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控制情况以及对影响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某社区内15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进行走访调查,分析高血压患者的控制情况以及对高血压产生影响因素。结果经调查分析后得知,在150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中,有84例患者对高血压的控制情况较好,控制合格率达到了56%,同时控制几率和患者年龄之间呈现出反比例关系;与此同时,患患者的年龄、管理方式、病程、高血压类型、日常行为习惯、降压措施都会对患者高血压控制情况带来影响。结论在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不应单纯采用药物控制方法进行治疗,应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这对提升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应得到社区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 标签: 社区高血压 控制效果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商河县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及影响高血压控制因素,为该地高血压患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在商河县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710例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编制调查表及体格检查获得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高血压控制影响因素。结果该地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为70.94%(男性为71.01%,女性为70.89%),高血压控制率为11.73%(男性为10.45%,女性为12.8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女性(OR=0.73,95%CI:0.58-0.92)、运动(OR=0.61,95%CI:0.47-0.79)、有高血压家族史(OR=0.45,95%CI:0.33-0.62)的高血压人群控制率高,饮食偏咸(OR=1.70,95%CI:1.37-2.11)、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ratio,WHtR)≥0.5(OR=1.53,95%CI:1.24-1.89)的高血压人群控制率低。结论该地高血压治疗率高,但控制率低,应加强行为生活方式方面的干预,进行综合防治。

  • 标签: 高血压 治疗率 控制率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急诊收治的85例AMI患者,均行急诊PCI治疗并纳入随访,按照随访期间有无出现不良事件分为两组,将两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有不良事件组(n=32)和无不良事件(n=53)在年龄≥70岁、发病到球囊扩张时间、LADd三项指标上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70岁以上患者、PCI中球囊扩张时间、冠脉血管病变是影响急诊PCI术预后的重要因素,可能诱发不良心脏事件。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PCI术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老年人老年护理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并研究其对策。方法2015年5月到2015年8月期间,对我市街道辖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深入访谈,收集相关资料。结果老龄居民年龄越大,其在两周内的患病率就越高,患慢性病的患病率就越大;女性的患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常见的老年慢性病为高血压、糖尿病和惯心病;老龄居民对老年慢性病预防咨询需求高达89.7%。结论老年社区护理服务需结合实际,根据其实际需求,建立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服务。

  • 标签: 老年护理服务需求 影响因素 老龄化
  • 简介:目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以及感染因素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13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将其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一般资料,调查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139例患者中有102例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占比例的73.4%,其中55例胃溃疡患者有37例细菌感染阳性,占比例的67.3%,47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34例细菌感染阳性,占比例的72.3%,37例复合性溃疡患者有31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占比例的83.8%。年龄、进餐习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家族遗传史、个人卫生习惯均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P<0.05。结论饮食习惯、年龄、家族史等因素均是影响患者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加强患者病情监测,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机率。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老年人老年护理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并研究其对策。方法2015年5月到2015年8月期间,对我市街道辖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深入访谈,收集相关资料。结果老龄居民年龄越大,其在两周内的患病率就越高,患慢性病的患病率就越大;女性的患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常见的老年慢性病为高血压、糖尿病和惯心病;老龄居民对老年慢性病预防咨询需求高达89.7%。结论老年社区护理服务需结合实际,根据其实际需求,建立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服务。

