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检验分析,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90例丙肝患者的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结果经过调查后,引起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吸毒混合使用注射器、易造成皮肤创伤的职业、输血造成感染、外科手术引起的感染、内窥镜检查、母婴感染,其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吸毒混合使用注射器和易造成皮肤创伤的职业。结论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而且较为复杂,人们往往对其没有深刻的认识,从而使感染风险加大。不过,丙肝感染是可以防治的,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其危险因素,从源头上遏制其发生。

  • 标签: 丙肝病毒感染 危险因素 临床分析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研究丙肝的危险因素,探究现有临床检验手段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6例丙肝感染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设计问卷的方法对其感染因素进行统计,并分析其所接受的临床检验手段。结果结果显示,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吸毒、输血与医源性暴露等都容易造成感染,而现有的临床检验方法来看,实验室检验能够较好的保证准确性。结论人们对丙肝感染因素的认知尚处于探索,主要以养成良好的预防习惯进行防治,临床检验要早筛查早治疗。

  • 标签: 丙肝 感染现状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对门诊慢性乙肝病感染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5月我院门诊就诊的慢性乙肝病感染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实验组(32例),对照组进行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和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评分。结果实验组的焦虑评分为45分,抑郁评分为43分,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为95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门诊慢性乙肝病感染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有效缓解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升对疾病的认知度,促进良好的护理效果。

  • 标签: 健康教育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标研究慢性乙肝病感染患者情绪障碍相关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就诊慢性乙肝病感染患者80例进行调查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心理障碍进行调查,采用SCL-90量表对患者心理情绪进行评分,对比患者与正常青年标准心理的评分情况,记录并分析。结果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评分与正常青年的评分比较,慢性乙肝患者容易存在人际关系、抑郁、恐惧、敌对等心理障碍,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生活治疗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慢性乙肝 病毒感染 情绪障碍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孕妇病毒载量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及对孕妇妊娠结局、所娩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的550例妊娠妇女病历资料,根据HBV感染及HBVDNA载量情况分为3组,DNA阳性组(HBV感染,HBVDNA阳性)100例,DNA阴性组(HBV感染,HBVDNA阴性)297例,对照组(非HBV感染)150例,比较3组GDM发生率及各组中确诊GDM孕妇对妊娠结局和分娩新生儿的影响。结果DNA阳性组、DNA阴性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A阳性组与DNA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NA阴性组和对照组比较,DNA阳性组妊娠期高血压、早产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但DNA阴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GDM间在ICP、羊水情况、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先天畸形、胎儿窘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肝病携带孕妇GDM发生率增加,HBVDNA高载量增加了早产、巨大儿、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几率,密切监测HBVDNA和血糖并维持其基本正常,有助于减少妊娠不良结局。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乙型肝炎病毒,孕妇,病毒载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不同核酸检测方法对献血者隐匿性乙肝病感染的检测能力。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到血站进行无偿献血的8000名人员,对其分别选择ProcleixUltrio以及nested-PCR两种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对其血浆标本予以HBV核酸检测,同时序列分析核酸阳性标本。结果通过研究后可知,40名献血者HBsAg检测结果为阳性,比例经计算后为0.50%,420名献血者抗-HBc结果为阳性,比例经计算后为5.25%,25例献血者经过ProcleixUltrio以及nested-PCR能力相当,表现为阳性结果。结论献血人员中隐匿性乙肝病感染比例较高,而核酸检测方法的差异性致使检测能力有所不同。

  • 标签: 核酸检测 献血者 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
  • 简介:目的:了解胸腔积液与疱疹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恶性胸腔积液、结核性胸腔积液、漏出性胸腔积液和其他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的胸水为标本,用PCR检测HCMV、EBV和HSV.结果:HCMV检出率为结核组27.9%、其他组20.9%、恶性组14.9%、漏出组8.5%;EBV检出率为其他组7.0%、恶性组6.4%、结核组2.3%、漏出组2.1%;HSV仅在结核组有2.3%的阳性发现,其余各组均未检测到阳性结果.结论:各种胸腔积液均存在疱疹病毒感染,疱疹病毒感染可能是导致或加重胸水征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胸腔积液 疱疹病毒 感染 关系
  • 简介:2002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2009年,人类面对新型H1N1甲型流感的威胁。短短数年间,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往往呈范围不等的流行或散发性发病。

