法结果易保存,在临界状态下,更容易进行结果判断。结论:血站在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测时,最好选用定量法。

  • 标签: 细菌内毒素 凝胶法 动态浊度法 鲎试剂
  • 简介: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无偿献血工作得到广泛宣传,人们对无偿献血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街头献血车,无偿献血人数急骤增加,但献血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给献血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也有损献血者信心积极性,同时给献血者带来痛苦,甚至会造成献血者流失。为此,本课题对献血过程不良反应相关性原因进行探讨,为推动无偿献血健康有序开展起到一定作用。

  • 标签: 无偿献血 不良反应 献血次数 献血量 预防
  • 简介:血液收回是指血液发出后,由于存在质量问题或隐患,血站对已发放血液一种处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19条"血液收回"明确规定了应建立实施血液收回程序,在收回具有严重质量缺陷血液,应进行全面调查,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 标签: 血液收回 质量 预防
  • 简介:临床输血属于临床治疗与抢救患者不可替代方式,科学与合理输血可挽救患者生命,反之若输血不合理则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影响治疗,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需加强重视。2010年起我院按照市卫计委要求开始推进科学合理用血工作,临床合理用血情况逐年有所改善。

  • 标签: 不合理输血 原因 合理输血 策略
  • 简介:自开展无偿献血以来,在日常采血过程,发现了由各种原因引起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或献血后发生一些献血不良反应,不仅给献血者增加了心理负担,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再次献血勇气热情,为了提高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比例,减少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现对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 标签: 献血 不良反应
  • 简介:ABO、Rh血型不合或ABO、Rh血型系统之外血型不合引起输血后溶血性输血反应报道已屡见不鲜,但是,输血后不明原因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却十分罕见。我院近来发生1例罕见输血后原因不明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报告如下。

  • 标签: 输血反应 溶血性 急性 相容性检测 ABO血型 RH血型
  • 简介:目的:了解导致血液报废常见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血液浪费。方法:对2009—2011年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归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常见原因是ALT不合格,其后依次是脂肪血、抗-HCV、HBsAg、TP、抗-HIV、不足量、溶血、破袋、凝块、过期以及其他。结论:为减少血液浪费,必须做好献血前宣教及征询指导工作,严把体检质量关,同时完善改进检测模式,严格按SOP操作,确保血液质量输血安全

  • 标签: 无偿献血 血液报废 原因
  • 简介:自2007年来以来,榆林市中心血站已实现了100%无偿献血。献血人员主要来自一区十一县居民、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专院校学生,外地人口占少数。为降低不合格血液报废率,笔者对2007-2010年度不合格血液报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无偿献血 血液筛查 ALT 报废率 榆林市
  • 简介:目的:了解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报废情况,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统计2008—2011年无偿献血者血液采集、检验、制备、储存、发放过程质量不合格血液报废原因。结果:4年来血液采集过程报废率为0.12%,血液检测不合格报废率为3.65%,成分制备过程报废率为4.25%,血库供应报废率为0.11%,ALT脂浆为主要不合格报废项,在4项传染性指标抗-TP不合格率最高为0.65%。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加强献血前征询体检工作以从低危人群采集血液,对献血者献血前进行ALT、HBsAg、TP快速初筛,合格后献血可大大降低不合格血液报废率,减少血液资源浪费。

  • 标签: 血液 报废 不合格原因
  • 简介:随着输血医学迅速发展,人们对血液质量、输注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一直以来,我国血液供应短缺,但每年过期报废血液却高达十几吨,这主要是血液库存管理不善导致。要实现安全输血,即血液从“血管”到“血管”过程安全管理,血液库存安全必不可少。本文就血液在库存标签、性质、入库信息、

  • 标签: 血液库存 标准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 实施过程
  • 简介:目的:对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样本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方法:利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试验,对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样本分别采用卡式法、试管法、不规则抗体筛选、吸收放散试验等多种方法鉴定血型。结果:25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样本,ABO血型亚型10例、抗原(抗体)减弱或消失7例、冷自身抗体1例、同种抗体3例、自身加同种抗体1例、异常血浆蛋白2例、近期输注不同型血干扰1例。结论:对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样本,要结合病史,借助多种方法正确鉴定血型,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血。

  • 标签: ABO血型 正反定型 输血
  • 简介:目的:排除不规则抗体对血型鉴定干扰,分析IgG类及IgM类不规则抗体对血型鉴定影响。方法:提取正反定型不一致并且抗体筛选阳性血型标本,用谱细胞鉴定抗体。放散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标本,制备不规则抗体对应抗原阴性定性红细胞,重新准确鉴定血型。结果:用适当反定性细胞可以有效排除不规则抗体干扰。不规则抗体引起血型鉴定正反不一致病例,IgM类抗体占92.6%,IgG类占7.4%。结论:可以通过选择反定性细胞排除不规则抗体干扰。高效价IgG类不规则抗体同样可以引起血型正反不一致。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血型鉴定 抗体效价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多次反复输血对交叉配血影响。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对309例肿瘤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抗体筛查试验。结果:①输血2~3次肿瘤患者交叉配血试验相合率显著高于输血4~8次患者,抗体产生率显著低于输血4~8次患者(P〈0.05)。②输血2~3次176例肿瘤患者微柱凝胶法中有4例不相合;凝聚胺法有1例不相合,2法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输血4~8次133例肿瘤患者微柱凝胶法中有23例不相合;凝聚胺法有9例不相合,2法试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配血相合率与输血次数呈负相关,与抗体产生率呈正相关;采用微柱凝胶法做交叉配血试验,可提高交叉配血结果准确性,确保输血安全

  • 标签: 肿瘤 抗体 交叉配血 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