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包括COX-2抑制剂)在骨关节(OA)的疾病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较新的COX-2抑制剂,依托考具有比传统NSAIDs更好的胃肠道安全,其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短、半衰期长等药理学特性,决定了其起效快和药效长。本文就依托考近些年发表的OA治疗相关随机对照研究、系统回顾研究和NNT研究等多个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并与其他NSAIDs的疗效和安全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较全面总结依托考在OA疾病管理中的研究进展,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

  • 标签: 依托考昔 骨关节炎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近年膝关节关节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手段。方法对近年临床上有关膝关节关节的治疗手段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膝关节关节的方法有中医疗法、西医疗法以及生物工程修复等。结论对于早中期的治疗,中医、中药疗法疗效较好,手术治疗常用于晚期治疗。中医综合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仍是治疗膝关节关节的主要方法。

  • 标签: 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 临床治疗
  • 简介:了解类风湿关节,掌握国际治疗方法、效果。配合疾病治疗,及时、有效实施护理工作,切实提高疾病治疗效果,为患者减轻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风湿免疫性疾病 生物制剂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加味四妙汤治疗膝关节关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方法:将100例膝关节关节病例随机分为四妙汤组和对照组,四妙汤组给予中药加味四妙汤口服,每日1剂,连续15d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美洛康片口服,每次7.5mg,每日2次,连续15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四妙汤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安全也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加味四妙汤治疗膝关节关节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加味四妙汤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关节关节通过关节镜下行膝关节清理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20014年2月65例老年膝骨关节进行关节镜检查、清理术。结果65例患者均获得5-18个月随访,根据美国关节协会评分标准优良率87%。结论关节镜检有利于膝关节关节的的早期诊断,膝关节镜清理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对老年患者早期膝关节关节有良好疗效。

  • 标签: 膝关节 骨关节炎 关节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关节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在本院就诊的膝关节关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02只膝关节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每周1次,共5次,采用Lequesne膝关节功能及活动范围量表进行评分。结果总有效率达96.53%,随访半年后,10例患者复发,再行上述治疗,仍然有效。结论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是治疗膝关节OA的较理想的方法,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费用低,易于临床应用。

  • 标签: 关节腔内注射 玻璃酸钠 膝关节骨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创伤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髋关节创伤关节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术,观察组患者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可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0%和77.5%,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出现感染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2例、关节松动2例、感染1例,不良反发生率为12.5%,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创伤关节的临床疗效确切,患者的疼痛、肿胀等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且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手术安全有效,对提高患者预后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痹片联合氟米特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1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24例老年类风湿关节患者,采用痹片联合氟米特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10例病情达标控制,6例病情达低疾病活动度,5例临床症状有改善,3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87.50%。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晨僵时间、疼痛程度、肿胀关节、压痛关节、C反应蛋白、血沉、关节功能障碍、双手握力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于老年类风湿关节患者采用痹片联合氟米特进行治疗,临床疗效理想,毒副作用小,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痹片 来氟米特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 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115-02
  • 简介:目的:为了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类风湿关节(RA)的中短期治疗效果。方法随访2007至2011年间行TKA治疗的38例(58膝)膝关节RA患者。采用HSS评分、KSS评分、WOMAC评分、VAS视觉疼痛评分对术前及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同时对术后随访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价;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且获得平均3.3年(2~6年)随访,膝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45.92±13.49分提高到术后88.19±5.98分,两者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其中优21膝,良34膝,优良率94.83%。膝关节屈曲畸形明显改善,膝关节活动度(ROM)由术前71.81°±32.58°提高到术后100.98°±13.9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膝关节假体X线片采用膝关节学会的X线评价与计分系统评价未见假体松动。SF-36评分中PCS由术前的26.27±3.91分提高到术后48.09±6.65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MCS由术前的41.59±5.61分提高到51.83±5.44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TKA是治疗膝关节RA的有效方法,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治疗效果 SF-36量表 HSS评分
  • 简介:目的评价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膝骨关节(OA)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注册中心、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领域其他杂志,全面检索PRP治疗膝OA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前瞻对照研究、准试验研究。检索不受语种限制,时间截止至2014年7月。以膝OA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PRP与透明质酸(HA)或生理盐水治疗膝OA的疗效,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JADAD和Newcastle-Ottawa量表评价证据质量。结果纳入6项随机对照研究,5项准试验研究,7项单组前瞻研究。治疗后WOMAC评分较对照组提高19.28,治疗后WOMAC评分较治疗前基线提高23.50,PRP治疗后1月WOMAC评分提高最为显著,以后随随访时间延长评分逐渐下降,但仍高于治疗前基线水平。治疗后IKDC评分较对照组降低8.28,治疗后IKDC评分较治疗前基线降低15.77。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较治疗前基线下降2.81。PRP治疗不良反应主要为注射后轻微的膝关节疼痛,其次为肿胀。证据总体质量评级为低质量,推荐强度为弱推荐。结论PRP能显著改善膝OA患者膝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效果较HA更好、更持久,且安全好。

