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浅层、深层深度对建立人工气道的成年患者气道内效果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Cochrane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数据库,收集成年患者浅层、深层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使用RevMan5.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步检索获得文献2732篇,最终纳入12项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显示,相较深层,浅层前后血氧饱和度的上升幅度(Z=9.18,P<0.01)、潮气量的增加幅度(Z=2.43,P=0.02)较大,血压波动(Z=4.28,P<0.01)、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Z=6.08,P<0.01)、刺激性咳嗽发生率(Z=3.23,P<0.01)较小,而两者在鸣音改善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气道峰压下降幅度、心率及VAP影响的结果稳定性较差。结论浅层法在改善血氧饱和度、增加潮气量、减轻气道损伤等方面优于深层,但两者在气道峰压、鸣音、VAP发生等方面暂未发现差异,尚需大量高质量的研究作进一步探讨。

  • 标签: 浅层吸痰 深层吸痰 吸痰深度 人工气道 系统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FB)与浅部相结合的优化方案对ICU气管切开患者护理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5月本院ICU收治的120例患者,按照排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研究组给予FB与浅部相结合的优化方案.分析两组气管切开第1天、第7天肺通气及呼吸力学状态,比较两组气管黏膜出血、肺部感染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气管切开后第7天PaO2、PaO2/FiO2显著高于照组,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第7天呼吸力学指标显著改善,Cdyn升高与WOB、RAW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气道黏膜出血与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方式比较,FB与浅部相结合的优化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肺通气状态与呼吸力学状态,提高气道管理质量,降低ICU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疾病恢复.

  • 标签: ICU 气管切开术 吸痰
  • 简介:目的通过对成人危重症患者误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危重症患者误的可视化评估方法进行归纳,旨在为ICU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管理及预防危重症患者误提供借鉴。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ICU患者误的相关因素、评估及其干预措施的相关文献,进行阐释和总结。结果阐述ICU误与吸入性肺炎、ICU误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之间的关系,提出预防ICU患者误的相关措施,包括声门下引流技术与口腔卫生管理、体位管理策略、胃动力药物支持疗法、避免镇静及肌松药物使用过量。结论误相关查检表单的开发及应用,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通过核查表单的应用来规范ICU医务人员的行为,提高误吸干预策略实施的依从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ICU误发生率,最终解决患者的根本问题。

  • 标签: 误吸 肺炎 肠内营养 镇静 重症监护
  • 简介:目的探讨适合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应用的更为安全高效的排方法,促进患者康复。方法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便利抽样法选取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胸外科收治的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振动排背心进行排,观察组患者应用兼具排功能的呼吸训练器进行排。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口咳出时间早于对照组(P<0.001),疼痛评分、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肺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采用兼具排功能的呼吸训练器进行排,较常规方法更有助于术后排排出,且能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肺癌 振动排痰 肺叶切除术 呼吸训练器
  • 简介:[目的]探讨脐静脉联合中心静脉置术(UVC-PICC)在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穿刺置中的应用及置疼痛的动态变化。[方法]将新生儿科NICU病房的60例重症患儿按入院日期分为观察组(UVC-PICC置术组)和对照组(浅静脉置术组),每组30例。采用新生儿疼痛评分量表(NIPS)及早产儿疼痛量表(PIPP)评估疼痛程度,观察两组置前后各时间点的疼痛表现、置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NIPS、PIPP评分在开始置、置完成时、置后5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开始置、置完成时、置后5minNIPS、PIPP评分较置前5min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科应用UVC-PICC术可为新生儿提供安全可靠的静脉通道,可减轻患儿穿刺操作性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新生儿 脐静脉联合中心静脉置管 静脉置管 疼痛
  • 简介:[目的]了解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时间和影响带时间的因素,探讨预防PICC非计划拔对策。[方法]采用便利抽样,对2016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我院PICC导管门诊置入PICC导管的469例病人进行回顾性电话访谈。[结果]PICC导管平均保留时间为(5.69±2.73)个月,非计划拔率为97.87%(治疗结束、经济困难、放弃治疗、生活不便、维护不便及出现并发症);病人文化程度、居住地、居住情况、PICC院外使用情况与带时间无相关性(P〉0.05),护士出院随访、置后住院复查次数、日常活动强度与带时间存在相关性(P〈0.05);加强护士出院随访、置后住院复查次数多、有PICC院外使用情况存在会增加病人保留导管的意愿,而日常活动强度越大,病人保留导管的意愿越小,带时间越短。[结论]肿瘤病人PICC非计划拔发生率高,技术性问题不是影响肿瘤病人带时间的关键所在,应重点关注PICC导管合理应用问题,制订相应管理对策,降低病人非计划性拔发生率。