  • 标签: 呼吸道 病毒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诺福韦酯片对乙肝病感染经治患者补救治疗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抽取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疗后出现乙肝病感染的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齐全。对患者采用替诺福韦酯片进行治疗,且定期行常规实验室检测,统计病毒转阴率、肝功能复常率、HBeAg转阴率以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中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且在治疗24周后,HBeAg转阴率为36.00%、肝功能复常率为96.00%、病毒转阴率为94.00%,治疗效果相对较好。结论以替诺福韦酯片对乙肝病感染经治患者进行补救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且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能够适用于所有抗病毒治疗的乙肝病感染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 标签: 替诺福韦酯片 乙肝病毒感染 补救治疗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及体会。方法将同期于我院行产前检查的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妇和健康孕妇各56例分别入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常规程序行产前检查及保健,观察组则在常规产前检查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防治,观察两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产后新生儿的具体情况。结果观察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无1例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结论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妇进行积极的治疗和多方面的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几率,可予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妊娠期 乙型肝炎 临床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TTV在广东地区献血者与血液透析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半巢式PCR对南方医院输血中心1998年注册的献血者与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进行TTV感染调查。结果在103例献血者中有20例检出TTV,检出率为19%;86例血液透析病人中有48例检出TTV,检出率为55.8%。结论我国献血者中存在较高的TTV感染率,血液透析病人中TTV感染率远远高于献血者,透析器污染和使用血制品可能是原因。

  • 标签: 献血者 血液透析 TT病毒感染 调查 肝炎病毒 肝炎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抽选我中心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30例病毒感染性腹泻患者资料,予以护理干预,回顾性分析干预效果。结果经护理干预后,30例患者排便次数及性状均恢复正常,体温降至正常,均未发生脱水现象,皮肤保持弹性,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得到及时处理,患者及家属了解了疾病相关知识;护理满意度达96.7%(29/30)。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出现的并发症能够及时处理,加强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有益于防治,促进患者康复,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病毒感染性腹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血清类风湿因子(RF)之间的关系。方法将80例HBV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和8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所有患者皆收集于2015年3月~2016年9月一年半时间内,对所有对象的RF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的结果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血清RF呈阳性率分别是27.50%、6.25%;两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DNA定量和HBV乙肝e抗原)(HBeAg)检测中,HBeAg阴性与阳性HBV感染者RF阳性率对比无明显差异,HBVDNA阴性和阳性患者血清RF阳性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ALT正常与异常者的RF阳性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HBV感染者的血清RF与其ALT、HBeAg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检测血清RF变化可对临床治疗做出借鉴。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感染 血清类风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接受长程血透治疗的维持性血透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情况进行调查以使得血透患者感染HBV、HCV和HIV的感染率进一步降低。方法将2012年1月到2017年1月底我院收治的426例接受半年以上的维持性血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经过半年调查一次患者HBV-M、抗HCV和抗HIV情况;从2012年1月开始,把抗HCV阳性的血液透析患者和HBsAg阳性患者进行严格分区分机透析。将各患者的HBV-M、抗HCV和抗HIV三种抗体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将分区分机前后的两组患者感染HBV和HCV的情况同时做对比。结果2012年初到2017年初维持性血透患者HBeAg抗原阳转率为0;后两年比前三年的抗HCV阳转率有大幅度下降(P<0.001);426例患者均未发生抗HIV阳性;未感染HBV或HCV的血透患者比感染HBV或HCV的血透患者的肝功能异常率低(P<0.001)。结论促红素广泛应用之后减少输血,血透患者的HBV和HCV感染率明显降低,进一步对分区分机的两类HBV和HCV感染患者进行隔离血透治疗,发现血透患者感染HBV和HCV的风险大幅度降低。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 血透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腹泻住院儿童轮状病毒(RV)感染状况及临床特征。方法2016年2月--2018年2月时间段内,选择我院收治的2184例急性腹泻住院患儿,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儿童轮状病毒感染状况,分析临床特征。结果①2184例患儿,经ELISA检测,568例RV呈阳性,阳性率为26.01%(568/2184)。②急性腹泻,集中在9-11月与3-5月,其中,RV腹泻患儿,严重程度12(5-19)分,48.2%母乳喂养,腹泻3(0.5-53)d,最多腹泻7(1-21)次,呕吐2(1-6)d,最多2(1-11)次,体温高达38.5(37.1-41.1)℃。非RV腹泻患儿,严重程度7(4-15)分,67.3%母乳喂养,腹泻4(0.5-26)天,最多6(1-23)次,呕吐1(1-8)d,最多3(1-9)次,体温达8.4(37.3-40.1)℃。③RV呈阳性患儿分析,每年10月RV阳性率较高,每年7月阳性率较低,阳性率季节变化显著,存在秋季(9-11月)与春季(3-5月)两个高峰。结论轮状病毒是引起儿童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临床需重视,根据患者临床特征,给予对症处理。

