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定义和流行病学无菌性脑膜炎这一概念被提出是由于它似乎代表了一组特殊的病原体,即病人有脑膜炎的症状和体征,但细菌培养是阴性的。现在知道几乎所有这些病例都是病毒感染所致。很多病毒都能引起脑膜炎(表1),大部分病例由肠病毒(70%~90%)、生殖器单纯疱疹病毒(HSV)或腮腺炎病毒引起。

  • 标签: 病毒性脑膜炎 脑炎 肠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病毒性脑炎
  • 简介:定义和流行病学“无菌性脑膜炎”这一术语是缘于其代表特殊的病因学而命名。这些患者有脑膜炎的症状和体征,但细菌培养阴性。目前,已知这些无菌性脑膜炎几乎均由病毒所致。导致脑膜炎的病毒谱很宽(表1),大部分由肠病毒(70%~90%)、生殖器单纯疱疹病毒(HSV)或腮腺炎病毒引起。

  • 标签: 病毒性脑膜炎 无菌性脑膜炎 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 流行病学
  • 简介:病毒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中,关于心肌细胞是否发生凋亡,以及凋亡的诱导原因和重要程度,一直众说纷纭,没有确切定论.本文参考近年来一些文章的实验结果,介绍了病毒心肌炎发生凋亡的情况,以及诱导凋亡出现的机制,主要概括为:在病毒的刺激下,炎症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进而通过胞外受体,信号转导进入心肌细胞激活凋亡通路;此外,病毒直接侵入心肌细胞,诱导细胞凋亡发生.

  • 标签: 病毒性心肌炎 凋亡 心肌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小鼠病毒心肌炎发生过程中心脏组织病理改变、局部炎症细胞浸润,炎症通路及凋亡激活。方法60只5周龄Balb/c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心肌炎组。对照组腹腔注射DMEM,心肌炎组小鼠腹腔注射104TCID50CVB3病毒(柯萨奇3型病毒)后,选取4d、7d、10d、14d、40d五个时间点,行心脏超声及心导管检测后处死动物,留取心脏,行HE染色和CD68免疫组化。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TNF-alpha、IL-17A、IL-13mRNA水平。WesternBlotting观察磷酸化IκBα、IκBα、P65、BCL-2、β-actin。结果病毒组小鼠体重下降显著,心肌炎组累积生存率60%,心脏超声结果示FS、EF值在第4天开始下降,于7、10、14天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导管示心肌炎组各时间点dp/dtmax及-dp/dtmin均降低。HE染色可见心肌炎组各时间点均有心肌肿胀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以第10、14天为甚。免疫组化示CD68阳性巨噬细胞于心肌炎组第7、10、14大量聚集于心肌间质。WesternBlotting示第7、10、14天磷酸化IκBα表达增高,BCL-2表达降低。结论小鼠病毒心肌炎发生时心脏炎症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聚集,NF-κB通路及凋亡激活,大量炎症因子释放致使心功能受损。

  • 标签: 病毒性心肌炎 细胞因子 炎症 NF-ΚB
  • 简介:目的本文旨在研究黄芪提取物(Astragalusextract,AE)对CVB3病毒诱导的病毒心肌炎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CVB3病毒和原代心肌细胞建立病毒心肌炎细胞模型并使用AE对模型进行干预,心肌细胞活性、培养基中LDH、CK-MB水平被检测以对AE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检测AE对病毒增殖的抑制作用,细胞内凋亡相关基因Fas、心肌功能相关基因C-Myc和TNF-α转录水平的变化对AE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与病毒组比较,AE能够显著的抑制由CVB3诱导的心肌细胞活性减弱和降低培养基中心肌酶水平(P〈0.01);AE能够显著的抑制CVB3病毒的增殖,与模型对照组比较,AE对CVB3诱导的Fas、C-Myc和TNF-α基因转录水平的增加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AE对CVB3病毒诱导的病毒心肌炎细胞模型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与抑制病毒增殖及影响Fas、C-Myc和TNF-α基因表达水平有关。

  • 标签: 黄芪提取物 病毒性心肌炎 细胞模型 治疗作用
  • 简介:<正>50例患者分治疗组25例,先用拉米夫定(英国产)100mg/d口服4个月,然后联用干扰素针(IFNα-1b,深圳产)5Mu。皮下注射,每周3次,1个月后,停用拉米夫定片,继续单用IFNα-1b治疗6个月。干扰素组(25例)仅给IFNα-1b5Mu治疗,每周3次,疗程6个月。结果:治疗结束时HBVDNA阴转率治疗组为78.0%,干扰素组为32.0%(P<0.01),结束后第6个月分别为68.0%及20.0%(P<0.01);ALT恢复率分别为68.0%对32.0%、78.0%

  • 标签: 干扰素治疗 阴转率 DNA 恢复率
  • 简介:<正>117例患者分观察组62例用拉米夫定(100mg/d每日1次)和香菇多糖(30mg/d,每日3次)治疗,对照组55例单用粒米夫定治疗,均治疗6个月。结果:观察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94%对89%,P>0.05),HBeAg阴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6%对22%,P<0.01),肝功能的复常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99%对84%,P<

