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拔牙和不拔牙矫治对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抽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入院的牙齿矫正患者共50例,根据矫治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拔牙矫治,对照组采用不拔牙矫治,对比两种治疗方法对牙弓宽度的影响。结果牙齿矫正后,观察组牙弓宽度为(39.93±1.72)mm,对照组牙弓宽度为(38.78±1.67)mm,观察组的牙弓宽度比对照组的平均牙弓宽度多出0.92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牙矫治不会导致牙弓宽度缩小,更有利于美观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拔牙矫治 不拔牙矫治 牙弓宽度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锁托槽在拔牙矫治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自2021年1月—12月在我院进行拔牙矫治正畸治疗的患者88例,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传统直丝弓矫治器)和实验组(自锁托槽),比较两组患者扩弓后牙齿的变化,同时记录矫正时间。对比两组患者矫正后的满意度。结果:扩弓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均以实验组升高更加明显,实验组也明显比对照组治疗满意度高,矫正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拔牙矫治正畸治疗中使用自锁托槽进行矫正,扩弓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固定矫治拔牙对口腔正畸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以我院收治的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患者60例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且均(n=3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全面优质护理,对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满意情况以及口腔指数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护理满意度中,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口腔指数DI、PI、GI中,观察组的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积极对口腔正畸患者进行固定矫治,能够改善其牙齿矫治效果,使其满意度提升,值得推广。

  • 标签: 固定矫治拔牙 口腔正畸患者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拔牙矫治的早期尖牙远中移动对排挤与整平的疗效。方法将54例拔牙矫治的病例分成两组,对照组在牙列排齐和整平后开始尖牙的远中移动。治疗组在排齐和整平的早期就开始尖牙的远中移动。结果治疗组病例在排齐和整平的速度明显较对照组快,疗程也缩短,而且减少前牙的唇倾和深覆颌的发生,或者唇倾深覆颌的程度较轻。结论在牙列拥挤的拔牙矫止的排齐与整平的早期,使尖牙少量的远中移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拔牙矫正 早期 尖牙远中移动
  • 简介:【摘 要】目的:通过在借助自锁托槽类型的不拔牙矫正治疗之后,对牙弓与之前相比出现的形态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方法:从本院在 2015年 12月至 2016年 8月期间接受的在不拔牙的前提之下接受矫正治疗的牙病患者中选取 40例作为本次牙科实验的研究材料,其中有 20例患者通过自锁托槽来对牙齿进行矫正,另外 20例患者主要借助 MBT型托槽进行矫正,医疗人员对患者接受矫正治疗之前的牙弓形态进行记录与定点测量,将其用 β函数类型的曲线来表示,完成矫正之后,用同样类型的曲线来表示牙弓性形态,对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借助自锁托槽来完成矫正需要的患者的牙弓形态变化比较明显,其相关系数以及拟合度均低于 0.96,采取 MBT型托槽的患者的牙弓形态变化不明显。结论: β函数的图像能够有效地牙弓位置出现的形态变化进行表示。且自锁托槽对牙齿的矫正效果相对比较好。

  • 标签: 牙弓形态 β函数 自锁托槽 医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双颌前突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拔牙矫治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本院55例双颌前突错(牙合)畸形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2月-2021年02月,55例患者均给予拔牙矫治治疗,分析治疗后55例患者的软硬组织变化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L1-NB、UI-NA、LI-MP和Ns'-Sn-Pg'相比,治疗后均明显偏低(P<0.05);与治疗前U1-L1、Cm-Sn-Ls、UL-UI、LL- LI、Pos-Po和A'UL-B'LL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高(P<0.05)。 结论 给予双颌前突错(牙合)畸形患者拔牙矫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唇闭合功能和双颌前突侧貌,但对于患者骨骼无明显作用,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双颌前突 错(牙合)畸形 拔牙矫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拔牙后保留炎性肉芽组织对拔牙窝愈合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2-2022.2期间我院收治的因慢性牙周炎或根尖周炎拔牙治疗的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表法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拔牙后不保留炎性肉芽组织,观察组保留。对比两组患者拔牙窝早期创口愈合指数(EHI)分级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拔牙窝愈合指数情况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几率为8.70%,对照组为17.39%,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牙后保留炎性肉芽组织能有效改善拔牙窝早期创口愈合情况,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几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炎性肉芽组织 拔牙窝 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拔牙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48例拔牙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结果:拔牙后出血原因以局部因素为主,其次为全身因素。所有患者拔牙后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拔牙后出血可由多种因素引起,拔牙前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拔牙后出血应积极查找病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够预防和减少拔牙后出血的发生。

  • 标签: 拔牙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微创拔牙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3月期间100例拔牙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的方式将纳入人员分为两组,组名分别为病例组、对照组,组内各50例,病例组采用微创拔牙,对照组接受传统方式拔牙,评定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病例组治疗整体有效占比为(98%),对照组为(82%),病例组治疗有效占比具备理想性(P<0.05);两组治疗满意率分别为:病例组:(98%)、对照组(78%),病例组治疗满意率与预期目标相近(P<0.05)。结论:在对患者拔牙期间可采用微创的方式,其不仅可显著提升治疗有效占比,并且可得到患者的高度认可,具有大力宣传和应用的价值。

  • 标签: 微创 拔牙 技术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微创拔牙术和常规拔牙术在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7年 4月至 2018年 8月收治的需要拔除阻生智齿的患者 84例,随机分成微创组和常规组,每组 42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拔牙术,微创组患者采用微创拔牙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VAS、断根率、术后面部肿胀率以及拔牙窝完整率,评价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微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VAS、断根率以及术后面部肿胀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拔牙窝完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组患者的满意度为 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与常规拔牙术比较,微创拔牙术可以显著减少阻生智齿拔除患者的损伤,拔牙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进行临床的推广应用。

  • 标签: 微创拔牙术 常规拔牙术 阻生智齿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使用微创拔牙技术拔除阻生牙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 2019 年 2 月至 2020 年 2 月来我院拔除阻生牙的 6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微创拔牙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心理状态、拔牙效果和治疗满意率。结果 术中观察组畏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断根率、牙窝完整性和术后肿胀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满意率为 96.67 %,对照组为 80.00 %, P<0.05。结论 在阻生牙拔牙过程中采用微创拔牙技术可有效降低患者术中的畏惧感,对于提高牙窝完整性、降低断根率和术后肿胀发生率具有显著效果,可推广应用。

  • 标签: 阻生牙 牙窝完整性 断根率 术后肿胀 微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拔牙法与常规拔牙法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下颌水平阻生智齿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结果治疗组的平均拔牙时间以及术后肿胀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张口受限程度与术后疼痛程度为0~Ⅰ级的患者多于对照组,总体的术后张口受限程度、术后疼痛程度均轻于对照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12.5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50%)均低于对照组(36.67%,4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拔牙法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的效果优于传统拔牙方法,可减轻疼痛,并发症,缩短拔牙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微创拔牙 常规拔牙 阻生智齿拔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