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及医院感染控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经验。方法:我院于 2017年 6月至 2019年 6月期间收集的 MDRKP临床分离株中,从中选择了 50株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用 MIC法进行药敏试验,建立医院 PFGE指纹图谱库,分析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同源性。结果: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中,呼吸科和ICU占比最高,分别为 30.00%、 32.00%;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 16种临床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性普遍较高,除对阿米卡星、多粘菌素的耐药率低外,对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等 14种药物的耐药性均高于 88%;通过 PFGE得到 16个谱型中, K12、 K13、 K4、 K7、 K10、 K16的分型构成比分别为 24.00%、 14.00%、 10.00%、 8.00%、 6.00%、 4.00%相对于其他 12个谱型较高,其中以 K12为优势谱型。结论: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同病区菌株的分布具有一致性,,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 标签: 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医院感染 耐药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分析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MDRKP)耐药表型,同时制定控制医院感染策略,为后续工作中能够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共计收集22株MDRKP临床分离株,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其耐药表型,同时制定医院感染控制策略。结果:22株MDRKP对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菌药物均存在耐药性,PFGE共分为8个谱型,K3为优势谱型,其次为K4,K5,K7,同源性≥80%中ICU数据为57.14%(4/7),呼吸内科为40%(2/5),总计81.82%(18/22)。

  • 标签: MDRKP 耐药表型 医院感染 控制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分析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MDRKP)耐药表型,同时制定控制医院感染策略,为后续工作中能够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共计收集22株MDRKP临床分离株,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其耐药表型,同时制定医院感染控制策略。结果:22株MDRKP对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菌药物均存在耐药性,PFGE共分为8个谱型,K3为优势谱型,其次为K4,K5,K7,同源性≥80%中ICU数据为57.14%(4/7),呼吸内科为40%(2/5),总计81.82%(18/22)。

  • 标签: MDRKP 耐药表型 医院感染 控制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且分析病患患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统计并分析50例在2016年5月~2018年5月近两年时间里入住本院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患,并将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病患为2016年5月~2017年5月入住本院的的MDRO病患,共16人;B组病患为2017年5月~2018年5月入住本院的的MDRO病患,共34人。其次,对A组病患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措施;对B组病患采取前瞻性分析的措施。结果A、B两组老年病患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MDRO感染病患的检测分析中,前瞻性的检测方式相对于回顾性的检测手段来说,发现病患的时间更加提前更加及时,因此能够进行尽早的药物性治疗,对疾病病菌的传播以及感染的控制有着重大的意义。

  • 标签: 多重耐药菌感染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选择2021年1月-12月我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100份为研究样本,分析送检样本多重耐药菌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情况。结果:100份送检样本中共分离出多重耐药菌株42株,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18株(42.86%)、鲍曼不动杆菌10株(23.81%)、MRSA 8株(19.05%)、肺炎克雷伯菌4株(9.52%)、屎肠球菌2株(4.76%)。其中,革兰阳性菌占比为23.81%,革兰阴性菌占比为76.19%。临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多数对阿米卡星较敏感。其中大肠埃希菌对于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等具有较高的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比较耐药。结论:通过对检出多重耐药菌的分析,为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住院患者 革兰阴性杆菌 抗菌药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近年来,在血液系统肿瘤和实体瘤中已经证实存在肿瘤干细胞(cancerstemcells,CSCs)。虽然化疗药物可以杀死大部分肿瘤细胞,但是CSCs和耐药细胞往往逃逸药物的杀伤作用,导致肿瘤复发。研究发现CSCs也表达ATP结合转运蛋白家族(ATP-bindingcassette,ABC),将药物泵出细胞而逃逸药物的杀伤作用。深入了解CSCs的耐药机制可以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 标签: 肿瘤干细胞 耐药
  • 简介:【 摘要】 目的:对老年多重耐药菌群气管切开患者细菌耐药特性及护理措施进行探究。 方法:选取老年病科 2018.10-2019.10 期间所接纳治疗的老年耐药菌群气管切开患者 20 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检测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结果: 20 例 患者共检测出革兰阴性杆菌 12 株(检出率为 60% ),其中铜绿假单细胞菌占比最多为 15% ,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 10% 以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10% ,且革兰阴性杆菌除头孢哌酮、哌拉西林外对其它基本耐药。 结论: 老年气管切开患者多重耐药耐药性相对比较严重,应当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和防治措施。

