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原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并以列线图形式构建新疆地区原性休克患者30 d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2019年295例原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原性休克患者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并使用列线图构建原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采用一致性系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优劣性。结果295例患者中,30 d死亡182例为死亡组,未发生死亡113例为生存组。死亡组与生存组性别构成、年龄、ICU时间、收缩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凝血酶原时间、血钾、血糖、血肌酐、总胆红素、碳酸氢根、碱剩余、乳酸、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cTnI)及呼吸衰竭、肝病、肾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乳酸和收缩压为原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00、1.10、1.30、1.29和1.04,95% CI 1.00~1.00、1.01~1.18、1.00~1.68、1.01~1.65和1.02~1.07,P<0.01或<0.05)。对多因素分析得到的独立影响因素再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分析选择建模变量,纳入列线图模型的变量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和乳酸。列线图模型在经过500次Bootstrap自抽样内部验证后,得到的C指数为0.805,曲线下面积为0.846,最佳阈值0.486,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83.1%。结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和乳酸为原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原性休克的早期干预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休克,心原性 预后 危险因素 列线图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为促进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原性休克(AMICS)诊断和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救治成功率,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急重症学组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牵头制定了AMICS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该共识全面阐述了AMICS的定义、早期诊断、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评估、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策略、机械循环支持、多脏器保护以及分期个体化治疗等,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我国国情需求,对当前AMICS临床存在争议的问题达成了共识。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原性休克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原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并以列线图形式构建新疆地区原性休克患者30 d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2019年295例原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原性休克患者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并使用列线图构建原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采用一致性系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优劣性。结果295例患者中,30 d死亡182例为死亡组,未发生死亡113例为生存组。死亡组与生存组性别构成、年龄、ICU时间、收缩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凝血酶原时间、血钾、血糖、血肌酐、总胆红素、碳酸氢根、碱剩余、乳酸、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cTnI)及呼吸衰竭、肝病、肾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乳酸和收缩压为原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00、1.10、1.30、1.29和1.04,95% CI 1.00~1.00、1.01~1.18、1.00~1.68、1.01~1.65和1.02~1.07,P<0.01或<0.05)。对多因素分析得到的独立影响因素再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分析选择建模变量,纳入列线图模型的变量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和乳酸。列线图模型在经过500次Bootstrap自抽样内部验证后,得到的C指数为0.805,曲线下面积为0.846,最佳阈值0.486,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83.1%。结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和乳酸为原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原性休克的早期干预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休克,心原性 预后 危险因素 列线图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原性休克(CS)患者临床特点及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2010年6月至2018年2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住院的AMI合并CS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28 d的全因死亡风险,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8例AMI合并CS患者,28d时共有128例患者死亡,短期全因死亡率为64.6%。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男性比例更高,体质量更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更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比例更低,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比例更高,合并高血压病、二尖瓣返流、消化道出血及昏迷的比例更高,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的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此外,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水平、动脉血酸碱度(pH)及碳酸氢根离子浓度更低,谷丙转氨酶、血肌酐、血尿素氮、血钠水平、血钾水平、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D-二聚体及动脉血乳酸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降低[比值比(OR)0.914, 95%可信区间(CI)0.849~0.984, P=0.017)、动脉血pH降低(OR 0.021, 95%CI 0.01~0.614, P=0.025)及血肌酐升高(OR 1.016, 95%CI 1.006~1.025, P=0.002)是AMI合并CS患者发病28 d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AMI合并CS患者全因死亡率较高,入院时收缩压、动脉血pH及血肌酐是其发病28d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心原性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 预后 预测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风险评分对接受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原性休克患者短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成组病例分析。