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在血液透析中实施严格的护理措施能否有效地降低丙型肝炎患者在透析中感染发生。方法对实施护理措施前60例和护理措施后57例-HCV阴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学检测抗-HCV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HCV-RNA相结合的方法,严格预防控制透析前后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结果透析前60例进行HCV检查3例阳性,57例阴性。治疗中严格实施护理措施1年后57例阴性者无1例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结论实施严格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医源性肝炎病毒的发生率。

  • 标签: 丙型肝炎 血液透析 护理体会
  • 简介:我国为乙肝病(HBV)感染的高发地区,人群中乙肝病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10%,这意味着全国有1.2亿多HBsAg阳性的人。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几乎天天遇到这样的病人,近几年由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实验技术的迅速发展,对HBV感染的认识及治疗都有了新进展,能否对HBV感染的各种监测指标准确、完整的理解,给患者明确的解释和合理的指导,是我们面对的实际问题。现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认识。

  • 标签: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阳性 基层医务工作者 HBV感染 分子生物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婚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年8月-2015年2月莱城区妇幼保健所婚前医学检查资料21~30岁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测1386人中HBsAg阳性率为2.45%;其中男性阳性率为2.81%;女性阳性率为2.12%;不同性别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21-25岁与26-30岁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21-25岁与26-30岁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婚检人群(21-30岁)乙肝病感染率为2.45%,应加强防控。

  • 标签: 婚检人群 乙肝病毒 感染情况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丙肝核心抗原检测对丙肝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疑似丙肝或是丙肝患者58例做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接受病毒筛查的健康者5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血清样本行HCV-cAg检测与丙肝核心抗体(HCV-Ab)检测,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RNA)证实阳性者,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对照组HCV-Ab检测阳性率100%,HCV-cAg阳性率2.54%(2例),经RT-RNA证实阳性率为1.72%(1例);观察组HCV-cAg阳性率为55.17%(32例),经RT-RNA证实阳性率为65.51%(38例),诊断符合率为84.21%。结论HCV-cAg检测诊断丙肝诊断符合率较高,有利于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丙肝病毒核心抗原 临床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中图分类号R5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570-01摘要目的了解和掌握大一新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为我校开展健康教育优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对我校2001.2005年18410名新生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2001.2005年乙肝两对半中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逐年降低,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呈上升趋势。结论大学新生乙肝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医疗机构对乙肝病的健康教育和预防也不容忽视,预防乙肝病感染,加强疫苗接种任重而道远。

  • 标签: 大学新生 乙肝两对半 ELISA免疫法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酒精性肝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 方法 实验开展时间为2018年5月-2020年5月,选取70例酒精性肝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为实验组,70例单纯酒精性肝病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包括AST、ALT、GGT、TBI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均有所下降,但实验组下降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乏力、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的发生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酒精性肝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容易加重患者的病情,造成肝功能的下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对治疗效果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 标签: 酒精性肝病 乙型肝炎病毒 肝功能
  • 简介:寨卡病毒(Zikavirus,ZIKV)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毒,该病毒最早于1947年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偶然在乌干达维多利亚湖畔寨卡丛林的恒河猴身上发现,随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群中发现[1]。2014年2月份开始,美洲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确认存在寨卡病毒的传播,

  • 标签: 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感染 伊蚊 格林巴利综合征 小头畸形 流行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HBV感染对肺癌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的影响,以及治疗后肝功损伤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黑龙江省肿瘤医院肺癌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HBV感染情况分为伴HBV感染组和非HBV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率,采用COX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肺癌HBV感染组和非HBV感染组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BV感染是肺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HBV感染肺癌患者预后生存较非HBV感染肺癌患者差,应该注意加强抗HBV药物治疗,以提高其预后生存质量。

  • 标签: 肺癌 乙肝病毒 预后 生存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采用综合护理手段,对于乙肝病感染患者治疗产生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乙肝病感染患者,将其分成观察组以及参照组,每组30例进行对比实验,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的方法,参照组采用普通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在采取不同护理方式的对比之下,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社会关系、心理、生理情况等各项数据,均优于参照组,p

  • 标签: 综合护理 乙肝病毒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感染孕妇围产期的管理方式及其效果评价。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00例乙肝病感染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方式,观察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围产期系统管理方式,并观察两组孕妇分娩的情况、产后并发症的情况以及新生儿的健康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胎膜早破、宫内窘迫、早产以及肝损害等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剖宫产、产褥病以及羊水污染、新生儿感染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孕产妇乙肝患病率和新生儿窒息比较没有差异(P>0.05)。结论科学合理的围产期管理方式不仅降低了乙肝病感染孕妇的产后并发症发生概率,而且降低了发生新生儿垂直传播的风险,提高了母婴存活率,应重视乙肝病感染孕妇围产期的管理方式并不断改进完善,保证孕妇和新生儿的健康。

  • 标签: 乙肝病毒感染孕妇 围产期管理方式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乙肝病感染合并肺结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接诊的乙肝病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抗结核及保肝治疗,观察组给予抗结核及抗病毒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肝功能指标显著强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0.00%,低于观察组96.67%(P<0.05)。结论采取抗结核及抗病毒的治疗方式,有利于改善乙肝病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乙肝病毒感染 肺结核 临床疗效 肝功能指标
  • 简介:摘要病毒感染的几率大,传播途径多。抗病毒免疫因病毒具有生物学特征,所以在大多数免疫中情况占主导地位。本文介绍了病毒感染类型,说明了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阐述了抗病毒免疫的具体体现。

  • 标签: 病毒 感染 免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研究患慢性肝炎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的感染情况及其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采用相关试剂盒对252例慢性乙肝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检测。然后,对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各个病毒感染率进行分析。结果单纯感染HBV的患者比例为62.30%,与单纯感染HCV、HDV的患者比例7.94%、0.39%相比较,P<0.01,差异显著。重叠感染中,最高的是HBV和HDV重叠感染率,为13.98%,而且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顺序出现逐渐增高的趋势。结论HBV在慢性肝炎患者中的感染率较高,同时容易与HCV、HDV发生重叠感染,导致肝病加重。

  • 标签: 慢性肝炎 病毒感染 感染情况
  • 简介:摘要: 病毒感染是日常比较常见的疾病诱发因素之一,会给人类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而骨髓造血抑制则是其主要的危害之一。很多研究表明,某些类型的病毒感染能够极大程度的抑制人类的造血功能,在临床表现上,主要有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白细胞等。为了进一步对其进行了解,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病毒感染类型,就其对造血功能的影响进行了详述和分析,希望通过文章的撰写让更多人加深对其了解。

  • 标签: 病毒感染 造血功能 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