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危险因素.方法:102例急性NSTEMI患者分别检测QT离散度(QTd)、心肌钙蛋白Ⅰ(cTnI)、C反应蛋白(CRP)及心电图ST段下移≥1mV数值,与其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相比较.结果:CAG单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在QTd、cTnI、CRP及ST段下移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依次P<0.01;P<0.05;P<0.01;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糖尿病病史、QTd、cTnI、CRP及ST段下移是NSTEMI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1.401、1.632、2.041、2.322、2.102、1.310).有这些危险因素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这些因素的组(P<0.01或P<0.05).结论:高龄,糖尿病,QTd、cTnI、CRP异常及ST段下移≥1mV可作为NSTEMI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肌梗塞 冠状血管造影术 QT离散度 C反应蛋白
  • 简介:目的讨论分层带教的方法对于急诊科心血管护理的实习护士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到2016年12月,在心血管护理科实习的护士80人进行这项研究,把他们分为两组,其中一组采用比较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另一组则采用分层带教的方法。结果实验组的综合考核成绩明显要比对照组的考核成绩要好。结论分层带教这种护理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更好,可以更好地提高实习护士对于心血管的护理能力。

  • 标签: 分层带教 急诊 心血管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的界值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病例一病例研究,3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浆OPN水平,观察6个月时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OPN水平界值,根据该值将患者危险分层,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结果血浆OPN水平危险分层的最佳界值取403ng/ml,其敏感性78.6%,特异性90.9%。高危组中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13例(76.5%),而无事件者为4例(23.5%);低危组中依次分别为5例(22.7%)和17例(77.3%)。高危组预后情况较低危组更差(76.5%和22.7%,P=0.001;RR3.365,95%CI1.490-7.597)。结论根据血浆OPN水平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的最佳界值为403ng/ml.是较可靠的生化指标。

  • 标签: 骨桥蛋白 心绞痛 危险性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观察能否通过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方法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提出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将1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高、中、低3个危险组,比较3组间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程度.21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参与比较.采用Gensini积分方法,对各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定.对其危险度分层赋予分值(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值),低危险组1分,中危险组2分,高危险组3分,稳定型心绞痛作为对照组赋予0分,测定该分值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及3支病变的关系.结果低、中、高3个危险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分别为30.43、39.10和68.05分.高危险组积分显著高于低、中危险组(P=0.000),而低、中危险组之间积分差异无显著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显著相关(r2=0.134,P=0.000).Logist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和3支病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值显著相关(OR分别为2.148和1.881,P值分别为0.000和0.002).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层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可以作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和3支病变的预测因素.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 UA SA 心肌梗死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稳定型冠心病(SCHD)患者静脉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中远期住院事件的关系。方法:入选88例老年SCHD患者,均经冠脉造影(CAG)证实。按所测定的静脉BNP浓度分为BNP≥108pg/ml组(44例)和BNP〈108pg/ml组(44例)。随访两组5年的死亡、非致死性ACS、再次PCI等心血管原因和非心血管原因住院事件,并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62.7月,高水平BNP组的全因住院事件率显著高于低水平BNP组E62.1%(141/227)比37.9%(86/227),P=0.041],非心血管原因住院率非常显著高于低水平BNP组E39.2%(89/227)比16.3%(37/227),P=0.010]。结论:老年稳定型冠心病中基线B型利钠肽水平较高者的远期住院事件率较高。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利钠肽 住院
  • 简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冠心病过程中的严重事件之一,其可致心肌梗死,常导致患者猝死。ACS的病理生理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和血栓形成造成完全或不完全的血管闭塞,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缺氧以致梗死。临床上,它涵盖了一组连续进展的病症,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以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能否早期检测出敏感、特异的ACS心脏标志物,无疑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生物学标志物 危险分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PL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的护生41人为实验组,采用BPL教学方式进行护理教学查房。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的护生39人作为对照组,在实习期间则采用传统的护理教学查房方式。在出科前对两组进行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和整体护理考核。结果实验组在理论、操作和整体护理考核等方面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PBL教学法进行护理教学查房有利于护生更好地将护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提高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查房质量的提高。

  • 标签: PBL教学 临床护理 教学查房
  • 简介:目的研究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法检测脉搏波速(PWV)与通过导管检测PWV相关性。方法30例行冠脉造影患者,测量主动脉两定点距离L,同时测量脉搏波传递时间(PWT1),并计算出PWV1,(PWV1=L/PWT1);30例患者并行DTI法测量电-机械时间(EMT)、左室射血前期(PEP)、求出脉搏波传递时间(PWT2),PWT2=EMT—PEP,再求出PWV2=L/PWT2。两种方法测得PWT1与PWT2,PWV1与PWV2分别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PWT1为24.26±9.35ms,PWT2为23.81±8.91ms,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具有显著相关性(r=0.939,P〈0.0001)。回归方程Y=0.986x+0.548。PWV1为14.28±5.33m/s,PWV2为14.47±5.40m/s,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亦具有高度相关性(r=0.928,P〈0.0001),回归方程Y=0.926x+0.881。结论DTI法是一种无创准确测量PWT及PWV方法。

  • 标签: 脉搏波速 动脉导管插入术 多普勒组织成像
  • 简介:第九届国际脑血管痉挛(CVS,cerebralvasospasm)大会于2006年6月28日~30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来自全世界200多位专家就近年CvS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治、监测的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CVS广泛存在于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外伤、手术等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是造成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资料显示在SAH患者中有20%~30%的患者因为CVS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脑功能损害,但CVS还未受到临床医生及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脑血管痉挛在基础研究、诊断、监护以及治疗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在药物治疗方面,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具有坚实循证医学证据的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仍然是脑血管痉挛防治的基本用药。