选取2017年4月—2021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接受了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ECMO辅助治疗的STEMI合并原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ECMO置入后30 d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ECMO治疗的相关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临床决策(DCA)曲线比较ACEF、AMI-ECMO、Encourage、SAVE 4种风险评分对ECMO置入后30 d患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根据DCA曲线评估结果,选取较优风险评分。参考既往文献将较优的风险评分分级,绘制患者ECMO置入后30 d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40例STEMI合并原性休克患者,年龄(57.4±16.7)岁,男性31例(77.5%),其中死亡组21例(52.5%),生存组19例(47.5%)。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乳酸值高、前降支或左主干病变比例高,且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肾衰竭、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辅助治疗的比例高(P均<0.05)。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ACEF、AMI-ECMO和Encourage评分较高,SAVE评分较低(P均<0.05)。ROC曲线显示ACEF、AMI-ECMO、Encourage、SAVE评分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7、0.816、0.757、0.677(P均>0.05),ACEF评分敏感度最高(90.5%),Encourage评分特异度最高(89.5%)。DCA曲线显示AMI-ECMO和Encourage评分对于预测患者ECMO置入后30 d死亡率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ECMO置入后30 d死亡率随AMI-ECMO和Encourage评分分级升高而升高(log-rank P≤0.001)。结论ACEF、AMI-ECMO、Encourage、SAVE 4种评分均可预测STEMI合并原性休克患者ECMO置入后30 d的死亡率,其中AMI-ECMO和Encourage评分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体外膜氧合作用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原性休克 风险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成人暴发性心肌炎(FM)合并原性休克中(CS)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在湖南省三家医院行ECMO治疗的成人FM合并CS患者,回顾性分析ECMO置入后相关指标变化,患者治疗转归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使用机械循环辅助方式分为ECMO组和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组(联合辅助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及治疗转归。结果共有15例患者纳入分析,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29(27,50)岁,女性9例。其中,6例发生心脏骤停,6例联合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与治疗前比较,ECMO置入后患者的血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水平降低(中位值:8 759.0 pg/mL比2 964.0 pg/mL,P=0.002),血乳酸水平下降(中位值:5.1 mmol/L比1.7 mmol/L,P=0.008),动脉血酸碱度(pH)提高(7.3±0.2比7.4±0.1,P=0.026),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34.3±10.9)%比(50.0±11.7)%,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ECMO单独辅助组8例,联合辅助组7例,与单独辅助组比较,联合辅助组患者中心脏骤停及联合使用CRRT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5例接受ECHO辅助治疗的患者中,有6例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接受CRRT治疗,4例发生血管并发症。11例(11/15)患者成功撤除ECMO辅助并存活出院,其ECMO辅助时间为4(3,7)d。其中,ECMO单独辅助组有7例(7/8),联合辅助组有4例(4/7)成功撤机并存活至出院。结论ECMO辅助能为FM合并CS患者提供有效的循环辅助。ECMO联合IABP辅助循环多被动用于心脏骤停患者救治,主动预防性启动联合治疗可能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心原性休克 暴发性心肌炎 机械循环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机械循环支持和免疫调节联合治疗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原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该研究为观察性研究。回顾性连续入选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原性休克的患者。根据机械辅助支持的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组、体外膜肺氧合(ECMO)组和IABP+ECMO组。采用相关共识推荐的“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方案”治疗,主要包括机械循环支持(如IABP不足以维持循环,应立刻加用ECMO),免疫调节治疗(包括使用足够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如果患者合并呼吸窘迫应立即给予机械通气,其他治疗包括对症和预防使用抗生素治疗。采用电子和手工检索结合的方法从医院病历系统中获得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临床资料,药物治疗情况,临时起搏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及机械通气使用情况,以及主要治疗结果[包括死亡、好转情况,住院天数,以及出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等]等。结果研究共入选患者37例,其中男性22例,年龄(37.4±17.0)岁。37例患者中19例单用IABP支持治疗(IABP组),5例直接采用ECMO支持治疗(ECMO组),其余13例采用了IABP+ECMO支持治疗(IABP+ECMO组)。37例患者入院时平均动脉血压为(70.21±17.37)mmHg(1 mmHg=0.133 kPa),心率(100±30)次/min,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12例,其中由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临时起搏器者10例,由于交感电风暴植入临时起搏器者1例。37例患者入院时峰值心肌肌钙蛋白I(18.61±9.55)μg/L,峰值B型利钠肽1 670(518,3 410)ng/L,LVEF(32.3±10.4)%。37例患者中死亡3例(均为IABP+ECMO组患者),其余34例均好转出院,存活率92%,且均可下床活动并正常饮食,住院天数(22.7±8.2)d。出院时34例患者的LVEF为(50.1±10.5)%。IABP+ECMO组患者乳酸水平高于IABP组和ECMO组(P<0.001和=0.005),LVEF低于IABP组(P=0.004),三组患者存活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4.614,P=0.079)。IABP+ECMO组患者机械通气比例高于IABP组和ECMO组(P分别为0.005和0.022),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植入临时起搏器比例、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比例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以机械循环支持和免疫调节为核心的综合救治方案可有效救治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原性休克患者。