  • 标签: 肿瘤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带管时间 影响因素 非计划拔管
  • 简介:随着现代医学发展,传统置入法存在失败率高、易导致并发症等问题;鼻胃插入后,对其位置的确认是胃置入术的重要环节,其置入深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舒适度以及后期的营养、给药能否成功,误入气管则会导致其他并发症。本文对改良胃置入法、胃位置的确认法进行综述。

  • 标签: 胃管置入术 位置确认 改良法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142例行PICC置的肿瘤病人,根据病人的个人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1例,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置管护理,观察组病人接受延续护理服务。随访6个月,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定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比较两组病人接受护理后的自我护理能力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ESCA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ICC置病人实行延续护理能够有效提升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延续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自我护理能力 并发症
  • 简介:目的研究留置导尿患者在尿道护理中应用新型抗菌材料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留置导尿的患者320例,随机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尿道护理,并使用抗感染药物静滴预防感染;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新型抗菌材料喷洒(对导尿和尿道口喷洒洁悠神).比较两组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3d、7d、14d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88%、3.75%、4.38%;对照组分别为6.25%、9.38%、1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护理不良反应.结论在留置导尿患者的尿道护理中应用新型抗菌材料洁悠神对尿道口、导尿管及与之接触到的衣物、被褥喷洒,能有效保证尿路的清洁无菌,在尿道口、导尿管壁形成-层抗菌分子膜,预防细菌的繁殖,防止尿路感染,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且应用方法简单、安全性高.

  • 标签: 留置导尿管 抗菌材料 尿道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肱骨髁测量法在超声引导下PICC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00例超声引导下行上肢PICC置的患者进行观测研究,按置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传统测量组250例采用传统测量法测量置长度,肱骨髁测量组250例采用肱骨髁测量法测量置长度,比较两组患者PICC头端到达最佳位置率。结果导管头端到达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率肱骨髁测量组为72.8%,传统测量组为57.6%,两组比较x^2=12.72,P〈0.01。结论PICC置时采用肱骨髁测量法进行置长度体外测量能显著提高导管头端一次到达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率。

  • 标签: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肱骨髁测量法 定位
  • 简介:目的探究床旁B超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3年3月~2016年12月在新生儿PICC置术中应用床旁B超定位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51例新生儿PICC置术应用了床旁B超定位PICC导管尖端最终位置情况:1002例(87.05%)导管尖端位于上腔位置;104例(9.04%)导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45例(3.91%)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62例(5.39%)由于PICC置时送不顺,借助B超定位成功送达预定位置。100例患者PICC置术后,同一患者用床旁B超定位和床旁X线进行导管尖端定位,相同率为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定位应用于新生儿PICC置术具有无创、准确和便捷的特点,可避免新生儿多次暴露X线的机会,避免了移动新生儿,是新生儿PICC置术导管尖端定位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新生儿PICC置术送不顺时的B超引导下送,可以节省护士人力资源。

  • 标签: 新生儿 PICC 床旁 超声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消化道肿瘤PICC置化疗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160例消化道肿瘤PICC置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疾病知识知晓度、PICC置的知识掌握、PICC置依从性及并发症。结果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患者疾病知识知晓度、PICC置知识掌握、PICC置依从性评分高于护理前(P〈0.05);干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PICC置化疗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不仅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还能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度。

  • 标签: 消化道肿瘤 PICC置管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硅化乳胶尿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resectionoftheprostate,TURP)膀胱冲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接受TURP后留置乳胶尿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BPH)患者8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接受TURP手术留置硅化乳胶尿的BPH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术后出血、尿堵塞、膀胱痉挛)和尿留置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尿堵塞和膀胱痉挛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观察组尿留置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URP术后采用硅化乳胶尿进行膀胱冲洗可减少尿阻塞及膀胱痉挛发生,并缩短尿留置时间。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膀胱冲洗 硅化乳胶尿管
  • 简介: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仍显不足,但也呈现出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探索博士研究生能力培养中的问题,总结护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经验尤为重要。该文基于护理博士研究生11年的培养经验,从护理博士研究生四阶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双师型导师队伍的建设、临床教学与科研基地的建设、培养质量监控与制度保障以及实施成效等方面对护理博士生的培养进行总结.为提高护理博士生培养质量提供启示。

