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者女,67岁,因“腰骶部疼痛2月余,加重2周”入院。体格检查示精神疲软、消瘦、乏力,无发热、黄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听诊未见异常。

  • 标签: 大动脉炎 CT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进行分析及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0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1年2月至2016年1月期间),于治疗前患者均行CTA(CT血管造影诊断)后实施显微外科治疗,以枕下入路,其中12例患者行手术夹闭,6例孤立术式,切除及血管端吻合术式2例。结果CT血管造影为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主要诊断方案,其中合并小脑动脉畸形者4例,漏诊6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未出现死亡病理,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2例,并发脑积水患者2例,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好转,随访时间为1~5年,平均时间(3.10±1.10)年,未再次出血,其改良mRS评分为(4.82±1.02)分。结论CT血管造影对于诊断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且于诊断后采取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预后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 标签: 小脑后下动脉远端 动脉瘤 临床特征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90例,收治时间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入院顺序进行分为2个实验小组,研究组予以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对照组予以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比较2个实验小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过2个实验小组的数据对比可得,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冠心病患者予以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可以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可以作为安全且有效的临床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桡动脉 股动脉 冠心病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增厚与颅内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检测意义,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30例动脉内膜增厚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动脉超声及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比较两组动脉硬化检出率,进一步对观察组中颈动脉内膜厚度与MRA脑动脉硬化检出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检出颅内动脉硬化13例,对照组检出2例,观察组颅内动脉硬化检出率4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观察组患者中,内-中膜厚度1.1mm患者5例,检出颅内动脉硬化1例,检出率20.0%;内-中膜厚度1.2mm患者12,检出动脉硬化4例,检出率33.3%;内-中膜厚度1.3mm患者10例,检出动脉硬化5例,检出率50.0%;内-中膜厚度大于1.4mm患者3例,检出动脉硬化3例,检出率100.0%。结论颈动脉内膜增厚与颅内动脉硬化密切相关,临床中颈动脉内膜增厚检测对于颅内动脉硬化的早期预测、诊治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颈动脉 内膜增厚 动脉硬化 相关性 检测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和动脉取栓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我院就诊110例患有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治疗,一组55名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进行介入溶栓术的治疗,称A组,另一组患者同为55人进行动脉取栓术的治疗,称B组。手术治疗后进行比较,分别比较患者的动脉畅通的情况,脉搏数,是否会复发以及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及反应程度。结果A组康复人数有42人,康复率为76.36%,B组康复人数为51人,康复率为92.73%,B组康复率高于A组(P<0.005)。A组复发人数为4人,复发率为7.27%;B组复发人数为14人,复发率为25.4%,B组复发率也高于A组(P<0.005)。结论通过比较两种手术,我们可以看出,介入溶栓术和动脉取栓术各有各的优点,同时也有缺点。介入治疗术术后比较稳定不易复发,但治疗效果相对来说不如动脉取栓术明显,但是动脉取栓术容易复发,所以应该根据患者自身病情来选取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

  • 标签: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 介入溶栓术 动脉取栓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脑动脉瘤介入术与开颅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76例脑动脉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患者应用脑动脉瘤介入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开颅术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65.79%,对照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42.11%,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5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P<0.05)。结论与开颅术相比,脑动脉瘤介入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更理想,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介入术 开颅术 脑动脉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阑尾术后早期性肠梗阻患者保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4月18日至2017年4月18日期间我院阑尾术后早期性肠梗阻100例患者,抽签化分组,即50例每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排气排便正常时间(2.15±0.75)d、腹胀腹痛消失时间(2.87±0.33)d、消化道功能恢复时间(5.86±1.42)d、肠鸣音恢复时间(6.78±1.22)d、总有效率(96.00%)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术后早期性肠梗阻患者效果显著。

  • 标签: 阑尾炎术 炎性肠梗阻 保守治疗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增厚与颅内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36例动脉内膜增厚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行动脉超声、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比较并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检出颅内动脉硬化15例,对照组检出2例,观察组颅内动脉硬化检出率4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P<0.05)。36例观察组患者中,内-中膜厚度1.1mm患者5例,检出颅内动脉硬化1例,检出率20.00%;内-中膜厚度1.2mm患者14例,检出颅内动脉硬化5例,检出率35.71%;内-中膜厚度1.3mm患者13例,检出颅内动脉硬化5例,检出率38.46%;内-中膜厚度1.4mm患者4例,检出颅内动脉硬化4例,检出率100.0%。结论颈动脉内膜增厚与临床颅内动脉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中对疑似患者及早行颈动脉内膜增厚检测,可为颅内动脉硬化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对于改善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颈动脉 内膜增厚 动脉硬化 相关性 检测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血管内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回顾1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颈部血管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相关资料及血管内支架置人情况,分析血管内支架置入的疗效。结果左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12例,次全闭塞1例,右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3例,右侧锁骨下动脉闭塞1例,成功置人17枚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患侧上肢脉搏、血压恢复正常;随访12月,无明显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SSS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且安全有效。

