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出量(CO)与感染性休克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关系,探寻具有肾保护作用的CO目标。方法前瞻性监测4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复苏后24h内平均指数(CI)值,随访28天AKI发病率及病死率,评估CI与AKI发病的关系。结果42例患者中28天AKI发病率为38%,7天病死率为19%,28天病死率为40%。CI<3.0、3.0-4.0、4.0、5.0、>5.0L/min/m2各组28天AKI发病率分别为55%、15%、40%,45%,7天病死率分别为27%、23%、10%、13%,28天病死率则呈相反趋势,分别为27%、31%、40%、50%。结论CI3.0-4.0L/min/m2区间AKI发病率较低,过高或过低的CI可能均对肾脏有害。

  • 标签: 心输出量 急性肾损伤 感染性休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研究产后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5月接受的42例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对患者开展补血补液、病情观察与快速扩容等治疗和护理工作,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经过系列的急救护理操作,41例患者脱离生命危险且痊愈后出院,1例死亡。结论在临床上,产后失血性休克属于常见的产科危重病症之一,其死亡率偏高,若抢救及时,可大大降低产妇的死亡率,便于增强预后效果。

  • 标签: 产后失血性休克 急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失血性休克的案例,并且将护理对策提出,让产妇的生命受到更大的保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二零一六年五月至二零一七年五月的五十例出现了产后失血性休克现象的产妇当做研究的主要对象,依据护理的不同方式将产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二十五例。对照组的产妇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的产妇选择护理干预方法,差异拥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结论通过观察组对产妇进行的护理干预可以发现,该对策可以让失血性休克产妇住院的时间有效地减少,还能将并发症发生的概率降低,为母婴的健康与安全提供保障,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

  • 标签: 产后失血性休克 临床分析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异位妊娠合并失血性休克50例急救与护理效果。方法筛选出本科室2017年1~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异位妊娠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组与综合组各25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综合组实施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输液量与出血量。结果常规组的抢救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8.0%、20.0%,综合组分别为100.0%、8.0%,综合组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常规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输液量与出血量,综合组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异位妊娠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期间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升抢救成功率,且可减少并发症、输液量及出血量,值得推行。

  • 标签: 异位妊娠 失血性休克 急救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急救措施对腹部外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腹部外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急救措施,观察组为针对性急救措施,对比两组救治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3.33%,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6.67%低于对照组的56.67%,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急救措施对腹部外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值得应用。

  • 标签: 腹部外伤 失血性休克 急救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重症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收治的一例病毒性脑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该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好转出院。结论病毒性脑炎及心源性休克两类疾病均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进展快,导致患者死亡率极高。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动态变化,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急救护理措施,严格落实各项基础护理,方可最大程度地挽回患者的生命。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心源性休克 重症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急诊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急诊外科于2015年3月~2017年10月接诊的30例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组,与2015年3月以前收治的30例该类患者作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成功救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1h内纠正休克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X2=9.932,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23.33%,X2=5.192,P<0.05;观察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6.405,P<0.05。结论对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开展急诊绿色通道、急诊手术、重症监护等综合救治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在短时间内纠正休克情况,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大幅上升,该方式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骨盆骨折 失血性休克 急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抢救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相应护理干预措施。记录2组患者护理前后负面情绪变化情况、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护理后SDS、SA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开展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康复,保证抢救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 抢救护理干预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在必要的情况下为挽救患者生命,采取血液的输注可降低死亡率及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是大量输血(通常在24小时中,定义为大于1个整个血容量的输血或置换总血液体积的50%在3小时内),大量输血通常与高死亡率和凝血病的高风险相关,导致多器官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更高,尤其是在创伤患者中。为了减少大量红细胞输血引起的稀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降低死亡风险,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大规模输血指南。因此早期发现感染性休克过程中凝血功能异常指征出现,给予适当血液成分的输注,可明显改善预后,降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几率,并降低输注过程中的疾病传播风险,为改善感染性休克患儿预后,提供新的治疗依据。