  • 标签: 老年护理服务需求 影响因素 老龄化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以预测特定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经血管内栓塞治疗且有符合纳入标准的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429例(共计动脉瘤441个),多发动脉瘤均按每个动脉瘤单独计算例数。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6例)和未复发组(375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治疗技术及材料、动脉瘤解剖学等共计11项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其预测复发的有效性。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动脉瘤大小(χ2=46.352,P〈0.01)、破裂与否(χ2=4.198,P=0.040)、是否使用支架(χ2=9.554,P=0.002)、术后即刻栓塞结果(χ2=10.397,P=0.00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支架辅助栓塞(OR=4.076,95%CI:2.147~7.736,P〈0.01)、RaymondⅡ级(OR=4.222,95%CI:1.537~11.579,P=0.005)、RaymondⅢ级(OR=4.467,95%CI:1.600~12.470,P=0.004)、大型动脉瘤(〉10~25mm,OR=4.914,95%CI:2.277~10.604,P〈0.01)和巨大型动脉瘤(〉25mm,OR=35.743,95%CI:3.511~363.837,P=0.003)是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回归模型预测复发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复发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73.5%,Raymond分级为56.6%,非支架栓塞为60.1%,动脉瘤大小为40.3%,利用Z检验计算复发评分与非支架栓塞、Raymond分级、动脉瘤大小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Z值分别为2.662、3.513、6.308,P值分别为0.007、0.004、0.001。结论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非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栓塞不全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有关,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反映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大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血管内治疗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存储系统中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通过CDFI首次评估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中度狭窄(狭窄率为50%~69%),并且于初检后完成12、24、36个月CDFI规律复查的患者279例。记录病变血管残余管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并根据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是否进展为重度狭窄(狭窄率为70%~99%)或闭塞,分为进展组(40例)及非进展组[239例,进一步分为稳定组(210例)和改善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服用降脂类药物(阿托伐他汀20mg/d)等对狭窄进展的影响。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这些因素对颈动脉狭窄进展的影响。结果进展组24、36个月时狭窄病变的残余管径较稳定组和改善组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狭窄处及其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和改善组(均P〈0.05)。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OR=2.686,95%CI:1.120~6.442,P=0.027)和吸烟(OR=2.265,95%CI:1.081~4.746,P=0.030)是影响颈动脉狭窄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规律性服用阿托伐他汀是延缓颈动脉狭窄进展的保护因素(OR=0.383,95%CI:0.178~0.827,P=0.01)。结论CDFI可以客观评估颈动脉狭窄的进展。吸烟和高血压是加速狭窄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规律性服用阿托伐他汀有助于延缓颈动脉狭窄的进展。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进展 危险因素 超声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入院的171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MT厚度分为IMT1、2、3组,对比三组患心血管危险因素等情况;再根据患者血压分级,依次分为I、Ⅱ、Ⅲ级组,对比三组患者IMT情况。结果IMT2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最高收缩压、脉压均显著性大于IMT1组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MT2组患者LDL明显性高于IMT1组患者,存在明显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3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最高收缩压、即测收缩压、脉压及总胆固醇均显著性高于IMT1组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MT3组患者的最高收缩压、脉压均显著性高于IMT2组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MT3组患者的总胆固醇、LDL均明显性高于IMT2组患者,存在明显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超过半数的高I级患者IMT〈0.9,有超过半数的高血压Ⅱ级患者0.9≤IMT≤1.2,有超过半数的高血压Ⅲ级患者IMT〉1.2。结论平均年龄、最高收缩压、脉压及低密度脂蛋白(LDL)越高,患者IMT厚度越厚;同时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IMT厚度≥0.9者数目显著性增高;对于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受损者,也会出现IMT增厚的现象。高血压患者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对IMT有一定影响,积极减少危险因素是治疗高血压、减少靶器官损害和改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措施。

  • 标签: 高血压 心血管危险因素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心源性休克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138例采用IABP治疗的心源性休克患者,统计心源性休克病因、心肌梗死部位、心腔大小、心源性休克发生至开始IABP治疗时间、机械通气应用等因素,以2周内各种原因死亡为研究终点,评估上述因素对IABP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与心肌梗死、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相比,中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行IABP的死亡率明显升高(26.2%、12.9%比86.4%、66.7%,P均〈0.05);与前间隔、广泛前壁和高侧壁梗死患者相比,下壁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行IABP的死亡率明显升高(10.0%、13.0%、11.1%比78.9%,P〈0.05);此外,心脏越大、机械通气时间越长、IABP应用越晚,死亡率越高(P均〈0.05)。结论:中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瓣膜病,下壁并右室心肌梗死,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延迟及心脏大、机械通气等因素影响主动脉球囊反搏临床效果,值得警惕。