  • 标签: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血管内支架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与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间收治的6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同期选取60例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合并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率分别为33.33%、55.00%,依次高于对照组的8.33%、23.33%;而对照组合并糖尿病率为48.33%,高于观察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发病因素与饮酒、吸烟,合并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等有较大关系。

  • 标签: 大动脉粥样硬化 穿支动脉疾病 脑梗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咯血患者异位支气管动脉造影的影像学表现,评估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对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21位咯血患者行选择性BAE。术中行系统的胸主动脉造影及锁骨下动脉造影,观察异位支气管动脉的影像学表现及来源,并对双侧支气管动脉(BA)及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责任血管行选择性栓塞术。术后随访6个月~4年。结果发现21例患者存在异位支气管动脉,起源于胸廓内动脉11例,锁骨下动脉9例,椎动脉1例。术后18例咯血立即停止,3例仍有少量咯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2例出现不同程度胸痛,1例出现发热,均经处理后缓解,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其他严重的栓塞后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内无再次咯血,1例术后3个月咯血复发,经再次介入栓塞后好转。结论超选择性BAE治疗大咯血是安全、有效的,存在异位支气管动脉患者,进行超选择插管栓塞,是首选的一线治疗手段。

  • 标签: 咯血 栓塞 支气管动脉 异位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效果,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更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从护理有效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比较2组护理效果的差异。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有效控制血压和心率、做好健康教育、术后严密监测病情、防治并发症是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重点,也是提高主动脉夹层患者治疗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并发症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双胎反向动脉灌注序列征(TRAP)的诊断、监测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该孕妇孕前病史及本次妊娠过程。结果该孕妇于孕12+5周超声检查发现双胎其一胚胎停止发育,孕30周超声确诊为双胎一胎无心畸形,保守处理至孕33+4周因泵血胎羊水过多选择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分娩后新生儿无并发症。结论对于该类罕见TRAP病例,孕期需要严密超声随访,掌握终止妊娠时机。

  • 标签: 双胎反向动脉灌注序列征 无心畸形 双胎之一宫内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胎儿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的产前超声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11月共计1557例22-33周筛查胎儿,筛查出ARSA病例15例,根据常规三血管气管切面(3VT)情况及主动脉弓冠状切面观察有无异常走行的右锁骨下动脉,判断有无ARSA。结果诊断ARSA15例,产前诊断率为0.96%,均由3VT切面检出。除1例伴单脐动脉,其他均为单纯ARSA。结论3VT切面是筛查胎儿ARSA敏感且有效的切面,加以主动脉弓冠状切面及频谱多普勒,能提高其诊断率及准确率。

  • 标签: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 产前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性眼内的主要致病因素,常见致病真菌菌种及治疗结果,为真菌性眼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72例真菌性眼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发病原因、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等。结果72例患者中,涂片或病理活检及培养均真菌阳性者25例,单纯真菌培养阳性者30例,单纯病理活检阳性者17例。培养阳性的72例中烟曲霉菌感染者20例,腹孢镰刀菌感染者15例,毛霉菌感染者13例,木贼镰刀菌感染者24例。16例行眼球摘除术;3例拒绝行眼球摘除术出院;29例眼内炎症缓解后出院;24例病情稳定后行硅油填充及取出术,术后视力光感。结论真菌性眼内发病隐匿,进展缓慢,非常容易被忽视并误诊,详细询问病史和合理的检查对其诊断有着重要的帮助。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高治愈率和保存视功能。

  • 标签: 真菌性眼内炎 治疗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的治疗方式。方法在本次研究选择近三年我院收治的30例重症急性胰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方式。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实践证明,30例患者中27例患者有效,总有效率为90%。对30例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实践证明,不良反应率为10%结论对重症急性胰腺患者采用非手术方式治疗,其效果明显,能在不同程度缓解不良炎症,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重症 急性胰腺炎 非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护理。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5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经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4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通过术前、术中、术后的精心护理,情绪稳定,能愉快配合治疗与护理,插管栓塞术均获成功,并于术后1周左右平安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介入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给予积极健康指导和加强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子宫动脉栓塞术 子宫肌瘤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