  • 标签: 富血小板血浆 骨关节炎 系统评价
  • 简介: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RA)患者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同时观察抗CCP抗体在不同中医证候的表达特点。方法收集101例RA住院患者资料,观察其抗CCP抗体的变化,并分析其与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红细胞沉降率(ESR)、抗溶血性链球菌"O"(ASO)、类风湿因子(R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免疫球蛋白(Ig)的关系。结果抗CCP抗体在湿热痹阻证、痰瘀互结证、风寒阻络证、肝肾亏虚证四个中医证候中,在湿热痹阻证中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抗CCP抗体与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hs-CRP呈正相关(P〈0.05),与酸性糖蛋白呈正相关(P〈0.01)、与RF、ASO呈负相关。结论RA患者血清抗CCP抗体升高显著,且与炎症指标呈正相关,在中医证型中的湿热痹阻证中的阳性率升高明显,可作为疾病活动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关节炎 类风湿 证候 类风湿因子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 简介:目的:探讨臭氧灌注配合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退行关节的疗效。方法纳入膝关节关节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对照组A组单纯臭氧灌注治疗、B组单纯透明质酸钠腔内注射治疗,试验组C组臭氧灌注配合透明质酸钠腔内注射,3个疗程后对比三组临床疗效和WOMAC评分。结果临床疗效方面:臭氧灌注配合注射透明质酸钠临床疗效优于其他两组(P<0.05)。临床治疗后3个月WOMAC评分:C组明显低于A、B组(P=0.001),并且三组差异有持续变大的趋势,显示C组改善情况更好。结论臭氧灌注配合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退行关节有着一定疗效,通过数据分析,对于WOMAC评分的远期改善可能有更好的疗效。

  • 标签: 透明质酸钠 臭氧 骨关节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IL-17、IL-22等细胞因子在PIA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方法:构建不同时间点的PIA模型,分别在D6、D12、D26和D70收集脾脏、滑膜及踝关节,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IL-17、IFN-γ、IL-22等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相关受体和转录因子在脾脏和滑膜中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脾脏中,IL-17在D6和D26均有增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IFN-1在D6和D26有增高的趋势,在D70表达显著升高;IL-22在D6、D12以及D70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在滑膜中,IL-17、IL-17F以及IFN-γ的mRNA在D26组显著升高,而IL-22的表达在D70组显著上调。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L-17、IL-21、IL-22以及IL-22R1在PIA模型中的表达部位。结果提示,在PIA踝关节中,IL-17主表达于浸润的细胞上;IL-21和IL-22类似,不仅表达于浸润的细胞中,在增殖层关节软骨或者修复过程中的新生软骨上也有表达;IL-22R1在PIA大鼠增生的滑膜的A型细胞和B型细胞中均有表达。结论:在PIA大鼠模型的脾脏及关节滑膜中,IL-22均主在疾病的慢性期升高更明显。

  • 标签: IL-22 类风湿性关节炎 Pristane诱导的关节炎
  • 简介:关节是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常表现为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骨关节作为退行疾患,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治疗目的是消除或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延缓疾病的进程,治疗原则应以药物治疗联合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手术治疗。治疗骨关节的药物可分为控制症状药物、改善病情药物及软骨保护剂。