  • 标签: 主动脉气囊 心肌梗死 休克 心源性
  • 简介:目的探讨护士长综合考评对临床护理质量影响和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临床护理工作人员110人,将上述护理工作人员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人,观察组采用护士长综合考评,对照组依照临床常规工作模式进行。对比临床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接受投诉人数1人,对照组接受投诉人数13人,对比发现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6.7分,对照组为77.3分,对比发现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护士长综合考评管理模式,通过对护理工作以及护理人员的合理管理、业务提升等,最大限度调动了员工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升了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强化了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及时使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 标签: 护士长 综合考评 护理质量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卒中患者经社区康复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情况。方法选取n=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自行制定训练计划进行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社区医护工作人员的专业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规范系统的康复训练,为期6个月,观察并记录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出院时、出院3个月和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出院时,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康复训练3个月,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利于患者康复,推荐使用。

  • 标签: 社区康复治疗 脑卒中 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分析介入手术治疗心血管疾病后迷走神经异常反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3年于武汉市中心医院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109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男性64例,女性45例,年龄37-68(48.57±8.32)岁.根据是否出现迷走神经异常反射分为2组对照组67例,异常反射组42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迷走神经异常反射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例、体质指数、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酯血症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异常反射组精神状态紧张、术前禁食时间〉4h、经股动脉穿刺及术后立即拔管比例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介入手术治疗心血管疾病后迷走神经异常反射的危险因素有患者的精神状态紧张、术前禁食时间〉4h、经股动脉穿刺及术后立即拔管(P均〈0.05).结论介入手术治疗心血管疾病后迷走神经异常反射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精神状态紧张、术前禁食时间〉4h、经股动脉穿刺及术后立即拔管,临床医生应予以重视.

  • 标签: 介入手术 心血管疾病 迷走神经 因素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DebakeyⅢ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患者围术期谵妄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经大血管双源增强CT诊断为DebakeyⅢ型急性AD、行全麻下介入大血管腔内隔绝术的221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135例,女性86例。根据是否存在谵妄症状分为谵妄组46例和对照组175例。根据谵妄发生时段分为术前谵妄组15例和术后谵妄组31例。记录并统计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结果入选者中,谵妄发生率20.8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夹层累及范围(OR=3.32,95%CI:1.68~6.94,P=0.001)、低氧血症(OR=1.62,95%CI:1.02~2.84,P=0.029)、住院时间(OR=1.66,95%CI:1.36~1.78,P=0.022)是围术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DebakeyⅢ型AD患者围术期并发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很多,积极纠正低氧血症、缩短监护病房留置时间,可降低其发生率。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手术期间 缺氧 谵妄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做出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我院外科收治的肾结石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观察。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不管是在手术时间、手术后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手术中出血量还是在发生并发症、清除结石、结石复发中都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完善,工作经验的积累,经皮肾镜取石术操作越来越规范,凭借其并发症少、微创、价格低廉等优点被广泛患者所接受,取得显著性效果。

  • 标签: 经皮肾镜取石术 微创 碎石 影响因素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可视支架托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分为约束带组和可视支架托组,采用SF-36量表根据治疗前后评分比较。结果可视支架托组患者的SF-36评分升高(P<0.05)。结论可视支架托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益。

  • 标签: 可视支架托 血液透析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卒中患者经社区康复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情况。方法选取n=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自行制定训练计划进行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社区医护工作人员的专业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规范系统的康复训练,为期6个月,观察并记录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出院时、出院3个月和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出院时,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康复训练3个月,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利于患者康复,推荐使用。

  • 标签: 社区康复治疗 脑卒中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穴位降压操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睡眠质量影响。方法将我院心血管病科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159例伴有睡眠障碍的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79例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试验组80例,在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指导患者每日实施穴位降压操治疗,连续3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值进行比较分析,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周后,实验组患者的PSQI总分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干预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穴位降压操治疗能够协助患者降低血压,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患者满意度较高。

  • 标签: 穴位降压操 高血压 睡眠质量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