  • 标签: 教育 护理 研究生 基于能力的教育 博士教育
  • 简介:目的:探讨进阶早期肺康复锻炼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6月收住于我院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进阶早期肺康复锻炼护理,对两组干预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第3,7,14天时的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进阶早期肺康复锻炼对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干预,可安全有效提高其氧合指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康复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授权赋能健康教育应用于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中,对患者自我效能、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64例前列腺骨癌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进行授权赋能健康教育,比较两组自我效能水平、生活质量评分、负性情绪评分。结果:健康教育后,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授权赋能健康教育应用于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中,能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减轻其负性情绪,值得推广。

  • 标签: 授权赋能式健康教育 前列腺癌骨转移 自我效能 生活质量 负性情绪
  • 简介:目的探讨坐八段锦对高龄衰弱老年患者疲乏程度和衰弱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6月我科收治的高龄衰弱老年患者35名为研究对象,在规范临床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为期5个月的坐八段锦锻炼,应用修订版Piper疲乏量表和Tilburg衰弱量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高龄衰弱老年患者的疲乏量表等级和衰弱量表得分(包括心理衰弱维度、社会衰弱维度及总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而衰弱量表的躯体衰弱维度得分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个月的坐八段锦锻炼可改善高龄衰弱老年患者整体衰弱状态,尤其是心理衰弱、社会衰弱2方面;不能有效改善其躯体衰弱状态,但可有效缓解其疲乏程度,值得广泛推广至社区。

  • 标签: 坐式八段锦 衰弱 疲乏 高龄老人
  • 简介:目的探讨参与教学联合视频反馈法在高职护生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自愿参与原则招募2016级158名高职护生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应用常规教学法和参与教学联合视频反馈法培训,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教学法。使用临床心肺复苏态度知识调查问卷和院外心肺复苏施救意愿问卷对两组护生于培训前和培训后1周进行测评。结果培训1周后试验组心肺复苏知识、态度、院外施救意愿得分较培训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试验组心肺复苏知识、态度、院外施救意愿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与教学联合视频反馈法心肺复苏培训,不仅能提高护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掌握还能提高护生心肺复苏的态度和院外施救意愿。

  • 标签: 参与式教学 视频反馈法 院外施救意愿 心肺复苏术 态度
  • 简介:目的:探讨投影红外血管成像仪在新生儿外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法,对照组A和对照组B分别进行头皮静脉和四肢静脉穿刺;观察组在投影红外血管成像仪引导下行静脉穿刺,观察组A和观察组B分别进行头皮静脉和四肢静脉穿刺。比较穿刺效果。结果:观察组A与对照组A头皮静脉穿刺情况、启动静脉注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与对照组B四肢静脉穿刺情况、启动静脉注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投影红外血管成像仪引导下行新生儿外周静脉穿刺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启动静脉注射时间,且红外成像光源不会产生辐射和热量,对皮肤无损害,是安全有效的可视化穿刺方法。

  • 标签: 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 新生儿 外周静脉穿刺
  • 简介:目的:探讨结构心理行为干预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龄儿注意力和多动行为的影响。方法:对37例就诊的ADHD学龄儿给予结构心理行为干预如安思定+脑电生物反馈+感觉统合训练+行为矫正,比较治疗前后父母评定量表评分、生物反馈指标及感觉综合能力发展评分。结果:治疗后患儿在多动/冲动、多动指数两项因子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在品行障碍、学习问题、心身问题、焦虑四项因子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在本体觉、前庭觉两项因子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触觉防御、学习能力两项因子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3个月后β波、SMR节律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P<0.05),θ波、θ/β比值均较干预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通过结构心理行为干预能强化ADHD学龄儿感觉、认知、行为间的整合能力,提升患儿注意力及信息从获取、加工到输出的连续性和协调性,提高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明显改善ADHD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行为。

  • 标签: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结构式 心理行为干预 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