  • 标签: 老年患者 多重耐药菌群 气管切开 耐药性 护理措施
  • 简介: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使用抗生素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住院患者非重复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87株,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药敏结果以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2年版的标准进行判读。结果187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占83.4%;分泌物占第2位,为7.5%。病区分布中重症监护室(ICU)占第1位,为47.6%;呼吸内科占第2位,为19.8%;神经外科占第3位,为13.4%。187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耐药率为44.9%,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54.5%、75.9%和79.7%,对14种抗生素耐药率均在90.0%以上。结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其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率高,临床应加强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进行监测,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临床分布 多重耐药性 抗生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呼吸科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和耐药性情况,并针对患者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和耐药性情况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方法:对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一年时间内来我院进行呼吸道疾病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追踪调查,对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与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对患者病原菌进行培养得到125株病原菌,125株病原菌中属于多重耐药菌的有55株,病原菌在患者身上感染的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大多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感染病原菌数量最多的五个病原菌种类为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五种病原菌对患者常用的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在对呼吸科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和耐药性情况分析后可知,在呼吸科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感染病原菌的药敏法分析结果合理对患者进行抗生素的使用,并对患者实施规范化的有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通过预防和控制这两种途径对呼吸科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进行解决。

  • 标签: 呼吸科 多重耐药菌 感染分布 耐药性分析 护理
  • 简介:目的:检测人表皮细胞中是否存在侧群(sidepopulation,SP)细胞,并研究该表型细胞是否表达通用干细胞标志物ABCG2和表皮干细胞的标志物整合素α6和β1。方法:运用中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两步消化法从手术切除的人包皮组织中分离获得表皮细胞。经Hoechst33342荧光染料和PI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并分选SP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SP细胞ABCG2、整合素α6和β1的表达情况。结果:人表皮细胞中存在SP细胞,其比例为0.2%~0.3%。用流式细胞仪可检测到在SP细胞以及总表皮细胞中均有少量细胞表达通用干细胞标志物ABCG2以及表皮干细胞的标志物整合素α6和β1,但二者阳性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皮细胞中的SP细胞是否是富集的表皮干细胞仍存在疑问,还需要进一步的动物体内移植实验、克隆形成能力和增殖能力的研究证实。

  • 标签: 侧群细胞 表皮干细胞 ABCG2 整合素Α6 整合素Β1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出现哮喘病症的患者气道炎症表型分布以及临床特征。方法 从2021年1月-2021年12月时间段内选取100例哮喘患者,对其进行诱导痰细胞学检验结果以及肺功能检查,从肺功能指标与气道炎症表型情况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对不同气道炎症表型分布与临床特征进行研究,患者的表型与FeNO、FEV 1 /FEV、FEV 1 % pred 等指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据资料表明,哮喘气道的表型分布主要包括寡细胞型、中性粒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嗜酸粒细胞型,其中对肺部功能影响较为严重的为中性粒细胞型。