  • 标签: 心肌炎 休克,心原性 免疫调节 机械循环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梗并发心源性休克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护理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急性梗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CCU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急性梗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治愈后出院者、抢救无效死亡者分别为31例、4例。结论急性梗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CCU护理干预,有助于顺利进行抢救,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的影响,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存在临床应用推广的价值。

  • 标签: 急性心梗 心源性休克 CCU护理
  • 简介:在进行激烈运动后如果突然停止活动,就会造成一时性脑贫血,医学上称之为“重力性休克”。发生这种“重力性休克”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运动中下肢肌肉血液供应需要量急剧增加,是平常安静时的20—50倍,同时需要将大量的血液自下肢沿静脉回流到心脏,运动下肢肌肉快速的交替收缩和解松,对静脉来说好象是有一种节奏的挤压、对静脉血液回流起到重要辅助作。如果激烈运动后突然骤停站立不动,就会使下肢的血

  • 标签: 性休 静脉回流 一时性 眼前发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原性休克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8年5月间阜外医院收治的AMI合并原性休克患者共209例,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性别及是否接受IABP治疗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终点为28 d(自原性休克诊断明确起)的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不同性别/接受IABP治疗与否患者的28 d生存率。调整年龄、收缩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双联抗血小板、昏迷、APACHEⅡ评分及SAPSⅡ评分等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在不同人群中IABP治疗是否影响患者的28 d全因死亡风险,应用Z检验评估性别因素对IABP治疗效果的修饰作用。结果共纳入209例患者,其中男性148例[80例(54.05%)接受IABP支持],女性61例[22例(36.06%)接受IABP支持]。接受IABP治疗者102例。男性患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女性[39.2%(58/148)比26.2%(16/61),Log-rank P=0.034]。接受IABP治疗患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未接受IABP者[46.1%(47/102)比25.2 %(27/107),Log-rank P=0.001 7]。在女性患者中,接受IABP与未接受IABP患者的28 d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9);而在男性患者中,接受IABP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未接受IABP者[51.2%(41/80)比25.0%(17/68),P=0.001]。接受IABP治疗的男性患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未接受IABP治疗的男性患者及接受或未接受IABP的女性患者(P均>0.05)。调整混杂因素后,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患者中,IABP对28 d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并不一致,在男性患者中IABP治疗可降低28 d全因死亡风险(HR=0.44,95%CI 0.25~0.77,P=0.004),而在女性患者中IABP治疗对28 d全因死亡风险无影响(P=0.401),性别与IABP疗效存在交互作用(Z值=-2.32,P=0.020)。结论IABP支持对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仅在男性患者中表现出保护作用。

  • 标签: 休克,心原性 心肌梗死 主动脉球囊反搏 性别
  • 简介: 摘要:目的:在针对ECMO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时,将优化护理方案应用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评价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现在2021年4月至2022年9月内收入的ECMO治疗急性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共计10名,针对患者进行优化护理方式,在治疗过程中研究人员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随后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管理,确定所有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10名患者在接受治疗与护理后,效果良好。结论:ECMO辅助治疗急性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病情复杂,在针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选择优化护理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护理质量。

  • 标签: 综合优质护理 护理方案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原性休克(C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脉搏指示连续排量(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综合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左西孟旦治疗,首先12 μg/kg负荷剂量在10 min内静脉注射,之后按0.1 μg/(kg·min)静脉泵入,持续1 h后按0.2 μg/(kg·min)静脉泵入,持续24 h;对照组予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速度、时间与观察组相同。两组均在治疗24 h后采用PICCO监测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以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并观察神经体液指标,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功能指标包括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的HR、CVP、GEDVI以及EVLWI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90.26 ± 12.61)次/min比(97.82 ± 12.58)次/min、(9.85 ± 1.14) cmH2O(1 cmH2O = 0.098 kPa)比(11.63 ± 1.37) cmH2O、(759.53 ± 62.47) ml/m2比(867.21 ± 63.24) ml/m2、(7.95 ± 1.56) ml/kg比(9.01 ± 1.78) ml/kg],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I高于对照组[(3.58 ± 0.74) L/(min·m2)比(2.37 ± 0.86) L/(min·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NE、AngⅡ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284.64 ± 52.85) ng/L比(312.57 ± 48.92)ng/L、(92.34 ± 16.31)ng/L比(105.67 ± 18.5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的SV、LVEF均上升,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60.42 ± 5.93) ml比(54.42 ± 6.14) ml、(41.62 ± 4.19)%比(36.87 ± 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使用时间少于对照组[(61.52 ± 15.41) h比(89.56 ± 17.63) h],观察组肾功能损伤率低于对照组[3.77%(2/53)比18.87%(1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0 d病死率、心脏破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西孟旦能够显著改善AMI合并CS患者的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体液指标、心功能指标,对患者的肾脏具有保护作用,但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30 d病死率。

