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母婴旁护理模式对初产妇产后恢复及泌乳的影响。方法:将35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7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母婴旁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离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初次泌乳时间、泌乳频率、纯母乳喂养率;出院前1d评价产妇自护能力、产妇新生儿护理正确率。结果:实验组产妇产后离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初次泌乳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泌乳频率、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妇自护能力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的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婴旁护理模式可促进初产妇产后早期离和泌乳,提高产妇自护能力及新生儿护理能力。

  • 标签: 初产妇 母婴床旁护理 产后恢复 泌乳
  • 简介:[目的]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反馈(SBARR)”沟通模式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护理旁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7年3月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进行交班的病人为对照组,2017年5月—2017年7月按照SBARR沟通模式逐条进行交班的病人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交接班耗时、交接班完整性和护理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交接班耗时有所缩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交接班的完整性和病区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SBARR沟通模式的旁交接班缩短了EICU旁交接班耗时,提高了交接班的完整性,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

  • 标签: SBARR沟通模式 急诊重症监护室 床旁交接班 护理
  • 简介:目的探究旁B超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3年3月~2016年12月在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应用旁B超定位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51例新生儿PICC置管术应用了旁B超定位PICC导管尖端最终位置情况:1002例(87.05%)导管尖端位于上腔位置;104例(9.04%)导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45例(3.91%)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62例(5.39%)由于PICC置管时送管不顺,借助B超定位成功送达预定位置。100例患者PICC置管术后,同一患者用旁B超定位和旁X线进行导管尖端定位,相同率为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定位应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术具有无创、准确和便捷的特点,可避免新生儿多次暴露X线的机会,避免了移动新生儿,是新生儿PICC置管术导管尖端定位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新生儿PICC置管术送管不顺时的B超引导下送管,可以节省护士人力资源。

  • 标签: 新生儿 PICC 床旁 超声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下全切除术(endoscopicfull-thicknessresection,EFR)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瘤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治疗的48例胃底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EFR术,总结其护理要点。结果4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FR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69.2±5.32)min。共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发生术中出血、1例发生气腹、1例出现术后发热,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所有并发症均经内镜及内科治疗成功处理。经过术后精心护理,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平均住院日为(6.0±0.52)d。术后随访6~12个月,未见残留及复发。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和精心的术后护理是EFR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 胃黏膜下肿瘤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