  • 标签: 哮喘病 气道发炎 表型分布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该院儿童患者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SA)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布,为儿童抗生素选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微生物室分离的金葡菌共174株,分析其标本来源及耐药性;采用PCR检测耐药基因ermA、ermC、aac(6')/ aph(2'')、aph(3')-III和ant4'的阳性率。结果 174株金葡菌主要来源于分泌物和痰液;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为77.31%、73.95%,对庆大霉素、四环素的敏感率为95.80%、84.03%,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为97.48%、67.23%,对其他敏感率均在95%以上;ermA、ermC、aac(6')/ aph(2'')、aph(3')-III和ant4'的检出率分别为68.91%、60.50%、64.71%、35.29%和6.72%。结论 儿童分离的金葡菌对大环内酯类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对庆大霉素、四环素的敏感率高,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药基因携带率明显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P<0.05),耐药基因以aac(6')/ aph(2'')、ermA和ermC为主。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甲氧西林 耐药性 基因 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比较广西某综合医院成人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Multiple drug-resistant bacteria,MDRO)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情况及药物敏感性。方法 收集2020年3月-2021年7月广西某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的血液、痰液、尿液、分泌物等不同的临床标本,对其病原菌分离培养后,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1791例患者检出病原菌2564株,其中MDRO 457株,检出率17.82%,216例ICU患者检出病原菌387株,其中MDRO157株,检出率40.57%,1575例非ICU患者检出病原菌2177株,其中MDRO 300株,检出率,13.78%(P<0.05);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13.77%,其中MDRO中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为4.81%;MDRO中的肺炎克雷伯菌药物耐药率比较,ICU检出率总体高于非ICU(P<0.05)。结论MDRO中的肺炎克雷伯菌药物耐药率比较ICU检出率总体高于非ICU,应加强ICU MDRO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MDRO 医院暴发流行。

  • 标签: []ICU 非ICU 多重耐药 病原菌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检测在耐药肺结核治疗中的价值。方法:以40例耐药肺结核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是2019年1月-2022年3月,分为参照组20例、研究组20例,参照组应用标准化治疗,研究组应用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检测联合个体化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咳嗽评分、胸痛评分、咯血评分、发热评分更低,与参照组比较(P<0.05)。对于治疗有效率,研究组更高(P<0.05)。结论:耐药肺结核患者采用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检测联合个体化替代治疗,具有显著治疗效果。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检测 个体化治疗 耐药肺结核 标准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嗜酸粒细胞增多表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的临床特征,为COPD分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福建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门诊就诊的COPD稳定期的患者,将诱导痰嗜酸粒细胞(Eos)≥3%的患者分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组(增多组),<3%的为非嗜酸粒细胞增多组(非增多组),收集两组的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肺功能(FEV1、FVC、FEV1占预计值%、FEV1/FVC%)、FeNO水平、生活质量评分(CAT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纳入56例COPD稳定期患者,增多组血Eos%高于非增多组,增多组FEV1、FVC、FEV1占预计值%、FEV1/FVC%、FeNO水平高于非增多组,CAT评分低于非增多组。结论嗜酸粒细胞增多表型的COPD患者肺功能及临床症状优于非增多的COPD患者。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稳定期 嗜酸粒细胞
  • 简介:本研究旨在检测Kidd血型系统的稀有JK(a—b-)表型的先证者及其家系中其他个体的表型及基因型,探讨本例JK(a—b-)表型的分子机理,分析遗传背景,为稀有血型个体输血治疗寻找相合供者提供科学依据。采用4mol/L尿素溶血试验,筛选JK(a—b-)表型先证者,并对其进行家系调查。用血清学方法确认表型;用PCR—SSP方法检测基因型,并对JK基因外显子4—11及其侧翼的区域扩增后测序,分析序列信息。结果表明,先证者及其哥哥具有相同的表型JK(a—b-)和基因型Jk^b/Jk^b;其父母的表型为JK(a+b-),基因型为此Jk^a/Jk^b;妹妹的表型和基因型分别为JK(a+b-)和Jk^a/Jk^b。对外显子及其侧翼测序发现,先证者及其哥哥的内含子5的3’端拼接接受位点碱基g〉a突变,其父母的该位点均为a/g杂合,其妹妹的该位点没有突变;内含子3(外显子4侧翼)nt-99位的碱基为g,其父母的该位点均为g/a杂合,其妹妹的该位点是a。结论:先证者及其哥哥具有相同的表型JK(a—b-)和基因型般Jk^b/Jk^b,JK基因内含子5的3’端拼接接受位点的g〉a突变可能是造成其JK(a—b-)表型的原因之一;家系中内含子3的nt-99位的碱基也具有多态性(ncbi:rs8090908),该位点多态性是否与JK(a—b-)表型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本例家系Kidd血型系统符合显性遗传规律。对于稀有JK(a—b-)表型个体的家系,尤其是同胞兄妹进行血型调查,发现表型和基因型均相同的个体可能性大。

  • 标签: JK(a—b-)表型 基因型 家系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