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观察联合应用神经节苷脂与醒脑静治疗重症病毒脑炎的疗效。方法从我院2009年09月~2015年11月间收治的重症病毒脑炎患者中抽取74例,根据就诊顺序将其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组37例。两组均采取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神经节苷脂治疗,干预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神经节苷脂与醒脑静进行治疗。观察疗程结束后两组的具体疗效。结果干预组(94.6%)的治疗缓解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70.3%),组间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精神障碍改善、意识恢复时间及头痛、发热症状好转消失时间等方面均要短于对照组,其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严重病毒脑炎,联合应用神经节苷脂与醒脑静治疗能够显著减轻脑实质炎症,有效缩短疗程,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阻止病情发展和恶化。

  • 标签: 神经节苷脂 醒脑静 重症病毒性脑炎 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重症病毒心肌炎(SAVM)临床特点,总结诊治经验。方法搜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19例SAVM,分析其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结果、诊治经过、预后情况。结果19例中发热14例,晕厥12例,累及房室结传导和束支传导10例,心脏扩大9例,心肌酶学持续升高,心肌钙蛋白均升高;糖皮质激素治疗16例,心脏临时起搏4例。结论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病毒感染史、临床症状、心肌损伤指标;休息、糖皮质激素、心率支持和血流动力学支持是主要治疗手段。

  • 标签: 心肌炎 诊断技术 心血管药物
  • 简介:目的探析急性重症病毒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抽选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时间段内我院治疗的56例急性重症病毒心肌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进行治疗,统计分析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85.7%、14.3%、14.3%,对照组分别是64.3%、35.7%、32.1%,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是(36.5±15.5)d,对照组是(69.9±36.1)d,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重症病毒心肌炎的临床诊治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实施综合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避免患者死亡。

  • 标签: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临床疗效 死亡率
  • 简介:近十几年来,小儿病毒心肌炎(VMC)的发病率明显增多。成为儿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根据小儿VMC诊断标准,1995~1998年共收治38例。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结果1.1临床表现气短25例,胸闷18

  • 标签: 儿童 病毒性心肌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与研究在小儿病毒心肌炎临床治疗活动中应用抗病毒+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择46例患有病毒心肌炎疾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这些病例患儿所选时间为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并且将这些患儿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然后对观察组患儿以及对照组患儿分别给予抗病毒+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方案、单纯抗病毒治疗方案,以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在抗病毒+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方案背景下的观察组患儿,其所获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7%,而在单纯抗病毒治疗方案背景下的对照组患儿,其所获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在小儿病毒心肌炎临床治疗活动中,抗病毒+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方案值得实施与推广。

  • 标签: 病毒性 心肌炎 治疗方案 黄芪注射液 抗病毒 观察组
  • 简介:目的:探讨病毒心肌炎(VM)患者血清CBV-lgM抗体与左室总射血分值(EF)值及峰射血率(PER)、峰充血率(PFR)的关系,以及心肌显像与心肌各局部EF值的关系.方法:对120例心肌炎患者以ELISA法测CBV-lgM抗体,用99mTc-MIBI心肌显像对其中37例行核素心室造影,测左室总体EF值及局部EF值,并测其PER和PFR;设正常对照40例.结果:(1)CBV-lgM抗体阳性者120例中有VM85例(70.83%),对照组仅2例(5%),P<0.01;(2)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异常120例中有VM105例(87.5%),对照组仅1例(2.5%),P<0.01;(3)CBV-lgM抗体阳性与99mTc-MIBI心肌显像VM异常符合率为78.95%;(4)CBV-lgM抗体阳性中37例核素心室造影测得左室总EF降低者21例(56.7%);(5)节段性EF值降低33例(89.19%);(6)PER、PFR降低20例(54.05%);(7)心肌显像异常与EF降低符合率89.19%;(8)37例核素心室造影测定:PER降低22例(59.46%),PFR降低21例(56.75%);(9)各节段EF降低者:侧壁(LAT)l2例(33.43%),下壁(INF)15例(40.54%),心尖部(AP)12例(33.43%),下间隔(IN-SEP)24例(64.86%),室间隔(SEP)31例(83.78%).结论:病毒心肌炎患者血清CBV-lgM抗体水平与心肌显像和心功能有良好的相关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 标签: 心肌炎 CBV-lgM抗体 心功能 心肌显像 VM
  • 简介:目的评价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modifiedalbumin,IMA)对小儿病毒心肌炎的诊疗价值。方法选取42例病毒心肌炎患儿于入院后30min内及治疗一周后测IMA及肌钙蛋白I(troponinI,TnI)、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MBisoenzymeofcreatinekinase,CK-MB)浓度,并与40例同期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病毒心肌炎治疗前IMA浓度低于对照组,TnI、CK-M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20±12.30)U.mL-1vs.(77.50±12.10)U﹒mL-1,P〈0.05;(2.10±0.12)ng.mL-1vs.(0.03±0.01)ng.mL-1,P〈0.05;(62.33±8.58)U.L-1vs.(9.60±6.85)U.L-1,P〈0.05];治疗一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A对小儿病毒心肌炎诊断的灵敏度为97.62%,特异度85%。结论检测IMA对病毒心肌炎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 标签: 病毒性心肌炎 缺血修饰白蛋白 小儿
  • 简介:目的:分析青少年病毒心肌炎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60例儿童及80例青年共240例病毒心肌炎患者的Holter资料,对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分别与无心肌炎的两个对照组的Holter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肌炎发病以儿童居多(占66.67%),显著多于青年人(33.3%),P〈0.05;且儿童组心肌炎患者室性早搏发生率(83.1%),也高于青年组(67.5%),P〈0.05。结论:儿童心肌炎患者心律失常频发,更应引起临床上的高度重视。