  • 标签: 心肌梗塞 休克,心原性 血流动力学 左西孟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原性休克(C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脉搏指示连续排量(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综合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左西孟旦治疗,首先12 μg/kg负荷剂量在10 min内静脉注射,之后按0.1 μg/(kg·min)静脉泵入,持续1 h后按0.2 μg/(kg·min)静脉泵入,持续24 h;对照组予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速度、时间与观察组相同。两组均在治疗24 h后采用PICCO监测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以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并观察神经体液指标,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功能指标包括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的HR、CVP、GEDVI以及EVLWI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90.26 ± 12.61)次/min比(97.82 ± 12.58)次/min、(9.85 ± 1.14) cmH2O(1 cmH2O = 0.098 kPa)比(11.63 ± 1.37) cmH2O、(759.53 ± 62.47) ml/m2比(867.21 ± 63.24) ml/m2、(7.95 ± 1.56) ml/kg比(9.01 ± 1.78) ml/kg],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I高于对照组[(3.58 ± 0.74) L/(min·m2)比(2.37 ± 0.86) L/(min·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NE、AngⅡ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284.64 ± 52.85) ng/L比(312.57 ± 48.92)ng/L、(92.34 ± 16.31)ng/L比(105.67 ± 18.5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的SV、LVEF均上升,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60.42 ± 5.93) ml比(54.42 ± 6.14) ml、(41.62 ± 4.19)%比(36.87 ± 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使用时间少于对照组[(61.52 ± 15.41) h比(89.56 ± 17.63) h],观察组肾功能损伤率低于对照组[3.77%(2/53)比18.87%(1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0 d病死率、心脏破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西孟旦能够显著改善AMI合并CS患者的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体液指标、心功能指标,对患者的肾脏具有保护作用,但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30 d病死率。

  • 标签: 心肌梗塞 休克,心原性 血流动力学 左西孟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广泛前壁梗并发心源性休克临床护理经验,进而提升成功抢救率。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40例急性广泛前壁梗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分为对照组(20)与观察组(20),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急救措施,对比两组抢救效果,并总结其临床护理措施。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0%,观察组为25.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死亡率为40.00%,观察组为10.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死亡率,心源性休克属于严重并发症,要及时诊断与治疗,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死亡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护理措施 抢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梗伴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急诊治疗措施后的转归。方法:筛选2022年1月-2023年4月通过本院急诊接受治疗的梗伴发心源性休克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前后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实施急诊介入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转归,予以分析和比较。结果:在观察组中,单支血管病变、两支血管病变,三支血管病变,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急性 急性心梗伴发心源性休克 急诊介入 措施 探讨
  • 简介:摘要创伤性休克(trauma“cshock)是指机体由于遭受严重创伤刺激,通过血管—神经反射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是严重创伤的常见并发症。创伤性休克均有较严重的外伤史,如高速撞击、高处坠落、机器绞伤、重物打击、火器伤等。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浅昏迷,呼吸浅促或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脉细速、血压下降、脉压差小或血压几乎测不到,表浅静脉萎陷,尿少或无尿。

  • 标签: 创伤性休克 评估 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心源性休克是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心室喷血或充盈障碍,导致排血量锐减,各重要器官和周围组织灌注不足而发生的一系列代谢与功能障碍综合征。其病因很多,但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是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心源性休克,其病死率极高,达80%~90%1,因此早期积极的治疗、护理异常重要,现将我科收治的心源性休克病人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心源性休克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shock)是指输出量减少而导致的周围循环衰竭。由于心脏排血能力急剧下降,或是心室充盈突然受阻,引起搏量减少,血压下降,造成生命器官血液灌注不足,以迅速发展的休克为其临床特征。目的讨论心源性休克诊疗心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集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治疗原则为尽快尽早诊断可引起休克的疾病并及时予以治疗,是防止发生休克的最有效的措施。

  • 标签: 心源性休克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