  • 标签: 联合药物治疗 骨关节炎 关节疼痛 非甾体类抗炎药 心血管安全性 慢性关节病
  • 简介: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HFUS)及MRI在早期类风湿关节(RA)患者关节病变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12月在山东烟台毓璜顶医院确诊的39例R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19例,平均年龄(51.8±2.2)岁。所有患者双手、双腕均行HFUS、MR检查,重点观察有无骨侵蚀、骨髓水肿、滑膜增殖、滑膜血流、关节积液、肌腱等影像表现,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检查关节1248个,HFUS和MRI在观察骨侵蚀[5.1%(44/858)vs4.1%(35/858),χ^2=1.075,P〉0.05]、肌腱[4.6%(18/390)vs1.5%(14/390),χ^2=0.521,P〉0.05]、腱鞘水肿[9.5%(37/390)vs7.7%(30/390),χ^2=0.800,P〉0.05]方面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FUS在观察关节滑膜增殖[15.4%(132/858)vs7.7%(66/858),χ^2=24.870,P〈0.01]、关节积液[10.4%(89/858)vs6.1%(52/858),χ^2=10.578,P〈0.05]方面明显的检出率优于MRI;MRI在观察骨髓水肿方面[0%(0/858)vs5.5%(47/858),χ^2=48.324,P〈0.05]优于HFUS。结论HFUS在检测早期RA患者病变关节的骨侵蚀、肌腱、腱鞘水肿、滑膜增殖、关节积液等方面,与MRI具有等同、甚至更优异的诊断价值。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 核磁共振 骨侵蚀 滑膜增殖
  • 简介:目的探讨加综合征(BCS)合并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确诊为BCS合并原发性HCC患者15例,给予介入治疗并随访。结果15例患者中9例为混合型BCS,6例为下腔静脉型BCS,15例患者均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13例给予BCS介入治疗,2例因肝癌巨大,患者病情重未行BCS介入治疗。介入术后随访生存时间6~73个月,中位生存期35个月,13例HCC病灶控制良好,6例存活至病例收集截止日期。结论BCS合并原发性HCC行TACE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布加综合征 肝细胞 介入治疗
  • 简介:背景:类风湿关节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法很难有效解决患者免疫耐受机制缺失的问题。随着干细胞再生医学的发展,应用干细胞治疗免疫性疾病成为热点。目前国内外对于细胞移植治疗类风湿关节少有报道。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类风湿关节患者Th1/Th2、Treg变化的影响,为类风湿关节寻找新的治疗方法。〈br〉方法:180例类风湿关节患者,其中27例为对照组,给予非类固醇抗炎药和抗风湿药,153例为治疗组,静脉输注细胞数为4×10^7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40mL,用药方案与对照组相同,76例患者在第1次细胞治疗的三四个月后接受了2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随访治疗后3,6个月进行临床有效评估(DAS28、HAQ、ACR20)、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T细胞亚群、Th细胞因子检测。部分2次细胞治疗患者随访至8个月检测Treg、T细胞亚群。结果与结论:①随访3个月时,细胞治疗组DAS28评分、HAQ评分、ACR20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3,6个月的DAS28评分、HAQ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0.01),2次治疗较1次治疗继续下降(P<0.01)。③治疗后3,6个月γ-干扰素水平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治疗后6个月白细胞介素4水平较治疗前逐渐上升(P<0.05)。④治疗后3,6个月Treg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同时治疗后Treg升高与ACR明显相关,尤其是ACR70百分率(P<0.05);治疗后3个月CD4+Treg比率明显升高(P<0.05),6,8个月时与治疗前相比也是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⑤治疗后6个月B细胞水平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3,6个月类风湿因子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⑥治疗后3,6个月抗CCP抗体和白细胞介素17水平变化不大。结果表明类风湿�

  • 标签: 干细胞 移植 类风湿性关节炎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治疗 TH1/TH2