  • 标签: 香菇多糖 近期疗效观察 阴转率 复常率 观察组 粒米
  • 简介:目的探究抗炎蛋白TNFAIP3(TNF-αinducedprotein3)(A20)在急性病毒心肌炎发生发展过程中保护作用。方法90只6-8周龄Balb/c小鼠分为6组:Con组,GFP组,A20组,CVB3组,CVB3+GFP组,CVB3+A20组,每组15只。包装rAAV9-GFF与rAAV9-A20病毒,纯化后经尾静脉注射过表达相应基因,2周后腹腔注射100ul含106PFUCVB3病毒液或PBS。监测各组小鼠体重变化及小鼠存活情况,病毒注射后第10天行心脏超声及心导管检查,取心脏,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CD68及Ly6G)。RT-PCR检测心脏炎症因子TNF-α,IL-1β,IL-12,IL-17A,IL-I0,IL-13mRNA水平。TUNEL检测小鼠心脏凋亡。收集小鼠血浆,检测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I。Westernblot检测炎症、凋亡相关蛋白。结果CVB3诱导Balb/c小鼠急性病毒心肌炎形成,CVB3组和CVB3+GFP组小鼠体重增长缓慢,第4天开始出现死亡,第10天达到高峰,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0%和46.7%。HE染色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细胞坏死。免疫组化显示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显著。TUUNEL显示大量心肌细胞凋亡。与正常Con相比,心脏超声和心导管显示CVB3组EF、FS、dp/dtmax、-dp/dtmin显著降低,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小鼠促炎因子TNF-α,IL-1β,IL-12,IL-17AmRNA水平显著增高,抑炎因子IL-10,IL-13mRNA降低。血浆游离CK-MB和肌钙蛋白cTnI,高于正常组。Westernblot示炎症、凋亡相关蛋白激活。高表达A20后,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缓解,炎症通路及凋亡均抑制。促炎因子表达水平降低,血浆肌钙蛋白减少。结论A20可缓解CVB3诱导的急性病毒心肌炎病理生理学改变,从而发挥保护作用。

  • 标签: 病毒性心肌炎 A20 炎症反应 凋亡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分析缬沙坦对病毒心肌炎小鼠的脂联素、TGF-β1、periostin表达影响。方法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观察组,观察组和模型组行VMC造模,空白组正常饲养;空白组、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观察组用缬沙坦干预;检测脂联素、TNF-α、IL-8、Periostin、TGF-β1水平,评估炎症积分。结果观察组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和模型组(P〈0.05),模型组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观察组及模型组TNF-α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观察组与模型组心肌组织中TGF-β1、periostin、IL-8水平及炎症积分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缬沙坦可抑制TGF-β1表达,调控脂联素、periostin表达,降低炎症因子释放改善心肌组织损伤。

  • 标签: 缬沙坦 病毒性心肌炎 脂联素 TGF-Β1 PERIOSTIN
  • 简介:被有毒动物咬伤和蜇伤在全世界都有发生,但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域特别严重,那里有大量有毒物种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人口,可导致相当高的致病率和死亡率。在一些国家,中毒是成人主要的死因之一;诸如缅甸和斯里兰卡等国家曾报道蛇咬伤的年死亡率为5/10万-15/10万人口。中毒的后遗症也可很严重;在热带蛇咬伤后被严重损害的肢体残疾尤其难以解决。此外,热带国家的卫生预算有限,受害者所需的抗毒液素和加强治疗使其卫生成本增加。

  • 标签: 动物咬伤 蜇伤 毒性 年死亡率 卫生成本 亚热带
  • 简介:HIV-1和HIV-2是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的成员。本属病毒可感染猫、马、山羊和绵羊,表现为慢性感染,在某些情况下导致免疫缺陷。与其关系最近的是猴免疫缺陷病毒(SIV),HIV-1可能通过种间交叉传播从黑猩猩病毒(SIVcpz)传给人类,而HIV-2可能单独来源于白眉乌猴(SIVsm),因此,HIV-1和HIV-2

  • 标签: HIV病毒 RNA基因 艾滋病 基因结构
  • 简介:大约15%的人类癌症由病毒感染引起(表1),病毒是仅次于烟草的第二位致癌危险因素。将来,通过免疫接种大多数的感染可以预防,这样可在世界范围内显著降低癌症发病。人们在研究基因与肿瘤病毒蛋白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首次发现了致癌基因及肿瘤抑制基因的事实足以说明研究致癌病毒在动物及人体致癌作用的重要性。

  • 标签: 癌症 病毒感染 致癌基因 核心蛋白 免疫反应
  • 简介:弓形虫病是由寄生性原虫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弓形虫感染呈全球分布,以温热和潮湿的国家最常见。但饮食习惯也影响感染率;在法国,50%~75%的人群血清弓形虫抗体阳性。在英国,大约20%人群血清抗体阳性。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女感染率相似。

  • 标签: 疱疹病毒 临床研究 发病机理 CMV HSV EBV
  • 简介:人类癌症中约15%与病毒感染有关(表1),病毒是仅次于吸烟的癌症第二位危险因素。将来,这些感染中的大部分可以通过免疫接种预防,从而极大地降低全球癌症的负荷。在动物和人体中进行的肿瘤相关病毒实验研究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们首次揭示了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与肿瘤病毒蛋白的相互作用。

  • 标签: 癌症 病毒感染 抑癌基因 免疫接种 病理机制
  • 简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儿童期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是世界性重要健康难题,占全球性疾病的首位。大约30%-50%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是病毒引起的;其中大多数为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所致。

  • 标签: 流感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疾病
  • 简介: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是涉及多基因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数项基因组扫描技术已确定控制β细胞发育或功能的T2DM危险位点,强有力地证明β细胞基因易感性决定着T2DM的发病危险。一旦糖尿病(DM)的病理机制形成,高血糖、高血脂随之发生,对β细胞造成损害或毒性效应。

  • 标签: 高血糖 高血脂 胰岛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