  • 标签: 儿童 心肌炎 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探讨黄芪总黄酮(TFA)对病毒心肌炎小鼠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应用CVB3感染BALB/c小鼠制作病毒心肌炎模型,每日腹腔注射TFA(dOmg/kg)0.1ml;对照组每13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d后以BL一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对小鼠心电图进行观察和改良CurtisandRavingerovand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用黄芪总黄酮(TFA)组病毒心肌炎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较,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12例,P〈0.05)。结论黄芪总黄酮可显著降低病毒心肌炎小鼠心律失常发生率。

  • 标签: 黄芪总黄酮 病毒性心肌炎 心律失常
  • 简介:本文对我院1987年1月~2001年12月期间收治的符合心肌炎诊断标准(1999年9月昆明会议制订的病毒心肌炎诊断标准[1])的164例进行观察.其中用大剂量维生素C冲击治疗112例,结果如下.

  • 标签: 大剂量 维生素C 冲击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黄芪对实验性病毒心肌炎细胞凋亡及Fas/FasL基因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24只腹腔感染柯萨奇病毒B3(CVB3)后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100mg/10g)及对照组.第8d取心脏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细胞凋亡TUNEL法检测以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Fas和FasL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①黄芪治疗组病变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②黄芪治疗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③黄芪治疗组心肌组织Fas和FasL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黄芪可通过下调病毒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Fas和FasL基因转录,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损伤.

  • 标签: 黄芪 病毒性心肌炎 细胞凋亡 基因转录 柯萨奇病毒
  • 简介: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在病毒心肌炎(VMC)小鼠心肌中的表达及黄芪的干预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腹腔接种不含柯萨奇B3病毒(CVB3)的Eagle’培养液,10例]、模型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模型组和治疗组腹腔接种CVB3建立VMC模型,治疗组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10g/kg.d),其余两组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第14d处死小鼠,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计算心肌病理积分,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肌钙蛋白(cTnI),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MIP-2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IP-2mRNA表达。结果:14d后,治疗组生存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80.0%∶53.33%,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病理积分[0分∶(2.57±0.48)分]、血清cTnI水平[(0.27±0.04)ng/mL∶(0.62±0.17)ng/mL]、心肌MIP-2mRNA[(0.31±0.06)∶(0.92±0.23)]及蛋白表达[(0.24±0.05)∶(0.67±0.18)]水平均明显提高(P〈0.01),且MIP-2蛋白表达与病理积分和cTnI呈正相关(r=0.89,P〈0.01;r=0.74,P〈0.05);治疗组病理积分[(1.42±0.27)分]、cTnI[(0.39±0.11)ng/mL]、MIP-2mRNA[(0.71±0.18)]及蛋白表达[(0.43±0.12)]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病毒心肌炎MIP-2表达显著增加,其表达水平与心肌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MIP-2参与病毒心肌炎发病过程,减少其产生可能是黄芪治疗病毒心肌炎的机制之一。

  • 标签: 心肌炎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质 肌钙蛋白I 黄芪
  • 简介: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血乳酸(LAC)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在急性病毒心肌炎(AV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动态监测54例AVM患者的hs-CRP、cTnI和LAC的水平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三项指标的水平均随着患者入院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其中,hs-CRP水平入院后0h即升高,阳性率达96.3%,并逐步升高,入院后24h达高峰,后逐步下降。而cTnI和LAC水平分别于患者入院后12h和24h升高。结论hs-CRP、cTnI和LAC三项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助于AMI的早期诊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 简介:目的对散发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以及疾病的转归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5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符合“散发性脑炎”临床诊断标准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的共有27例(51.92%),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有13例(25.00%),表现为昏迷的有3例(5.77%),首发症状为精神症状的有6例(11.54%),偏瘫2例(3.85%);经脑脊液检查出现异常的有28例(53.85%);影像学检查中头颅CT检查异常的有2(3.85%)例,脑脊液穿刺检查发现糖、氯化物以及脑脊液细胞数等在正常范围的分别为74.51%、52.95%和69.47%;蛋白正常的有51.49%;有32.64%的患者出现外周血中白细胞升高,主要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淋巴细胞升高的仅有11.15%。患者在出院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在52例患者当中,治愈率为64.53%,好转率为30.14%,病死率为0.89%,失随访率为4.44%。结论散发性脑炎的临床指征多样,应结合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进行诊断,仅凭一种症状或体征不能确诊。散发性脑炎患者通常预后良好。

  • 标签: 散发性脑炎 临床分析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肾病综合征护理。方法进行积极的临床护理与观察,通过指导患儿休息、合理饮食、有效预防控制感染,结合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使患儿长期坚持规范激素治疗。结果经正确治疗与精心护理,减少病情复发,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27例小儿肾病综合征患儿,经规范糖皮质激素治疗及护理观察,临床治愈16例、耐药8例、无效2例,合并疱疹病毒脑膜炎死亡1例。

  • 标签: 小儿肾病综合征 护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