  • 标签: 血浆 感染性休克 凝血因子 成分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之间接收诊治的56例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性休克临床诊疗情况,对患者出现休克的症状进行统计分析,检测感染病原菌,对患者进行临床抢救治疗。结果50例患者中在进行化疗期间出现感染性休克13例(26%),在化疗结束2周内出现感染性休克27例(54%),在复发后进行再次诱导缓解期间出现感染性休克10例(20%),患者白细胞平均计数小于10×108/L,感染细菌分析中发现革兰阴性杆菌42例(84%)、革兰阳性杆菌3例(6%)与真菌5例10%),临床较强抗生素应用症状缓解45例(90%),死亡5例(10%)全部为主动放弃治疗患者。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期间与化疗后出现感染性休克的几率较大,对患者进行抗感染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控制患者休克情况,临床应用性强。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感染性休克 病原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相关的疗效。方法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16例,患者选择采用PCI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的16例患者经过治疗以后不存在有死亡的病例,所有患者均得到了较好的恢复。本研究所有的患者在三个月之内恢复出院,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所以患者治疗之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治疗之前,前后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为患者采用PCI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时,能够改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同时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避免因为抢救不及时,导致患者死亡情况发生,它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临床效果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必净治疗老年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APACHEⅡ评分和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60例年龄>60岁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感染性休克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ml,2次/d,连用7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病死率、疗效、APACHEⅡ评分和平均住院时间。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死亡例数分别为12例(40.00%)和5例(16.67%);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0.73±2.12)、(13.03±2.92)d;总有效率分别为53.3%和76.6%;治疗1周后APACHEⅡ总分分别为(14.27±2.73)和(10.20±1.9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必净作为一种辅助治疗老年感染性休克的药物,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感染性休克 血必净 住院时间 APACHEⅡ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9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各项治疗指标和治愈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率等情况。结果在HGB、PLT、PT、APTT等指标方面,观察组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分别为95.6%、6.7%、0.0%,对照组的治愈率、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分别为82.2%、22.2%、2.2%,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限制性液体复苏 创伤失血性休克 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电抗无创排量监测(non-invasivecardiacoutputmeasurement,NICOM)在儿童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NICOM技术无创监测28例脓毒性休克儿童和28例PICU内血流动力学稳定对照组患儿的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总外周阻力(TPR),并监测休克患儿扩容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后的输出量等指标变化。结果脓毒性休克患儿CO及SV与血流动力学稳定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均<0.05),脓毒性休克患儿经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3~6小时后,CO及SV较液体复苏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后尿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运用NICOM动态监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排血量变化,可早期发现血流动力学异常,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生物电抗 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RRT治疗感染性休克并急性肾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感染性休克并急性肾损伤的患者60名作为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主要是用常规治疗的方式,通过液体复苏和抗生素治疗等,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研究组患者主要使用连续性肾替代的治疗方式;结果在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同时二氧化碳的结合力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并且研究组的变化状况明显强于对照组,研究组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结论CRRT值得在临床当中进行大力的推广。

  • 标签: CRRT 感染性休克 急性肾损伤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重度失血性休克的作用探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4例患者(重度失血性休克),收治时间为2016年3月3日至2017年3月3日,把患者分为两组(随机抽签),两组患者数量均为27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以及常规护理+手术室护理(观察组)进行干预。结果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对比差异显著(P小于0.05)。结论对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给予手术室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其临床情况,值得推广。

  • 标签: 手术室护理 重度失血性休克 作用探讨
  • 简介:我科收治疤痕子宫中期妊娠伴胎盘植入膀胱的引产患者1例,在引产过程中致出血性休克,经过积极救治和精心护理康复出院,报告如下。

  • 标签: 胎盘 侵入性 引产 休克 出血性/病因学 休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急诊救治方法。方法于2016年7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52例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需急诊救治的患者,以投色子单双法分为26例参照组常规性就诊救治方法和26例实验组针对性急诊救治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急诊救治效果、救治后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急诊救治效果及救治后各项指标均比参照组优异,参照组与实验组织间数据比较P<0.05。结论对于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急诊救治,采用针对性急诊救治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多发伤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急诊救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接受去甲肾上腺素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的17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将这些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对照组使用多巴胺治疗,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6小时后的混合氧饱和度、动脉血乳酸以及平均动脉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混合静脉氧饱和度、动脉血乳酸和平均动脉压要比对照组改善情况优秀,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可以有效治疗感染性休克疾病,比多巴胺效果优秀,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去甲肾上腺素 感染性休克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应用综合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将常规护理方法应用于对照组护理中,将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于观察组护理中,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7.5%),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血清CRP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高于对照组(85%),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其有助于降低患者血清CRP水平,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ICU感染性休克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