  • 标签: 急性腹泻 儿童轮状病毒 感染状况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 2014年 2月至 2016年 2月收治的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妇 140例。根据肝功能情况分组, HBV携带组 100例( A组),乙型肝炎组 40例( B组),并将同期医院正常妊娠 100名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产妇妊娠情况。结果: A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为 71.0%, B组产妇自然分娩率 52.5%,对照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为 75.0%,差异显著 (P<0.05);对比三组产妇与新生儿并发症,对照组均显著低于 A、 B两组,同时 A组低于 B组,差异显著 (P<0.05);在对比三组产妇分娩结局的时候,发现 B组死胎、低出生体重儿、早产、新生儿窒息率均高于 A组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妊娠预后产生严重影响,尤其是肝功能异常产妇,母婴危害性更大,加强产前检查,监测分娩期,可阻断母婴传播,保障母婴安全。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妊娠结局 妊娠
  • 简介: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长期血透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原因,以达到进一步采取预防措施,防止血透患者感染HBV和HCV.方法:收集2003年5月在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半年以上者共99例,调查其血透史及输血史,检查其血清HBV标志物(HBV-M)和HCV抗体(抗-HCV)情况,并与患者初始血透治疗前该指标比较,分析血透中HBV、HCV感染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①初始血透治疗前99例患者中抗-HBs阳性51例,HBV-M全阴性者48例;2003年5月51例抗-HBs阳性者仍保持不变,但48例HBV-M全阴性者中13例各HBV相关抗体出现,占27.1%,其余35例HBV-M仍为全阴性;13例出现HBV抗体的患者接受血透治疗平均为3.5年,9例有输血史,与35例仍为HBV-M全阴性者相比无显著差异.②初始血透治疗前99例患者中抗-HCV阳性2例,抗-HCV阴性者97例;2003年5月上述患者中新增抗-HCV阳性51例,新增感染者与未感染者相比,血透治疗的时间显著较长(P<0.01),有输血史的患者亦显著增加(P<0.05).结论:与普通人群相比血透患者感染HBV的危险性相当大;血透患者中存在着较高的HCV感染率,可能与HCV有较大的变异性导致对传染源的诊断遗漏以及丙型肝炎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有关.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丙型肝炎 病毒感染 原因分析 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类型分布特征,为提升乙肝患者的临床治疗处置效果提供指导条件。方法在2015年2月-2017年11月期间,将我院确诊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75例选做研究对象,在回顾性调查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分型条件下,针对患者实施系统化临床治疗处置干预,归纳分析患者实际获取的治疗结果。结果从炎症病理分级的角度展开分析,本组175例患者中包含G0级患者25例,G1级患者81例,G2级患者47例,G3级患者22例。从纤维化病理分级的角度展开阐释分析,本组175例患者中包含S0级患者14例,S1级患者77例,S2级患者55例,S3级患者15例,S4级患者14例。从患者的临床病情严重程度角度分析,本组175例患者中包含轻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6例,中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3例,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7例。借由实施系统化且规范化的临床药物治疗干预,本组175例入选患者中,有164例患者的临床病情和症状实现有效控制和缓解,其治疗有效率为93.71%(164/175)。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表现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具备复杂性且多样性的表现特征,切实针对患者开展系统化但是药物治疗干预,能支持患者获取的良好优质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表现 病理分型 调查分析
  • 简介:摘要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原发性肝癌的少见类型,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率低,晚期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较差。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BV)是ICC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故本文就乙型肝炎性病毒感染与ICC之间关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呼吸道病毒感染之后咳嗽采用中医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本院自2016年1月~2017年2月间治疗的呼吸道病毒感染之后咳嗽患者4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均分成2组,每组20人,分别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对照组患者只采用西医治疗,对于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则为7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之后咳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进一步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中医 呼吸道病毒感染 咳嗽 临床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