  • 标签: 脑血管痉挛 CEREBRAL 动脉瘤破裂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损伤 钙离子拮抗剂
  • 简介:脑血管病是我国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可降低致残率在国际上已得到公认,本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我国进行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必要性、有效性、安全性。本文为该课题的中期总结。

  • 标签: 卒中 康复 急性
  • 简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位列第一,患病率仍在迅速上升,与此相对,我国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控制率和治疗率仍处于较差水平。

  • 标签: 高血压 基因 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 PPARΓ
  • 简介:自从生理学家His于1865年首先提出内皮这一概念后,人类对它的研究始终方兴未艾.新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并认为内皮功能失调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初事件即"启动子"[1].如今,遴选出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来评估血管内皮功能以及采取某种合适的方式来保护或挽救血管内皮功能将是心血管疾病防治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着重对血管内皮的功能及其评估方法、内皮功能失调的治疗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内皮 一氧化氮 功能 评估
  • 简介: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bloodpressremonitoring,ABPM)能够提供24h内多次血压测量数据,为了解患者全天的血压水平和波动趋势,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目前正广泛应用于临床,在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及预后分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参考欧洲高血压学会发布的关于动态血压临床应用价值的述评,结合我国情况,对动态血压在临床应用中的若干问题作一综述。

  • 标签: 动态血压监测 临床应用价值 高血压病 测量数据 血压水平 预后分析
  • 简介:摘要产后出血是产科危急重症,处理不及时,出血量多者将并发休克、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的产后出血还会导致产妇死亡,产妇休克严重持续时间长,经抢救后存活下来,将来也可能继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后遗症,表现为产后无乳、闭经、性欲减退,毛发脱落等。近年来,行髂内动脉栓塞术或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以控制的产后出血10例,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痊愈出院。

  • 标签: 产后出血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贝那普利组,依那普利组干咳副作用。方法:服用卡托普利并出现干咳患者共160例,随机分成贝那普利组,依那普利组,两组均在治疗1周、4周及6月观察干咳情况。结果:2组患者均在治疗6月后干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因干咳把卡托普利换成贝那普利,忽视对药物副作用的认识。

  • 标签: 贝那普利 依那普利 干咳
  • 简介:卒中,不仅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而且对患者家庭和个人更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有关卒中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不断补充和更新其新的证据。现就2006年关于卒中的遗传因素、影像学、治疗、危重症与急救、康复、一级预防、卫生保健、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回顾。

  • 标签: 卒中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遗传因素 一级预防 卫生保健 影像学
  • 简介:动脉夹层是指动脉壁层内的撕裂而导致血液成分通过破损的血管内膜进入血管壁,使血管壁分层,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形成假性动脉瘤。当血流聚积在内膜及中层之间时造成管腔狭窄;当血肿主要累及中膜与外膜时则形成动脉瘤样扩张。脑动脉夹层(cervicocerebralarterydissection,CAD)是青年卒中的常见病因。在CAD患者中,颈内动脉夹层(internalcarotidarterydissection,ICD)较椎动脉夹层(vetebralarterydissection,VAD)更常见。CAD的病因并不是很清楚,病前的颈部外伤史常见,但不普遍。遗传因素,如Ehlers—Danlos综合征、Marfan综合征等可以促进CAD的发病。

  • 标签: 动脉夹层 MARFAN综合征 ARTERY 血管内膜 常见病因
  • 简介: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组合,这些因素可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程。其最主要的临床后果有:糖尿病、心血管病及肿瘤相关疾病。MS全球患病率的显著上升,不同诊断标准存在的差异,

  • 标签: 代谢疾病 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 肿瘤 危险因素
  • 简介: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势在必行,它归根结底是对病人的服务,目前护理质量管理缺乏系统化理念、护理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高、奖惩制度缺乏激励作用、护理人员短缺现象严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应该从引入现代管理思想理念到护理质量管理、积极引导,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改革护理制度,建立合理分工模式、建立和有效奖惩制度,发挥引导作用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护理质量 护理人员 建立
  • 简介: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血压波动规律及透析前高血压、透析中高血压、透-斤中低血压的发病情况。方法共纳入规律血液透析6个月以上患者72例,其中男性39例(54.17%),女性13例,年龄29-82(64.38+13.28)岁,透析龄0.5~20.0(4.12+4.28)年,均应用贝朗Dialog+透析机、LOPS18聚砜莫透析器、碳酸盐透析液治疗。4周内共计942例次透析治疗。录入患者一般情况、每次超滤总量及透析前、垂析中第1、2、3小时及透析后血压。结果MHD患者超滤量为0.5-5.2(3.00±0.85)L,有615例次透析前收高压(SBP)≥140mmHg,约占总计942例次的65.29%。波动规律为:透析前SBP较高为(150.35+23.73)mmHg,垂析中血压降低,透析后血压再次升高为(146.15±26.62)mmHg,但低于透析前(P〈0.01)。透析中高血压患旨发病规律为:透析前SBP低于非透析高血压患者(P〈0.01),透析第1小时血压下降,自第2小时起血压逐昕升高(P〈0.01),回血下机后血压显著升高(P〈0.01)。透析中低血压发作53例次,约占总例次的5.63%。吉论MHD患者高血压发病率高,控制率低。随着超滤量的增加,SBP逐渐下降,回血下机后,血压再次上.十,但仍低于透析前血压。超滤抵抗是透析中高血压的显著特点。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压 高血压 透析中高血压 透析中低血压 波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